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4

大安法师2007年3月22日-23日讲于温州遂应寺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钞文:[吾言不足为轻重,略录一二,以见其概。当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乐邦文类》等,则取法有地,怀疑无由矣。《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凡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岂但有益于身心性命,实于格物致知,文章学问,大有裨益也。《安士全书》,亦与此同其气类耳,文人皆不可不知。]

好。先看这一段。上面印祖对如何去读文钞的重要文篇,以及专修的理念、感应道交往生的原理,和一门深入专修的好处,居尘学道、奉行孝道等都作了很精要的开示。对这些,印祖很谦虚地说,我这些言句,由于自己还是一个粥饭僧,“不足为轻重”,不足以一言九鼎,只是概略的说出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的其中一二而已。印祖一生弘法,在世间法是“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出世间法单拈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以儒家的文化作为世间法的指导,以净土往生一法作为出世间法的指南。这样在这两方面都略入一二,就已见得印祖一生弘法的纲宗要领,他的大概,就在这里已经表达了一二了。这个一二实际上也就包含着他的全体。就好像尝海水一滴,就能知道整个海水的味道,也就知道百川河流的信息都在里面。那么印祖这种弘法的纲宗要领,也就是整合了古圣先贤儒、佛两家的精要。这样的理体,切合当代众生的根机所施设的教化,对目前我们的弘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这样的弘法理念和教化精神,也不是印祖自己别出心裁。他是源远流长的圣贤心法的延续。那么这个源头,可以详细地去阅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乐邦文类》这些书。而这里提到的这几本书是印祖指导周孟由、周群铮两兄弟要读的书。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读什么样的书是非常重要的。要读具有正知正见的书。如果刚一开始就接触邪知邪见的书,这种先入为主的知见上的毒就很难拔出来。所以我们读什么书,听什么法,接触什么样善知识,在开始的时候不得不十分地谨慎。于是我们去听一个过来人给我们指一条路。这条路包括读什么书,修什么法,注意什么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注意参学了,要参大善知识。比如我们到北京去的路线,一定要问一个曾经到过北京的人,才能够问清楚。如果他自己都没有去过,你问他,他又冒充自己去过。这时候可能本来是往北方走的,他却指向南方去了。指错了路头,你再勇猛精进,越勇猛精进离目标越远,这叫南辕北辙。所以读书我们要听印祖给我们列出的书目。印祖他具有金刚眼、择法眼,他不会选错。

选的第一本是《净土十要》。《净土十要》是谁编着的呢?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选择出来的。蕅益大师生在明末清初,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通宗通教,他是大通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临终示位,临终时他的弟子问:“不知大师所证何位?”蕅益大师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很谦虚地说自己在六即佛里面,自己还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还是凡夫。从证方面来看,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连见思惑伏都没伏住,这是名字位的修证功夫。但是他在凡夫地大彻大悟了,他的见解与佛同齐了,这叫真佛眼。既然他是大彻大悟,知见与佛同齐,所以蕅益大师所写的书,所选择的文稿是值得我们相信的,具有佛的知见。

《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从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包括居士大德对净土宗诸多的着述中精选出来的。真可以称为汗牛充栋了。在这种种着述里面,有的知见非常纯正,有的知见有所夹杂,有的是站在通途教理去诠释净土法门,等等不一。包括对《观经》里面九品往生的判位,有的判得很高,认为登地菩萨才能往生、上品往生,凡夫都绝份。所以这些就需要有一个楷定古今的择法眼,为我们凡夫众生选择好一些纯正的书籍。蕅益大师具足这样的资格,他在古来的着述当中选择了九种,其中在前面加上他所着的《弥陀要解》,就形成十类,十种书,就叫十要。

十要的第一要《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从他的大光明藏里,用九天的时间写出来的。要解的着述就是注解《阿弥陀经》的。真是把净土法门的这种奥藏、心要和盘托出,直显佛心。站在净土不可思议的层面来诠释净土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这个要解被印祖称叹为是古来注《阿弥陀经》最胜第一,纵然是古佛再来注解这部《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后面有慈云遵式尊者的一些忏仪,还有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以及唐代飞锡法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天如则的《净土或问》、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以及袁宏道居士的《西方合论》。

