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二 如来藏九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二 如来藏九喻

 

  【释论】

  96

  向说如来藏 示以十种义

  今说烦恼缠 如下种种喻

  上来为明实相恒常,已说如来藏十义,今则说其无始以来烦恼藏不染性。如来藏为一切有情所具,唯依然清净,此如《如来藏经》(42)所言,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藏所缠,以九喻喻之。偈言(43)[17]——

  97

  萎华中佛蜂腹蜜 皮壳中实粪中金

  地中宝藏种中芽 破朽衣中圣者像

  98

  贫丑女怀轮王胎 泥模中藏真金像

  有情所具如来藏 时为烦恼染成障

  99

  染如萎莲如蜂腹 如壳如粪如土地

  如种如朽故败衣 如贫丑女如泥土

  如来藏则如佛陀 如蜜如实如黄金

  如宝藏如宝树芽 如转轮王如金像

  【释论】(44)烦恼藏如枯萎莲华瓣,如来藏则如莲华中佛。偈言——

  100

  譬如萎败莲华中 佛具千种庄严相

  唯具天眼者得见 迎佛出此水中莲

  101

  是故善逝具佛眼 地狱亦见如来藏

  能以无碍大悲悯 救渡有情离此障

  102

  萎莲中佛天眼见 萎败莲花瓣即开

  譬如佛见如来藏 有情烦恼障即离

  【释论】烦恼藏如蜂,如来藏则如蜜。偈言——

  103

  譬如蜜酿蜂腹内 具善巧者欲取蜜

  乃以善巧方便法 使蜜能离蜜蜂腹

  104

  世尊具一切种智 见如来藏譬如蜜

  使离如蜂根本障 由是取得蜂腹蜜

  105

  欲得百千万蜂蜜 蜜若有情无垢藏

  烦恼藏则恰如蜂 世尊善巧取蜜者

  【释论】烦恼藏如果之外壳,如来藏则如壳中实。偈言——

  106

  果实为壳掩 无人能得食

  凡欲食其实 先须去皮壳

  107

  譬如如来藏 为烦恼所杂

  不离烦恼染 三界不成佛

  108

  米麦未去壳 食之无滋味

  如来藏污障 有情无法味

  【释论】烦恼藏如粪秽,如来藏则如金。偈言——

  109

  如人有黄金 置于粪秽中

  黄金性不改 千百年如是

  110

  天人具天眼 见而告人曰

  此中有宝金 待还清净相

  111

  如佛见有情 烦恼如粪秽

  为除贪欲染 降无上法雨

  112

  如天人见金 示其珍贵性

  佛以法清净 著染如来藏

  【释论】烦恼藏如地深处,如来藏则如宝藏。偈言——

  113

  譬如贫家地深处 具有被掩无尽藏

  贫人对此无所知 宝藏不能命彼掘

  114

  此则恰似如来藏 清净不增复不减

  有情对此无所知 由是常受轮回苦

  115

  贫者不知具宝藏 宝藏不能告其在

  有情如是具法身 佛以方便令出世

  【释论】烦恼藏如种子,如来藏则如种芽。偈言——

  116

  譬如庵摩罗果等 其种恒具发芽力

  若予土壤及水等 即能渐长成为树

  117

  如是无上真如性 有情无明如种核

  若以功德作诸缘 即能渐成胜利王

  118

  水土阳光时空等 芽具诸缘发成树

  有情烦恼藏所掩 佛芽缘具即茁长

  【释论】烦恼藏如破朽败衣,如来藏则如圣者像。偈言——

  119

  譬如宝石造佛像 为破臭衣所遮盖

