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的内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的内涵

昌乐法师

一、净土的类别1、体会经典的前提

今天跟大家讲《佛说弥陀经》,在讲经之前首先讲一下净土法门的内涵。过去六代的祖师们讲经典的时候,不是玄谈,就是科判、五重玄义,而我们今天讲净土法门,主要是跟大家笼统地介绍一下净土法门主要精神。因为对于一部经典、一个法门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它,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把它放到整个的佛法当中去衡量,而不应该作为某一个法门专属的经典。佛说的法都是佛法,由此经典,有可能是在宣讲某个法门的。但是法门作为经典里透露出的内涵却是整个佛法的精华,彰显着整个佛法的特性。这也是今天这堂讲座的前提,或者说是讲本部经的出发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2、关于净土

1)、专修的净土

首先,介绍一下净土法门的重要内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从修行的层次上来说法门的类别。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法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在佛法当中,所有的法门都是根据众生的特性而开出的药方。也就是说佛陀的说法是根据不同众生而有不同修持的方法。对于《弥陀经》,这部经将最终成为我们什么样修行的法门,这不是由佛陀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比如对于那些专修净土的人人来说,他们认为“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们对于整个净土法门的一个理解。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如果对于净土法门仅限于这样的理解那就麻烦了。

2)、出家人的净土

对于主持道场的人来说,“净土”就是把道场维持好,让有缘的人、所有愿意学佛的人、甚至不愿意学佛的人,他们来到我们这个道场以后能感受到佛法的魅力。

昨天有个人打电话跟我说,他刚刚开始学佛什么也不懂,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方便来念佛、参加法会等,我就跟他说:“不要紧,你来这边我们会教你的。我们就跟自己人一样一起向佛学习……”如果有机会,我相信他会来这里的,然后慢慢地走上学佛的道路。这对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于出家人来说:要把道场变成净土,这里的“净土”跟“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概念又有些区别。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中“净土”的概念是:我们自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而这里“净土”的概念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已经学佛的人善根增长,让还没有学佛的人升起信心,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3)、三种净土

再者就是,各位居士在生活当中的净土。经常有人跟我讲:“师父,我很想每个人都来学佛,我应该怎么做?”事实上,每个学佛人在生活中都希望传递佛法,让别人能够获得佛法的益处。每个学佛人都应该这样,如果他不这样想的话,我觉得他不能算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这是我们都有的发心,只是怎么样才能做到,是每个学佛人都在面临的课题。

“生活的净土”跟“道场的净土”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的净土”是我们在生活中彰显佛法魅力的时候把佛法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跟着我们来学佛,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修行人都应该有两个净土(不是两个可以去的地方,是两件需要要去做的事情):

第一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净土,这辈子对你来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就如我们道场来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辈子的追求。那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能够给别人带去什么样的帮助?能够给别人带去什么样的欢喜?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我上次跟大家开玩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一个学佛的人,你至少要发展十个、去影响十个人来跟着你学佛,这才符合学佛的标准,为什么呢?这个发展不是传销,不是叫你拉过来:“去吧,去南山寺,那里师父很好,你也去吧!”。不是要居士们帮助师傅把人拉到庙里来,而是要要让他们自动、自觉地跟着你来!他感觉你这个人很好,想认识你的朋友、想认识你的师父、想认识你所学的佛菩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即然净土有“心中的净土”和“生活的净土”两方面,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净土”。特别在座的年纪比较大的,我们这辈子都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为这辈子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了:年轻的时候没得吃,长大点又没得上学、下岗,再等到上了岗拿到了退休工资,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了,好像总是跟不上社会节奏。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是一样的,都老觉得自己赶不上社会的脚步,总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可以信任的,看来看去以后无所依靠,只有学佛才能真正实现心中的愿望。那我们学佛以后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变呢?“心中的净土”是一方面,而“生活的净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去做的。“生活的净土”我们在接下来的《弥陀经》讲解的过程中进行阐释,讲此经就是主要让大家了解这三种净土:心中的净土、道场的净土、生活中的净土(一个学佛的人如何去行菩萨道、如何去利益众生)。