那么这部《净土十要》,十篇文章都非常精要。我们很多人都能很容易得到这本书,但我们可以作个问卷调查,净业行人有几位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把十要全都看完的人?大概很少。《净土十要》原来古本是分为四册。蕅益大师有个学生叫成时,成时法师曾经对十要有一个评点,成时法师他自认水平很高,在评点的过程当中他也有所删节。这些删节往往不一定很合适,印祖对这个曾经有过呵斥。在印祖时代,就令徐蔚如居士寻访原来蕅益大师所刻的古本。印祖又重新校订了一遍。校订之后那些排列的顺序都有所调整,印祖还另外加进了《彻悟禅师语录》。《彻悟禅师语录》很重要,我们明天将会在太平寺讲《彻悟禅师语录》。还有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莲花世界诗》,以及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这都是印祖加上去的。所以这部书确实是净土宗理论的精要的一些着作。可能是由于文辞很古奥,义理很深,对现在净业行人来说,仍然存在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如何把《净土十要》通过讲述的形式,甚至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把它通俗化,是非常重要的。印得很精美,厚厚的一本,现代人一看就害怕了,害怕之后他就不怎么看了。《弥陀要解》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觉得很难读懂,如果他没有相当的古文基础,没有天台教理的理论基础,没有净土宗的素养,他确实看不懂。所以这也就给我们弘扬净土宗的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们、大德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把《净土十要》通俗化的传播出去,不能把这个摩尼宝珠只摆在一个装饰的位置上。

很多人请回了《净土十要》,放在了书架上,好像很恭敬,过了若干年还是崭新的。那么印书出来,很多印经处印出来可不是让你放了十年八年还是崭新的!书是要读的,你不去读。看书也是转法轮哪。把佛言祖语这个知见,通过我们文字般若的形式,引发我们的观照般若。我们把它接纳过来,这个法轮才能转到我们心里去,变成了我们的知见,变成了我们行为的指南。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去读,一定要读熟,甚至重要的文句要把它背诵下来。我们很多人没有辨别邪正是非的能力,就在于这些重要的书,他都没有读过。再来问问,《印光法师文钞》三大部,有几个念佛行人通读过?可能很少啊!有是有啊,但很少。对于一个真正知见的确立,《印光法师文钞》读一遍,你还留不下什么印象。你还得要读三到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每天要把《文钞》看上一两篇书稿,天天熏习啊。你这些都读熟了,就好办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那些读《文钞》读熟了的居士往往就具有比较好的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他建立了一个参照系,他读《文钞》读熟了,谁讲什么什么,他以《文钞》作对比,马上就知道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你《文钞》也没有读过,《净土十要》也没有读过,祖师说什么你一概不知、两眼一摸黑。世间的一些人讲那些相似法,你听得还蛮有道理。你听得蛮有道理的往往就没有道理。所以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在这里是要你详细地去阅,要精读。这是《净土十要》这本书,要反复读。

《净土圣贤录》是清代的彭绍升居士,指导他的侄子彭希涑,收集古往今来往生的例子,来结集的一本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乃至于那些飞禽走兽、异类的众生往生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往生的个案,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楷模。他是怎么往生的,生前持什么样的行业,临终有什么样的感应,这样一方面加强我们对净土往生一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见贤思齐。圣贤往生是凭什么往生?我要向他学习,亦步亦趋。所以这部《净土圣贤录》也常常要看一看、读一读,然后把自己摆进去依教奉行。

第三本列的是《乐邦文类》,这是宋代的宗晓法师所集结的一本书。“乐邦”就是指极乐世界。就是净土一法往生到乐邦的这些古圣先贤的重要的着述,把它收集在一起,《乐邦文类》。对这些书有所了解,则取法有地,怀疑无有,就能够对事理因果、修行方法有一个楷模。就好像我们练毛笔字,练毛笔字有个特点,你不要写自己脑袋瓜里的字,你一定要找一个字帖,跟你比较相近的字帖,然后你就按照那个帖去临摹,一笔一画对它的结构临摹。临摹是一个无我的过程,你不要写自己脑袋瓜里的字,你把自己全部放下,写那个字帖上的字,写得越像越好。我们看这些祖师的书也是这样,你不要有自己的知见,把自己的知见全都放下,把佛言祖语的知见我们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他要完成这么一个转换,这就叫取法有地。你临摹有临摹之法,学佛法有学佛法之法。学佛法就是以佛知见来转变我们凡夫的知见。你不要执着自己凡夫的知见:念佛一定要修很多很多的福德,修很多很多的定力。凡夫知见我们听得很多了,说往生,你没有禅定功夫哪能往生呢?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一听,是有道理啊,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就这么念念佛就能往生了?是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赶紧去修禅定吧,赶紧去修福德吧,赶紧去做什么吧……这些都是凡夫知见。完全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在。

