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注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注释
大正藏原题,上卷以鬆本文三郎氏藏敦煌本为底本。注释中除注明出处的外,其馀皆依于胡老师根据拉卜愣寺版藏文经文的校注。 [一]「与大比丘八万人俱。言诸菩萨三万六千人」:原文为「□□□□□俱诸菩萨三万六千人」。 [二]「于一生中。远离一切盖障。具足成德自在」:原文为「一生补□□□□□威德日在」。 [三]「于如来前。劝请宣说。方便密意」:原文为「显说如来方便蜜□」。 [四]「能使佛地。悉皆清净。如来事业。任运成就」:原文为「□□□□□□作佛事皆悉成就」。 [五]藏文为:以诸佛加被而为建立。 [六]原文为:□□藏。 [七]藏文为:作。 [八]藏文为:彼功德位。 [九]原文为:犹大海。为对仗故。依藏文义,持者可随自己的意乐择一而诵。以下类似情况同此。 [一O]藏文为:今心清净。 [一一]藏文为:安住平等。 [一二]藏文为:念定悉持。 [一三]藏文为:「具足智慧。宣说教法」。 [一四]藏文为.四摄六度。依丁保福《佛学大辞典》(以下简称丁氏辞典),四等为慈悲喜捨四无量之义,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一五]藏文为:具足知道有无的智慧,依丁氏辞典,有无为术语指有法和无法。 [一六]藏文为:住正知定中。 [一七]藏文为:无量威德。 [一八]藏文为:使。 [一九]藏文为:而。 [二○]「相好严身。众相第一」。藏文为「端严相好。具足最胜」。 [二一]色好:藏文为身色。 [二二]藏文为:依住平等。依丁氏辞典,平等亦指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汉文中无等等指佛道及佛之尊号。 [二三]藏文为:长久生起善根。 [二四]此段藏文为:「得佛自在。具足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二五]「通达善趣门。关闭诸恶道」:藏文为「开善趣门。关闭恶道」。 [二六]藏文为:为。 [二七]无量功德:藏文为大功德位。 [二八]藏文有往昔之义。 [二九]藏文为:并知如来恆常安住。 [三○]「常说众生等。尽有佛性」:藏文为「于众生中。皆有佛性。于寻常中。如是说云」。 [三一]以上讲菩萨名后.藏文均有摩诃产之谓。 [三二]桓:音环。 [三三]指大梵天。 [三四]娑罗:指娑罗树。 [三五]藏文为:四月十五日,此处日期的差异可能来自汉藏历法的不同。 [三六]安隐:指心的安乐。 [三七]安乐:指身的安乐。 [三八]藏文特指道的左右两边。 [三九]藏文此处仅有如来之谓。 [四○]维摩:亦名无垢称,藏文此处为无垢称。 [四一]邪:原文为耶。 [四二]座:原文为坐。 [四三]此处「与华平等。名为八功德。香水弥满」藏文无此数字之义。 [四四]原文此处有「波头华」三字,藏文此处无此数字之义,大正藏亦校作删。 [四五]一阐提:依丁氏辞典,阐提为之略称,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两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边,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此处含义为前者。 [四六]藏文此处有「语句亦善 」。 四七]藏文此处有诸善男子,原文无。 [四八]原文此处有诸善男子。藏文无。 [四九]原文为:理无二极。此处采用现惯用译法 边,指断常二边。 [五O]此句藏文义为在智慧的观察下最终是一体。 [五一]邑:音义.都市县;塚:音肿,坟墓。 [五二]原文为:若诵经一句。藏文特指本经,为显此经殊胜,故依藏文,持者可依自己的意乐择一而诵。 [五三]原文为:九。 [五四]礼:原文为体。 [五五]空处:指寺庙。 [五六]抃:音变。 [五七]罹:原文为:罗。藏文为遭遇之义,故校为罹,音利。手抄本亦校如此。 [五八]扫:原文为持。 [五九]忉:音刀。 [六○]「见了佛性。以是因缘」。原文为「见了佛以。是性因缘」。疑排版之误。 [六一]原文自此以上至敬礼宾王佛,敬礼前均有当字,藏文无,爲格式规整故,依藏本删去。 [六二]原文为:合十指抓掌。 [六三]敬礼:原文为敬信,为与后文格式一致,故依藏文。 [六四]燃:原文为然。 [六五]通:藏文为无碍之义。 [六六]此处汉文为南无分身诸佛.藏文为南无无量化身佛,义为此佛名为无量化身。由于本经译出的年代久远、可能所依的梵文版本不尽相同以及在辗转流通和整理中产生的讹误等,在佛教术语用法方面与现在有一些差异,另外行文格式也不太严格,虽与藏文内容非常吻合,但在佛菩萨名号处略有差异。