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十二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十二月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无 惧

  十二月

  12.1

  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空的心,是随时准备好接受的心。

  如果我们能以初学者的心来仔细聆听,就可以真正听到。若以一颗宁静的心来聆听,尽可能不受预存思想干扰和左右,教法的真理就可能深铭于我们心中,生死的意义就变得越来越清楚。

  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你越去聆听,所听到的也就越多;你越去聆听,你就越能深入了解。’

  12.2

  慢慢地,当你保持开放和专注,运用技巧将你的心越来越集中,你负面的东西会慢慢消失;开始觉得全身舒畅,就像法国人所说的:‘être bien dans sa peau (在皮肤中感觉很舒服)。’你会产生一种轻松和完全的自在。我认为这种修行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治疗。

  12.3

  我们曾经想过和做过的每一件恶事,其根本是源自对虚假自我的执着和爱惜,而让它变成我们生命最亲爱、最重要的东西。

  所有造成恶业的负面思想、情绪、欲求和行为,都是导因于我执和我爱。它们是黑暗、强而有力的磁铁,让我们生生世世都遭遇了种种障碍、不幸、痛苦和灾难,所以它们是所有轮回痛苦的根源。

  12.4

  一次又一次静静地观想:死亡是真实的,且会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

  不要像西藏谚语所说的那只鸽子一样,整夜忙着做巢,到天明时连眼睛也未曾合过。

  12.5

  微细但完整地体悟‘见’,能够转化你看待每件事的方式。我越来越了解,思想和概念都是障碍,常常让我们无法轻松进入绝对的境界之中。

  现在我明白了上师为什么常常说:‘要努力学习不要有太多的希望和恐惧。’因为它们只会激起心灵的混乱。

  当‘见’产生时,就可以看清楚心念的真面目:短暂而清晰,且只是相对的。你可以直接看穿每件事,好像你有X光眼睛一样。你不要执着思想和情绪,也不要加以拒绝;而要在本觉的广阔怀抱中欢迎它们。

  到那时,你以前所看重的东西——野心、计划、期望、怀疑和热情等,就不再那么深刻地左右着你,因为‘见’已经帮助你看清它们都是徒劳无用的,并真正生起舍弃之心。

  12.6

  恭敬心是体证自性和万物最纯净、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相互依存现象:我们不断尝试从内在生起恭敬心,而这恭敬心可以让我们突然瞥见自性,而这种瞥见又增强了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所以,最后恭敬心从智慧中产生:恭敬心和自性的实际体验两者五相激荡且密不可分。

  12.7

  除了短暂的舞姿之外,人生还有什么呢?过去做过的事,现在看起来不都如黄粱一梦?一起长大的朋友,儿时玩耍的地方,曾经执意坚持的意见和看法,都远远抛在脑后了。此时此刻,你读这本书时似乎那么真实,然而,就是这一页也快要成为记忆了。

  12.8

  禅坐时,不要‘观’呼吸,而要让它自然溶入你,好像你就是它。慢慢地,呼吸的动作,呼吸者的气融合为一;对立和分离都消失不见了。

  你会发现这个非常简单的专注过程,能够过滤掉你的思想和烦恼。然后,你好像脱下一层旧皮,某种东西被剥落,而得到了自由。

  12.9

  静静地坐着,从内心深处,启请真理的化身——你的上师、圣哲或觉悟者,示现在你面前的天空中。

  观想上师或佛如彩虹般鲜活、灿烂和透明。

  如果你难以观想上师,可以把这种真理的化身想像成光,或去感觉他就在你面前的天空出现。让你心中生起的启示、喜悦和敬畏,取代观想。

  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常说,如果你无法观想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去感觉这种示现,而且知道它是一切诸佛的加持、慈悲、能量和智慧。

  以无比的恭敬心,将你的心与上师结合,然后把你的心安歇在他的智慧心中。

  12.10

  就如佛陀教示我们的,生命短暂如闪电乍现;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说:‘这世界再也受不了我们:得到了又用掉,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最令人心碎的是,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背叛了我们的本质,放弃了今生(自然中阴)觉悟自性的殊胜机会。