  天人见此在路旁 乃为凡夫作指引

  120

  佛亦如是见佛性 纵使畜生亦具足

  无始以来烦恼掩 故说法义解脱彼

  121

  如宝石像朽衣掩 天眼见已示凡夫

  如来藏为烦恼掩 佛说深法令显露

  【释论】烦恼藏如怀孕贫丑女,如来藏则如所怀轮王。偈言——

  122

  譬如贫丑无助妇 既无片瓦复无护

  腹中虽怀王者胎 不知轮王在腹内

  123

  世法浑如无瓦屋 污染有情如孕妇

  清净藏虽堪作护 却似轮王处腹内

  124

  臭衣丑妇屋无瓦 纵使轮王在胎住

  有情恰似无助者 虽具护助亦苦恼

  【释论】烦恼藏如铸像泥模,如来藏则如模中黄金像。偈言——

  125

  譬如大像真金铸 却为泥尘所掩盖

  若有人能知见者 除去泥模金清净

  126

  佛亦如是见有情 自性光明偶污染

  除诸障已得解脱 有情即如真金像

  127

  如纯金像泥模掩 知金像性除其泥

  一切智知心寂静 演说深法除诸障

  【释论】上来诸喻,可略说如下。偈言(45)[18]——

  128

  莲中蜂腹及壳内 粪秽所盖及土地

  种子之内朽衣裹 胎中以及泥模里

  129

  如佛如蜜如果实 如金如宝复如树

  如佛像如转轮王 又如纯金所铸像

  130

  有情所具无垢性 不为污盖所更变

  无始以来即如是 无始以来心性净

  上来九喻,出《如来藏经》。明无始以来一切有情所具客尘烦恼染心,实与无始以来所具清净法身如来藏不相离异。是故经言-

  依自虚妄染心众生染;依自性清净心众生净。

  三 明九喻所喻

  【释论】

  131

  贪嗔痴烦恼 增上及习气

  见修道所断 不净及净地

  132

  烦恼具九相 喻如萎莲等

  然而烦恼缠 万千差别相

  略言之,于自性清净如来藏中有九种烦恼,如佛在萎莲中等九种譬喻。云何九种?

  l、贪随眠(46)

  2、嗔随眠

  3、痴随眠

  4、贪嗔痴随眠增上

  5、贪嗔痴习气

  6、见道上所断烦恼

  7、修道上所断烦恼

  8、不净地所摄烦恼(47)

  9、净地所摄烦恼

  有情虽离贪嗔痴,仍有能永作成就色界无色界果报业行缘,而彼能为出世间智所断,是为贪嗔痴随眠。

  有情染溺贪嗔痴,有能作福业罪业行缘,成就欲界果报,而彼能为不净观等所断,是为贪嗔痴随眠增上。

  阿罗汉所摄烦恼,能作无漏诸业行缘,成就无垢意生身果报,而能为如来无上觉智所断,是为贪嗔痴习气。

  有两种学人,一者凡夫、二者圣者。凡夫所摄烦恼,初出世间见能断,是名见道上所断烦恼;圣者所摄烦恼,依出世间见修行道上能断,是名修道上所断烦恼。

  菩萨未至究竟仍具烦恼。前七地所修之对治法,即为其所摄烦恼,唯由八地起之后三地修道智能断,是名不净地所摄烦恼。由八地起之后三地菩萨所摄烦恼,未至究竟际仍具,唯金刚喻定能断,是名净地所摄烦恼。偈言[19]——

  133

  略说烦恼缠 有贪等九种

  喻如萎莲瓣 九喻作相对

  如来藏所具烦恼缠实无量无边,广说则为八万四千种,如佛智无量无边(说为八万四千法门)。偈言(48)——

  134

  凡夫四种染 阿罗汉唯一

  道上染两种 菩萨亦二染

  佛言,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所言有情,分为四种:凡夫、阿罗汉、道上学人、菩萨。其所具烦恼,分别为四种、一种、二种及二种。种种烦恼终不能永成无漏界(法身)缠缚。

