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一章 菩提心利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一章 菩提心利益

 

  一切大乘道无误宣说入菩萨行总分二义:甲一、本论之名,甲二、本论之义。

  甲一、本论之名

  梵文曰:菩提萨埵遮利雅阿哇达惹。中文译“菩提萨埵”为“菩萨”,“遮利雅”为“行”,“阿哇达惹”为“趣入”。

  若谓:本论由何种方式而立名?云:一般而言,在所诠说义、能诠说量、能作业、住处眷属、时间、譬喻方式等六种立名中,此为第一种方式—“所诠说义”。或谓:如是立名有何目的?主要目的仅“安立名”即可了解实义。《楞伽经》云:“若不作立名,世间皆昏暗,为遮昏暗故,依怙作立名。”尤其于安立所诠说义,诸利根行者从名称而了悟所诠说之总义。引用梵文原名之作用,建立熏习、谦虚、忆念译师之恩泽等。

  乐许于最先论名,容易寻求本论之实义,以佛言规制,凡属于三藏中之论藏范围“顶礼一切佛菩萨”—此为诸泽师所共许而安立。

  甲二、本论之义

  善天论师主张:本论摄集初、中、后之善业,依次分为赞颂、正文与回向三部分。黑者论师主张:著作本论之原因、诠说六般若波罗蜜多与感恩顶礼等三部分为本论所摄之教义。首先谈暇满人身赞颂、继而忏罪、受持菩提心计三章及回向共四章,并将布施、不放逸、正知归属在戒律范畴。

  编着本论可分为三:乙一、趣入菩萨行方法,

  乙二、所趣入之自性,

  乙三、编着究竟义。

  乙一、趣入菩萨行之方法,有二:

  丙一、正行,

  丙二、宣说正行之旨趣与关系。

  丙一、正行,有三:

  丁一、赞颂,

  丁二、誓愿,

  丁三、谦虚心。

  丁一、赞颂

  如来法身诸菩萨,诸应虔敬我悉礼,

  总摄经论而宣说,趣入菩萨之律仪。

  所谓“如来”,遍照护论师谓:善逝、安乐而逝世;譬如妙色身,善愈瘟疫而清净,如充满甘露之妙宝瓶。断除烦恼等污垢而后庄严地逝世,祛除不能显现真实义之无明等而不退转地逝世,净除一切习气后究竟解脱。关于断德之意义,善天论师主张:证悟一切所证法谓善逝之旨趣。总之,善圆满断、证二功德,或逝于最胜安乐之地,谓善逝。《菩萨戒经》云:“住于特别殊胜地而逝,不退转而逝。”此佛宝为“法身”。《佛性论》云:“应知法身有二相:法界极其之清净,宣说同分甚深义,错综繁杂之理趣。”关于所证之法身,清净法界具有二智:“无漏智”与“无分别智”。关于教义之法身:以二谛诠释甚深义和广泛之教说,是为法宝。彼诸具足善逝,故谓为胎藏。所谓“法王子”,《佛性论》云:“最上乘母之种性为智慧,佛陀法生母与禅定,安乐胎藏慈悲母。云何?彼乃随世尊生法王子。”投生于如来之种性,或能够承继如来位,此王子诸圣菩萨,是为僧宝。皈依彼三宝,若非大乘皈依,一般而言,德高望重之声闻、缘觉、师徒等,皆亦理应虔诚三密而顶礼。循如是作为而着本论。

  如是赞颂之目的,《赞佛功德经》云:对任何本师如来,虽作微小之称赞,皆引导天人之乐,将获得无死正法。’亦将成辨“暂时与究竟”之安乐。

  丁二、誓愿

  所诠义为何?《菩萨戒经》云:“严禁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依此而趣入菩萨行;诸成办之方法,于此十章中宣说。若谓:以何种方法诠释?云:依经教与正理而宣说。或作是念:既依经论之教说缘故,此处何须又宣说?其目的何在?云:于诸经教零乱者加以编排,于诸不清晰之法义,清晰明白地解说,令诸散落之经典摄集一处,收摄诸多经论而后宣说,当无过失。

