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净土法门的修学重点在于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二个疑惑,就是我们的心很想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感应道交,得到他的救拔,但是这个地方有二个问题:第一个是距离的问题,我们感应的距离太远了,是不是会构成障碍;第二个,这个卑劣的果报,我现在安住在一个卑劣的果报体,这个卑劣的身心世界的果报体,是不是会构成感应的障碍:一个是距离的障碍,一个是果报的障碍。我们先看第一个距离的问题:

三乙二、释疑

丙一、释路远难到

【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这段论文我们分二段来说明:第一段是发明正义,第二段就引经证明。先看发明正义。所谓的距离是对凡夫心中的妄想执着来说,才讲到所谓的十万亿佛土。《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二个内涵,一个是色身,一个是内心。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这个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是有时间相跟空间相的,这是事实。你是活在过去、或者你是活在现在,他是活在未来;你活在高雄,他活在台北:这个色身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我们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的熏习,到最后也变成有时间的障碍、空间的障碍?因为我们长时间对外境执着。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障碍,但是因为你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所以外境时空的障碍,就转成你内心的障碍。你的心本来是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没有所谓空间的障

碍,后来为什么变成你感觉有障碍呢?因为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变成有障碍。

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其实我们内心是没有时空障碍的,所以只要你内心当中,真实的信愿具足来忆念弥陀的圣号,【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这句话是智者大师的名言,后世的弟子很多人引用。说我们临命终往生是怎么回事呢?你‘临终’的时候,你内心安住在佛号,万缘放下,安住在真实的心,缘弥陀真实的功德,放下娑婆世界虚妄的境界──缘真实的心、坚定的心,当下的念头,就是你在莲华受生的心。这个地方是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你当初在定之心,当下就是莲华的心,这二个心是不二的。也就是说,你前一念灭,当下下一念就受生,距离绝对不会构成障碍,所以起心动念一刹那间,就是受生净土的时候,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没有障碍嘛,那是你自己感觉有障碍,是你的感觉。为什么会感觉呢?因为你的心长时间在外境攀缘,外境本来是有时空障碍,你攀缘久了以后,你感觉你自己也有时空的障碍,是这样子的,其实你的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

以下引经来证明。《观经》上说:阿弥陀佛国离我们是不远的,它这个就是约内心的真实相,只要我们因缘、业力具足,一念就能够生彼,不须愁远,所以我们常说要恢复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外境熏习得不是它本来的功能。天台智者大师,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修法华三昧,修了三七日,在三七日当中息诸缘务,心中所缘的就是诸法实相,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诵经、意业的观想《法华经》的诸法实相,在三七日中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叫做旋陀罗尼,旋有入空。他进入到旋陀罗尼的时候,把整个心中有所得的心,暂时的调伏下来,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真实的看到现量境,他看到佛陀在灵山说《法华经》,很多菩萨在场,他自己也坐在现场。诸位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那是过去的时间,那个空间是在印度的灵山;智者大师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是活在中国。但是他入了旋陀罗尼的时候,他回到了过去、他回到了印度,而且那个相不是妄想境,那是定中的现量境。那你说这个时空相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明明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怎么能够跑到过去,真实的感受到佛陀亲自为他说法?

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时空相,那是因为后来不断的熏习,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不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心本来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碰到石头产生一个小水泡,我们就认为这个水泡是我,其实失掉了整个大海。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时间、空间,是因为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比如一个人做梦,他的身体虽然在床上没有任何的动作,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的心、明了的心,可能受到佛菩萨的加被,就神游到十方世界,看到很多的菩萨,经历很多的环境。他当时的感受,就跟他平常接触人事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完全有这种真实的感受;但是他的身体明明是躺在床上,而他的内心能够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完全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这个道理,我们从梦境的譬喻也就可以知道,你的梦心能够遨游十方世界,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内心专注归依在阿弥陀佛的那个临终在定之心,当下就是净土受生之心,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是一种心念的感应,那跟外在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这个距离只是你心中的执着而已。我们这样子讲,距离不是障碍,你心中的疑惑、你心中的贪恋那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不在距离。

