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在秦代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寘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这与本经愿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这才能到念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正因为念念都是如来智慧,所以别教地上菩萨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远离两边,妙契中道,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才开始证到念不退。可是本愿十方众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虽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般还都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还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后所贵者,就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重点在悔过。本愿前部与第十九愿非常接近,愿文大意是:十方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极乐国土,并且发菩提心,非常坚固没有退转,培植众德的根本,劝修种种功德,广种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当然都在勤修,并用至诚的心来回向,求生极乐,没有不遂心如愿的。把这一段与第十九愿相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别,第十九愿中“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是专修持名,本愿是“植众德本”,是兼修或其它不同于专修的修持。这不宜把植众德本也是专念名号,那便与第十九愿重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着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本愿以下阐明悔过得生的特点。“若有宿恶”。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尊法重道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带业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认为,不能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也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这都不合经义。第一愿中“不复更堕恶趣”与本愿的“不复更三恶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恶道的罪业,现因弥陀大愿加被,往生极乐,不再堕三恶道,所以带业往生之说是肯定的,历见于种种古德的伟着,不能否定。至于带业必须是指恶业,若带善业,那就用不着说了。至于消业之说,请看蕅益大师所说: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的时间,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亿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带的一点点土,所没有消的还像整个地球的土。请问这业怎样消?所以万不可用消业往生来代替带业往生,那样的话就没有净土宗是易行道的说法了。据笔者之意,消业两字也有重要性,本愿中的悔改,就表明愿意消业。只要你肯消业,知道自己有业,肯去消业,符合本愿指示去修持,你这一生消不完的罪业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阿弥陀佛给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有业,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消业才是本愿的悔改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未消的罪业,都可以带。根本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愿文就是开头这两句,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都是男子。这正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中说,人世中男女间的爱欲,是学道最大的障碍。所幸只有这一个,若再有相等的另一个,那么一切人世间众生都没有希望解脱了。现在极乐只有男子,所以这致命的障碍也没有了。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愿文是从“若有女人”到“来我刹土”(共八句)。愿文大意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疑无垢、远离烦恼过恶的信心,发菩提心,厌恶与忧患女身,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于是希望舍弃女身。这位女修行有了清净信,又发了菩提心,必有修持,并且求生极乐,在命终之后,立即化为男子,往生极乐我刹土。这愿既表示有愿必满,有人厌恶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时自然化为男子,再者表示极乐国中没有妇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并厌患女身,在临终时,自然转成男子,随即往生。例如《法华经》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大意是:十方世界种种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里变化生长出来,所以叫莲华化生。这是超于胎卵湿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化现而有身。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躯,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莲华中化身。至于为什么要用莲华呢?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华,因为莲华很吉祥。很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认为妙法莲华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说:莲华中表极殊胜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但莲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里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莲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莲华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表现了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但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那么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莲华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着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种种天界以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YIN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别说断YIN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盘。”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盘,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盘。达到大涅盘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生。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盗名欺世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罗趣的(挠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牲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胡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一)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要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这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着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三)《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沉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我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大智度论》说:“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在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着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通叫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无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尽。当然漏尽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炼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它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要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盘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含义:(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二)是天力士的别名。(三)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五智。金刚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密迹力士经》说:“如来之身成钩锁体,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盘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的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据《超日明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盘经》:光明名为智慧。光明与智慧两者正是一体。人人身顶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师无量光佛偈说:“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佛光是真实明,正与本经三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同体,直指真实之光就是真实之慧,智慧与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开晓启示情器一切诸相。