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红尘中的净土 二、香港中文大学问答 『 2011年7月28日晚上 』 (一) 问:这个世界很不清净,因为我们有贪欲、无明。但无奈的是,有时不是因为我们的烦恼障,而是因为智慧有限、所知不多,就是所知障的问题,事情就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真正去感悟“心净国土净”呢? 答:严格来说,烦恼障在七地末才会断掉;而所知障是从八地开始断除,到十地末才会断尽。这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诸多论典中,都有详细说明。因此,所知障是一种极细微的障碍[1],我们凡夫人什么粗大的障碍都有,还根本提不上所知障。 当今这个世间,正如佛陀早在经中所预言的,越来越末法、越来越恶浊了,人们的见解也越来越低劣,烦恼越来越炽盛,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心净国土净”很难呈现。但即便如此,万法的本体也是清净的,我们若能用短短几十年精进修行,到了最后,清净的境界就可以完全现前,这从历代大德的身上也能得以印证。 所以,只要遵照佛陀的教诲好好修行,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轻,这个世界从自现的角度来讲,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通讯工程系的。请问,传统的生命分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们吃药、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杀生?应该怎么样对待和处理? 答:传统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刚才讲了,植物并没有五蕴所组成的生命。现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师也声称,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与动物一模一样。若是这样承许,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了,这是外道的说法[2]。 至于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微生物,我们若是损害它,有没有过失呢?没有过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时,用阿罗汉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众生,于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诉他:不应以天眼观察,而应以肉眼为准[3]。所以,微生物并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损害它不会构成杀生的罪业。 对于这样甚深的因果道理,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判断,而应以佛经的依据进行取舍,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三)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们现在身处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清净刹土,可在我眼中却是满目瓦砾。如果我通过今生的积累功德和修行,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的我执并没有完全断除,到时是否依旧会满目瓦砾呢? 答:不会的。今年我传讲了净土宗的一些经典,前不久刚讲完《阿弥陀经》,如今正在讲《无量寿经》,用的版本是菩提流志翻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经中就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可以带业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发愿力,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等种种清净现象,会顿时呈现。听了极乐世界的法音之后,有些人当下就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有些则需要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到了那里,就会断除我执,成就不退转的果位。 问:佛陀第三转法轮讲了明空无别,“明”到底是怎样的境界?既然是明空无别,为何又要一名以“空”、一名以“明”? 答:明空无别的境界,是指在究竟胜义中,明即是空、空即是明,相当于《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只侧重于佛陀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并没有深入剖析“明”的部分。直到第三转法轮,尤其是密宗《时轮金刚》中,才揭示了“色”其实是光明的显现,在真实的境界中,明与空是无二无别的。但这种明分,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用分别念无法想象,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文字上只能这样来描述。 (四) 问:我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硕士。刚才您提到了环境保护,我也很关注环保。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佛教中对环境保护持什么态度? 答:你的问题很好!环境保护在当前非常重要,今天有位中文大学的老师说:假如释迦牟尼佛还在世的话,他也会站出来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今不少人非常关心环保,我个人来讲,对保护环境、保护生命,一直就有兴趣。作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也应当略尽绵力,真正做一些事情。 有些人可能认为,佛经中并没有强调环境保护。这是不正确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些出家戒律中规定:不得染污净水净地,不可挖地割草,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种树,等等。这在佛陀对小乘行人开示的《毗奈耶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说明。所以,佛陀不但要求我们保护动物,而且还提倡保护环境。 自古以来,佛教与大自然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佛教很多寺院都建于幽静的青山绿水间,令人一进去就感到特别清净、放松,一颗疲惫不堪的心能得以休息。还有,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降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六年苦行于尼连禅河畔的树下,成道于金刚座的菩提树下,初转法轮于鹿野苑的林中,涅槃于娑罗双树下。