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宗要义(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宗要义(三)

《净土三经往生文类》

亲鸾大师作   慧净法师译

一、大经往生

(一)大意

「大经往生」者:如来选择之本愿,不可思议之愿海,此谓之「他力」。此即依「念佛往生」之愿因,得「必至灭度」之愿果。现生住正定聚之位,必至真实报土。此阿弥陀如来「往相回向」之因故,开无上涅之悟。以此为《大经》之宗致,故言「大经往生」,亦言「难思议往生」。

(二)往相回向

1.真实行

就此如来之往相回向,「有真实行业」:即显于「诸佛称名」之悲愿。称名悲愿者,《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称名信乐悲愿成就文、《大经》言:

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  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2.真实信

又有「真实信心」:即显于「念佛往生」之悲愿。信乐之悲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同本异译之《无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证得  无上觉时  余佛刹中  诸有情类  闻我名已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  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菩提  唯除造无间恶业  诽谤正法  及诸圣人

3.真实证

又有「真实证果」:即显于「必至灭度」之悲愿:《大经》言:

设我得佛  国中人天  不住定聚  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同本异译之《无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佛  国中有情  若不决定  成等正觉  证大涅者  不取菩提

《无量寿如来会》言:

他方佛国  诸有众生  闻无量寿如来名号  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  所有善根  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  随愿皆生  得不退转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除五无间  诽谤正法  及谤圣者

必至灭度证大涅愿成就文、《大经》言: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  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国中

无诸邪聚  及不定聚

又《如来会》言:

彼国众生  若当生者  皆悉究竟  无上菩提  到涅处  何以故

若邪定聚  及不定聚  不能了知  建立彼因故  以上抄要

得此「真实称名」与「真实信乐」之人者,即誓「住正定聚」之位也。言此住正定聚之位谓之「成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即说为「同补处弥勒菩萨之位」。故《大经》言:「次如弥勒」。

《净土论》曰: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又曰: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又曰: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分,焉可思议。

4. 结

此谓之阿弥陀如来往相回向之选择本愿也。此谓之「难思议往生」。领解此,应知「他力者,以无义为义。」

(三) 还相回向

「还相回向」者,《净土论》曰:

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此是还相回向也:显于「一生补处」之悲愿。大慈大悲之愿,《大经》言:

设我得佛  他方佛土  诸菩萨众  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  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  自在所化  为众生故  被弘誓铠  积累德本  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  修菩萨行  供养十方  诸佛如来  开化恒沙  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  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  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  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四) 结 成

依如来二种之回向,得真实信乐之人,必住正定聚之位故,言「他力」也。

故《净土论》曰: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以此为《无量寿经》之宗致。此言「难思议往生」。

二、观经往生

「观经往生」者:依「修诸功德」之愿,入「至心发愿」之誓,回向万善诸行之自善,忻慕净土。故《观无量寿经》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诸善,或自力之称名念佛,劝九品往生。以此为「他力中自力之宗致」。故谓之「观经往生」。此皆是「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谓「双树林下往生」。

「至心发愿」之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  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  假令不与  大众围绕  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又《悲华经》〈大施品〉言: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其余无量无边阿僧祗诸佛世界  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诸善根  欲生我界者  临终之时  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  其人见我  即于我前  得心欢喜  以见我故  离诸障阂  即便舍身  来生我界

至心发愿之愿成就文,《大经》言: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乃至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乃至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大经》言:

设我得佛  国中菩萨  乃至少功德者  不能知见  其道场树  无量光色 

高四百万里者  不取正觉

道场树之愿成就文,《大经》言: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乃至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源信大师之《往生要集》引怀感禅师之释曰:

问:《菩萨处胎经》第二说:「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乃至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深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云云以此经准,难可得生。

答:《群疑论》引善导和尚前文而释此难。又自助成云:此经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是知:杂修之者,为执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国也。若不杂修,专行此业,此即执心牢固,定生极乐国。乃至又报净土生者极少;化净土中生者不少。故经别说,实不相违也。以上略出

以是等之文意,谓之「双树林下往生」,应知。

三、弥陀经往生

「弥陀经往生」者:依「值诸德本」之誓愿,入「不果遂者」之真门,选善本德本之名号,搁万善诸行之少善。虽然,定散自力之行人,疑惑不可思议之佛智不信受,以如来尊号为自己善根,自己回向净土,仗果遂之誓。然虽称念不可思议之名号,犹疑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大悲誓愿。如来说:「其罪深重,系七宝牢狱,命五百岁之间,不能自在,不见三宝,不得供养。」然因称念如来尊号故,生于胎宫;依德号故,谓之「难思往生」。因疑惑不可思议誓愿之罪,不言「难思议往生」,应知。

「植诸德本」之愿文,《大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闻我名号  系念我国  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

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  不取正觉

同本异译《无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佛  无量国中  所有众生  闻说我名  以己善根  回向极乐