又于赞解脱光偈中有“神光离相”、“因光成佛”,于赞无等光偈有“清净光明无有对”,都是完全证实光明即是智慧,所以离相无对,整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才能令诸大菩萨蒙光的启示而成就大觉,所以说“因光成佛”。《涅盘经》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顶都有常光,正显智慧成就。又因无量光佛妙光的殊胜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对于本经中所说到的五种殊胜的智慧: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显示极乐国土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并且往生的人都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才能。菩萨说法的智辩,有四辩,也称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无边辩才,辩才是由智慧而来。四个无碍都是什么呢?(一)法无碍。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二)义无碍。对于教法所表达的真实义理,都能通达,没有阻隔,叫做义无碍。(三)辞无碍。中外各地的文辞方言,都能通达,运用自在,这是辞无碍。(四)乐说无碍。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智慧,乐于给众生说法,所说契于正理,自在演说如来真实之义,没有障碍,也叫做辩无碍。极乐人民都能用四无碍辩,宣讲法要。 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愿文是:“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谈说显密诸法的深秘之处、紧要之处。普通人只能谈谈枝叶,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义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说经与行道(是经行,一边走一边念诵)的时候,声如洪钟,字字句句如同静夜钟声,震破昏迷,清醒觉心。末后两句是,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这两句同样用于以上两愿。 “秘”就是秘奥,指法门深奥;又是秘密,指法门隐深,不易表示。《法华文句》说:“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实法,存在心里没有说,别人不知道,所以这是“秘”。《法华文句》说:“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权法。《法华》开权显实,不再委曲自己,直说一乘一切成佛的法,这是实法,是直道,显露污垢破衣中隐藏的明珠。八万四千种修行,莫不从此一门而入,所以说“总摄万途”。这就是“要”,重要、紧要、简要,等等。 “语如钟声”。深夜之中,这钟声一到,顿时俗虑全消,一切清净。《佛祖统记》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说:“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例如钟正响时,地狱里也须停刑,罪人可以稍息,这都表钟声的作用。“语如钟声”一方面表说法的人声音如同洪钟,很宏、很正、很静,能持续,能远闻,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语如钟声”兼表说法的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稍作引申,钟上都有很多经咒,大钟寺的钟,钟身是一部《华严经》,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这一切经、咒、字种,都在震动,都在发声。在这一声之中,包括了《华严》、《金刚经》、许多咒语的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和这钟一样,一字就包括《华严》、《金刚经》等等这一切功德在内,闻者听到一声,也如同听到这么多的经咒声一样。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一生补处,密宗说,从一实的理体,得净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转生就补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补处,再生到世间就成佛了。如现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将来他下降人间,三会龙华就成佛,这就是一生补处。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愿文是从“除其本愿”以下到终了。大意是:“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于度众生,所以“被宏誓铠”,拿宏大的誓愿,作为铠甲(古时候,战将身上披挂钢铁的铠甲,现在避弹衣,也是同类),用来保护自己。极乐大士要到娑婆之类国土去救度众生,所以用宏深誓愿当作铠甲,降临种种秽土教化一切有情,度众生的心非常切。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不能自觉焉能觉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众生,修菩提行,行普贤道。因有了这样宏大希有的誓愿,虽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远不会因他的罪过堕入恶趣。自愿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狱、饿鬼道里头去度鬼,这是大菩萨的伟大行动,不属堕入地狱之类。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这时的能力,还不能像地藏王菩萨等等,入地狱中去度众生,那在上升到实报庄严土以后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国土时,“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乐于说法,或是乐于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或者有人愿意示现神通,以及其它种种,都可随自己的心意去修习,都可圆满达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愿叫做教化随意。若没有自觉,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修习圆满,再说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实之利。本条大愿是:极乐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来度生,都可满愿。虽在秽土,不会再因种种因缘堕入三恶道。不会了。再有,一切修习都圆满,永远不退堕。这就是仰赖弥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师夏老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在花开见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弘一大师同样改了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的人,所须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须的种种供物,随着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现在前,没有不能满愿的。弥陀这一条愿,是针对极乐国中还没有全超凡情、断除习气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发的。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并没有断惑证真,虽是莲花化身,本不需人间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习气仍然会出生宫殿、卧具、穿衣、吃饭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间,为了衣食生活,劳苦万般,永不安宁。并且种庄稼,要消灭病虫害,杀伤无数生灵,穿丝绸皮革要断送多少动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会劳苦与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饮水还增长善根,吃完了,一切餐具自然化去(见汉吴两译)。“种种供具”包括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音乐等等用来供佛的胜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现在前,用来供养十方诸佛。 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这又是不可思议境界。在极乐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种供品供养他方任一国土的佛,随着他的起心动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养。没有时间的间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时间,同样也打破了空间。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世间最快是光,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光跑一年的距离叫光年,是十万亿公里,恰巧也是十万亿,但一个是公里,一个是佛土。近代天文学所发现最远的星是一百四十亿光年,它虽最远,恐怕也没有超出一个佛土。所以宇宙极大,大到无边。《宋译》说,极远之处有无量的佛,极乐的人虽有殊胜神通也不能到,这就全靠弥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极乐国土来接取供物。《宋译》深显弥陀加被之功,是显他力。《魏译》说:“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极乐国人一发念的刹那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哪怕是极远的佛,都能普遍供养。在这广兴供养的殊胜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这正显自力。可以看出,极乐人民的水平,虽然差别悬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圆满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诸佛已全摄受,因果同时,超情离见。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大意是:国中一切万物都是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形与色都殊胜奇特。形是形状,指大小、方圆、长短等。色是颜色,指青黄赤白紫黑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无以复加,所以说“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的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的相,是实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着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肇注》:此道场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薰一切处,形色微妙到极点,随着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众生若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诸佛种种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一个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的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同本愿的明镜相同。