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151.《阿弥陀经》经中有「广长舌相遍覆大千」的话,为什麽舌相能够覆盖大千世界呢?

声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

152.《佛法导论》一书中说,念佛名号,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个法门的纲宗。请问是哪十六个字?

查《佛法导论》最後一页最後一行括弧内记载得最清楚,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53.请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根源,再请示三菩萨没有成佛之前,他们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这都是无量劫前的事了,现在的历史只讲到五千年,怎麽还谈得上朝代。只有阅读佛经,我们才知道一个大概。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总称。《无量寿经》说过,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出家後名叫法藏比丘,然後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地藏本愿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国王,发愿永远救度罪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再说佛菩萨在无量劫岁月精进修行,他们的身体哪里只有一个呢?经上记载的都是与佛说法有关系的事,琐碎细节,哪里说得尽呢?所以就略去了。例如中国历史中的盘古氏、有巢氏等等,与佛经所说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这些人已经没有姓名,何况最远的呢?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麽关系吗?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适宜。必须不快不慢,心平气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师回答信众的书信中说「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类推。」我在未皈依三宝以前,没有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天早晚礼佛後,先念佛五千,再念观音菩萨两千。这样对吗?已经受了五戒,供奉了三圣像,可不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呢?

印光祖师这一段告诫,另有用意。如果读完全信,前後联系起来,你就明白主旨了。当时正是患难世道,劝人念观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观音信仰,民间最为浓厚,劝念观音,自然发起往生之愿。其目的全在於度人往生极乐,苦口婆心,不能不理会。请仔细读《一函遍复》。皈依以後,打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後,观音势至大海众菩萨等礼诵常规不能不遵守。

156.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净土三经属於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後讲法华时,又说了极乐。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经是净法的专门书籍,净法是佛教的通论。

157.《歧路指归》上「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是否对佛不够礼貌?

念佛注重佛号的连续,所以不管什麽时候,都要使佛号不断。具体实行时,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别。入厕所时,心念没有关系,口里不要出声。

158.我念佛时,开始是心里念,忽然念头到了头上,头脑感觉昏胀,我认为是不好的预兆,就用心去念,经过一个多月,还有余感。我看了《宇宙万有本体论》,上面说「头上安头,将心觉心。」是不是指我这种现象?

你学佛由什麽人传授,应该向他详细问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净宗的小册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则就会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来魔事。《宇宙万有本体论》不是初机阅读的书籍,你读了也不会懂。一切学问都有次序,急躁冒进,有损无益啊!

159.念佛时,念在虚空,念在身体,有时念在虚空,有时念在身体,不知是好是坏?

念佛不在身体,也不在虚空,奉劝你赶快把这些疑神疑鬼,虚幻不实的念头统统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了一句佛号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此外还要严戒杀盗YIN妄,多做慈善公益事业(并不是专指金钱,不要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可以先看《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等,这些看懂後,再去看经。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样精进修持,临终时都逃脱不了病吗?(2)在家精进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临终时,他们的神色有没有差别?(3)在家修行的居士,应该修哪种法门,要花多少时间,临终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瑞相?

先说第一个问题。谛闲大师和太虚大师都是出家高僧,圆寂以前,也示现了病苦。而宋朝王龙舒是在家居士,站着念佛就走了。如此看来,有病无病和出家在家有什麽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是谈功夫怎麽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种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於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就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净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诚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一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麽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麽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163.净土宗从莲池大师以後,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花,那麽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因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会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文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麽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後。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什麽先说下方呢?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划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165.《弥陀经》中「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明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麽去讲,能够好懂?

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於」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於」的意思,「於彼国土」就是「对於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的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发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往生的一样将来往生。」简单地说就是「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今天发愿的就能今天往生,将来发愿的就能将来往生。」

166.西方阿弥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属於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个等级的净土,就看到哪个等级的佛身。

167.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聋的人在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聋子和哑巴列入八难,阻碍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议,能消除一切人的罪过。对一个聋子来说,如果平素凭藉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种方便和机会,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临终时悬挂佛像,烧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麽也能获得特殊的好处。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时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应?

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只求心里真诚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处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夹岸桃花新雨後,马蹄无处避残红。」

170.念佛时出声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还是有差别?