所以我们要取法有地,就一定要把这些佛言祖语、重要的着述读熟,这样对净土不可思议的这种圆顿之法就没有任何的怀疑。我们心内有很多的怀疑啊,贪、嗔、痴、慢、疑,疑是我们根本烦恼之一。再加上我们业障深重,人我是非、分别心越来越强,所以这种怀疑的地方就更多。古往今来的祖师大德都是帮我们破疑生信呐。为什么智者大师作《净土十疑论》?在隋代的时候就有很多对净土法门的怀疑,很多点,所以智者大师选择十个具有典型普遍意义的十个疑问来加以解答。那么随着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陋劣,时代越来越往后,以后众生对净土法门的怀疑就不是十疑了,而是百疑、千疑、万疑了,他就有很多怀疑。我们每月的初一、十五会进行网上答疑,从那些所提的问题上就能看到众生的疑点是越来越多,甚至怀疑的是很不应该怀疑的,都去怀疑。所以我们要通过读这些重要的着述,以金刚般若的智慧来冲破我们的怀疑之网。

下面是《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是唐代的道世律师所着的一部书。他是道宣律师的师兄弟,是学戒律的。然而他又通达《大藏经》。他阅藏之后,就对大藏经里面的这类文句、意思,分门别类地把它收集在一起。比如说天上的二十八,娑婆世界的四大部洲是什么情况,它的因果是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次第过程......每一类大小乘经典相关的,都把它收集在一起,而且注明是哪部经、怎样说。六度,六度是怎么回事,怎么样的;阿弥陀佛为什么念佛,念佛法门的缘起,;以至于那些造恶的情况,……分量很大,一百卷。这本书很有工具参考价值,我们在平时讲经说法,有时候需要查阅一些东西,这本书还很管用。相关内容到这一查,基本上都在里面。所以这本书是很详细地谈善恶因果问题,佛教的重要的理念,大小乘的精神,在里面都具足。有公案事例,也有甚深的义理,都在里面。所以读这本书能够对近代以来,拨无因果、肆无忌惮等现象,有一个很好的对治。

印祖出生的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灾难十分深重的时代,从西方列强对我们中国的侵略,以及我们中国一批文人、社会改良家,怎么面对亡国的危险寻求一条强国之路。这样在近代以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全盘否定我们的本土文化,接纳西方的文化。我们的本土文化,儒、佛两家在近代真的是风雨飘摇。儒家在一九0五年废除科举制以后,作为一个阶层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佛教也几次面临着要把庙产夺去改为学校,基本上就是要使佛教处在灭绝状态这样的过程当中。在思想观念当中,接受西方的功利主义那一套。在那个时代很奇怪的是,在社会上有点知名度的那些学者文人,都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无一例外。这对自古以来就很深厚的因果轮回的文化有一种极大的冲击。演变而来就是废伦、废孝,提倡新文化、新生活方式。在印祖眼里,我们看《文钞》,他谈到这些甚至非常悲悯、非常痛心。这种肆无忌惮的局面。这是膏肓痼疾啊!膏肓是病到什么程度?任何药物进不去。病毒入了膏肓,膏和肓就是我们心脏膈膜的地方。它对病以一种人格化二竖的形式讨论,它藏到那里去,你再高明的神医下药,药都进不去,那就必死无疑。那么印祖一生他为什么强调因果和净土?他总结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那个时代出现的问题,曾经有这么一个判言:现代人的对治药唯因果第一,现代人修行的方法惟净土为第一。这个判言是非常具有真知灼见的。而且在现代,同样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大陆的中国人,对因果的问题,轮回的问题,接纳的人太少。长期以来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奉行断灭见,人死灯灭这样一个观念。这叫排因拨果呀,他就必然会导致肆无忌惮的局面。没有畏惧感,没有对自己行为道德上的内在自觉的约束。所以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社会良知良能的麻木,这可是一个民族的膏肓痼疾啊!如果不用儒、佛的这种深信因果、唤醒良知,来对治这个时代众生的心理问题的话,那我们这个民族要强盛,所谓大国的崛起,都是很不可能的。一个大国不仅是地面上的大国,人口的众多,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优越。文化的优越一定是古圣先贤的那种文化,所谓先王之道,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导致世界的和平。所谓世界和谐,社会和谐,政府提这个口号非常之好。那么我们的宗教,尤其是佛教文化,一定要从因果的法则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凡是对佛法有信心的读书人,都应该去读《法苑珠林》这部书,读这本书不但有益于身心性命,通过读《法苑珠林》他还能够修心养性。因为他会思地狱苦,那里面把什么地狱受什么苦,什么地狱受什么苦,都展示出来了。然后也把十法界中四圣法界美好快乐的地方也展示出来了。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啊。他能够修心养性,能够依教奉行,他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下手,就能够有益于他的身心性命。乃至于对世间的格物致知,都有他的作用。