3、水的味道

有的人会说:“什么利益众生呀?我就自己坐家里念佛,一天念十万,到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我!”是的,有可能阿弥陀佛会来接你,但是我不能保证一定会来接你,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的无量法门,大乘法有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如果失去了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尽管你学得还是佛,但可能是背道而驰的,这是很值得需要注意的。

我们上次也打过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杯子,学佛就是把水倒入杯子里——这本身是没错的,问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杯子有没有洗干净了,如果我们杯子里是甜甜的,这水喝起来也甜甜的;如果杯子里还残留着点醋,那这水喝起来就是酸不拉叽;那如果很不幸杯子里有点砒霜的残留呢……!?!

佛法是一味的——无色无味是平等法,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时候有高有低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杯子(我们的心)洗干净,这点是需要注意的。我们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很多时候会有些偏颇,特别是净土法门作为大乘的无量法门,应该有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这点我们修行者自身应该能够去体会出来的,否则的话,“净土”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家门口的那一块自留地——小小的净土而已。尽管这小小的净土看上去比没有的要好,但是小溪里面的水总是没有办法与大海相比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从修行的层次来说法的类别,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况,我们修行人有:接引的、修行的、生活的三种净土。

二、弥陀净土的特性

1、以大乘佛法的精神为旨归;

1)、发心

净土法门所说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彰显出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而不是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拔草就行了,更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现在和尚不行了,念的都是歪经,我在家念佛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从我们学佛那天开始、真正确定我们要靠净土法门来了生死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应该发起精进勇猛的菩萨道(这是非常要紧的)。如果没有发这个心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修成其它的净土,而不是经典所说的具有无量功德的净土。你念的“阿弥陀佛”,只是小小的佛,而不是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

2)、发愿

要衡量我们是不是“以大乘佛法的精神为旨归”的净土,最好的体会其实就在于我们很多人每天早晚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但是一定要记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是阿弥陀佛发的,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还要发愿吗?而是阿弥陀佛要告诉我们每个要成就净土的人、要成佛的人都要发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

我们是修净土法门的、修弥陀净土,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佛念了不少,信心也有,为什么总觉得力道还不够,烦恼还是无法降伏,这就是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如果你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自己却连一个愿也没有发,你如何谈度众生?如何谈你修的是大乘佛法?我可以肯定的一点,如果你不是自己发四十八愿,愿愿与阿弥陀佛相应的话,你跟阿弥陀佛永远都是两个人,两个互不了解的人。但是如果你发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并且在生活当中,一天不要说做四十八件好事,你就做四件好事,你分十天去做好了,即每天你要做一件好事去利益众生,你这样才能体会到净土法门的德行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3)、三根普被

这里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有两点,第一:连我们这样劣根性的人也能够修大乘法门;第二,作为净土法门的我们对三六九品的人都要劝导他们,让他们来修行,这是不分高下的。

我们应该如何让佛菩萨的魅力、佛法的魅力在我们身上得到展现?也就是说如何去现身说法——这是最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能和有些念佛人一样,念佛的时候好像挺开心,但不念佛时就又感觉生活没有意思,这说明我们内心愿力不够,我们还不明白《普门品》里说的“慈眼视众生”,还不知道把佛法如何传递给别人。还没有从阿弥陀佛的博大的教义,学会把自己的心打开,我们对于人对事情的态度还是有很多分别心的,还不能真正做到“三根普被”的平等观。

为什么每位学佛的人都要受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呢?因为这个愿发得太圆满、太经典了阿弥陀佛是要度每一个众生,那我们呢?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老伴都度不了,连家里的小孩都说不动,连我们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怎么搞的,现在有的吃不吃、有的穿不穿。以前是没得吃穿,好不容易生活好了,又要到庙里过这种苦日子……”那我们何不把生活当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呢。