  上师一直训示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如果到死亡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12.11

  我们绝不要忘记:透过身、口、意,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选择这样做,就能终止痛苦和苦因,帮助自我的真正潜能和佛性唤醒我们。除非佛性能够被完全唤醒,解脱无明,与不死的觉悟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会永无尽期。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今生不为自己负起所有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延续几世,甚至千万世。

  就是这种清晰的真理,让佛教徒把来世看得比今生重要,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来世在等待着我们。这种长远的眼光,左右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今世而牺牲了所有的来世,就好像把一辈子的积蓄一餐就吃喝光了,疯狂地忽略了其后果。

  12.12

  西方人可能会惊讶西藏有那么多转世的人,而他们大多是大师、学者、作家和神秘家和圣哲,对佛教和社会都有卓越的贡献,在西藏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这种转世并不仅限于西藏,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出现过一些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帮助人们向前,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莎修、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等。

  当西藏人听到这些人时,会立刻说他们是菩萨:而我听到他们的名字、志业和远见时,我就被诸佛和上师伟大进化过程的庄严所感动,他们为了解脱众生之苦,改善整个世界而示现于世。

  12.13

  怀疑并非病,而是缺乏我们传统所谓的‘见’所导致的症状。‘见’就是对自性和实相本质的证悟。

  当‘见’全部出现时,连一丝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因为我们会用实相自身的眼睛来看它。但在觉悟前,怀疑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怀疑是迷心的基本活动。对治怀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压抑它,也不要执着它。

  12.14

  要了解我所谓的慈悲的智慧,就是要完全看清楚慈悲的利益,以及不慈悲带给我们的坏处。我们绝对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自我的利益’,什么是‘终极的利益’;错认的结果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执产生了我爱,我爱又因伤害和痛苦而生起了根深蒂固的嗔恨。然而,伤害和痛苦并非客观存在;唯有我们的嗔恨心才能让它们存在并赋予其力量。当我们了解这点,就会知道:是我们的嗔恨心让自己遭受了恶运和挫折,让生命充满了焦虑、期望和恐惧。

  藉由消除我执和对不存在自我的执着,我们就消除了那种嗔恨,而能去除逆境和挫折对你的伤害。因为,你怎么可能攻击根本不存在的人或东西?

  12.15

  每次禅坐前,都要有这种觉醒:我们和所有众生基本上都拥有佛性和最深奥的本质,为了觉悟佛性,必须灭除无明和痛苦。

  我们要让这种动机启发自己,以下面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致力奉献出我们的修行和生命给所有众生的觉悟:

  藉由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乐因;

  祈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和苦因;

  祈愿一切众生永不离神圣大乐;

  祈愿一切众生心保安详,了无执着和嗔恨,

  祈愿一切众生相信一切众生完全平等。

  12.16

  我常想像一些伟大的上师和获得甚深证悟的人,就如庄严的山鹰,翱翔于生死之上,透彻生死的真面目,和其神秘而纷杂的相互关系。

  透过山鹰之眼(觉悟之眼)俯看一切,我们想像中的生死的界线都相融而消失了。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描述存在的实相为‘流动中未破损的整体’。

  大师所清楚透视的,就是那个流动和那个未破损的整体。我们的无明所称的‘生’和‘死’,不过是那个流动和整体的不同面相而已。

  12.17

  当你经由戒律净化生活,和由禅修松懈你的攻击、执着和消极心,观照的智慧就会渐渐显现。

  在它光芒的无量清明之中,这种洞察力,可以让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见心和实相本质的最微细运作。

  12.18

  十九世纪的一位大师,有个愚笨的弟子。大师一直教授他认识自性,他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最后,大师非常生气,就告诉他:‘看,我要你把这一整袋子麦子背到对面山顶,中途不可停留休息,直到爬上山顶。’

  这个徒弟头脑简单,却对上师有着无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就完全依照上师的话去做。袋子很重,他花了很久时间才完成任务。

  最后,当他到达山顶时,放下袋子,颓然倒地,虽然疲累却感到无比的舒畅。所有的阻碍都消除了,凡夫心也跟着融化。就在那刹那间,他突然觉悟了自性。他跑下山,不顾一切就冲进了上师的房间。

  ‘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

  他的上师对他一笑,故意说:‘这么说,这趟登山之旅很有趣咯?’