我们在《大学》里面,儒家的心性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的学问有三个目标,第一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我们自己本具的光明的德性。这个德性是圣人之性,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彼是丈夫我亦尔”啊!尧舜禹有这个明德,我也一样有这个明德。宋明理学家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就是本具的良知良能,但是锢闭在那种物欲里面,要把他显明出来。“在明明德,在亲民”,我们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德性显发之后,这就是自利了。马上就得要利他,使一切还在蒙昧状态的民众、百姓,也能够把他的明德显发出来。当我显发了明德,我马上就会生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同体感,所以对他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帮助——在亲民,然后使自己和他人都安住在至善的状态。这个至善就是前面讲的明德,安住在这种光明德性的状态当中。光明德性就是诚明,这种诚明就体现在天之道,以人道求天道。那么怎么得到这样的止于至善呢?提出了八条修行的要目:首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内圣的功夫;那么后面四个条目是外王,成己成物。那如何格物呢?这个格物不是说格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不是宋明理学家这么理解的。格,是格自己的物欲。这个物怎么来的呢?也是我们一念无明显现出来的。我们的身体就是物,我们感知的山河大地、依报都是物。有这个显现的物,他就有种欲——物欲,希望占有它,我和我所。这种物欲就会障蔽我们本有的妙明真性,障蔽我们本有的智慧。所以要把他格除,降伏住,这就是要做格物的功夫。格物就是克己复礼。然后本有的智慧自然现前,就是致知。本有的智慧现前,他的心就会正大,他的意念就会真诚,这一环扣一环。然后他才能够用孝悌、礼仪、廉耻这些来修身,修身具有德性就能感化家里人,感化家里人进一步感化他那个地区的人,再扩而广之,感化全天下的人,平天下。所以我们依照佛法去修行,去格物、致知,那么文章学问都是我们在修道、修行过程当中自然就会出现的一种学问德能。文章学问不是我们的根本。你写文章好一定要做人好,做人做好了,智慧显发了,你的文章就会写好。文以载道,有道德的人他文章就能写得好,但文章写得好的人,不一定有道德。这就是由道体显发的妙用。文章学问,这些都使我们有所利益,读这本书。我不知道大家读过这本书没有,估计很多人不一定读过。也是厚厚的一大本,一百卷。很多人一看也害怕了。你要去读,学佛要求智慧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啊。我们得到这些佛经要生稀有难遭之想啊!佛说经典当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佛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从晋代以来,东晋、魏晋南北朝以来,多少取经的人,用多少生命取过来的。所以取过来的经我们要好好地去读它呀,经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啊!佛陀成佛之后还要恭敬、赞叹法呀,以法为师啊!所以我们学佛,不是一天到晚懵懵懂懂地求点福报,要求智慧呀。“佛”的意思就是“智”的意思,就是“觉”的意思。如果我们学了若干年还没有智慧,还没有开发智慧,我们的文章学问都不行,我们要生起惭愧心呀,这说明我们学佛没有效果。所以对这些有益于身心性命,格物致知的重要书籍,我们要去研读。

还有下面的《安士全书》,也是跟《法苑珠林》同一类的能够有益于身心性命,格物致知的。《安士全书》这本书,也是印祖首先倡导的。他早年与高鹤年居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剧论呀,就是大谈因果和净土。因果方面特别提出两本书,一本是《了凡四训》,一本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被印祖称为是导善的第一书呀!里面由四篇组成。安士是一个人的名字,叫周安士,又叫周梦颜。他精通儒道释三家的学问,同时又是虔诚的念佛行人。他着述的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录》。《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一本道家的书,录在道藏里面。然而周安士居士对这个进行了很详细的注疏,整合了儒家,特别是佛教的理念,来注解这部书。尤其对轮回和因果加以十分的用心。里面选的个案,以及所阐释的微言大义非常精辟。这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有相当的深度,我们在东林寺冬季佛七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讲述,还没有讲完。但本人通过讲这篇也感觉到,这些书还真的要讲一讲,否则他的古文可能很难过得去,义理可能更觉得困难。这本劝善的书我们不要把他看浅了,要把他真正掌握住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再就是针对众生杀生的问题,有《万善先资》;针对众生邪YIN的烦恼,有《欲海回狂》;最后导归到净土,有《西归直指》,由这四篇组成。

