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5.正觉

  高的生命解脱是为正觉。这样说来似乎有卖瓜说瓜甜之嫌,但这是有理论可作说明的。正觉是成佛的人间觉者,生命达到最完美的实现而依然活在人间的人。跟我们一样行坐卧、穿衣吃饭,而是圆满的觉者。这就是佛。

  释迦太子成佛以后,依然在人间行化,教化众生,这种境界在佛教来说是最高的。而这种境界不是等死后才实现,来生去完成,在时间来说是侧重在今生,在地点来说是侧重当地。

  若宗教的理想寄托在来生实现或他方世界完成,都有失宗教的根本意义。究道圆满的宗教所讲的境界应该是当生当时能达到的。像禅宗的祖师大德,能够明心见性。当开悟时,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称为正觉,是悲与智的最高圆满。

  人生解脱层面简单的说有以上五种层面,特性为何呢?

  宇宙人生现象界的本质就是束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说我们是活在短暂、有限、痛苦、灾难、罪恶、黑暗的人间中,这些形成一种束缚。我们想从现象界超脱进入理想界,就是要突破这个束缚,得到解脱。在宗教解脱思想上来说,分他力论与自力论两种。

  假若认为束缚是外来的,是外界加诸于你的,则是他力论的思想。若认为束缚是内在引发的,则是自力论。西洋神教思想属于他力论,在解脱上要依靠神。得到神的恩宠、救拔,就能解脱现象界这种短暂痛苦人生。其解脱特性是「顺从」,顺神的意旨去做,这种是依靠外力得到解脱。

  自力论就是发现现象界的痛苦是来自,自我束缚。只要明了自我的真相,明心见性,自我突破,自我完成,达到自我真相的实现,就能解脱束缚。这也就是佛的思想,靠自力解脱,其解脱特性为「超脱」。

  宗教解脱思想之所以有自力论、他力论的不同,就是因为对束缚来源的观点不同。关于这点印顺导师在我之宗教观上有详细说明,各位有空,不妨参考参考。

  有人说佛教里有极桨世界的法,藉著念佛得到佛的加被就可以往生净土。这种说法似乎也是他力论。其实不然。佛教里说达到解脱的修持力量有两种:一是缘修,一是性修。缘修是还末明心见性,未证无生法忍以,前则修持力量需要外的帮助加持。如佛的功德威力,著萨的加被,才能断烦恼得清净解脱。等明心见性,证得无生法忍以后,就无须外缘加持,那时是纯自力的修持了。内心的佛性自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驱使著,朝向解脱大道。无须多大用功,这在唯识学上说就是「无功用行」。不必起心动念,潜意识自有一股道德力量,使你断烦恼得清净,这称为性修。

  性修是纯自力,而缘修是靠自他二力。佛教虽有他力加持之说,但不纯靠外力,不顺从外力,因此不是他力论。

  接著我们讲佛教思想,在未讲佛教思想以前,我们先要了解佛教对生命的认识与看法。

  三、佛教对生命之认识

  1.生命之存在

  佛教肯定死后生命仍然存在,最通俗就是讲三世因果、善恶业报。无神论者不相信死后灵魂不灭,这是非宗教思想。一般宗教都是相信死后灵魂不灭、精神存在的。只的各个宗教是出的理论不同。佛教如何肯定死后生命仍存在呢?这真是个大问题。要人相信轮回之说,是很因难的,尤其是一般受科学实证思想观念很深的知识分子,总以为要看得见,能实验出来的才要相信。

  但是肯定生命的三世性,这在佛教来说是基本。不能肯定此点,则佛教很多思想就不好了解。如空宗、有宗、唯识学都要建立在三世因果上,才能作进一步深讨。生命的存在,我们简单的说,以时间及业力的存在来肯定它。

  时间相是三世性。以图解表示如下:-t起而入的,不懂缘起,不能了解中观,中观是讲空的思想。印度大乘佛学有两派代表:一是世亲、无著菩萨、安慧、护法、戒贤论师乃至玄奘大师等,是印度的唯识学派。即是前者识变转依的解脱思想。一是龙树菩萨、提婆、佛护论师等的中观缘起无我论。

  中观论又称性空唯名论,没有唯识学名相那么多,只要把握二谛论--世俗谛和胜义谛(即第一义谛),就容易了解。世俗谛是世俗方便假施设,胜义谛是对世俗谛而说的,二谛论是认识真理的两种层次。世俗谛是宇宙人生的现象界,而胜义谛是解脱的理想界。不依世俗谛入手,无法了解胜义谛。「所谓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世俗谛和胜义谛都缘起而来。现象界存在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法。缘起即现象,现象即缘起。