  12.19

  修习专一可以把散乱的心带回家,把生命的各种面相集中起来,这称为安住或永恒的寂静。

  我们过去被分裂的部分,一直处在争战之中,现在都安定了下来,彼此交融熟悉。在这种安定之中,我们更能了解自己,有时甚至能够瞥见自性的光芒。

  12.20

  安住在本觉的清明和信心之中,能让你的思想和烦恼自然解脱,毫不费力地进入它的广阔中,就像在水中写字或在天空画画一样。

  如果你能熟习这项修法,业就没有机会积累,而达到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离弃境界,敦珠仁波切称它为‘无拘无束、赤裸的自在’,因果业力再也无法将你绑缚。

  12.21

  要学习如何死,就要学习如何生;要学习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还有来生。真正地转化自己,及学习如何投生为觉者以助益众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现在让我们想像:有许多人把握学习佛法的机会,致力于庄严的修行,证悟了自性,并运用死亡的机会更接近成佛,为了服务和利益众人而诞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12.22

  要如何描述诸佛的智慧心?

  把自性想像成你的脸;它始终跟随着你,却无法看见自己。然后想像你从未看过镜子。上师的教授,就像他突然拿出一把镜子,让你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脸。

  就如你的脸,本觉的纯净觉醒并非上师赐给你的‘新’东西,也不是你从外在可以找到的东西;它始终都是你的,始终跟随着你,但在那个震惊时刻发生前,你从未看过它。

  12.23

  西方人对我所谓的‘禅坐技巧’非常着迷。现代人毕竟迷恋于机械结构和构器,对于纯粹实用的东西容易上瘾。但禅坐的心要不是在于技巧,而在其精神:是深富技巧、启发和创意的修行法门,也可以称为‘姿势’。

  上师们说:‘如果你能创造身体和环境的良好条件,禅定就会自然生起。’讨论禅坐姿势并不是神秘的无稽之谈,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创造一个更有启发生的环境,以唤起本觉。

  身体的姿势和心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交互关联的。当你的姿势和态度受到启发,禅定就自然生起了。

  12.24

  十九世纪伟大的上师米凡(Mipham),是喜玛拉雅山的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据说他发明了一个钟、一座大炮和一架飞机,但只要一完成,就把它们毁掉。他说它们只会让他的心更乱。

  12.25

  只要虚空存在,

  众生仍旧受苦,

  就要长住世间,

  消除所有苦难。

  ——寂天菩萨

  12.26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

  怜悯的本源是恐惧、傲慢和施舍,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觉:‘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Stephen Levine)所说的:‘当你害怕碰到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怜悯;当你勇于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慈悲。’

  要培养慈悲心就是要了解众生都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并了解你既与众生不可分割,也不优于一切众生。

  12.27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芒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虽有波浪,却不会被扰乱。波浪是大海的本质。波浪生起,又会往何处去?回到大海中。而浪又从何而来?从大海。

  同样的。思想和情绪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现。它们起自于心,但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回到心。不管心中生起什么念头,不要把它当成问题。如果你不是太冲动,而有耐心一点,它就会回归到它的本质之中。

  如果你能了解这点,那么生起的念头只会增进你的修行。但若你不明了它们的真面目就是自性的光芒,你的思想就会成为迷惑的种子。

  所以,要以宽阔、开放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事实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敦珠仁波切常说:在它们面前,‘要像个有智慧的老人,看着小孩子玩耍。’

  12.28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全世界的各各教育阶层,传授死亡和临终的觉悟智慧。不要‘保护’小孩子不让他们接触死亡,反而要趁他们年轻时,让他们认识死亡的真相,从死亡中学习。

