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六妙门念佛法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妙门念佛法要

宋智明

六妙门的法法能通的意旨,如将其应用在净土念佛法门上,又是一条微妙的修持之路。念佛有持名、观想,实相的三种修法。以持名念佛配合数,随二门,即是数息念佛门与随息念佛门。如以观想念佛摄于止,观二门,便是止心念佛门与观心念佛门。又如用实相念佛相融于还,净二门,则是念佛三昧门与实相净土门。这层层深入的六个法门,可以使净土宗的修行者,在真信切愿,发菩提心的基础上,有法可依,有次第可行,从而转障惑开胜智,从事修至理悟,圆证三昧,成就净业。

一、数息念佛门

数息念佛门是用依呼吸计数持名念佛的方法来代替念珠计数法。它不同于念珠的费神与不方便,除了睡眠外,随时都可以修持,而且一旦到了纯熟时节,修持将成为一种自然的惯性,任其无作相依,使人常处在宁静的念佛之中,道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就。初修此法的人,先要从坐势开始,调和身、息、心。当深、长,细、匀的息相出现后,才开始依息计数,即从一至十地数息,等到息相不散,数法明晰后,再加以阿弥陀佛的四字洪名,身感粗重者,或紧迫不松舒者,先依吸入之息念阿弥二字,呼出时念陀佛,念佛字时要轻音,计数就在念完佛字之后,如身感轻浮,精神不振,持力不足又易入昏沈者,宜在呼出时念阿弥;吸入时念陀佛,念佛字要重音,计数也在佛字之后,修法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先修一种,如感到身心轻快,精神安稳,心埂渐趋明净,就是合宜之法,可一直修下去。如感到不适,就应换另一种方法。如果都不行,就是息相未调好,应重新开始注意息相的调和,待到出入绵绵,资神安稳之后,再加入持名念佛。在坐中修法有了一定的定力后,就可以在乎时的动中去修,使平时的心境也如坐中一样,身心安稳,念佛不绝。在这数息念佛门中,不要着意于呼吸入内的凝止处与出外的散发处,七分的心力在佛念上,只有三分在似有似无的息相上,因为佛门功行,先要离身执,所以不作息与身结合的凝,闭等功行。待身感消失后,还要转移对息相的执着,使之慢慢淡化,把重点移到持名上。最后要使持名的内音也渐渐转细,成为息念与佛念一体的觉受,此时便感到计数是一负担,不欲再数,乐于安住在平稳的息相与佛名持念上,一直在轻安舒坦之中缓缓而去。

二,随息念佛门

修习数息念佛到了纯熟之时,已经证入心息相依,名号明了现前。此时因不乐于数的记忆,即应放下数的相续。正放下数之时,也就是进入随息念佛门了。随息念佛是在依呼吸出入时,绵绵密密地执持名号,使佛号之内音与微细之呼吸摄持于一心之中,不分彼此,只是直心而随。修随息念佛时要注意空却身,心、息及佛号之执着,一切不管,心无所住。要即息离息,即佛无佛。同时要遣.离对轻安乐觉、微昏,贪着境界等的妄执,要一切不留,无可记忆。如此无心而随,心用也即从粗转细,便于无心之时,泯然一转,凝然入止、身、息及持念相随之心,一齐打失,寂止现前,心念唯缘于这一寂止凝然的境界中,此时随息念佛之功行便已完成,可以转入寂止念佛门中去。修随息念佛法也是先坐中修,然后在动中锻炼。功行得到进步,应当保护,不要重令转变为粗浮,如果在随息念佛门中,心念四境缘的干扰又变得散动时,应重依数息念佛门而修,渐次再入随息念佛门中去。从随息念佛门到寂止念佛门的过渡,全靠息相的微细,所以不能使之粗浮。因为息相一粗浮,会连带地把忘知之身又显得粗重,并使持名之心也因之而变得恍动,觉受便也随之从轻安舒坦的状态向烦动紧迫的不松弛之中。修随息念佛法到相当稳定后,即每次均能在修法时进入轻安寂止的状态,方可舍去随息念佛门,直依寂止而修念佛。

三、寂止念佛法

得证于随息念佛门后,即自然地转入寂止念佛门。此时随息持念已成为累赘。所以,打坐时不必先依息修法,可以直入寂止而凝心不动,在动中,也是如此,只要对境不动,心地寂止,即是止门的修法。寂止念佛门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直入寂止后,持续不断地凝心不动,渐惭能觉察到细妄念的流注,虽明了觉察而寂止之心仍不随之而动。第二层是在觉察妄念之时,提起佛号,绵峦执持。而正在了了分明持念之时,寂止之心仍不动摇,常在掸定的虚静明朗之中。第一层次的寂止功行偏在放下,故易落消极,不乐世事,也不欣慕精进行法,只想无事无为,喜欢山居的隐退生活,甚至可能不再欣求西方净土的往生。因此,到第一层次的功行时,应省察禅定的虚妄性,呵弃耽着禅悦的执心,使出离掸爱。第二层在寂止心中提起佛号,就是旨在打破第一层的禅执习惯,以佛号来转换妄心流注,使自然的业识之流,转为功德之藏。所以一句佛号在寂止心中持名,有无量的功德,可消无量劫来的生死罪业,开发本有的智慧妙用。寂止念佛门的修持,也须保护,应经久不失,不断地转向寂静明了。因此,凡思维文义,操劳复杂的事务等,均应暂时停止。到定力日强,念力增明时,方可逐渐在境缘中去锻炼。