那么刚才讲过连《安士全书》也有个通俗化的问题,否则他一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他都不一定能读得下去。我们现代众生也确实是挺可怜的。现在的教育又废除了文言文,在课本当中只是象征性的学点文言文,对传统文化的理念,儒家的文化都很隔膜,所以读起这些古书,他就觉得很难。现在很多大学生也都有种本能反映,一看这本是竖排繁体字,他的心里就:埃,这本书我是看不懂的。他马上就做出这个反映。现在我们在做一个普及性的工作,做横排简体版,来提供给大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看惯了竖排繁体字呀,看这个很舒服,一旦猛地看那些横排简体字,还很别扭,而且会影响理解,还真的有这个微妙关系。这个横排呀,我们说讲理,理是直的、是竖的,所以看竖的,都有人很形象地说:看古人的书是点头的,看现代人的书是摇头的。正好跟他的怀疑就对上了。所以他很难进到心里去。所以很多文化人,哪怕他念到大学生、研究生,一看这些,乃至看《印光法师文钞》,他都觉得很难看懂,如看天书。现代大学生、研究生看《印祖文钞》都没办法看,你看现代人业障太重了。每当我本人看到《龙藏》,那么大的字像铜钱大的字,看得非常舒服。诶,猛地一看现在的书那么小的字,哎呀,就觉得太费眼睛,太累了。猛然觉得,现代读书人的福报都跟古代读书人相差太远了,都没什么福报了。那个小五号的字,怎么读呀,所以本人一看那些,都有点害怕。冬季的时候我去查一些史记的资料,都是现在出的书,那没有线装版的书,那字很小。我看大字看惯了,看到小字,就非常用力地去看吧,眼睛都充血了,充了一个礼拜血,都不好见人。见人:“哎,你怎么眼睛充血了?”用力呀,冬季眼球那微细的血管,你稍微用力它就会破,就充血,都会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安士全书》这本书,印祖为什么这么倡导?我们好好去读,确实这是一部很好的书,要深入进去。读书人都应该去读这些书,不可不知也。读书人要有智慧,要有真正的学问,不是仅仅一天到晚就去想到考这个证、考那个证,现在这种应试教育使得读书人真的没有什么学问了。一看他的文凭学历是很高,一跟他谈什么,他没有真实的学问。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很困难,也跟他没有真正的真东西有关系,人家觉得不好用。现在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单位都在讲缺人,找不到人才。形成这样的对不上的局面。

好。我们请看下面:[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遂不知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人死近千万,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不知何所底极。静言思之,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灭他国之道。其众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亦何至于此极哉。今闻此说,当愤发大心,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竞作恶因,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经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