  如是宣说誓愿之目的,承担诸善知识誓愿而不舍故,常彻底完成本论著作。

  丁三、谦虚心

  前未曾有此不说,善巧诗韵我非有,

  故我亦不想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先前经论等所未曾出现之意义,此处连少许新创意亦不敢妄加诠述;前时运用善巧诗韵创作之文辞,我寂天亦无此能力;此二原因故,我造本论不为利他义。若谓:为何造《入菩萨行论》?云:为自己修习菩提心之缘故,创着本论。如是言之,自己了知即行,何须编着本论?云:为修善菩提心故,我以虔诚之心力,期许相续心能殊胜地证悟而编着本论,菩萨行且或愈益增上广衍。

  善天论师与遍照护论师皆认为,所谓“且或”乙辞意谓实有相对之利他。

  我诚信力修善法,殊胜信解亦增长,

  同我福缘诸余人,若见本论亦有益。

  假使与我相同福缘──相似种性,为求菩萨行方法,以诚实公正之心安住于他人,若阅读本论,则可能实有增广菩提心等功德。如是谦虚,即知造论者极乏我慢,若有罪过,尚祈包涵容忍之。

  丙二、宣说正行之旨趣与关系,有三:

  丁一、各自之体性,

  丁二、教义之目的,

  丁三、如理教法。

  丁一、各自之体性

  所诠说义:“趣入菩萨律仪”表示无不具足大乘之种性、大乘道、大乘果,主要为菩提心学处;依本论理解诸所诠说义,即为本论宗旨;依所诠说义随而证悟本论之宗旨乃相属关系;实践所证悟之究竟义,获得菩提果,乃亟需之目的。

  丁二、教义之目的

  诸具思惟者了知本论之目的等,而实际趣入菩萨行。

  丁三、如理教法

  黑者论师之《难释论》云:“本论之目的等,表征于本论之名称。”

  善天论师主张:趣入菩萨律仪为所诠义,利益自他为目的,本论所诠义与自他二利之目的,彼此之间而生相属关系。

  乙二、所趣入之自性,有三:

  丙一、趣入菩萨行所依之补特伽罗,

  丙二、思惟如何趣入菩萨行?

  丙三、思惟以何趣入菩萨行?

  丙一、趣入菩萨行依之补特伽罗,有二:

  丁一、教说暇满之依身难得,

  丁二、依思惟福德之心识极稀有。

  丁一、教说暇满之依身难得

  暇满人身及难得,既得人身成办义,

  傥若此生未办利,后世岂得此圆满?

  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愚痴等,称为“八无暇”。断除之,则为闲暇身。获得人身、生于中国、五根具足、不颠倒见—无间业、安住于诚信之心,佛陀出世间、转法轮、随入教义、安住、有施主,称为“十圆满”。

  人身:具有任一男、女根谓之。生于中国:出生于文明且有佛法之国度。眼等五根俱全,断除五无同业—不颠倒于边见之业,虔信如来之教法律仪;虔诚安住于“五自利圆满”。佛出世间、转法轮,依止实有现见四谛之导师,诠说相顺圣者证悟之教义,随顺趣入安住法性,获得实有受用财物之施主,且对他人慈悲,名“五他利圆满”,总升为“十圆满”。

  如是具足十八功德之暇满身,极其难得。《华严经》云:“遮除八无暇即难得,具足暇满富裕圆满之身极为难得。”如是暇满有情能够成办三善道与究竟解脱道,获得暇满身时,当精勤于修善,傥若于此时,不修习成办利他之善业,后世岂能获得类似圆满之人身?由于不能获得之缘故,祈望不造作无意义之事。心意慎记切记。经云:“如是愿此暇满身不作无意义之事。”

  《弟子书》云:“依此人身之舟筏,能度生死之苦海,最胜菩提之种性,解脱证悟之亲因,人身贵胜摩尼宝,谁人不惜此暇满,何忍空过虚度之?”

