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五面,第七行看起: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向下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颂,多半都是属于重颂,也就是前面在长行里面佛说过的,再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 重颂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佛门里面讲经说法,跟学校学生上课不一样,学校学生上课人数是固定的,讲经的场合有先来、后到的。佛非常慈悲,对于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的,用偈颂再简略的重复说一遍,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便利于记忆。佛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如果不能常记在心上,就没有办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诲记住。偈颂便于记忆,所以会学的人,一定要把偈颂念熟,熟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功夫,这个修持就得力了。 因为偈颂它限于文字的限制,没有长行说法那么样的痛快淋漓,因此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要能体会。现在请看经文: 【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舍离诸贪瞋」,这个烦恼只说了两种,下面还有痴、还有慢、还有疑。因为这个句子只有五个字的关系,所以后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认为省略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意思还是圆满的,我们要能够体会。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这是心里面不能贪着愦闹。如果常常想着这一些热闹的场合,这一些境界,对它产生喜欢,那你就心有住了。佛说这是过失,是不应该的。为什么?下面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了。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你看,他为什么不用贪瞋痴?前面说了贪瞋,这里说「憍慢及觉观」,可见得这个贪瞋里面是有慢在里面的,贪瞋痴慢都包括在里面了。「觉观」就是心里面妄想不住、妄念很多!这一些都是由愦闹生的。愦闹是缘,增上缘。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哪些人喜欢这些?不持戒的人、不认真修行的人。「坏行」就是破坏正当修行,以及不持戒的这些人,他才喜欢热闹,才赞叹热闹。这两首说一桩事情。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前面长行文里面讲的观实义,观察诸法的实相。一个人喜欢世间的这些论议,必定把出世间的这一些道理、这一些教诲忘失掉了。这是退失!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不应该去作的,不应该去染着世论。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此地举一个例子,出家比丘舍多闻,这一句话里面是双关语。如果是说世尊的讲经说法,你也不听了、你也舍弃掉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说这个。后面佛说了,出家人要求多闻,多闻佛法!可是虽说多闻佛法,也有先后次第。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广学多闻。但是你一定要先断烦恼。如果烦恼无尽,你没有断,你就不能多闻,那就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帮助你得定,帮助你舍觉观。智慧开了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初学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要通达、要明了。如果舍多闻,就是不常闻佛法,言论当然就有过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说的真理。佛给我们讲的一切法,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现在人讲真理。你要不能广学多闻,你的言论一定不是事实真相。 「损减诸禅定」,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诸」,这个意思就是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么会有那么多?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无论你用什么功夫、用什么方法修禅定,喜欢世论都是妨碍,包括我们念佛也妨碍。 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们初学的人,舍弃世论,连报纸、杂志,甚至于电视、广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会清净,心才能定!我们在讲席当中,有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几个人照做了?你不能照做,换句话说,必定受环境的影响。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提倡文化复兴运动,那是刚刚提倡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正好那一天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来看方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老师请教,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要从哪里做起?」 方先生沈默了好几分钟,然后说了:「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关闭。」 那个教育部官员听了摇头:「老师,这个做不到!」 方先生说:「这个做不到,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中华文化都被这些东西破坏干净了。」 他说的话很有道理,连复兴固有文化都受这个世论的障碍,何况修道! 修道,道是什么?道是清净心,道是正知正见,道是真正的觉悟。所以这个东西不离开,当然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道。于是你修禅定,也就是「损减诸禅定」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修行功夫不得力,没有成就。「常思惟世间」,你每一天的念头还都是念着这个世间法。 【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其心常散逸。永离于正观。】 「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耽着思惟」就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怎么能静得下来? 「其心常散逸」。他的心是散乱的、是放逸的。 「永离于正观」。正观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诸佛如来的正观,他永远得不到!我们修行天天希望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现在知道不能证得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差错出在哪里?佛在这个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速得非梵行。喧杂无仪检。】 「速得非梵行」。速是快速。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要求快,求新、求快、求变,这种心理对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碍,这不是「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学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萨六度里面有忍辱波罗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杂无仪检」。仪是威仪,检是谨慎、检点。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着非法言。】 到这里是一段。佛是觉悟的意思。「不爱佛」,不爱正觉;不爱正觉就是天天迷惑颠倒。圣众就是指的清净。不爱圣众。三宝里面,僧宝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圣众代表六和,他不爱六和,也不爱清净。 「弃舍离欲法」,法是正。所以这三句是「觉、净、正」,这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归依三宝。今天所作所为违背了三宝,为什么会违背了三宝?贪着世间的言论,喜欢世话。可见得这个过失实在是很严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四句是说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作个榜样,舍身求法,人家对法这样重视。《涅盘经》上说,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为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这个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够道得。因为他求法的心切,帝释天看到了,就故意变一个罗刹,说了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头他就不说了。 那这个求法的人听到这两句话,欢喜得不得了,就问他:「下面呢?」 罗刹说:「这个下面我没力气,说不出来了。」 他说:「为什么?」 