四、观想念佛门

在第二层的寂止念佛法修习力量充足后,心地逐渐开朗。为了进一步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相应,应在寂止心上起净土微妙相好之观,以助开心地净相与超入大慈愿之海,与阿弥陀佛本愿交融不二,使神观常栖止于西方。又因唯心所造故,心观净土妙相时,即时能造自性清净微妙之相,使清净种子不断滋生,以致于惑业消尽,净业圆成。观想念佛可依观经所列的十六妙观次第而修,也可随取其中一观而行,但最好是从专观白毫下手,待纯热后,再转观它相,总以心观明了清净,不即不离为佳。观想念佛时,先要取样,如依实景、图象或文字的描述,来作为入现前的印象。所观的印象确定后,一般不要变动,无论在观想时明或不明,只须一直观去,便能逐渐明显现前。也可以在下座后对照所取之样,重树印象,加深入观的明晰度。观想一个观境,在未到成就时,不要改观,要一直修到心观不二,相应融即时,方可转修它观。根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之意,在观想时,要了知境仍妙假之法,观是无作之空心,法无实而心本空,因此在一心住观境之时,不可起心分别,当微妙境相现前时,也不可以为实有而执着。而在能观的用心上,要“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所以是即观无观之空心,以观无境假现之妙法。心法相融,相亡,即入中道妙域。如在观想过程中,发现身心的变化,以致各类的境界或功能,都不可执以为实而生欢喜。就是符合于观境的妙相现前,也只能以明净心安住不动,依然如实而观。观想到一定时节,或心花开发,顿悟实相,或神游净土,亲见三圣。此时即是成就之表现。但如住在相上,不肯即相而离,必成滞碍,故应破其执。但不须废其相,以借妙相以显本明也。

五、还源念佛三昧门

还源即是还归自性本源,穷究心佛不二的真实相,故此门修法是在观想念佛门成就后,定力已坚,心地初明之际,再进一层打开本来,体悟理事不二的法界本体。觉明妙行菩萨示念佛三昧说:“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修念佛三昧先要明理,但不必学禅宗之理(理虽不异,但立场不同,故与净土宗旨不合),而宜于在净土经沦中研明心性,助开本明。在具体修法时,此理就能时时与心法相应,导之而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曾非常具体地论述了念佛三昧的修法,兹录于下:“若沦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而念,返现而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鞠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一一南无阿弥陀佛上一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渭“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谓也。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着力。”印光大师所示的念佛三昧之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专注一境,毋使外驰”的寂止念佛;二是“全念即观,全观即念”的观想念佛,三是”重重体究,切切提撕”的返源参究;四是“和念脱落”后的本源现前,三昧初证的时节。至于“正好着力”即时转入净门的实相净土法的无修之路。念佛三昧的体究返源法不同于禅宗的参究疑情法,参究着重在“念佛是谁”上,而念沸三昧在亲切提撕到极点时,自然和念脱落,体到无不念的三昧境界。至于证入之后,掸宗与净土本来不二,只是功用不同,起用有异而已!

六、净土实相中道门

以上所修的五门,从初步的数息,随息,到止与观二门的深入,以至到还源而体究念佛三昧,可以说净土念佛的修持已经功成了。但净土之德还须在净门中逐渐臻于圆满。故证得念佛三昧后,就要以所证之道,而起清净之行。所渭“净”不是与“染”相对的东西,而是泯绝一切差别,圆现一切法平等无二的“净”,所以这“净”是一切皆净,即娑婆秽土也是当下净土庄严,一切身心行为,无一不是净土之行。如此无妄真实之境、行,即是实相中道的真境。到了此一地步,说生西方也得,不生西方也得,所谓“无生无所不生”也。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证后净行上又说:“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之见,是名真见。到此则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鹃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东升,圆明朗彻,浯其体,犹皓月西落,清净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对圆融。譬如雪覆千山,海吞万象,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沦其益,现在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浯予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印光大师所述的三昧境界,正是净土实相中道的实征妙埔,也是净土修持的极点,证入实相妙境,只有同证之人方能相互印知,故不可对外人说,以免遭滂而使人生罪。修行者一旦证入三昧后,即已转入净工的无修之修,自然任运。因此,即使起教化众生的方便之用,也是从体起用,用不离体。所以寂照不二的现量之境,一切无非是净土妙行,那么,处处也即是实相中道的妙境。境行圆满而成果德庄严,菩提涅架不证而自得。

从上六妙门念佛法要,虽专就净土念佛 而论,但仍不离六妙门的基本修法。所以欲修此者,应参照《六妙门修法》一文,以俾更加明了修当要义。

 
 
 
前五篇文章

念佛与看病吃药是否矛盾

最殊胜的往生净土法门—破瓦法

一个简单的念佛仪式

念佛三昧述要

殊胜佛名——现世就获供养超百亿佛功德的佛号

 

后五篇文章

念佛念法念僧

阿弥陀佛的国土

净土法门要义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拉萨漫游——人间净土在于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