好。我们请看这一段。最后这一段,真是从这个文句当中,感受到印祖那种悲悯心,那种苦口婆心的关爱之情啊。娑婆世界呀,种种的剧苦,说都说不完哪,不胜枚举啊。我们常常讲八苦、三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的苦。所以我们要关照自己生存的境况,他的本质就是苦啊,苦苦!当我们遭受八苦交煎的时候,我们感受了这种苦,受苦的时候,雪上加霜的这种苦,苦苦。然而在我们顺境快乐的时候,那也是苦。因为这种快乐不能长久,他有坏苦。那你不苦不乐的时候,那也在苦,他是有行苦,有迁流之苦。就像孔子看那个流水,“逝者如斯夫”,永远不会停下来的那样的无常逼恼的苦。再看看我们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很多江河湖泊受到了污染,当我们看到一个个臭水、毒水的时候,我们真要殊堪惊人了!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是由水来组成的,这跟我们外面的江河大地,由百分之七十的水域地面是同构的。所以我们身体的水跟外面的水也是同质的。当外面的水被毒化了之后,我们里面的水又能干净到什么地方去呢?大自然生病了,我们人体能不生病吗?或者换过来说,由于我们自己的毒水,才衍生为外面的环境污染,这个毒水更多来自贪嘛!在长江流域的两岸,几百家几千家的化工厂日夜地排泄那些污水,黄河、长江这两个母亲的河流呀,都在呻吟呀!再看看我们的饮食,也在饮苦食毒呀!化肥、农药、瘦肉精,有些由于没有道德感嘛,不信因果嘛,于是他做豆腐加什么,做泡菜用敌敌畏来做,鸡蛋加什么,猪的饲料里面加什么……我们可是防不胜防呀。所以医学界也传出声音,说癌症有三分之一是吃出来的。食品卫生问题;我们的社会治安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的缺乏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问题;种族的冲突问题……。我们好好地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每天都在苦恼当中、痛苦当中呀。在战争的时候那就更痛苦了,每个人都得上战场,整个国家都是一个为战争所旋转的机械。那纵然不是战争时候,在和平年间,我们也每天处在种种的苦恼当中。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可是在和平时候出现的呀!温室效应问题,气温的升高,排泄那么多的有害气体。你设想,我们享受这个身体,要空调,空调要排泄氟利昂,所以就有一个臭氧层的漏洞。二氧化碳使整个气体受到毒化啊。汽车排放的尾气,这些都在污染环境啊。你要很高档的家具什么的,要砍伐森林,所以就沙漠化啊……所以很多都来自贪欲,包括我们的高消费。我们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在折腾、践踏这个地球的资源。我们才想一想圣贤的教育太好了,要我们惜福!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古人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人可能早就不信这些东西,现在有观念说:穿完就扔。很容易得到呀。原来多子女家庭,哥哥穿旧了的就给弟弟,弟弟再给下面的弟弟,再补一补又再传下去。现在没有这个情况。很多独生子女都是买名牌,他的衣服之多特别是女同胞的衣服之多,一天换一套都没有问题,花样更新。估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是这样,皮鞋都有几十双、几百双,甚至最高记录是几千双皮鞋。当他这样肆意地去享自己福报的时候,同时他也在对这个自然界进行破坏。所以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每一个众生都负有一份责任的。那么应该说始作俑者是西方国家。他在人口很少的时候,占有的地球资源最多。如果不发达的国家都像他占有资源那么多,这个地球可能很快就完蛋了。所以他就琢磨着怎么移民到其它的星球去。我们看一看,再就是各个国家用他的高、精、尖的技术,首先用在军工上、核武器上、化学武器上、生物武器上。我们可是坐在火山口上啊,再加上恐怖活动。所以这个世间,佛说“三界如火宅”,那实在是非常确切的比喻啊,它就是这个样子。然而我们众生迷惑颠倒,长久地习惯于这样的地方,在这种剧苦当中,他感觉不到这种苦。什么叫娑婆?娑婆就是堪忍,这个世间很苦,但是他还能够忍,还忍得了。而且在这里得到廉价的快乐,每天用那些小段子来麻痹自己。所以对这种生命当中,我们这个国土、我们这个身体、生命所遭遇的那种危险的情况,他不闻不知。不闻不知就很危险。如果我们还知道,还有忧患意识,还能得救。就怕麻木了,就像青蛙在水里面,它知道会被煮死的话它就会跳出来,现在慢慢地煮它,它在那里习惯了,也出不来了。众生都是这么麻木,所以祖师对世间的所有的生命状态,有敏锐的感知,这就是一个宗教家的情怀。像释迦牟尼佛,他身为太子,这样荣华富贵的地位,他能够观照到生命的这种生老病死的苦。他为了解脱这种苦,再也不能安心这种五欲六尘的生活,一刻都不得安宁,所以他必须要求解脱之道。祖师也有这种明锐的感知,印祖出生在中国内外交困的时代,军阀混战,南北相攻,土匪甚多,列强侵略。这些“屡经兵燹”,兵连祸劫,已经苦不堪言了。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个国家都卷进来,死了几千万人。这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大的一场兵劫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能制造火炮啊、兵舰啊,就比传统的战争用长刀大矛死的人更多。一颗炸弹一扔,一枚化学武器一放,几百几千人就倒下啊。如果现在激光武器,哗啦一下,一个城市都能毁灭。二战时一颗原子弹往广岛、长崎一投,日本就害怕了,赶紧无条件投降了。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让我们感觉到,随着人类之间的残忍性和所谓的科技越来越高明,杀伤力更大。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没有胜负的问题了,那将是同归于尽的问题。所以静言思之,你好好地思维,那是“诚堪畏惧”啊,十分恐惧的事情啊。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策划怎么把其他国家给侵略、占领之道,西方列强,他国强大,就搞殖民地。当时的小日本也学西方搞那个明治维新,刚刚国力强盛一点,就琢磨着要联合俄国把中国吞并。他们跟俄国还有一个秘密的策划,什么地方归俄国所有,什么地方归日本所有。小日本的野心是很大的。