所以,佛陀从最初降生到最后涅槃,全部都与大自然有关。正因为这样的缘起,印度、藏地、汉地的历代高僧大德,大多都在特别寂静的森林中、山洞里,获得了无上成就。 因此,佛教中重视环境保护,应该有很多的依据。 问:有些人之所以造了很多业,关键是不知自己有前世后世,所以你劝他不要造业,他根本不听。就好像一个糖尿病人,告诉他不要吃糖、不要吃香蕉,可他就是不接受。其实不管对亲人还是陌生人,我都真的很想帮他,但有时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或苦恼。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是该坚持,还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说,我跟他讲第二遍就够了,接不接受是他的事? 答:从你的表情来看,确实承认有前世后世,而且很关心周围的人,想用佛法去饶益他们。 可现在大多数的汉族人,跟我们藏族人不同,你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几乎都不信佛,劝他们相信因果,真的非常费力。而我们藏族,尽管如今个别年轻人被西化了、被汉化了,但99﹪的人仍然信因果,家里有一个出家人的话,也觉得十分光荣。 但即便如此,你在看到别人造恶业时,也不能劝了两次没用就不管他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有一世为了调化一个人,就用了千百万年的时间。一个人,用了千百万年啊!当时人的寿命也特别长,不像现在只有一百岁左右。所以,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一定要不断努力,若能如此,总有一天他会被你感化的。 包括在我们佛学院,有些人刚开始也不信佛,他的孩子读了大学后去学院出家,他特别特别反对。但后来他的孩子再三跟他讲道理,两三年以后,他自己也跑去出家了。这样的事例非常多。 有一个人,就蛮有意思的。最初她孩子在学院出家,她拿着刀子追去威胁:“你今天敢出家的话,要么我杀了你,要么我自杀。”当时我们很多人一直劝她,她才不甘愿地放下刀子,勉勉强强回去了。结果过了五年后,她竟然也来学院出家了。现在,她和她的孩子都是非常清净的出家人。 所以,有些人的见解和行为,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需要一定时间,故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五)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在当今商业经济当道的社会中,您如何看待环保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矛盾?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过。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与环保之间,有时候是对立的。 不过,我们佛教提倡一种生活观: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著,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 如今大多数人,购置大量东西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源于竞争。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错,自己就非要买一个;瞧见别人的轿车很好,自己也要买辆好轿车,否则,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此外,我们平时还要有环保的概念,电水应该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我以前去新加坡时,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楼的灯几乎都亮着,两三点钟也是如此。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睡了,这些电白白地浪费掉,好像有点可惜。当然,也许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问题,我们要值得思考。 (六) 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电子系的。我和另外一位居士在色达见过您,一直很关心您,请问您现在身体好不好? 答:好好好,身体蛮好的,没事。 问:我之前问过您一个问题,您的答案是帮助这个世界。我希望也能像上师一样帮助这个世界,不过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我是学电子的,不知道钻研科技是否有帮助。如果有,科技带来的有利也有弊;如果没有,那怎么做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益? 答:要想帮助这个世界,是钻研电子还是其他科技,这些都是次要的,自己的心才是主要的。 如果你心里有因果观念、帮助众生的愿望,那无论是在家、出家,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行持利他之举。但若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希望每个人都围着自己转,一直想方设法宣扬自我,那即便是披着袈裟的出家人,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根本利益不了什么众生。 你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并不清楚。但一个人无论生活在世界哪个角落,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就是要有一颗利他心。倘若时时刻刻将利他放在首位,自己的前途自然会光明。否则,每天只想着自我的话,久而久之,社会对你也不会认可的。 (七) 问:我是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的毕业生。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边朋友的问题。朋友曾问:“佛教徒用很多时间作经忏,认为念经可以帮助别人,但为什么不将时间实际用于帮助别人?念经究竟如何帮人,只是口头念念就有功效吗?”我该如何回答呢? 答:你虽然学了佛,但我觉得还要继续深入佛法,这样的话,对非佛教徒的问题才可以回答,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你那个提问题的朋友,对佛教不一定很了解。其实,佛教中并没有说,念经后什么事情百分之百都能解决。就像现在的一些中医,并不敢说自己的药能包治百病,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你既然不能包治百病,那干嘛还要当中医?不如亲自去帮助众生。”要知道,每个众生的病是不同的,对于有些疾病,中医是可以治的。同样,佛教徒用很多时间念经,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帮助到众生。