念佛功德,在於求定,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至於采取什麽念法,就没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麽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後,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後,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瞋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於调心,不起贪瞋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瞋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着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的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麽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归依,以後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後再念佛号千声。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於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万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生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後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着的就是杀盗YIN。有恶业一定会得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YIN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YIN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恶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的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时,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麽我们不如造罪以後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麽造了罪以後,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麽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後,都不能摆脱因果,念佛怎麽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则。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成佛果。怎麽会成佛以後,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明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又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也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後。「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後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着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观世音菩萨是什麽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载。但是,凡是一位圣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养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不供奉了千佛亿佛,所以授记的,就绝对不只一佛了。

179.观音、势至,这两尊菩萨,如果要理解他们的象徵意义,就是显露阿弥陀佛的悲智二德,对吗?

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位於阿弥陀佛的两边,辅助度众。观音表示「悲」,势至表示「智」,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麽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谁的过错呢?

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麽能说没有利益呢?至於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时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念头,那麽还有谁来引人向善呢?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啊。

181.除夕晚上全家大小都很欢乐,夜深之後起来念诵圣号,念完後已接近三点,入睡後进入梦乡。梦中念诵礼拜佛像,旁边站立一位僧人,好像是玄妙法师,礼拜念诵中忽然哭泣不能自制。醒来後知道是梦,两眼泪水还正在流出来。元旦晚上,晚课念到大悲观世音菩萨时,忽然思念福建老家的慈母,悲从心起,泪由目出,一时痛哭不能控制。这两种景象是善是恶,敬请指示。

念佛流泪,是心诚所起,思亲流泪,是心孝而生。诚和孝都是善。古人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诚和孝都是大善,就是大福之因。学佛的人,明白因果,你还有什麽担心呢?

182.众生遇难时,我代他念往生咒,他能生西吗?

见别人遇难,能够挽救就挽救,如果自己无法挽救,就念佛祈祷给以法施,这也是行菩萨道了。是否往生西方,必须具备种种因缘,不是因一点点善根就能成功。但佛法如太阳,到处都能见到光明。所回向的人即使不生西方,也能为他消罪。

183.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

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的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过品位不高罢了。

184.佛经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

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能具备,怎麽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且保持不良嗜好,临终时就会有障碍。

185.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麽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造车吗?

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德,都是助缘罢了。助缘当然也不可缺少,但没有正因,就如同没有种子,又怎麽谈得上往生呢?念佛是自利,弘法是利他,二者应该同时并进。如果单取助缘,忽略正因,当然就不能往生了。

186.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自己的眷属?

一生到那个国土,就马上获得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问「他们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个自己呢?无量劫来,自己改头换面不知有多少了。修净土的人,要发大乘心,并非只度自己的眷属。更不能因恩爱习气不断,而阻碍了往生。

187.《无量寿经》说西方无恶人,但修净宗的人是带业往生,应当仍有恶的习气,为什麽没有恶人了呢?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名词,有一假定的界限。第八识田中所藏的恶种生起来时,指挥身口意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恶人。能控制它或者断除它,约束身口意不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善人。不一定要尽去一切罪业,才称为善人。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无明,但已经称为圣人。阿罗汉习气未尽,也称为已证圣果。带业往生的人,都获得三种不退,恶种已经压伏或者断除,不会再生起来,所以说西方没有恶人。

188.《无量寿经》中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又说:「於此修善十日十夜,胜於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极乐与其他佛土并没有特殊之处,怎麽能胜过其他佛土呢?

极乐纯善无恶,修善没有障碍,再求上进,过百岁觉得很快。我们这个地方多恶少善,要作一点点善事,都很艰难,要作一天的善事,就更艰难。如果能够做到,那麽一天所用的功力,就等於极乐百年的功力,所得到的功德就可以类推了。因为恐怕还不足,所以就加正心正意斋戒为助缘。极乐好比轻车平路,快马加鞭,很快就过了百年;我们这里,车身很重,路又不平,快马加鞭,一天也走不了很远,只怕马力不足,所以还要加油。其他佛土,善多恶少,作善百年没有极乐那麽容易,但比我们这里则强多了。在我们这里作善如果不加正心斋戒的条件,当然就比不上极乐百年的功德,但还可以比得上其他佛土百年的功德。

189.夏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这个日子一定有来历,请能详细说明。

阿弥陀佛本来是法藏比丘,在无量劫前出生。古今中外的历法互不相同,怎麽能用中国的夏历来确定阿弥陀佛的圣诞呢?这个日子只不过是後人敬仰阿弥陀佛,假定一个日子以作纪念罢了。传说宋朝时永明延寿大师是这一天出生的,因为大师宏扬净土,救度了很多众生,人们崇敬他,就用这个日子作纪念了。

190.赞佛的颂词中「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说佛的身体,不知怎麽理解,请指示。

这是形容佛身伟大。佛相两眉之间,有一盘白毫,世俗称为佛顶珠,它有五座须弥山那麽大。佛的眼光为绀色,即黑红色,眼睛有四海那麽大。於是我们就可以想像佛的伟大了。

191.离开我们这里,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世界谁最先发现呢,有没有根据?