但中国毕竟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啊,你这么一个岛屿的小国就想把中国吃下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中国人只要他奋发起来,八年抗战,能够表达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力量,不能做亡国奴啊。那同时也想到,一个小日本,竟然能够蹂躏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八年之久,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尽管是学佛的,学佛最先也得爱我们的祖国,面对外敌的入侵,我们也得要有一种爱国之道啊。同时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这样的国与国之间的征伐、杀戮,这也是众生往昔同分恶业所感的果报啊。所以,印祖那个时候为什么强调戒杀、放生、吃素,要从它的根源上截断这种兵连祸劫的恶果。“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屠门夜半杀猪、杀牛的声音。所以劝勉兄弟俩要愤发大心,在这样苦难的世间还不赶紧发厌离心,快速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待何时啊?众生的共业都在面前,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扭转狂澜啊。但平时由于久习相安,这个厌离之心很难出得来的。我们念念佛,好像念得很感动,等回到家里,又赚了很多钱啊,又有很多享受啊,这时候想一想,哎呀,这就是我的极乐国了,厌离心就没有了。当时印祖有一个弟子,学佛多年,也念过佛,他给印祖写一封信,向印祖汇报他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发起了真实的厌离心。这是一个上海的居士。是什么时候发出厌离心呢?当时日军的飞机轰炸上海的时候,日本飞机在投掷炸弹,他在空旷的地方,他也没有跑,上面是飞机盘旋轰炸的声音,这时候他就合掌站在原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他真的是发起了厌离心,他都不跑,他就想:你炸吧,你炸吧,你炸死我,我马上就去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个地方不想呆了。“宁做太平犬,不做战时人”啊。在战争时代的人,那太苦了,到处逃难,苦不堪言哪。被人宰杀就象宰杀一个动物一样的,生命的价值根本就没有,所以厌离心极大呀。他也不逃跑了,赶紧求往生。所以印祖说我们要有速求往生之心,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才是我们正确的发心。那么经典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能够透彻生命的因果法则,知道任何的恶果都是有因的,由果能推因,由因能推果。众生不了解这个来龙去脉,当恶果现前的时候,他就害怕,他就怨天尤人。菩萨惟恐遭受恶果,所以就从断恶因开始。所以为什么圣贤修学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这就是从因下手。凡夫众生不怕这些,所以他就肆无忌惮,胡作非为。恶因断,恶果就没有办法生起来。凡夫众生由于不信因果,就放心大胆地造作五逆十恶的因,等到恶果现前,地狱境界现前,冤家债主现前,各种疾病横逆现前的时候,他不会回光返照,说自己的业障所致,不会去忏悔。他往往就抱怨:你为什么这么对不起我啊?你为什么骂我?你为什么杀我?为什么我碰到这样的时代?他就会怨天尤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造恶法再去对治。这就是如渴饮鸩酒,越饮越死得快啊。所以就怨怨相报,无量劫以来不能休止。印祖菩萨心肠,以他的智慧来观照,这是一个十分悲哀的事情,也是十分恐惧的事情。所以我们知道这娑婆世界的剧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对头碰面,共业、恶业同分所感的情况,知道这些还不赶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太愚痴了,太不应该了,辜负己灵太多了,辜负佛恩太重了!这一世耽误了不能往生,那生生世世,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得人身,什么时候再闻净土法门,什么时候再能得到解脱了。三途一报五千劫啊,得人身太难了。所以这里都能体现印祖那种悲悯、劝导的婆心。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也要认知到自己对这种苦难的麻木,以及对这种苦难的警觉心不够,要把这种厌离娑婆的心发起来,在日常行为当中不造恶因,奉行净业三福,然后恳切地信愿持名。这一两天很多居士念得很好,念得泪流满面,说明你有点善根。等我们悲痛泪流满面的时候,念佛越好的时候,我们的厌离心越能出来。念佛越好的时候我们越能感觉到自己不慈悲、很残忍。对这个世间,五浊恶世,我们每一位众生都负有一份责任的。现在要把五浊变成五清,唯有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了,靠这句万德洪名。靠我们在世间做其他什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趋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现在我们就对这篇书稿简单来串讲一下。通过讨论这部书稿,大家就能体会到印祖教化的风格,就是他像一个慈悲的长者、父亲来教育一个顽劣的小孩一样,是那样的循循善诱,是那样的慈悲不舍,是那样的曲尽苦心。无论从教理的通达上,还是从事相、人情世故的开导方面,他都是很仔细、很委曲婉转。这是一个风格。另一方面,他在继承中国净土宗各代祖师的思想方面是有所抉择的,这种抉择不是印祖自己的抉择,是根据现代众生的根机加以选择。比如特别拈出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这样地解释《四料简》,唯有印祖一人。其他很多人解释《四料简》,都解释错了。说明印祖是深切理解永明延寿大师的心的。通过这种解释,希望我们现代的净业行人要注意这种“有禅无净土”的危险,要让我们全身心去注重“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个偈子,来避免“无禅无净土”的下地狱的危险,以及力争,取法于上,争取“有禅有净土”。他都有这样的一个用意。所以使我们末法众生一生承办生死大事。透过这个偈子也是三根普被的。然后再拈出善导大师专修的理论,一门深入。因为现在很多众生的修行,这跟众生的心理有关系,好奇务怪,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定盘星。