  复次,云何说九种烦恼藏与萎莲等九喻相对;云何说如来藏与佛等九喻相对?偈言(49)——

  135

  譬如水中莲 初开人贪悦

  花萎人不喜 贪烦恼如是

  136

  譬如酿蜜蜂 受扰即刺人

  嗔烦恼起时 令心受诸苦

  137

  譬如谷实等 外为皮壳裹

  恰如实性见 为无明所缠

  138

  譬如厌粪秽 贪欲亦如是

  增上诸烦恼 生贪令人厌

  139

  譬如埋宝地 令人不见宝

  有情自在性 埋没无明土

  140

  譬如芽渐长 突离种子壳

  见道断烦恼 渐修忽顿证

  141

  学人修道上 虽已断身见

  犹有烦恼藏 喻为破败衣

  142

  前七地诸垢 如母腹污秽

  唯无分别智 长养胎离腹

  143

  后三地诸垢 如泥模染痕

  以金刚喻定 圣者能除染

  144

  贪等九种缠 喻如萎莲等

  如来藏三性 喻之如佛等

  依圆满自性清净心如来藏,谓有三种性,可用佛等九种喻作喻。然则,云何为三种性?偈言——

  145

  法身及真如 以及佛种性

  以三喻一喻 及五喻作喻

  初三喻,喻之如佛、如蜜、如实等,所喻为法身;次一喻,喻之如金,所喻为真如;后五喻,喻之为宝藏、树、圣者像、转轮圣王及真金像等,所喻为三身佛出生之源。

  云何法身?偈言——

  146

  法身有二种 真实无垢性

  及彼性流露 所说深广法

  法身示现有二种。一者圆满清净证无分别智境界,此即诸佛内自证胜义谛自性身。二者为成就之因,诸佛依有情根器说与彼相应之法,是为诸佛法身自性流露之教法。

  佛所说法有二。一者细,一者粗,如是以说二谛。细者,为诸菩提萨埵演说甚深秘密法藏,示胜义谛。粗者,以经、应颂、授记、偈颂、无问自说、缘起等广说,示世俗谛。偈言——

  147

  法身出世间 世法难譬喻

  故说相似法 喻为色身佛

  148

  所说深细法 如美蜜一味

  广说种种法 种种壳藏实

  上来三喻,佛、蜜、实等,明如来法身周遍一切有情,无有例外,故说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于有情界中,实无一有情离如来法身,实无一有情在如来智外。故喻法身如虚空,含容一切色法。如《经庄严论》中偈言(50)[20]——

  虚空无不容 是永恒周遍 色法满虚空 若有情周遍

  偈言——

  149

  自性无变易 庄严复清净

  是故说真如 喻之如真金

  真如之性虽为无数烦恼及苦所缠,依旧圆满清净光明。故不能谓其有所变易,以此之故,名之为真如,谓其不变如真金。故说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虽邪见聚有情亦具,若离一切烦恼而成就圆满清净即名如来。故真如性如金,即示一切有情根本。以清净无二故,佛言(51)——

  文殊师利,如来如实知见自身根本清净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有情有清净身。

  文殊师利,所谓如来自性清净身,乃至一切有情自性清净身,此二法者,无二无差别。

  经偈复言(52)——

  一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

  偈言(53)——

  150

  如藏如种芽 佛性有二相

  一者性种性 二者习种性

  151

  依此二种性 生出三身佛

  初喻喻法身 次喻喻余二

  152

  自性法身佛 如宝石圣像

  自然离造作 摄诸功德藏

  153

  报身如轮王 证大法王位

  化身如金像 其性为示现

  所余五种譬喻,即宝藏、(芽所生)树、圣像,转轮王、金像等,谓能生三种佛身,及为有情所具,示佛性即为一切有情本具之性。故佛有三身,而二种性则为圆成佛道之因。故“界”者,实为“因”义。如经言(54)——

  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以其性能成就故,而有情却不自知。

  经偈复言——

  无始时来性 作诸法依止 依性有诸趣 及证涅槃果

  云何“无始时来”?此谓如来藏本际不可得故(55)。云何为“性”?如《胜鬘经》言——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云何“作诸法依止”?如上经言——