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比如,我平时生病了,或者出现违缘了,就赶紧交钱请僧众念经。也许不信佛的人认为这是迷信,但我却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念了经以后,很多事情马上就有好转了。如同药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样,念经的话,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与自己清净的发心力,自然也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当然,念经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必须要深入经藏才能彻底明白。 (八) 问:我信仰佛教,觉得爱情是无常的,对恋爱也没有太大兴趣,那我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吗? 答:要不要结婚,最好由你自己决定,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来决定可能不太合适。(众笑) 但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刚开始是会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年轻人也非常向往,觉得这是通往幸福的阶梯。但从我们佛教的眼光来看,一旦你结婚以后,自由的钥匙就交给对方了,从此之后,你就被困在无自由的空间里了…… 当然,世间人也有另一种解释方法。这种解释方法,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都有经验,可以让他们来回答。 (九) 问: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工作,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访学,从事近代藏传佛教的传播研究。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现在汉藏佛教的交流情况? 答: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汉地就有很多高僧、学者远赴藏地求法,在一些寺院里钻研藏传佛教。随后的90年代,藏地也有不少大德来汉地交流。我第一次随法王来香港是1990年,后来1993年去美国时也途经香港,当时住在白玉中心。那个时候,香港比大陆开放很多,经常接待来自尼泊尔、印度的藏地大德,此处也建立了很多道场,大家都在互相学习,让人看了非常随喜。后来,汉地的宗教政策恢复后,藏地也有许多出家人,去北京高级佛学院进修,甚至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读书,彼此间在佛教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如今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佛教各大教派之间,也有了很好的条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像这次中文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就涉及到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而且其他文化体系的人也共襄盛举。那么,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欢迎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也都能前来参加。 我自己虽然是学藏传佛教的,但对佛教的其他宗派都很尊敬,对其他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也非常有兴趣。毕竟人类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这次看到中文大学以非常包容、开放的心态,传播世界文化,真的感到由衷欢喜。 关于汉藏佛教之间的交流,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就很有远见。他老人家在1987年,首次提出去汉地五台山。当时藏地大德来汉地的,应该说根本没有,不像现在这么多,现在有些是好的高僧大德,有些则打着藏传佛教的旗号,行为不太如法。以前我去台湾时,就听说有“好仁波切”、“坏仁波切”之分,如今汉地的城市里,也开始有了这种说法。不过,这种现象不仅在藏传佛教中有,汉传佛教中也有;不仅在佛教团体中有,包括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以及世间的政府机构中也有。所以,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好人、坏人都会存在。 当年法王去了五台山之后,就有许多汉地佛教徒纷纷前往藏地求法,参访我们五明佛学院为主的各大道场,两地学者之间,也开始有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其实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哪个宗派的人,若能以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对自他都会有很大的利益。否则,只认为自己的最好,一味地闭门造车、排斥他宗,那自宗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对显密各大教派都非常欢迎。这次中文大学的研讨会,以及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也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都是十分值得赞叹的! (十) 问: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您讲显宗、密宗对“心净国土净”的理解,有极为甚深的含义,可否请您简要地开示? 答:若想“简要地开示”,我刚才在第一段中已经讲了。但要再次补充的话,关于“心净国土净”,藏传佛教有一部论典叫《定解宝灯论》,里面就通过比喻进行了阐述。比如同一杯水,在业感不同的六道众生看来,显现也会各不相同: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旁生和人类看到的是能止渴的水,天人或持明者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以上看到的是非常清净的一种光明,而佛陀看到的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光明。 究竟而言,这杯水的本体是清净的,但因为众生心的清净程度各有不同,所见也有清净、不清净的差别。不过,从接近实相的角度来说,上者所见为正量,下者所见为非量。比如,地狱众生业障最重,所以看到的就是铁水;而饿鬼的业障稍轻一些,故看到的是脓血。二者相较之下,饿鬼看到的是正量,地狱众生看到的就是非量。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推,佛陀所看到的,则是最清净、最真实的正量。 