丙二、释根缺等不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

这个女人及根缺,我们从业力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业力,业力就会出现受用的果报,有男人、女人,有的六根具足、有的盲聋喑哑,盲就是眼睛看不见、聋就是耳朵听不到、喑哑就是不能说话,就是六根不具足的。我们的外表有男人、女人,六根具足、六根不具足;但是我们能念的心,没有这种差别,那个明了的心、本来面目是没有这种差别的,那是一个果报的差别。你如果要这样解释,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那你就是完全不了解天亲菩萨造作《往生论》的意思。

丙三、结论【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这以下引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上说:为什么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没有女人呢?他说:假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的女人,她平常以清净的信心称念我的名号,但是她的心中不是发愿要往生,她是希望厌恶这个卑劣的女身,她有这个愿力;舍命之后,她再受女身的话,我就不取正觉。所以极乐世界,在弥陀的本愿摄受之下,是没有女身、根缺的情况。

不过这个地方的二乘种不生值得注意,你不发菩提心是不能往生的,极乐世界是为了大乘的无上菩提而安立的,你只是想要去成就自受用的安乐,以成就自受用功德的这种狭隘的心量,你就不能往生了。为什么不能往生呢?祖师解释说:因为你的心跟弥陀的本愿根本不相应。你说感应道交要心心相印,你的心是狭隘的心、卑劣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广大的心,你说这二个怎么感应在一起呢?狭隘的心是不能感应无上广大的菩提心。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净土,有的净土摄受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有的净土只摄受大乘根机的人,阿弥陀佛国土就是属于这种,它不摄受二乘人,二乘人你不要来我这个地方──二乘种不生。人天乘的它也不收,后面会说到,你对娑婆世界有贪恋的它也不收,所以天亲菩萨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它只摄受大乘的凡夫菩萨跟深位的菩萨。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就是说,一切法因缘生,阿弥陀佛创造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存在法界,但是你要跟他感应,有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章法,你把这个规矩具足了,你跟他相触,他就啪──,出现感应。你因缘不具足,你就是没有办法跟他感应。你要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是有它的因缘的,这后面会说明怎么去启动。每一个人都在念佛,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佛号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启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重点不是在阿弥陀佛对谁偏心,而是他因地发愿的时候,他在设定无量光、无量寿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规矩,你不遵守这个规矩,你怎么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呢?那到底我心中念这句阿弥陀佛,我要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启动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把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正式的全部启动起来?我们看最后一个问,作一个总结,这个最重要的:二甲十、如何修行疑

乙一、征问我们看这个问题:【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YIN欲,得生彼否?】

我现在决定要求生西方,我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但是我在因地要作何行业?我要用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这第一个,讲到修行的正行。第二个讲到破除遮障,我不但是要修行正行,我在启动弥陀功德的过程当中,这种男女的YIN欲如果没有断,是不是会构成障道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第一个讲到感应道交的真实方法,第二个讲到感应道交障道的因缘,一个讲到正修,一个讲到破障。这二个主题都非常重要,这个是成功的关键。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乙二、释疑【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我们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感应道交,你要做二件事情,你才能启动这个功德:第一个厌离行,这个就是破除障碍;第二个欣愿行,这是讲到成就净因。智者大师是先讲破障,就是你要先破障,你这个障没有破,你怎么也没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第一段,把这个障碍的相貌讲出来: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先说我们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问题点。说凡夫无始劫以来,罪业还不是个问题,你说他造了很多罪,若肯忏悔,这都不是问题;问题点在哪里呢?在于对五欲的缠缚,就是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心中对财、色、名、食、睡,还是深深的爱着,不肯舍离。这个,就会让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佛号之间,筑成一道非常坚固的墙壁,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贪着五欲,所以轮回五道,备受众苦。就是说三界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还是不断的受生呢?因为在痛苦当中,我们认为它有一些些微的快乐,因为对这个快乐的执着太重了,所以我们宁可去承受这个痛苦──这就是一个生死的根源。所以身为一个念佛人,假设不能厌离五欲的话,是无有出期的。