  为何不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种智慧介绍给所有的年纪的人?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认识死亡;了解如何帮助临终者,及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精神本质。在各级学校、学院和大学中,要以深刻的想像力来教授它;最重要的是,特别要教授给肩负临终照护重任的医生和护士。

  12.29

  我们的佛性到底存在于何处?它就存在于如天空般的自性之中,全然地开放、自由和无边浩瀚。基本上,它是如此地简单、自然而不受染污和败坏;它的纯洁甚至超越‘净’和‘垢’的概念。

  当然,我们说自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帮助我们想像它无所不在的无垠广阔;因为佛性拥有一种天空所没有的特质——觉醒的灿烂光明。

  有句话说:‘佛性只是你的觉醒无瑕的显现,是洞悉一切、体悟空性,不经造作和清醒自在的。’

  12.30

  一旦你拥有‘见’,虽然轮回的妄念还在,但你会像天空一般:当彩虹出现天空时,不会被它谄媚;乌云密布时也不会感到沮丧,而有一种深沉的满足感。

  当你看到轮回和涅槃的外相时,会打从心底发笑;‘见’能够让你永远愉悦,心中一直沸腾着微笑。

  ——顶果钦哲仁波切

  12.31

  人们来了又走,来去匆匆,手足舞蹈,对死亡却从未发出一言。这样很好。不过一旦死亡降临在他身上,或是他的妻子、儿女和朋友,毫无预警地袭击他们时,就被激情的暴风淹没了,再来痛哭流涕、怒不可抑、伤心绝望!

  要想剥夺死亡对我们的宰制,就要采取完全不同的观点;揭开死亡神秘的面纱,去熟悉它,习惯它;时时惦记着死亡……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里环伺着我们,所以让我们随时准备好死亡。

  修行死亡就是修行解脱。学会如何死亡的人,就学会摆脱奴隶的命运。

  ——蒙田

  关于作者

  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扎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师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赋的沟通能力,而二十余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了解西方人的心灵。他以亲切、幽默和讲法清晰闻名;且能够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学的藩篱,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惊妙的例子,分享他个人的经验,因而能直接与学生的经验相契合,进而激起对佛法的鲜活感受和韵味。

  索甲仁波切传承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他具有这个传承的明显特质: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

  本觉会(RIGPA)

  索甲仁波切把全世界跟随他修习大圆满教法的中心和团体称为本觉会(RIGPA),跨越种族、肤色和信仰的界线,创立一种支持性的、启发生的环境,以鼓励他们研究和修行。

  世界许多国家都设有本觉会,提供禅修、慈悲的定期课程,和其他身为现代佛教徒应该学习的课题。本觉会在把佛教各传统最有威望的大师(包括达赖喇嘛)介绍给西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伦敦的‘国际本觉中心’,除了介绍佛教课程外,还介绍了当代各种学科,从精神治疗和治疗学、艺术和科学,到生死学和临终照护等。

  本觉会传法的重心是索甲仁波切亲自主持,为期三个月的禅修密集训练。这种训练每年在欧洲、美国和澳洲都会举办。仁波切在法国和爱尔兰也成立了禅修中心。

  本觉会也支持许多大师在东方传法,并资助大圆满寺(Dzogchen Monastery)在南印度的科列甲尔(Kollegal)和买索(Mysore)的重建。

  有关索甲仁波切大圆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或对这本书有任何疑问、仁波切的传法录音带,或是亡者超荐等相关资料等,请与以下各处本觉会索取: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6 重新洗牌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7 价值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8 相对论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9 想法

益西彭措堪布:因果明镜论 缘起

 

后五篇文章

敦珠金刚上师:西藏古代佛教史(六)

敦珠金刚上师:西藏古代佛教史(五)

敦珠金刚上师:西藏古代佛教史(四)

敦珠金刚上师:西藏古代佛教史(三)

敦珠金刚上师:西藏古代佛教史(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