若不生者  不取菩提

愿(二十愿)成就文,《大经》言: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彼国土,谓之胎生。乃至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乃至佛告弥勒:譬如转纶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乃至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宫。乃 至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乃至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略抄

又《无量寿如来会》言:

佛告弥勒:若有众生,随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乃至阿逸多!汝观殊胜智者,彼因广慧力故,受彼化生,于莲花中,结跏趺坐。汝观下劣之辈,不能修习,诸功德故,无因奉事无量寿佛。是诸人等,皆为昔缘疑悔所致。乃至佛告弥勒:如是如是,若有随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

光明寺(善导)释云:

含花未出,或生边界,或堕胎宫。

憬兴师云:

由疑佛智,虽生彼国,而在边地,不被圣化事。若胎生宜之重舍。

以是等真文,谓之「难思往生」,应知。

康元二年三月二日书写之

愚秃  亲鸾   八十五岁

《往相回向还相回向文类》

一、二种回向

《净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曰: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此本愿力之回向。如来之回向有二种:一者「往相回向」,二者「还相回向」。

二、往相回向

就往相回向,有「真实行业」、「真实信心」、「真实证果」。

真实行业者:显于「诸佛称名」之悲愿。称名之悲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真实信心者:显于「念佛往生」之悲愿。信乐之悲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真实证果者:显于「必至灭度」之悲愿。证果之悲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  国中人天  不住定聚  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此等本誓悲愿谓之「选择本愿」,此即「往相回向」。发此必至灭度之愿,誓「得此真实信乐之人,即住正定聚之位」。

同本异译之《无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佛  国中有情  若不决定  成等正觉  证大涅者  不取正觉

此悲愿者,即誓「决定使成等正觉」也。「言等正觉」者:即正定聚之位也。「等正觉」者,誓「同补处之弥勒菩萨」。《龙舒净土文》显明:「真实信乐之念佛者,同弥勒菩萨」,此《大经》言:「次如弥勒」。

此等大悲愿谓之「往相回向」。

三、还相回向

《净土论》曰:

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又曰:

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此谓之「还相回向」。此意显于「一生补处」之大愿。

大慈大悲之誓愿者,《大经》言: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悲愿者,如来「还相回向」之誓也。

四、总结

此谓之「如来二种回向」也。他力之往相、还相之回向者,自利、利他,共非行者之愿乐,从大愿自然而得也。大师圣人(法然上人)曾言:「他力者,以无义为义。」应知此「选择悲愿」。

南无阿弥陀佛

康元元丙辰十一月二十九日

愚秃    亲  鸾  八十四岁书之

《尊号真像铭文》

一、《大经》第十八愿之文

《大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大无量寿经言  说四十八愿之经也。

设我得佛  如果我成了佛之时。

十方众生  十方之所有一切众生。

至心信乐  「至心」即是「真实」。真实者,以如来誓愿之真实为至心也。烦恼具足之众生,本来无真实心,无清净心,浊恶邪见故。「信乐」者,如来本愿之真实,无二心,深信不疑,谓之信乐。此「至心信乐」即是发誓欲劝导十方众生,使其信乐我真实之誓愿,此谓之至心信乐。非凡夫自力之心。

欲生我国  以他力之至心信乐,欲生安乐净土也。

乃至十念  劝导称念如来所誓之名号,并使众生知其为不限遍数,不拘时节。以「乃至」之言加于「十念」而发誓也。从如来所赐之誓愿,不取寻常时节,不待临终称念,唯深归如来之至心信乐。得此真实信心之时,即入摄取不舍之心光故,定于正定聚之位。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不生者」: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觉」:誓言绝不成佛。如同此本愿,《唯信钞》亦常出现。「唯信」者,即一向取此真实信乐之意也。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使众生知五逆之罪人被嫌弃,而谤法之罪甚重。显示此二罪之重,使知十方一切众生,皆无遗漏,必定往生。

二、《大经》其佛本愿力之文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  弥陀之本愿力也。

闻名欲往生  「闻」者,信如来所誓之名号。「欲往生」者,思欲往生安乐净刹。

皆悉到彼国  信所誓之名号,而欲往生之人,皆无遗漏,使其必至净土。

自致不退转  「自」者「自然」也。自然者,非众生之计度,自自然然使其到不退之位,此谓之自然。「致」者,至也、旨也,以为宗旨也。信如来本愿所誓之名号之人,自然至不退之位,以此为宗旨也。「不退」者,必定成佛之身,使定于此位也,此即说至正定聚之位为宗旨也。

三、《大经》必得超绝去之文

必得超绝去  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违逆  自然之所牵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必」自然之意也。「得」获得也。「超」超越。「绝」断离。「去」舍而前往,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获得往生安养净土。「安养」即安乐净土。

