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以《高僧传》为中心 圣凯法师 弥陀净土信仰是汉地历史上乃至现在最为流行的信仰,探讨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变化,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弥陀净土信仰传人中国初期的形态,是后来净土宗的发展源头,所以研究汉地早期的弥陀净土信仰,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净土宗,以及净土信仰中国化的历程。 关于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有关记载,现存文献不多,只有÷些零散资料保存在《法苑珠林》、《出三藏记集》、《广弘明集》、《高僧传》、《比丘尼传》中,而其中以《高僧传》所保存的最为翔实、丰富。所以,笔者以《高僧传》中所保存下来的有关记载为中心,以其他资料为辅助,以《高僧传》成书年代——梁天监十八年(519年)为下限年代,探讨有关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 在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所译出《般舟三昧经》为弥陀净土信仰传来的嚆矢。随着《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的译出,道俗之间渐次产生信奉者。最初发愿求生西方者如西晋的阙公则,其后追随发愿往生者相续不绝。此中最有名者是东晋慧远大师,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同精修念佛三昧,依《般舟三昧经》为主,以见佛往生为要期,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通过对《高僧传》的检索,就可以发现一大批弥陀净土信仰者,他们大都以禅观为主修,或以持戒、礼忏、或译《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普门晶》为往生的助缘。这样也就说明了在汉地早期弥陀信仰与观世音信仰同时流行的现象。而且,在早期的净土经典翻译中,如《般舟三昧经》与《无量寿经》都是注重心念的念佛,并非口头的称名。在《高僧传》中记载法显、慧芬“一心念佛”,但并没有明显地如后世所说“专念阿弥陀佛”,而且都是在危难中念佛而得救。 同时,在《高僧传》中对西方弥陀世界有一个共通的用语:称西方极乐世界为“安养国”或“西方”,阿弥陀佛则为“无量寿佛”,从译语上可以推断初期弥陀净土信仰者所诵持的经典应该是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而且,在《高僧传旷法琳传”与“昙弘传”中都讲到“诵无量寿及观经”,《观经》应该指哪一部经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指《观无量寿经》,而不是《普门品》。 从这些弥陀净土信仰者所弘传的区域,我们可以看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流行的地方,而且还显示出当时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这是因为慧远大师融合禅定、智慧、和弥陀净土信仰三者的念佛思想,对南北朝时代的弥陀净土信仰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晋末以来,净土信仰流行的同时,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北地造像多为石佛,南方则以铸造金像为主。当初造像的本意,原在速成三昧,因为依般舟三昧的方法,若期见佛,先要造立佛像;而后来造像逐渐成为造福、修功德的事情,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而且通过对造像的比较,可以发现当时弥陀净土的流行程度。 探索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是理解中国佛教教理史及信仰史的重要途径,并由此观察净土信仰的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