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和误会是我们修行中最大的缺憾。我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呢:第一、你一定要亲自体会到行四十八愿的味道,这比只是天天做功课念诵四十八愿的要好得多;第二、坦率地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持不当而导致别人对佛法的误会,这说明我们对佛法、对净土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

以上讲的是以大乘佛法的精神为旨归,这是净土法门第一个重要的内容。

2、以佛陀的智慧为圆满;

1)、新生

佛教里所有的法门,如果不把握住“以佛陀(这里的佛陀可以是阿弥陀佛、可以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为圆满”,那我们的修行也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学佛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更新的过程,正如蝉不断蜕皮不断获得新生,直到圆满的过程。

“获得新生”的概念应该是如何的?学佛的人每三个月就要有这样的反省:这段时间,比起前一段时间自己对人对事情的看法是提高了。再观察自己还有那些烦恼,这些烦恼为何会一天到晚放不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价值观出现问题,我们应该要从根源上来认识它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放下。这是思路上的问题,很多人的修行只是把自己往死角里面逼,精神是值得佩服的,可就是逼死又有什么作用呢?

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认为只要一句佛号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一天到晚真是在“恶狠狠”的念佛。却不知,佛法的智慧是以缘起法、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前提的。要把整个净土法门浓缩到一句佛号,然后放到整个佛法体系中去看、去修学,这才能真正获得法的味道(这也是必须的)。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很可能会走偏,就会变成只知道念佛号,其他什么都不懂的人。

打比方:净土法门是很殊胜的法门,在人体当中它就好比是脑袋,很重要,其它的法门有可能是手、脚、身体等等都不可少,虽然净土法门是很重要的法门,但不能因为它重要而不要其他的部位而单独存在。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我们可能就曲解了众多大德法师的意见。

2)、善于听法

比如净土法门法师说:“净土法门一定要专修、一定要念佛”。这是针对那些心安不下来的人,不能够坐下来念佛的人,他还不知道念佛是什么味道,一天到晚想着度众生这样的人来说的。那对于真正走上学佛道路的人、已经会念佛的人来说呢,应该是真正地来了解佛法的真谛,从本身来说在一句佛号里它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寿,是能包含所有佛法信息的,但如果我们就只受持一句佛号,我看是很难念不出什么太多的味道。佛法里的“十二因缘”、“四圣谛”、“五根五力”、“八正道”,这些东西不只是在佛号里,而是要从佛陀另外的教义当中去体会,我们总是坐那里想是想不出来的。

3)、小结

“以佛陀的智慧为圆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在修行净土法门的时候可以从一句佛号、一部《弥陀经》开始,你也可以以一句佛号结束,但是这中间的过程是一定要把这个净土法门放到整体的佛法当中去了解,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掌握好一个原则就行: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脑袋好”就行了,其它东西一点都不要。如果有人跟你说要一起念《地藏经》,你说:“不行,我是不可以夹杂的”,这种执着会导致你非常痛苦的。

对于一个同样是学佛的人来说:第一、我们绝对不可以诽谤其它法门;第二,你是修净土的,他是修禅宗的,反而我们修净土的要去包容修禅宗的、修密宗的,如果不能做到这样,你理解的佛法就不是平等法,你用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别人,那就不是菩萨道。《金刚经》里面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不去平等地看净土法门的话,那可能是件麻烦的事情。

3、以佛陀的慈悲为成就

1)、成就众生,完善自己

佛陀的慈悲是什么?佛陀的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就是“同体大悲,无愿大慈”,就是要把每个人都看成是自己,观世音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看上去她是去帮助每一个人的,其实他是在完善自己——众生只是我们的另一个自己而已。

有人说:“观世音菩萨太辛苦了,你天天这么忙干什么?”观世音菩萨说:“我一点也不辛苦。”因为她是在帮助她自己,这跟地藏菩萨一样:如果有一个众生在地狱里,他就不成佛!他们帮助的都是自己。净土法门也是这样,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来发愿?十劫发愿,十劫修行,而我们才修了几天而已,最多的也就是三四十年,而阿弥陀佛的修行“一劫”就是几亿年啊,是很漫长的,用这么久的时间来为众生成就一个道场——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多大宽广的胸怀!我们自己呢?