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横」者,信乐如来之愿力故,非行者之计度,自然断舍五恶趣,永离四生,此谓之「横」,谓之「他力」,此言「横超」。「横」者对竖,「超」者对迂。「竖」、「迂」者自力圣道之意;「横」、「超」者他力真宗之本意。「截」者断也,横断五恶趣之绊。「恶趣自然闭」者,若归命愿力,则闭五道生死,故言自然闭。「闭」者关闭也,被本愿业因所牵,自然往生安乐也。

升道无穷极  「升」者登也,登者至无上涅也。「道」者大涅道。「无穷极」者无穷尽也。

易往而无人  「易往」容易前往,乘本愿力者生本愿实报土,无疑故易往。「无人」者,真实信心之人难有故,生实报土之人稀少。故「源信和尚」云:「生报土之人不多;生化土之人不少。」

其国不违逆,自然之所牵  「不违逆」者,不颠倒、不错谬。得真实信心之人,以大愿业力故,自然净土之业因无错谬,被彼业力所牵引故易往,升无上大涅,无穷尽、无极限,故言「自然之所牵」,他力至心信乐之业因所自然牵引。

四、天亲菩萨《净土论》之文1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世尊我一心  「世尊」者释迦如来也。「我」者世亲菩萨「自身」之称呼。「一心」者教主世尊之事,无二心,无疑,是即真实之信心。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归命」者「南无」也。言归命者,顺如来之敕命也。「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即阿弥陀如来,此如来是光明也。「尽十方」尽即悉也,尽十方世界悉皆遍满也。「无碍」无障碍,不被众生之烦恼恶业所障碍。「光如来」者「阿弥陀佛」也,此如来即「不可思议光佛」,此如来是智慧之相,遍照十方微尘刹土。

愿生安乐国  世亲菩萨信无碍光佛之愿行,愿往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我」天亲论主「自我」称呼之语。「依」依据,依据修多罗。「修多罗」是天竺语,即佛之经典也。佛教有大乘、小乘,皆言修多罗。此之修多罗是大乘非小乘,此之三部经典是大乘修多罗,依此三部大乘也。「真实功德相」者,即誓愿之尊号也。

说愿偈总持  「偈」显本愿之意。「总持」者智慧也,无碍光之智谓之总持。

与佛教相应  此论之意与释尊之教敕、弥陀之誓愿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观见彼安乐世界,无边际如虚空,广大如虚空。

五、天亲菩萨《净土论》之文2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观见如来之本愿力。信愿力之人,不空止此处。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能」者可能。「令」者使也,「速」者疾速也,能信乐本愿之人,使信者之此身,速得满足功德大宝海。如来之功德无边际,广大譬如大海水之充满。

六、智荣之善导和尚铭

唐朝光明寺善导和尚真像铭文

智荣赞善导别德云:

善导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  即叹佛  即忏悔  即发愿回向  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智荣」者中国之高僧也,赞叹善导之别德曰:「善导是阿弥陀佛之化身」。

称佛六字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

即叹佛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成赞叹之语言。

即忏悔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成忏悔无始以来之罪业。

即发愿回向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欲无始安乐净土。

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阿弥陀之三字摄一切善根故,称念名号即成庄严净土,应知。智荣禅师赞叹善导和尚也。

七、刘官之源空上人铭

四明善权律师刘官赞:

普劝道俗念弥陀佛  能念皆见化佛菩萨

明知称名往生要术  宜哉源空慕道化物

信珠在心心照迷境  疑云永晴佛光圆顶

普劝道俗念弥陀佛  「道」者比丘、比丘尼。「俗」者信行佛法之男与信行佛法之女。「念弥陀佛」者,称念尊号也。

能念皆见化佛菩萨  「能念」是能念尊号,能念即是深信也。「皆见」者,欲见化佛、菩萨之人皆拜见。「化佛、菩萨」者,弥陀之化佛、观音、势至等之圣众。

明知称名往生要术  明知称佛之名是往生要术,往生之要,无过于称念如来之名号也。

宜哉源空慕道化物  「源空」是法然上人之名。「慕道」是欣慕无上道。「化物」是利益众生。

信珠在心  以高贵之宝珠譬金刚之信心。心得信心珠之人,生死之暗不惑故,谓之心照迷境。

心照迷境  以信心之珠,拂除照明愚痴之暗。

疑云永晴  「疑云」是疑愿力之心譬喻云。「永晴」是疑心之云永远晴朗者,必生安乐净土。无碍光佛以摄取不舍之心光,常照获得信心之人故,谓之佛光圆顶。

佛光圆顶  佛心之光常明照领受信心之人。

八、善导大师《玄义分》之文1

善导和尚云: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言南无者  「南无」即是归命。「归命」即是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敕命,契合愿意,故言「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顺二尊之心,愿生安乐净土之意也。

言阿弥陀佛者  是「即是其行」也。

即是其行  是即法藏菩萨选择之本愿,安养净土正定之业因。

以斯义故  以此义之故。

必得往生  必使获得往生。「必」者必定也,显自然之意。自然者,自始即无造作也。

九、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之文2

又曰:

言摄生增上缘者: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说,佛言: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终时,愿力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