所以就告诉我们,专修是最正确的理念,要一门深入,一法具足一切法,六字洪名具足一切。如果我们相信了一法具足一切法,就能够理解印祖后面的开示:对母亲往生,你超度、荐亡,乃至于求世间的福报,你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就可以了,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大乘圆顿的理论依据,一法具足一切法。念佛成佛都有余,何况其他,其他的都能得到。于是一门深入告诉我们,我们最重要是往生这桩事情。是不是在这个世间开悟,是不是得神通,是不是开智慧,是不是有法缘,这些都是其次的事情。得到这些其次的事情,你不能往生,也一切都失去。你如果能够成就往生这桩事情,那么所有其他事情你都能得到。所以对我们现在的众生来看,往生是我们最要关心的事情,是唯此为大的一件事情,其它的跟这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要传达这么一个理念。然后告诉我们往生是靠什么,靠我们信愿持名作能感之机,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蒙弥陀愿力去往生的,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去往生的,这就是讲净土法门全凭佛力。当然我们生起深信切愿持名,也有我们自己的善根、我们的福德,我们往昔持戒,跟佛结缘的力量。当然里面也有二力,念佛的过程也是二力互动。但就往生这一点,全凭佛力,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往生。所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要注意这个重要的文句。然后就讲到一个在家居士如何奉行净业三福,如何把孝道显发出来。孝道里面尤其是令父母双亲、祖先能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高预海会,亲炙弥陀,证即身本具的无量光寿之心,这样为人子女的孝道才能够圆满,才是大孝当中的大孝。最后还令我们要知道,用智慧观照这个娑婆世界的本质特点是苦,苦空无常。那么修厌离,、修苦也有一些方法,比如先从不净观修起,先观照自己的身体种种的污秽,我们的身体三十六种不净之物,我们虚妄的心,变幻无常,由这种虚妄的身心,才会衍生出我们染浊的依报环境,以及跟我们相关的同业所感的众生浊的这批众生。这样一观照,我们对娑婆世界是火宅,是牢狱,是茅坑,就有一个真实的认知,厌离之心就能油然而发。这种厌离心一旦出来之后,五欲六尘就不会对我们产生诱惑,不感兴趣。所以念佛行人对世间的东西要淡,淡之又淡。虽然我们马上空不了,但至少要淡下来,不是像原来那样很浓浓的世间的味道。再就是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德行,要有一个很好的认知,要有一个由衷地、踊跃地神往和渴望的心。所以这个愿就是由愿离娑婆、欣求极乐来合成。有这个心态来念佛,才能够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要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既然要接引的话,你必须要去,他十劫以来都伸着手要拉我们,你得要把手伸出来,你把手缩回去那没办法。你只要伸出手来,阿弥陀佛金色的手臂就把我们紧紧地拽住了,我们必然就从娑婆世界被拯拔出去。所以佛菩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在娑婆世界这个苦海当中捞摝众生,就像捞鱼一样的,能捞一个就捞一个。怎么能捞得上来?你手要伸出去,你得要有信愿感通,不谈其它的。所以这个信愿啊,一般人总认为修行,如果修止观啊、修忏法啊,才很高明。他不知道信愿是最高明的。贤首大师在注解《大乘起信论》时,讲到大乘的佛法当中有三种根机。他讲修忏法的,忏悔业障的是下等根机的人修的;修止观是中等根机的;修以信愿往生净土一法,这是上根器人的所修法。这是华严的祖师这样判的。不像我们一般的众生知见,觉得你就是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觉得你水平很差。你看我能修止观,比你高明。正好相反,他能够信愿持名,他是最了不起的,是善根最好的人,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最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分陀利华!他是这样的一个看法,这是祖师传达的。所以我们对今生得到人身,又能闻信净土,又能信愿持名求往生,对自己要有很好的肯定啊,这是我们的善根深厚的一个结果啊。所以今生一定要成办往生之大事,不能再蹉跎了,不能再耽搁了,不能再漏网在三界六道里面,再去受种种的苦了。这个时代一世不如一世,下一辈子得人身很难,即使侥幸得人身,也一定不如这一辈子活得自在,一定是这个样子。以后世界资源越来越匮乏,竞争将会越来越残酷,德行、人心将会还不如现在,你说苦不苦?现在就已经够苦的了。所以对这个久习相安的劣根、麻木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认知,要把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事情提到最高的价值目标,念兹在兹,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不忘怀这个事。这种颠沛欲于斯啊,这样我们就能对今生有个圆满的交代,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俯谢娑婆,高登莲池,九品往生,争取上品上生。

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念佛法门的原理和方法》讲记

印光大师求生净土开示

行者学习般舟心得记要:径行念佛一昼夜自述

慈师壬午年结夏说法选录-- 谈“往生”

净土法门有何殊胜利益

 

后五篇文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1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启示讲记2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1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2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讲记3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