罗刹说:「我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他说:「你要吃什么?」 罗刹说:「我要吃人!」 菩萨就发心:「我舍身,我这个身给你吃,请你把底下两句说出来可不可以呢?」为法舍身。 这个罗刹看到他这样的诚心,后面两句说出来之后,他真的舍命来供养他。 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他示现帝释天身,对他恭敬礼拜供养他。这是佛在因地里面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那想一想我们闻法,有没有他这样的热诚?稍稍有一点障碍都不想了,这个闻法的意愿就打掉了。想想佛给我们作的是什么榜样?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得少为足,听一点点佛法,他就满足了,不求多闻。我们听了经上这样说,有很多年岁大的人,记忆力也不好,听到就很难过,没有能力多闻。要不要多闻?不需要了,这是年轻人的事情,年轻人要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当然要多闻。你不多闻,你怎么能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一定要多闻。年岁大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那就行了,这是非常正确。所以现在不必浪费时间,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一首偈也是世尊叙说因地的一段公案。在《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佛在因地作国王的时候,也是为闻一首偈,这首偈是:「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无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一首偈,舍妻子财宝。这一些都是说明佛法之可贵。 佛法一句半偈,你真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间任何财宝可以能够比较的。这个事情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较量功德,财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开悟、能令你了脱生死、能令你契入如来的境界,这是世间再多的财宝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佛法宝贵,他能够为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听法!不能勤于听法,喜欢到处去游玩的人,愚痴,没有智慧。真正有智慧,对于闻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争,不敢让宝贵的光阴空过了。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这四句是劝勉我们,佛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尝」是曾经,他曾经「舍一切」,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非法之戏论」,也舍了。目的在哪里?他真的明白清楚了,「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不止百千劫了,都在六道里面轮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么时候能脱离?我们从来未曾觉悟。佛在行菩萨道修行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觉悟了。觉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这才能成就!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们要学佛,应该欢喜、爱好,志求微妙无上的佛法。本经到末后指归净土。所以这个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实际上是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三界轮回。 【若乐于解脱。最胜功德者。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若乐于解脱」。「乐」这个字念破音字,念乐(要),就是爱好的意思。你要是爱好解脱。「最胜功德者」,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功德。这两句通指大乘佛法,别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你要是真的喜欢、真的明了,「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脱了。「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烦恼系缚;「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真正觉悟的人,世间这些事业应当要放下。所谓「世间诸事业」,就是搞六道轮回的事业。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盘。】 这是举个例子。世间人忙什么?忙衣食。衣食并不是殊胜的利益,「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要明了。所以衣食这个事情,足就够了。特别是在台湾,真正觉悟,那在台湾是真有大福报。为什么?衣食容易,不难求!不要跟人家竞争。每一天吃得饱、穿得暖,这个条件在台湾太容易了。 有一年我也是去讲经,坐个计程车。计程车的司机跟我诉苦,赚钱太不容易、太辛苦了。我就问他,我说:「你何必要赚那么多钱呢?难道你没饭吃吗?难道你没衣服穿吗?一件衣服穿个十年八年都穿不坏!」他听听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一个月工作五天就够了。工作五天,他一个月就够吃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你说这个多自在!为什么天天辛苦,跟人家比赛?人家今天穿着时髦衣服,明天不买一件就觉得自己赶不上时代了,这个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湾做一年的工作可以休息一年,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在外国很多其他地区不行,那个真是辛苦!一个月不做工,一个月就没饭吃了。在台湾不会的,做一个月的工,省吃俭用的话,也许可以吃一年!所以衣食不是殊胜的利益。 「亦不证涅盘」。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证涅盘」是法,证涅盘这个念头我们也舍弃、我们也不求,何况这些衣食!「衣食无胜利」,就是何况非法。 【当称叹最胜。】 应当称叹最为殊胜的。最殊胜的是什么?是大乘佛法。我们在《金刚般若》里面所看到的,《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说「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是空,能所俱空,这就是说明万法皆空。菩萨不说断灭相,就是因果不空。这是我们把全经简简单单做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最胜。如果回归到念佛法门,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最胜。诸佛如来之所称赞的,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间法,世间要舍掉,要舍得干干净净。 【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诸比丘」,引申的意思,就是四众同学。我们学佛的同学,常常有缘聚会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讲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交换修学的心得,讨论佛在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对我们修学有关系的,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讨论这些就对了。 「法要」是法里面最精要的,像《金刚经》上两句一偈,这是最重要的。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重要!在净宗法门里面,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重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句名号果然老实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够成功。 今天星期天,我们这儿念佛会,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说诸法要」。你们每个人没有杂心,没有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互说诸法要」,这是真干!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寻师、访友、问道,问一些什么?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说者就是白法。这一句意思是教导我们如说修行,常常读诵大乘经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读了以后要真干。禅定是表真干。「汝应如是问」,这个问是正确的、是佛所赞叹的。 【如来入涅盘。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这六句是说末法时期学佛的现象。现在去佛灭度三千年了,我们现前这个状况,佛说的一点没错!第一句是讲佛灭度之后,佛法逐渐会变质,佛法也会灭坏。在末法这个时代,「比丘多放逸」,这些出家的佛弟子,不遵守教诫了,喜欢大众在一起聚会。「乐众」,就是喜欢大众在一块聚会。不喜欢「闲静」,悠闲清净他不喜欢。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的的确确这一首偈把我们现在学佛的状况都说出来了。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