言摄生增上缘者  「摄生」者:誓愿摄取众生也。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说  说如来本愿之语也。

若我成佛  法藏菩萨言:「若我成为佛时」。

十方众生  十方之所有众生,即我等也。

愿生我国  愿生安乐净刹。

称我名字  使称念我成佛之佛名。

下至十声  使称念名字下至十声。「下至」是显示多于十声者、一念、二念闻名者,不遗漏,不嫌弃,皆得往生。

乘我愿力  「乘」者乘也,又智也,智者知使乘愿力也,乘愿力使生安养净刹。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信誓愿之人,若不生本愿实报土者,誓不成佛也。

愿力摄得往生  大愿业力摄取使得往生。既于寻常之时,得信乐之人,非临终时始信心决定;日常被彼心光所摄护,得金刚心之人者,住正定聚,故非临终之时,已豫先从寻常之时,即常摄护不舍,谓之「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又亦有从寻常之时,无真实信心之人,依日常称念之功,最后临终,始遇善知识之劝导,而得信心时,愿力摄取得往生。待临终来迎之人者,如斯也。

十、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之文3

又曰:

言护念增上缘者,乃至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言护念增上缘者  得真实信心之人,此世常被守护也。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一向无二心,念阿弥陀佛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  「彼佛心光」者,无碍光佛之心也。「常照」:「常」是不简时、不隔日,不拘处,常照真实信心之人。「照」者彼佛心光摄取不舍也。「佛心光」即被阿弥陀佛之心所摄取,应知。「是人」得信心之人。「常护」者,不被天魔、波旬所破,恶鬼、恶神所乱,摄取照护也。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总」是所有皆悉之意。所有杂行、杂修之人,皆不照不摄护。「不照护」者,不蒙摄取不舍之利益,非本愿之行者故,应知。

现生护念增上缘  此世护念也。「增上缘」是殊胜之强缘。

十一、源信大师《往生要集》之文

首楞严院源信和尚铭文

我亦在彼摄取之中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我亦在彼摄取之中  我亦在阿弥陀佛摄取光明之中。

烦恼障眼  我等之眼被烦恼所障碍。

虽不能见  虽然烦恼之眼不能见到佛。

大悲无倦  大慈大悲之恩惠,无厌倦之时。

常照我身  「照」者无碍之光明常照信心之人。「常照」者,常护也。「我身」者,大慈大悲,心无厌倦,常照我身也。显摄取不舍之意也。释「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也。

十二、源空大师《选择集》之文1

源空(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言:

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之业  念佛为本

言往生安养净刹之正因者,念佛为本也。「正因」者,生净土之因也。

十三、源空大师《选择集》之文2

速欲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  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  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  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速欲离生死  欲于今世离开生死轮回。

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  「二种胜法」是圣道、净土之二门。「且搁」是暂且搁置。暂且搁置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选入」:从所有之善法中,选择而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  正与杂二种行门之中,暂且抛舍搁置种种杂行。

选应归正行  选择之后,归入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  欲修正行者,正业、助业之二业中,搁置助业。

选应专正定  选修正定之业,无二心。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正定之业因即是称念佛名也。言正定之因者,必定开无上涅之证悟之因也。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称佛名者,必得往生安养净土,亦佛之本愿故也。

十四、源空大师《选择集》之文3

当知: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之城,以信为能入。

当知生死之家  应当知是生死之家也。

以疑为所止  以怀疑大愿不思议力故,停止于六道、四生、二十五有。应知今之迷也。

涅之城  安养净刹也,此言涅之城。

以信为能入  唯有得真实信心之人,能入本愿之实报土,应知。

十五、圣觉和尚根有利钝之文

法印圣觉和尚之铭文

夫根有利钝者,教有渐顿;机有奢促者,行有难易。当知圣道诸门渐教也,又难行也;净土一宗者顿教也,又易行也。所谓真言止观之行,猕猴情难学;三论法相之教,牛羊眼易迷。然至我宗者:弥陀本愿,定行因于十念;善导料简,决器量于三心。虽非利智精进,专念实易勤;虽非多闻广学,信力何不备。乃至然我大师圣人,为释尊之使者,弘念佛一门;为善导之再诞,劝称名一行。专修专念之行,自此渐弘;无间无余之勤,在今始知。然则破戒罪根之辈,加肩入往生之道;下智浅才之类,振臂赴净土之门。诚知:无明长夜之大灯炬也,何悲智眼暗;生死大海之大船筏也,岂烦业障重。倩思教授之恩德,实等弥陀悲愿。粉骨可报之!摧身可谢之!