世界上的知识许多都是别人传授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怎麽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呢?佛陀是说真话的人,他所传授的佛法就叫圣言量,我们还有什麽怀疑呢?

192.尝见感应录中,往往有念诵《地藏经》令已亡父母超升极乐,回向偈中也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刹」的句子,我私下里认为,我自己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且没有把握,而为亡者念诵反易往生吗?况且往生先要具足信愿,若亡者信愿不足,怎麽办呢?

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道,既然是菩萨道,就必须发自度度人的菩萨心愿,虽然暂时无力度众生,但已种下普度之因,只有具备这种发心,才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就是使自己先有普度众生的本领,然後再回娑婆重续旧愿。发信度亡父亡母,是净宗学者的助行。《阿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说往生正因「要当孝顺」,《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至於亡父亡母虽然暂时还不具信愿,也能增加福德,并种得度之因,若已具信愿,则增莲位。

193.禅靠自力,净依他力,又说自他不二,究竟禅净是一是二?

禅也离不开经教,其中就有他力了。净要信愿念佛,其中就有自力了。但二者有轻重之别,无他力自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这就是自他不二啊!

194.一般念佛的老太婆能够明白唯心主旨的有几个呢,她们和那些心外有法的外道又有什麽区别呢?

老太婆虽然不理解唯识学说,但因为她具备信愿持名,非常虔诚,不起分别心,所以往往容易成就,不能轻视她们。

195.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後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

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於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麽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麽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有的信仰宗教,有的不信仰宗教,有的信仰这种宗教,有的信仰那种宗教。虽然千差万别,但只要他转过来相信净土,并发往生的愿望,他就一定能够往生。

196.佛说的极乐世界,是不是为某些执着小我,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说的一种方便法门,还是实实在在有一个极乐世界?

居士这个问题,正是你自己不通佛理,自以为是。应该知道,我佛说法,权宜和真实是圆融贯通的,现象和本质是不相分离的。我们应该依照佛的教导,信受奉行。如果认为极乐世界是方便假设,那麽净土三经都变成谎话了。

197.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极乐世界的情景出现在眼前,耳朵听到弥陀法音,眼睛看见菩萨化身。那麽是不是这时已生极乐,还是要等身体死後才能往生?

我们的身体好像一个旅馆,旅客坐在馆中,想往美国,美国的情景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请问,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已经到了美国,还是必须走出旅馆,搭上轮船或飞机才能到达呢?

198.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当念佛的时候,把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融会为一,心佛无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不知是否有误?

居士这段高论,虽然来自书本,但你对於什麽是自心,什麽是心外,什麽是心佛无二,什麽是即心即佛,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鄙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於「心外」还不能明了。莫如一切不管,集中精力,全力念佛,自念自听,就一定能得到实用。应该知道这个「当前一念」微妙难言,不必另外去多找麻烦。你能说这些大道理,表面上是高明,实则是妄念,仍旧是凡夫知见。不能顿悟,就不要去高谈唯心净土,还是老实念佛稳妥。

199.看印光大师的在家男女学佛程式上说,修习禅定,就是修习止观,而念佛就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法门。为什麽很多书上说禅净不能双修呢?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怎麽不容许禅净双修呢?但必须深刻理解什麽是禅,什麽是净,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错上加错,到那时禅不禅,净不净,一无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师那一段话,只是说禅净都是「止观」,并不是教人同修禅净,请不要误会。

200.佛教巨星印光大师圆寂後,经中国佛教协会审议通过,列为莲宗十三祖,为全国佛教徒所瞩目。後来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会时,据某居士说:「印公大师往生後列为莲宗十三祖,这件事还有暂时性,并没有最後确定下来。原因是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高僧虚云大师以及圆瑛大师还没有圆寂,必须等二位高僧往生後,佛教会才能作最後的决定。」这件事是否实在?

名分已定,人心已归,怎麽能够朝三暮四,随意变更呢?何况虚公为当代禅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圆瑛大师禅净双修,和紫柏、憨山大师相同,後人自然奉为祖师,何必一定要列为莲宗祖师!

 

 
 
 
前五篇文章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三)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二)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一)

可否先做世间事业临终念佛

净土风光(二)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五)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六)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七)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八)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