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

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刹那每刹那的必修课。只要没有成佛,就要不断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为止,才圆满。忏悔就是改过,不断地改习气,消业障。业障消完就成佛,习气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极点,就成佛了。 为什么说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无时无刻不在度众生,但哪些众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众生得度,肯回头的那些人。

忏悔过失和罪障。若是错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补漏难。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纵然富可敌国,名闻远方。也不过一世而已,从中为名为利而造罪,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恶犯错就会减少。

我们要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亲眷属不能相亲。都是过去生中所造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忏悔业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复犯。另一方面要忏悔过去恶业。

一错再错,就会有无量报应。故佛菩萨要我们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过去业障都皆忏悔。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YIN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如何消业障]要具足四种力量:①要有改正过失的力量,有惭愧心。②依止三宝的力量,内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决定力不再犯,譬如现身体不好,要决定不吃肉、不杀生。④多点灯、放生、诵经。最快的方法,真发菩提心,一直做好事,业障就在身后跟不上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瞋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

因为有瞋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

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

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着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

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

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上

净土法门:先念三年《地藏经》,再念《无量寿经》行吗

净土法门: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消除临终障碍,可加念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语: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放下一切虚伪,真的自然就现前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64集)

净土法门:不是法门有差异,是人根性不一样

净土法门:舍怨与舍亲

净土法门:丁嘉丽老师的学习报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