夫根有利钝者  众生之根性有利有钝。「利」是心明利之人;「钝」是心暗钝之人。

教有渐顿  随众生之根性,佛教有渐顿也。「渐」者渐次修佛道,经三百大劫成佛。「顿」者于此娑婆世界,以此身顿速成佛,是即禅、密、法华、华严等之证也。

机有奢促者  「奢」是迟钝之心。「促」是敏利之心。故「行有难易」。

行有难易  就行而言,有难有易。「难」是圣道门自力之行;「易」是净土门他力之行。

当知圣道门渐教也  即难行,又渐教也,应知。

净土一宗者  顿教也,又易行也,应知。

所谓真言止观之行 真言者密教;止观者法华。

猕猴情难学  我等之心譬如猕猴之心。如猴心之无定,故真言、法华之行,难修难行。

三论法相之教,牛羊眼易迷  我等之眼譬如牛羊之眼。三论、法相宗等圣道门之教,容易迷也。

然至我宗者  圣觉和尚言:「我净土宗是以弥陀本愿之实报土为正因,十声称念者,至无上菩提之教也。善导和尚所教者:具三心者,必生安乐。」

虽非利智精进  亦无智慧,亦非精进之身,钝根懈怠之人,得专修专念之信心者,即得往生。应知。

然我大师圣人  圣觉和尚尊称法然上人为「我大师圣人」。

为释尊之使者,弘念佛之一门  以法然上人为释迦如来之使者,弘扬念佛一门。

为善导之再诞,劝称名之一行  以法然上人为善导和尚之后身,劝化称名念佛之行。

专修专念之行,自此渐弘;无间无余之勤,在今始知  一向专修之法门,从此弘开。

然则破戒罪根之辈,加肩入往生之道  破戒无戒之人,罪业深重之辈,皆得往生。

下智浅才之类,振臂赴净土之门  无智无才之人,入净土门。

诚知:无明长夜之大灯炬也,何悲智眼暗  诚然而知:弥陀之誓愿是无明长夜之大照明灯,不必为无智慧而悲伤。

生死大海之大船筏也,岂烦业障重  弥陀之愿力是生死大海之大船舰,极恶深重之身,亦不必苦叹。

倩思教授恩德,实等弥陀悲愿  回思师主之教,等同弥陀之悲愿也。思大师之教恩深重也。

粉身可报之,摧身可谢之  知大师教导恩德之重,粉身亦应报;碎骨亦应谢。请善览此和尚之文。

十六、亲鸾大师《正信偈》之文

愚秃释亲鸾《正信偈》文

本愿名号正定业  至心信乐愿为因

成等觉证大涅  必至灭度愿成就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五浊恶时群生海  应信如来如实言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

凡圣逆谤齐回入  如众水入海一味

摄取心光常照护  已能虽破无明暗

贪爱嗔憎之云雾  常覆真实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云雾  云雾之下明无暗

获信见敬得大庆  即横超截五恶趣

本愿名号正定业  选择本愿之行也。

至心信乐愿为因  以弥陀如来回向之真实信心为阿耨菩提之因。

成等觉证大涅  「成等觉」者,正定聚之位也,此位龙树菩萨言「即时入必定」;昙鸾和尚云「入正定聚之数」。是即等同弥勒之位。「证大涅」者,必至灭度之愿成就故,必证大般涅。

如来所以兴出世  诸佛出世之原因。

唯说弥陀本愿海  诸佛出世之本怀,偏为演说愿海一乘之法。故《大经》说:「如来所以兴出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五浊恶时群生海,应信如来如实言  一切众生,应深深信受如来之此言。

能发一念喜爱心  能发一念喜爱之真实心者,必生本愿之实报土也。

不断烦恼得涅  烦恼具足之我等,至无上大涅也。

凡圣逆谤齐回入  小圣、凡夫、五逆、谤法、无戒、阐提,皆回心皈入真实信心海者,如所有水流,一旦流入大海,则与大海之味相同,一样无二,故言「如众水入海一味」。

摄取心光常照护  无碍光佛之心光常照护故,无明之黑暗晴朗,而生死之长夜已晓,应知。「已能虽破无明暗」者,此意也。得信心者即明晓也。

贪爱嗔憎之云雾,常覆真实信心天  以我等之贪爱嗔憎譬为云与雾。贪爱之云、嗔憎之雾、常覆信心之天也。

譬如日光覆云雾,云雾之下明无暗  日月虽被云雾所覆,然如同黑暗已晴而云雾之下明朗。虽贪爱、嗔憎之云雾覆盖信心,亦不能障碍往生。

获信见敬得大庆  得此信心,有大敬喜之人。

即横超截五恶趣  得信心即横断五恶趣。「横超」者,「横」是如来之愿力、他力;「超」是生死之大海易超,而入无上大涅之城。应知以信心为净土宗之正意。得此意者,「他力以无义为义」也。「义」者行者之计度心也,故言「自力」,应知。

《愿 愿 钞》

觉如上人  作

《大无量寿经》(上卷)言

第十一愿

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  不住定聚  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生彼国信心欢喜之念佛众生,皆悉于一念欲生之刻,住正定聚。何以故?佛言:「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我等往生之正业决定者,依此愿之成就也。应知。