不但对一杯水可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就拿香港来说,一个修证不好的凡夫人,正处于嗔心大发时,会觉得这里的治安非常乱,看什么都不顺眼;而若是心地特别清净的人,看香港就是一片净土,完全没有娑婆世界的任何烦恼。 所以,外境的清净与否,与自己的内心有很大关系,这是将显、密理论结合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密宗方面,有大圆满的独到见解,有了这个见解的话,不需要太多语言,通过自心对外境的认知,就能觉察到它的本体到底如何。 (十一) 问:可否请您用佛学来解答一下生命的起源? 答:以前学过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会觉得生命是突然冒出来的,就像草地里突然长出蘑菇一样,而人最后死时,犹如火灭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这种观念,对我们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观有很大损害。据基督教的有些人说,达尔文在晚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撰文表示了忏悔。 在我们佛教中,按照十二缘起的观点,生命应起源于无始以来。从久远开始,众生就漂泊在轮回中了,所以生命的流转没有起点。而当你想终结这种轮回时,可以通过修行获得成就,最终犹如种子被烧焦了不会再发芽一样,这种生命会转化成一种智慧,这在《成唯识论》中称为“清净转依”。 (十二) 问:我是台湾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倘若我暂时不能去学院追随您出家,在台湾台北这样的大城市里,若没有依止大规模的藏传佛教僧团共住,如果出家的话,自己的住所或许仍在公寓大厦里,跟世俗人相处比较密切,环境没有那么单纯,这样的话,应如何护持别解脱戒? 答:你想出家的话,一定要再三考虑。毕竟出家是“终身大事”,不能凭一时冲动,而要长期地观察、抉择。在大城市里,其实以居士身份也可以受别解脱戒,像三皈五戒等,这都是菩提心的基础,也是佛教四众弟子的一类。 当然,想出家也非常好,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都示现为出家身份。据我了解,现在台湾也有许多藏传佛教的法师,像图登诺布仁波切等,在佛教方面跟大家交流得非常好。 作为一个大学生,能生起这样的出离心,我身为出家人非常随喜。我以前也是刚从学校里毕业,自己想来想去,觉得在世间娶妻生子,过这样一种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后就跑去出家了。 当然,一些知识分子想出家的话,我每次都会劝他们要深思熟虑。一旦真的考虑清楚了,以后就最好不要改来改去。 (十三) 问:对于被杀的动物,我每天如果记得,都会给它们回向,希望其再投生时也能吃素。请问,这种回向有意义吗?还有,回向给它们往生净土好呢,还是让它们投生为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好呢? 答:回向的方法有多种,但最好能像《普贤行愿品》、《入菩萨行论·回向品》等回向文中所念的一样,而不是自己非要让它吃素,让它必须什么什么……不然,万一它哪天实在没办法吃素,又吃肉了,你可能会很伤心。(众笑) 其实,如果回向让它“离苦得乐”,范围会比较广,《普贤行愿品》的内容皆可涵摄于此。至于它以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快乐、什么样的果位,则应该随缘而去,这样可能好一点。 (十四) 问:我是来自深圳的居士,在广东粤北的一个城市工作。当地的山很多,我希望能在那里多挂些经旗,要怎么样挂才如法呢? 答:挂经旗,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它的意义。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挂经旗对亡者非常有利,比如有人因车祸而横死,若能在出事地点挂经旗的话,亡灵就不会在那里再再感受痛苦。因为一般来讲,人横死之后,还要在死亡的地方,五百次反复感受死时的痛苦。但这里如果挂了经旗,亡灵就可以避免此种恐惧和苦难。还有,家人若想为亡者做些善事,那么挂经旗也很有功德。 另外,对生者来讲,若想消除自己诸事不顺、身心不健康等,挂经旗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具体挂的地方,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但不管挂在哪里,都应选择比较清净的地方,不容易被人践踏,也不影响环境美观。在我们藏地,挂经旗在神山随处可见,而在汉地,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你好不容易挂上了,别人又把它扯下来,统统扔进垃圾桶,很有这个可能性。因此,对这个问题需要再三考虑。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国外的听众,他给上师写了一句话:Thank you for the inspiration. 就是感谢您给他带来的灵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上师给大家的开示! 现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有请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愚教授总结,并赠予索达吉堪布纪念品—— 学愚教授结语: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我想我没什么可总结的,只是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两个多小时里,我们真实体会到了“心净国土净”。为什么这么说呢?堪布在给我们讲法,我们的心在聆听,我们的心都净下来了,那这个地方就是清净的国土,清净的国土就在这儿。然后把它扩展至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清净的世界。 所以,今天我们很高兴,非常的法喜充满,也感谢堪布给我们带来这种清净的世界、清净的心灵。好,再一次感谢堪布! 主持人:今天晚上的演讲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听了索达吉堪布的演讲,都会收获良多。如果大家对堪布传授的佛学课程有兴趣,可以去香港国际菩提学会咨询。大家手上的简介,都有它的联络方式。谢谢大家! [1] 《宝性论》云:“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 [2] 《楞严经》云:“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3]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云:“阿瑜率满阿尼卢陀以天眼观水,遂便分明,于其水内覩见中有无量众生。世尊告曰:不应以天眼观水。” 相关链接: 红尘中的净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更多藏传佛教文集 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推荐: 索达吉堪布佛教问答 索达吉堪布文集 索达吉堪布佛教文章大全 索达吉堪布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