  世尊,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56)。

  云何“依性有诸趣”?如《胜鬘经》言——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

  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

  云何“证涅槃果”?如《胜鬘经》言——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四 四种不识如来藏有情

  【释论】如来藏广大一如法身,与真如无别。作为因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具足于一切有情身中。由其法性即可了知其性如是。如经言(57)——

  善男子,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来藏恒常不变。

  此言依法性、依法道理、依法相应、依法方便,如来藏为如是为不如是。唯依真如,令心得定;唯依真如,令心生解。彼不可分别为实为不实,唯依佛而信。偈言——

  154

  于此如来藏 唯依如来信

  譬如于日轮 无目不能见

  略言之,有四种有情不识如来藏。云何为四?凡夫、声闻、缘觉、初发心菩萨。此如经言(58)——

  世尊,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

  堕身见者谓诸凡夫。诸凡夫实无色等五蕴,而以为有,故虚妄执著我、我所,彼等于离身见灭谛等无漏甘露法尚未能信,何况能信唯出世间一切智能证之如来藏。

  颠倒者谓声闻、缘觉。何以故?彼等应修如来藏常而不修,颠倒修无常;应修如来藏乐而不修,颠倒修苦;应修如来藏我而不修,颠倒修无我;应修如来藏净而不修,颠倒修不净。如是声闻、缘觉众一切修行皆不能随顺法身,是故于胜义常、乐、我、净,非彼声闻缘觉所知境界,而颠倒取无常、苦、无我、不净,亦非如来藏境界。此如《大般涅槃经》世尊所说池中琉璃宝喻所言,经云——

  善男子,譬如春时,有诸人在大池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是。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不净想等以为真实,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

  此如经所言,示真实无上佛性,且指陈失谬之过。

  空乱见者谓初发心菩萨,失空如来藏义理,由是入断灭边修诸法空相,而谓可得解脱。故彼等所修空解脱门,悉为诸法失坏。复次,有以空为实有者,谓离一切法而实有一所谓空性者在。故彼等修空,实乃修常。然则如来藏究竟何义?偈言——

  155

  于法无所减 亦复无所增

  如实知实谛 证此即解脱

  156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此偈明何义?以如来藏中实无烦恼污染,故无一法可减;如来藏中已具诸不异清净法圆满,故亦无一法可增。以是之故,说如来藏上无覆垢可舍,亦无垢障可离。是故《胜鬘经》言——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

  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若言减去一法,则此法断灭不复具有;若言增益一法,则此法自常具足。此二偈所明,正为究竟真实,离常断两边故。故偏离此理,是谓离诸真实;不解此胜义空,则不能证无二真如。如是于任何烦恼,于任何处无,如是如实见知,名为空(如来藏)智;又若于任何佛法,于任何处具足有,如实见知,名不空(如来藏)智(59)[21]。有情若离如是胜义空智,则散乱而不得定,故名散乱心失空义有情。何以故?以离究竟真实空智故。是即于无分别境界不可得证。故《胜鬘经》云——

  (如来藏)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本所不证)。一切苦灭,唯佛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

  如是此如来藏即法界藏,故说堕身见有情所不得见。且若执身见相对治者,真实法界亦未现前得证故。

  如是出世间法身如来藏,非颠倒有情境界。且若以无常等世法对治,出世间法界未现前得证故。

  如是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非散乱心失坏空义有情境界。已说法身境界一切法清净圆满,不舍不离法身,故烦恼垢、客尘染皆空(60)。

  依法界一味无分别智,观察出世间自性清净法身,是为如实知见。经云:十地等菩萨众仅能少份见如来藏于空智中,何况凡夫二乘人等。故经偈言(61)[22]——

  真智见少份 如云间见日 圣者清净见 亦非常见此

  唯具无边智 始常见法身 以一切种智 无边如虚空

 
 
 
前五篇文章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五 答难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正分——第二品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正分——第三品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正分——第四品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后分

 

后五篇文章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第四金刚句:如来藏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乙 成就建立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正分——第一品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正文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导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