2)、感应道交

我们自己内心有多少的慈悲,尤其现在学佛的人特别敏感,我们甚至在意别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我们总在想这个人说这个话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想法!哪有这么多想法呀,其实都是自己有想法而已,过于敏感!那不是慈悲心的表现,那是我执我爱的表现。

佛陀的慈悲是那么宽广,释迦牟尼佛一生用四十九年来谆谆教导弟子们修行,那我们呢?我们如果修行这个法门的话,应该何去何从?如果没有无量慈悲心的话,我想修行真是很辛苦的事情。“无量的慈悲心”是什么?就是你有没有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你自己。

修行其实是很辛苦的事情!很多法师在讲法的时候都会说:学佛的人要放下、要去供养、要去布施。那真的很辛苦啊,我们自己的福报也只有这么一点点,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去布施、去供养?这其实是没有理解佛慈悲宽广的胸怀,如果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一点也不辛苦了。你要作如是观:把每个人都当成你自己,那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这是修行的原则。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通过十劫的修行,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圆满的净土?我想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如果离开了四十八愿度众生这个原则,净土是不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如果没有发愿、没有度众生的心,能不能保证这个净土呢?如果不是情投意合的两个人,能不能走到一起?理论上能,但只是擦肩而过。希望我们不是擦肩而过的那个人。

3)、如母忆子

净土法门是这样一个无量大悲的法门,我们能从一句佛号中、从阿弥陀佛净土的当中获得无量的受益。有人想:“不要紧,我就念佛,反正阿弥陀佛会来接我。”是的,阿弥陀佛是有无量的悲心,是可以来接你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内心在不念佛的时候,有多少错乱复杂的想法,这就是贪嗔痴,即使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也去不了呀!

贪嗔痴不是可以压得住的,它是凶猛的野兽,不是说笼子关着就不要紧的。只要有一个烦恼的心,我们就会随时随地受它负面影响的。不夹杂、不间断,是指我们内心世界真正得到了转化之后,有了佛陀这个慈悲心、圆满的智慧以后,它才有可能没有烦恼。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到:佛对于我们,就好象妈妈看小孩一样,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我们的,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投向母亲的怀抱呢?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妈妈对我们的爱。人生最大的悲哀:子欲孝,母不在。

我们千万不要等到临终躺在床上的那一刻,还没感受到佛菩萨的悲心,内心当中还夹杂着很多烦恼,这是要不得的。特别是净土法门修行的人,内心中的烦恼都没有得到转化,没能真正地去利益众生的话,净土法门对于我们来说最多还是小乘的法门,那你是很难从中获得大利益的。

4、以道场的成就为修行的目标;

1)、净土的含义

净土有两层含义:一,“土”者能生长意,我们什么地方能长福德?心能生长福德。这是第一层意思,所以净土者“净心”;二、土是环境,简单地说南山讲寺这样一个道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在这里叽叽喳喳讲人我是非,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可能也会生烦恼,如果这个环境是清净的,那我们也就容易得清净。

以道场的成就为修行的旨归,这是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了解的,也是任何一个时代修行佛法的人需要了解的,因为在末法的年代,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每个人只要每星期拿出一天的时间为道场服务的话,佛法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有人说:“道场的和尚不行,又是吃肉又是干什么的,所以我不去”。我想:“难道是个个和尚都不行吗?个个道场都不行吗?”不行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场,而是我们的心不清净而已。