第十二愿

设我得佛  光明有能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  诸佛国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弥陀如来,因位之昔,为法藏比丘时所誓也。然此愿既已完成,名阿弥陀佛。此愿成就之文(卷上)言:「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又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  寿命有能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弥陀如来,尚为法藏时所誓也。然此愿既已完成,故名阿弥陀佛。此愿成就之文(卷上)言:「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

凡十二、十三愿若不圆满,则虽念佛往生之本愿成就,而为生因,亦难达成念佛众生往生之愿望。何以故?光明无量之愿若圆满,方能摄益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机。此机被遍照光明所培育,信心欢喜者,成为机法一体,能照所照,似二而不二。

次寿命无量之愿成就,此亦至要也,何以故?虽言念佛往生,若非彼安乐净土是报身报土者,凡夫之出要则不足也。然四十八愿,酬因正觉之阿弥陀,寿命无穷尽之期,此事当然也。即彼永无生灭之弥陀报身所居之土,亦是报土,此义亦当然也。

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法藏比丘,欲以名号,普救众生,故先誓愿,使十方诸佛,赞叹我之名号。即愿成就之文(下卷)言:「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此是其证也。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此愿之意者:凡四十八愿虽广,此愿独为生因。今时造恶不善之凡机,更不可能有此至心信乐之念。然而,偶然发得欲往生之深信者,皆依法藏因中之强缘与正觉弥陀之智力,内熏密益,成一念归命之往益。故至心信乐者,非凡夫自力之心,悉是佛心也。下之乃至十念,应知亦由愿力所成,故此愿成就文(下卷)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然而,「闻其名号」者,被善知识所开悟之时分也。

问:今之文何不言称名号,而言闻乎?

答:不可以称名号之功成就往益。闻者:遇善知识,闻本愿生起本末也。因得闻而决定欢喜之一念,正当此时,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至心回向」之四字者,谓之成上起下也。成上者:引起上之「信心欢喜」,从法藏因中之至心所生;起下者,通达下之「住不退转」之前途,亦由至心回向之如来大悲之无缘慈悲所成也。故言:「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大经》卷上)。

诚然,发起愿乐欲求之心,若非佛愿难思之发起者,更不能不谓不可理解也。

十一愿成就文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  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国中  无诸邪聚  及不定聚

十二愿成就文

无量寿佛  归命显赫  照耀十方  诸佛国土  莫不闻焉

佛言我说  无量寿佛  光明威神  巍巍殊妙  昼夜一劫  尚未能尽

十三愿成就文

无量寿佛  生灭长久  不可称计  汝宁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  无量众生  皆得人身  悉令成就  声闻缘觉  都共集会  禅思一心  竭其智力  于百千万劫  悉共推算  计其寿命  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  知其限极

十七愿成就文

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  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议

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最 要 钞》

觉如上人  作

《大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同《经》下卷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此愿成就文中言:「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此信心者,读为「真实心」也,非凡夫之迷心,全是佛心,此佛心授于凡夫之时,谓之信心。若以为凡夫之真实心者,虽似发起一念,实则不能完全彻底也。故光明寺(善导)之释(《观经疏》序分义)亦谓:「纵分清心,犹如画水。」虽谓之易破亦不及也。似如往生之一大事,非以易破之凡情所能决定。然释(善导《观经疏》玄义分)云: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金刚志之发起者,今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之心也。非我之贤,能起信心。「闻其名号」,「闻」者:遇善知识,详闻「以如来他力,决定往生」之道理,谓之闻也。《大经》下卷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又此经之「流通分」亦言: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宗师(善导)之释(《礼赞》)云: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又祖师亲鸾大师之释(《信卷》末)亦有:

闻本愿生起本末

经释既以「闻」为要诠,由能闻故,获得往生之心行,甚为显然,应知。又《教行信证》(正信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此文之意者:忆念弥陀佛本愿之时,立即入必定。必定者:即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也。自然者:以如来本愿力,使决定往生之意也。不仗来迎,不期临终之义,甚明也。故经释共言「正当得闻本愿生起本末之时分,证得往生」等文,甚显明也。

人皆以为:若果缚之秽体不至亡时,往生之行业则不能成,然此谬论也。何以故?善恶二报不如此也。性相所定之恶业,亦是依平生造作之时分,即以确定必堕三恶道之业因;待至最后终焉,始牵引受报。故造恶受报,非临终方决定,其义必然。善恶是相对之法,故善业亦如是。因此平生之时,若已获得往生之心行,则临终时,有「即得往生」之义。假令身心是二,命终之道理岂不同欤?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求出离之迷情自力心,闻本愿之道理而谦敬者,岂非心命尽耶!其时亦蒙「摄取不舍」之益,亦定于「住正定聚」之位,此言「即得往生」。决定善恶生处者,是「心命尽」之时,非身命尽之时也。故不可期临终之义,道理、文证共明也。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时,「即得往生」之义决定后之称名者,为「报谢佛恩」也,更非增长机之往生正行。故释为「应报大悲弘誓恩」,应知。宜以此善加思择。