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心哪。《涅盘经》: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莲才算希有。《涅盘》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做功德,这正用于《维摩诘经》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在这个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菩萨各各就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着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是“应时证得”,正与“皆悉逮得”同意)。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着。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着,就要走上错路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着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哪。第三个“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这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种种其它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国的菩萨一闻佛名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有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上地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获陀罗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大众,听到我名,就可证入离生的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三乘行人,断见惑、思惑,离开三界的生死,证离生法。菩萨断惑,断见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尘沙、无明惑,共三惑。闻名不但离生,更重要是“获陀罗尼”。陀罗尼前已讲过,不再重复,现应补充的是: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法陀罗尼。对于世尊一切教法能闻能持永不忘失。(二)义陀罗尼。对于一切法的真实义能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咒又名明与真言)。对于所闻的咒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里头,这个叫做忍陀罗尼,也就是安住于实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再破一关,那就见与佛齐,称为素法身。同于诸佛的法身,只是万德还未圆满,欠少庄严,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萨闻了佛名,就安住于诸法实相,真是无上的殊胜。 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净欢喜……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不取正觉。”“清净”是没有染着的本来。“欢喜”,心中喜悦,寂灭为乐。“平等”,《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净土法门自觉觉他,普惠真实之利是“修菩萨行”。这样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这就叫做“具足德本”。“应时”就是当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译》说:我成了佛之后,十方众生,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宋译》:“闻我名者,应时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略名无生忍。就是真实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叫做无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动的安住在本无生灭的实相的理体的智慧,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是说:对于本来没有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信受”,闻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达”,融通理解;“无碍”,没有障碍矛盾;“不退”,前进不退,这就叫做无生法忍。根据本经魏宋两译译本,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经第十五品,见菩提树得三种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真理),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三无生法忍。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龙树大士说:初地菩萨以上也可得无生忍,但根据《仁王经》、《与地经》,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所以常说是八地菩萨和八地以上真正得无生法忍。可见他方佛国,往生极乐世界以外的佛刹,其中初发心菩萨一听弥陀名号就顿证无生法忍成为上地菩萨,闻名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文是:“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佛国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证不退转,成为阿鞞跋致。《仁王经》说:别教的信位菩萨,称为轻毛菩萨,就像风中的一片鸟毛,随着风上下不定,东西奔波。又《涅盘经》:“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肚中鱼子很多,能成鱼的很少;庵罗花开花很多,结实很少;菩萨初发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说“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萨断结经》:舍利弗曾经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与六住之间,得不到不退转,现因弥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萨一听到佛名,就证不退转,实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难思妙用。此处的不退同无生法忍并列,可以证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来的萨婆若海。弥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议。 由于法门极端殊胜,末世众生实在难于生信。应当想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他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饭,风餐露宿,风地里吃饭,露天中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着弟子一路讨饭从一处到一处。一位太子,舍弃了一切,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度我们嘛。骗我们干什么?!所以对于这个法门,我们应生实信。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共众生究竟成佛。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象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着,恢复如来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盘,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超情离见,无上希有之事,整体是不可思议,囫囵是华严境界,极乐国中一尘一毛,各各都是圆明具德,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清净光明,彻照十方,一切妙德无不具足。正如《往生论》说:“极乐国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说明国中一切无非弥陀的智慧与法身,所以无不圆明具德,无不绝妙奇特,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 本经三真实,正与天亲菩萨的开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正与天亲大士三种庄严入于真实智慧的说法相合。本经所开化显示的是“真实之际”,正同于天亲大士的“无为法身”,所以极乐穷微极妙,超逾十方,普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证不退转,契悟无生,决定成佛。 弥陀大愿深显大乘佛法的理事无碍境界。极乐的本体是无为法身,可是国中万物微妙奇丽,无尽的庄严,并且普令见者闻者悉皆增上。无为的法身理体,显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这正是理不碍事。再者国中人民普至十方广供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事不碍理。理体与事相不相妨碍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经。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例如:以众宝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个香尘,可是遍满十方世界,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这就是一多相即。极乐一国如镜,能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诸佛净国庄严”是广,“悉于宝树间见”,宝树是狭,这是广狭自在。“于一念顷”(在动一念的刹那之间),可是完成“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须多劫长时才能圆满的佛事,所以延(长时)促(短时)相同了,这就打破了时间。极乐境界深玄,但也可从世例来作粗浅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个波,波的前后左右当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划清这中间的波与它相邻四波的界限?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体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这一波的本体之中,所以说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显密禅净无边法门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众佛接引,带业往生。生彼土后虽然仍是凡夫,却已位证不退,虽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堕三途,花开见佛,顿悟无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圆明具德、一乘愿海圆明具德。 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潜,不论向东向西,或沉或浮,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选自《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