2)、成就道场

又有人说:“我听老法师说在家念佛就行了,我不要出去,到时候阿弥陀佛不来接我了!”不是这样的,你要出来逛逛,要不然,阿弥陀佛不知道到哪里来接你,呵呵……

为什么呢?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把自己关在家里逃避生活的人,他是得不到真正的佛法的。如果你不是护持道场,任何一个把自己关在家里念佛的人,他的学习的过程一开始都是从跑香、做佛事开始的,一切学佛的过程都是在寺院里完成的,尽管“歪嘴和尚念歪经”,可是那个善根福德是他们给种下的。

现在你是念佛了,也有了学佛的因缘了,但别人呢,子孙后代呢,他们用什么来学佛呢?《法华经》里有段话,大家千万不可忘:“若人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要有寺院的地方,你进来低个头合个掌,将来都是要成佛的,那为什么我们不来护持道场呢?

很多人来问我:“南山讲寺怎么才能建起来呢”?不要问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过于复杂。但我知道如果有人在这里念佛的话,就应该没有问题的。如同我们这个道场跟两年前比的话,就有了明显的改善。所谓的因缘是自然而然地具备的,这不是我的福德,也不是在座各位的福德,而是很多现在还没来,但是将来会来的人们的福报。所以如果我们这个道场成就的话,它不是为利益哪一个人的,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如果是为了自己往生的话,你说我们会不会念他的名字?不会,所以要以道场的成就为修行的目标,这是今天净土法门的内涵。

净土,它是修行人能利益众生的道场,每个人都要去维护它。如果忽略了这个意思,修行是很艰难的。极乐世界它为什么这么庄严,就是因为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做回向,要把我们的善根福德回向给八功德池里的莲花,一开始我们是这样的(师父手做成小花苞样子),然后花开见佛,我们的功德全部是回向到那里去,所以极乐世界会因为我们念佛的功德越来越庄严,我们的道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没有去西方极乐世界之前,道场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船。所以大家来这里千万别砸了这个船,要好好去保护它,然后船就会越来越结实。(热烈鼓掌)

真正的净土,如果没有在实际的道场当中感受到净土的魅力的话,如果你们没有感受到你今天来到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会更加庄严一分的话,那不能称为一个学佛的人,因为他东南西北还没有找到。那就慢慢找吧,据说可以找个指南针,指南针就是来听我讲法。(笑)

5、以修学者善根的增长为前提

净土法门修学的标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在寺院里念佛与在家里念佛有什么区别?大概有两点区别:一是在家念佛容易生烦恼,容易打瞌睡;在寺院里念佛不容易打瞌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寺院里念佛,因为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当我们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的心境不断增长,心境增长了善根就得到增长;当我们善根增长了,阿弥陀佛不来接我们我们自己也会去的。

修行人是需要这种勇敢承担的勇气的,阿弥陀佛不一定来接我们,他很忙很忙,你想象一下有多少人在念佛就知道了,我们可以自己去的。而这勇气从哪里来?从善根福德、从自己的心开意解、自己的智慧增长方面来的。

我们学佛的人的人生,如同开车的方向盘、大船的舵一样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你要往哪里去就往哪个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来把握这个人生的方向。大家来到这个道场的时候,你对道场有什么帮助,帮助最大的就是念佛,哪怕你就坐在道场里面带微笑、心中念佛这就很好,很好很好!

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一点,那修行也是很麻烦的,我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净土法门也好,还是其它的密宗、禅宗,修行的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穿的外套不一样而已,比如说净土法门多以念佛为主,禅宗法门多以打坐为主,密宗多以持咒为主,但原理是一样的,问题是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奥妙是什么?这里面具体的奥妙当然是我们这次要讲的《阿弥陀经》里所呈现出来的极其奥妙的世界。

 
 
 
前五篇文章

人间净土

信愿法师主讲:念佛之法语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印光大师文钞——散心念佛与至心谛听念佛,其功德大相悬殊

印光大师文钞——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后五篇文章

念佛人在十大障碍中修行

14岁的儿子,第一次成功地劝说他一个小伙伴念佛了

念佛老太真神勇,急念佛号降劫贼

能利法师:念佛的功夫分类

勤修六事法得往生兜率弥勒净土(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