《本 愿 钞》

觉如上人  作

《大无量寿经》(下卷)言: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又(《大经》下卷)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同《经》(下卷)流通分言: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又同《经》(下卷)言: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济生死流

光明寺和尚(善导、《礼赞》)曰:

设满大千火  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

同释(《礼赞》)曰: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私云:任此经释之文,依黑谷之法然上人及本愿寺之亲鸾大师所相承,往生报土之他力不思议之信心,有善知识弘传教授,行者得闻,而如文所言,起「一念欢喜」之念,往生立即决定,亦言「住正定聚」之位,亦言「必至灭度」,亦言蒙「摄取不舍」之益。此时即凡夫自力之心尽时,故言心之终。故不待再度临终,不仗来迎;信心决定时,往生亦决定故也。凡来迎者,属诸行往生,非阿弥陀之本愿。故以闻本愿生起本末,不隔时、不隔日,立即往生决定。故依闻而决定往生,经释共劝闻之一念。故黑谷、本愿寺两上人之化导,符合经释之事,有文为证,甚明也,应知。

法然上人(《选择集》、三心章)言:

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之城,以信为能入。

本愿寺大师(《正信偈》)言: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私云:此释之意者,依善知识闻弥陀佛之本愿,「忆念」者即时往生决定。「唯能常称」者:知往生既已决定之后,称名报谢如来之恩德,应知。

《显净土真实信文类》三曰:

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

私云:此文之意者:

「真实信心,必具名号」者:从善知识之口闻本愿之生起时,被弥陀之心光所摄取,以摄取之力,自然称名号,此即报谢佛恩之勤。

「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者:欲以称名号,以此名号功力往生净土者,思以名号为我善根,以名号为我所造功德而倚仗之,由不仰如来他力之罪,不能生真实之报土。故释为「名号未必具愿力之信心也」,应知。

《教行信证大意》

觉如上人  作

抑、闻高祖大师(亲鸾)真实相承之劝化,思欲汲其流之辈,必须入其正义之心肝。然而近代,令人慨叹,法义亦无领解,时而使用怪异之文句,强号实语,而污法流,岂非大不应该耶!此宜慎之。

然本宗大师一义者,立「教行信证」一段之名目,以作一宗之规模,而开此宗。

亲鸾大师造一部六卷之书,号《教行信证文类》,详明此宗之教相。然而此书甚为广博故,末代愚钝之下机,难辨其义趣,故一部六卷之书,简约之,拔出肝要,成为一卷,号为《净土文类聚钞》。应将此书,常清眼目,以明辨此宗之大纲。

所谓《教、行、信、证、真佛土、化身土》者,第一卷显真实之教;第二卷显真实之行,第三卷显真实之信;第四卷明真实之证;第五卷明真佛土;第六卷明化身土。

第一、真实教者:说弥陀如来因位果位之功德;教安养净土依报正报之庄严之教理也。即《大无量寿经》是也。虽总亘三经,别以《大经》为本。此即说弥陀之四十八愿,其中以第十八愿为众生生因之愿。明如来甚深之智慧海,说唯佛独明了之佛智故也。

第二、真实行者:前之教卷所明净土之行也,此即「南无阿弥陀佛」也,显于第十七诸佛咨嗟之愿。名号者:摄诸善法,具诸德本;众行之根本,万善之总体。行此者得西方之往生;信此者获无上之极证也。

第三、真实信者:前所显南无阿弥陀佛之妙行为真实报土之真因,信此之真实心也,第十八至心信乐愿之意也。此言选择回向之直心,亦号利他深广之信乐,释为光明摄取之一心,亦判为证大涅之真因。必至真实报土者,依此一心也,应知。

第四、真实证者:依前之行信所得之果,所开之证也。此即酬报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所得之妙悟。此言常乐、亦言涅、亦言法身、亦言实相、亦言法性、亦言真如、亦言一如,皆是得此证悟之名也。诸圣道门等教理之意者:以此父母所生之身,欲在此土开甚深之证悟;今净土门之意者:乘弥陀之佛智,至法性之土,自然契此证悟也。此土得道与他土得生虽异,所得之证者,唯一无二。应知。

然虽谓往生,实是无生,此无生之理,至安养而证。指此位谓之真实之证也。

第五、真佛土者:真实之身土,即报佛、报土也。佛者: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无量光明土。此即酬报第十二、第十三之光明、寿命之愿所得之身土也。诸佛之本师者是此佛也;真实之报身者,即此体也。