  二论谛是说「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世俗假名有是说世间一切苦乐、善恶业报、清净解脱、佛性、无明、涅盘都是缘起如幻假名有的。在第一义谛上说一切相都是空相、无我的。

  佛教的无我,不是像奥义书说的,有一个小我,小我是堕落、罪恶、痛苦,而神我是清净、永恒、快乐的。佛教的无我论是真无我,彻底无我。这样说,大家或许会害怕,明明有个我吗?怎么说无我呢?龙树菩萨在十住□婆沙论说:「小乘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就是说小乘佛学闻到大乘佛学毕竟空的道理,犹如刀伤心。然而大乘无我论是从缘起建立的。原始佛教都谈无我,无我即空。我在此仅简略介绍根本观念。如何达到无我,毕竟空是有层次的。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为初学者作方便说,生灭如幻如化,不生不灭不如幻如他。」生灭就是表示无常短暂的人生,是痛苦类烦恼的。如幻如化,就是假的;没有真实的本体。不生不灭是指涅盘、清净的佛性。不如幻如化是说有永恒常住的实体。

  这里发生现象、本体认识的二元论。但这是为初学者方便说是如此。为久学者(通达佛法、闻思修很久的),龙树菩萨说:「生灭如幻如化,不生不灭如幻如化。」能通达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这是大乘佛学最精华的哲学,这须从中观来了解。要了解这个道理必须读中论、大智度论。

  我可以肯定的说,各位若研究楞严经、圆觉经、胜□经、起信论,不能了解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体系不同。一定要从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下手。尤以中论为代表。

  中论说明一切法缘起、性空如幻的哲学,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如无明如何开始?众生有边无边(世界有边无边)?为什么以前人少?现在人多?这些从中观都可得到合理的解答。若我们要看近代人的作品,则印顺导师有三本书很可作参考。一是中观论颂讲记。一是中观今论。(就是中观哲学现代论,透过现代人的哲学,形上学来说明中观。)一是性空学探源。

  以上讲缘起无我的佛教思想。各位研究佛学时,一下禅宗好,一下净土宗、唯识宗,东张西望的。这如同进了佛学的大公园,处处新鲜。我们在公园里久了,比较知道研究佛学起码的概念。

  四、正觉悲智

  这是人生解脱最完美圆满的境界,就是佛。前面所讲大乘解脱思想可说是菩萨修学的过程。到此就是到了最高境界;即是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我们没达到,也说不上来,只知到是此是最圆满了。

  以上是佛教思想解脱层次,佛法大概不出这四个纲要。不论讲那一宗,禅宗、天台、三论宗、唯识、华严都好,离不了这些。当然视个人理解境界不同,可作不同的看法。

  参、从解脱境界层面论生命之价值与抉择

  说到从解脱境界层面论生命之价值与抉择

  我们对生命的认识、领悟,影响我们生活行为的表现及对生命所抱的态度及追求的价值与抉择。在佛法上来说,生命之完成,生命之解脱,需要生命的升华。这在境界上有种种不同,即是价值观念的不同,究竟价值观如何呢?很不好说。有的人认为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终其一生,这也是人生观。他生命境界层次在此此,追求的价值在此,所付出的代价也相等。

  古代高僧如玄奘大师,他何以要冒万死一生的危险,到印度求学?他有什么享受?快乐呢?到印度取经,终其一生翻译经典,还没翻完就死了。这有什么值得?有什么价值?这是个人生命境界层面的看法而已。有人立志做总经理、董事长,他的价值在此,则他的生命层面就低,是一种短暂、庸俗、现实、功利的人生观。

  宗教就是要追求理想无限的人生观。佛学思想业感缘起、识变转依、缘无我,甚至到正觉悲智人生观,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完成,如此价值观与付出的抉择就不同。不是以短暂、有限一生,表面的现象,决定生命的价值。

  今日世界如此充满灾难、罪恶,人类之所以角落、痛苦,就是多数人没有了解真实生命的价值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依佛法来说,只有大乘佛学的人生观,才是最值得赞叹、效法的。但是,放眼社会,几个人能懂得大乘佛学?几个人能行著萨道?不懂大乘佛学,则不能理解生命最真实的意义。不行菩萨道,则不能领悟生命最真实的完成。

 
 
 
前五篇文章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二

人生解脱与佛教思想 一

觉悟的诺言 二

觉悟的诺言 一

法供养最殊胜

 

后五篇文章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一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三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四

《维摩经》与生活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