这个地方就讲到,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念佛,但是很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态里面运转,产生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人有障道的因缘,他没有厌离世间的五欲。好,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这以下讲对治。对治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讲到修观对治,第二个讲到发愿远离。我们先看第一段:【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

首先你要修观。为什么要修观呢?我们今天贪恋娑婆世界的五欲,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生起了颠倒。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是贪恋娑婆的五欲,不是说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实的功德值得我们贪,不是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真象,没有看到这个真象;所以对治贪欲,你不必从贪本身去对治。人为什么起贪呢?一个人会起贪,前一个念一定是起颠倒,你只要把这个颠倒破坏就好。怎么能够破除颠倒呢?就是你要让他看到真象。

在整个五欲当中,智者大师的大智慧就说:先远离色身。所有的五欲都离不开色身。所以我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贪爱色身,然后就顺便贪爱五欲。那这个色身要怎么远离呢?你观察这个色身有内相的不净,把这个皮肉剥开来以后,我们看到色身里面是脓、血、屎、尿,根本没有干净的东西;即使他的外表,也是九孔常流出不净,颜色是不净的,味道也是臭秽的。所以,其实我们所贪爱的色身,它的本质是不净、是臭秽的,它不值得我们贪爱的;我们之所以贪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颠倒。这以下引经证明:【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说我们贪爱的色身,这个色身是怎么回事呢?是有很多很多烦恼的罗刹鬼安住在这个地方。什么叫做罗刹安住在色身?简单的讲,色身是造作罪业的根本。诸位可以回忆一下,你过去为什么会造罪?你为什么而忏悔?因为你有色身,你才会造罪;你要是没有色身,你要造什么罪呢?所以,因为你有色身,你就必须去满足色身的需要,就产生很多的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对我们来说是负担的,它是一个集谛、它是一个造罪的根本。其次,【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我们这个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诸位也可以回忆一下,你每一次痛苦的时候,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因为你有色身,所以你才会痛苦。你要是没有色身,你怎么会有痛苦呢?所以这个色身叫做扼缚痈疮,这个痈疮就是一个毒疮,但是我们把它扼──抓住。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一个痛苦的毒疮,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抓住,你说这个是不是颠倒?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有一个在家居士罗允枚,及长因为多病而弃举业,后来回心净土念佛,六十几岁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讲一个偈颂说:六十年来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个开悟的人,他回顾他过去的生命,是拖着皮袋,就是这个色身对他产生负担。所以我们一个修念佛的人,你要有二个观念:第一个,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们不喜欢造罪,但是你有色身就会造罪;我们不喜欢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一定会痛苦。所以我们要远离造罪、我们要远离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这个业报身,别无选择。你看智者大师很有智慧,他说:远离五欲,简单的讲先远离你的色身。当然大乘佛法远离色身,它不能讲断灭,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个,它要发愿。我们看下一段,那我远离色身怎么办呢?就是发愿: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这个发愿太重要了。就是说你这个念佛人,你不能只是念佛,你经常要有一个愿力,就是你心中经常要有一个想法:我希望在未来的生命的当中,要永远远离这个三界的业报身,这是一个杂食臭秽的色身、这是一个造业的色身、痛苦的色身。那你远离这个色身,你怎么办呢?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我希望得到净土弥陀本愿功德所创造的法性生身,你要有这种想法,你才能够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极乐净土是我家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念佛法门-总持法门

修行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信、愿、

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后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

问:我们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时播放念佛机、VCD,开播

《李长者与盂县》之九:关于李长者之行迹考

造访“净土世界”——敦煌莫高窟壁画

谈弘一大师对近代净土宗的影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