特遵师嘱,为不失加持故,凡汉、藏本中佛名有差异者,汉文佛名不减.藏文佛名于后补充,并列刊出;汉、藏佛名位置不同者,按藏文原序列出;汉、藏佛名意义相当者,藏义佛名于后注出;少数汉、藏文佛名含义相当而汉文文字与当今习惯用法差异较大音.为便于当今持诵者念诵时缘想,特依藏文佛名修正,原佛名于后注出,供念诵者参考选择。以下类似情况同此处理,不再说明。 [六七]宿:藏文为星宿之义。 [六八]宿:同上。 [六九]上:藏文为无上之义。 [七O]藏文此处有此佛名而汉文无。 [七一]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见后。 [七二]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见后。 [七三]藏文此处有此佛名而汉文无。 [七四]藏文此处无此佛名而汉文有。 [七五]宿:藏文指宿命通。 [七六]藏文此处有此佛名,汉文位置见前。 [七七]藏文此处有此佛名,汉文位置见前。 [七八]汉文此处为南无人王佛,藏文为南无金刚王佛.并列刊出。 [七九]汉文此处为南无师子依王佛,藏文为南无师子威光王佛,并列刊出。 [八O]此佛名在藏文中位置见后。 [八一]藏文此处有此佛名,汉文位置见前。 [八二]藏文为南无实积欢喜藏佛。 [八三]藏文此处有此佛名.汉文见后。 [八四]藏文此处无此佛名 [八五]在藏文中此佛名位置见前。 [八六]牢强:藏文为坚固之义。 [八七]大强:藏文为坚固之义。 [八八]藏文中光指智光。 [八九]汉文此处为南无常光幢佛,藏文为南无常光幡佛,并列刊出。 [九○]灯:原文为登。 [九一]灯:原文为登。 [九二]优鉢罗华:夜间开放的莲花。 [九三]閦:音杵。 [九四]藏文为中才指智 [九五]汉文此处为南无大通光佛,藏文为南无大解脱光佛,并列刊出。 [九六]衹:音其。 [九七]原文为:具足大乘□,属大正藏排版漏字,依藏文补上。 [九八]清净:原文为净清,依藏文改正。 [九九]无间:原文为间无,依藏文改正。 [一OO]戒:原文为式,依藏文改正。 [一O一]汉文此处为南无十亿王明诸佛。 [一O二]汉文此处为南无日转光明王佛。 [一O三]灯:原文为登。 [一O四]严:藏文为庄严之义,以下佛菩萨名号中严义同此.不再一一列出。 [一O五]汉文此处为南无难胜师子响佛。 [一O六]依丁氏辞典,楼至佛,又谓卢至、楼由、卢遮等,译曰爱乐、啼哭之义,贤劫千佛之最后佛也,今之执金刚神或名密迹金刚是也。 [一O七]汉文此处汉文诸佛名「南无维卫佛.南无式王佛。南无随叶佛。南无拘楼秦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藏文为「南无威光佛。南无尊胜佛。南无救一切佛。南无除邪性佛。南无金力佛」。依丁氏辞典.维卫佛,又谓毘婆沙、弗沙等名,七佛之首,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随叶佛,又谓毘舍浮等名,一切胜之义;拘楼秦佛,又谓拘留秦、拘留孙、迦罗鸠村大等名,七佛之四,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拘那含牟尼佛,又谓迦那伽牟尼等名,译曰金寂、金仙人,贤劫第二佛,七佛之五。式王佛,未见注释。 [一O八]迦叶佛,藏文义为饮光佛,迦叶.音加设。 [一O九]祇法藏佛,藏文为大法藏佛。祗:音其,有大之义。[一一O]皷:鼓之异体。 [一一一]汉文此处为南无善见定自在王佛,藏文为南无勇行定力王佛,并列刊出。 [一一二]声:原文为散。 [一一三]汉文此处为南无相觉自在佛.藏文为南无宝相王佛,并列刊出。 [一一四]汉文此处诸佛名为「南无尸弃佛。南无毘舍浮佛。南无迦罗鸠村大佛。南无迦那含牟尼佛」,藏文为『南无具尊胜佛。南无救一切佛。南无除邪性佛。南无金能佛」。依丁氏辞典,尸弃佛,尸弃又谓式,胜及最上义亦有持髻和火等义。毘舍浮佛、迦罗鸠村大佛,见前注。迦那含牟尼佛,未见注释。 [一一五]同[一O八]。 [一一六]汉文此处为南无常灭佛,藏文为南无常寂佛,并列刊出。寂:寂静之义。 [一一七]藏文此处无此佛名 [一一八]藏文此处为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一 一九]三恶道:原文为四恶道。 [一二O]常:藏文爲恆常安住。 [一二一]藏文此处有南无华足佛。足即圆满之义。原文见后。 [一二二]此佛名在藏文中位置见前。 [一二三]原文为南无目在通王佛.目:疑为自。 [一二四]原文此处为南无目在通王佛,藏文为南无神变自在王佛,并列刊出。 [一二五]藏文为南无上士佛。弗沙佛,见前注。 [一二六]灯:原文为登。 [一二七]藏文为南无四万八千不动定光佛。 [一二八]藏文为南无破一切障碍佛。 [一二九]四十:原文为十四。 [一三O]十二部经名释:依丁氏辞典,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尤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祗夜,译作应颂,又作重颁,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颁。三伽陀,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顿。不依长行、宜作偈颂之句者。如法句经是也。四尼陀那,此译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诸经之序品即因缘经也。五伊帝目多,此译本事。佛说弟子过去因缘之经文。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也。六闍多伽,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也。七阿浮达摩,新云阿毘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八阿波陀那.此译譬喻。经中譬喻之处也。九优婆提捨,此译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也。+优陀那,此译自说。无问者佛自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是也。十一毗佛略,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之经文也。十二和伽罗,此译授记。于菩萨授成佛之记之经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罗与祗夜及伽陀三者,为经文之体裁 馀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一三一]原文为:伊帝曰多伽,黄忏华的《佛学概论》中,音译为伊帝目多伽,与本经译音类似,故而釆用此种译音。 [一三二]原文为南无得大势菩萨,依丁氏辞典.得大势菩萨即大势至菩萨。 [一三三]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 [一三四]藏文此处有南无勇精进菩萨。 [一三五]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 [一三六]宿:藏文为昔之义。 [一三七]原文此处为南无无尽意菩萨,藏文此处为南无无尽慧菩萨,并列刊出。 [一三八]原文此处为南无光英菩萨,藏文为南无光明菩萨,并列刊出。 [一三九]原文此处为南无慧上菩萨。藏文此处为南无慧光明菩萨,并列刊出。 [一四○]原文此处为南无实英菩萨,藏文为南无宝明菩萨,并列刊出。 [一四一]製行:戒律之义。 [一四二]辩:藏文为智慧辩才之义。 [一四三]原文此处为南无常惨菩萨,藏文为南无常慈善萨,并列刊出。 [一四四]原文此处为南无照明菩萨,藏文为南无上功德菩萨,并列刊出。 [一四五]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萨陀波论菩萨,依丁氏辞典,即常啼菩萨。 [一四六]眴:音瞬,眨眼之义。 [一四七]原文此处为南无善眼菩萨,藏文为南无善根菩萨,并列刊出。 [一四八]同[一二五]。 [一四九]原文此处为南无乐实菩萨,藏文为南无乐谛菩萨,并列刊出。谛,谛实之义。 [一五○]藏文为南无得王位菩萨. [一五一]原文此处为南无奢提菩萨,藏文为南无无畏菩萨,并刊刊出。 [一五二]睒:音闪,眨眼之义。 [一五三]原文此处爲南无衣王自在菩萨,依藏文将衣改为医。 [一五四]原文此处为南无持一切菩萨,藏文为南无救一切菩萨,并列刊出。 [一五五]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 [一五六]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 [一五七]原文为南无拘楼菩萨,依此处藏文为南无除邪见菩萨之义,拘楼应为拘楼秦。 [一五八]释摩男:释迦族之义。 [一五九]南无登王菩萨:藏文此处无此菩萨名。 [一六O]藏文为南无宝炽燃菩萨。登:依藏文之义,同灯。 [一六一]原文此处为南无宝造菩萨,藏文为南无宝作菩萨,并列刊出。作,造作之义。 [一六二]原文此处为南无原嶮菩萨,藏文为南无清净菩萨,并列刊出。嶮:音演,高峻之义。 [一六三]原文此处为南无照味菩萨,藏文为南无智慧菩萨,并列刊出。 [一六四]濡:音软,柔软之义。 [一六五]原文此处为南无须那菩萨,藏文为南无布施菩萨,并列刊出。布施,梵音为檀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