第六、化身土者:化身、化土也。佛者:《观经》之真身观所说之身也;土者:《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又《大经》所说之疑城胎宫也。此即从第十九修诸功德愿所出。然所依之教义中,有以《观经》真身观之佛为真实之报身者。和尚(善导)之释即明此意,和尚名之为真身观者,即显然也。故判此为化身者,非常途之教相也。为领解此理,应知《观经》之十三观为定散二善中之定善,彼定善之中所说之真身观故,彼就观门所见而显现之身故;若比对乘弘愿,信佛智之机所感见之身时,彼身者尚是方便之身,即指其六十万亿之身量,明其分限,以显示非真实身之义。依此,大师(亲鸾)判此身为化身;土者谓之懈慢界,亦言疑城胎宫,其意易知也。深信罪福,修习善本,不能决了不思议佛智,怀有疑惑之行者所生之处故,非真实报土,名此为化土。此大师独明之教相也,不可漫然形于口外。应详对彼一部之文相,以得本宗之深义。

然此「教行信证真佛土化身土」之教相者,大师之己证,本宗之肝要也,不可轻易对他人谈也。

谨依《教行信证文类》意记之,盖依愿主之所望也。于时嘉历三岁戊辰十一月廿八日,今日者高祖大师迁化之忌辰也。短虑以之令拟报恩之勤;贤才披之莫加诽谤之词。谨言谨言,不可及外见者也。既为吾宗秘禀教趣;又恐他人造破法罪也。

横川法语

源信大师  作

离三恶道  生于人间  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  不劣于畜牲

吾家虽贫  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  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难住多忧  即是忻厌之示谕

身虽卑贱不贵  更是菩提之引导

故生人间  应该庆喜

信心虽浅  本愿深故  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  功德大故  称念定来迎

故遇本愿  更应庆喜

妄念原是  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  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  犹是一向  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

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  能翻妄念  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  所出念佛  犹如莲花  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  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  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  常称弥陀号

一枚起请文

法然上人  作

非中国、日本诸智者所言观念之念佛;

亦非深入经藏悟念心之念佛;

唯思「为往生极乐,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疑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别无深奥也。

但,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决定含于「以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临终遗书

亲鸾大师  作

我岁已穷  虽言还归  安养净土

如同和歌  浦曲高浪  不断涌回

有一人欢喜  应思是二人

有二人欢喜  应思是三人

其一人者  亲鸾也

我虽殁而法无尽  但有群生即有法

弘长二岁十一月

愚秃  亲鸾  满九十岁

大师一流之文

莲如上人  作

亲鸾大师一流劝化之旨趣者,以「信心为本」也。

-信心为本

何以故?舍弃种种杂行,一心归命弥陀者,以不可思议之愿力,从佛之处,使往生决定也。

-信心之相

此「位」释为「一念发起,入正定之聚」(《净土论注》意)。

-现生不退

此后之称名念佛者,如来使我往生决定之报尽佛恩之念佛也,应知。

-称名报恩

领 解 文

莲如上人  作

抛舍种种杂行杂修自力之心,一心归命「救度我等今次后生一大事之阿弥陀佛」。

-安心

一念归命之时,应知往生一定,救度决定。此后之称名者,报谢佛恩之欢喜称念也。

-报谢

能得听闻此理,是祖师出世之恩德,及次第相承之善知识,不浅劝化之恩惠,应知感谢也。

-师德

此后,所定之规矩,尽其一生,应当遵守。

-法度

末代无智之文

莲如上人  作

末代无智,止住在家之男女等辈,一心深信阿弥陀佛,更不心向余方。

一心一向,归命弥陀之众生,纵令罪业深重,弥陀如来,必定救度。此即第十八念佛往生誓愿之意也。

如是决定之后,不论寤寐,尽此生命,应称名念佛。

获得信心之文

莲如上人  作

获得信心者,领解第十八愿也;领解第十八愿者,领解南无阿弥陀佛之相也。

故南无归命一念之处,有发愿回向之心,此即弥陀如来回向与凡夫之心也。此《大经》言:「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故无始已来,相续所造之恶业烦恼,皆无所遗,以愿力不思议,有消灭之义故,住正定聚不退之位。

故言:「不断烦恼得涅」者,此意也。

白 骨 文

莲如上人  作

细观人间  浮生之相  欲论其中  极无情者

自始至终  梦幻无常  未闻万岁  谁保百年

此身脆弱  光阴易逝  我死人亡  今朝明日

苟延生命  草露一滴  朝是红颜  夕成白骨

无常风起  双眼顿暗  一息不存  花容尽变

娇妆丧时  六亲聚堂  哀悼痛泣  回生乏术

势若至此  聊尽人事  送至荒野  黄土一抔

夜半烟袅  白骨灰飞  纵留哀叹  何济于事

人生虚幻  老少不定  人人务警  此事迅速

切切留心  后生大事  唯有决定  信顺弥陀

一心念佛  更无他思

圣德皇十七条宪法  第二条(原文)

圣德太子  作

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

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

 
 
 
前五篇文章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 (第三集)

净宗要义(二)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第二集)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第一集)

净宗要义(一)

 

后五篇文章

圣苏法师:本愿念佛讲话(1)

圣苏法师:本愿念佛讲话(2)

紫柏大师念佛法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佛修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