  丁二、依思惟福德之心识及稀有

  如雪覆蔽夜黑暗,剎那闪雷极明亮,

  如佛威德力之因,暂萌发世间福慧。

  尽如黑夜之浓云,瞬间闪电之缘起,展现明晰之山河大地,如是,犹若以佛力祛除罪恶权势所生黑暗之痛苦,诸安住世间者,偶有福德──成办善业之智慧,若须多次或长时间成办善业,则不需要,故应精勤产生与增广成办善业之智慧。

  具足无暇圆满之双翼,现见善恶功过之慧眼,

  萎谢利得恭敬名声欲,岂能堕入罪恶之深渊。

  丙二、思惟如何趣入菩萨行,有二:

  丁一、发菩提心之利益,

  丁二、发菩提心之方法。

  丁一、发菩提心之利益,有三:

  戊一、发心利益,

  戊二、成立利乐为合理,

  戊三、赞颂真实发心之利益。

  戊一、发心利益,有二:

  己一、一般利益,

  己二、殊胜利益。

  己一、一般利益,有五:

  庚一、断除罪恶,

  庚二、成办利乐,

  庚三、如意满愿,

  庚四、实至名归—名义转化,

  庚五、赞颂功德之六种譬喻。

  庚一、断除罪恶

  以是善行恒脆弱,罪恶力大极恐怖,

  若无圆满菩提心,岂有余善映夺彼。

  思惟人身难得且极短暂,善业对治力薄弱,诸恶因缘容易聚集,故经常力量微弱,罪恶连续不断,其威力极大且不能忍受,现今必须产生足以摧破罪恶之善业。此极大罪恶,唯除具有智慧与慈悲之圆满菩提心修行者,其余任何世俗之善业,岂能映夺?不能映夺,故应发菩提心。《华严经》云:“犹如猫以双眼注视,老鼠受压制地不能忍受,一切智之菩提心──宝珠之眼睛,观照业烦恼──老鼠,压制彼等动弹不得。”

  庚二、成办利乐

  诸佛多劫甚深思,观照此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能顺利得最胜乐。

  多劫即为三大阿僧祇劫,诸佛极力思惟利众生之方法,所作观察,而了知此菩提心能利益众生,依此,无量众生容易获得最胜无上菩提故。

  庚三、如意满愿

  欲灭三有百般苦,遮除有情之不安,

  欲享百种之快乐,恒时不舍菩提心。

  众生于三界内欲调伏诸多苦难,欲净除其余有情之一切不安,欲令自他一切有情享有百千种快乐故,永远﹙守护﹚不舍弃菩提心,以菩提心决定成办众生之利益。

  庚四、实至名归──名义转化

  轮回牢狱苦有情,剎那启发菩提心,

  诠谓诸如来之子,世间人天悉礼敬。

  生死轮回之牢狱中,业与烦恼束缚之力,影响诸苦难众生,若启发菩提心──剎那之间,即具诸佛之子之名──即谓之菩萨;实质意义上为世间、人、天皆应礼敬之对象。

  庚五、赞颂功德之六种譬喻

  第一:变金露之譬喻,宣说卑劣转成殊胜

  犹如最胜变金露,持取不净之垢身,

  转成无价宝佛身,故应坚修菩提心。

  变金露,一切行相中最殊胜,能缘取不清净之自性身体,转变成无价之宝—佛身。具足变金露功能之菩提心,应坚实守护。《华严经》云:“水银显现金光,其功能譬若一两之变金露,足以转变千两之铁而成金,且显耀着光芒。如是一切智发菩提心,如根本善业之水银界,圆满回向成智慧。尽除业和烦恼之垢障—铁,经由遍一切智之法力所染色,从而启发一切智之菩提心—唯一菩提味,众生如业及一切烦恼之铁,不能尽除烦恼或烦恼所作业。”

  第二:难得珍宝之譬喻

  众生导师无量慧,善观此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善坚护菩提心宝。

  唯一引导诸众生趣向涅盘城和营运功德珠宝之调御师,以无比佛智,除一切智智之外,非其余圣者能够衡量,以无量之佛智,善观照诸法,照见菩提心甚稀有且极大功德,故甚为珍贵。《华严经》云:“如诸珍宝中,珍宝王最胜。于三世中以遍一切智之智慧,显现于法界,乃至一切人、天、声闻、缘觉之根本善业,尽诸有漏和无漏之一切功德,亦不比启发菩提心──珍宝之王更为殊胜。”故欲脱离众生诸苦之有情,须善巧坚实守护菩提心宝。

  第三:宝树喻说果实无尽增衍

  余诸善行如芭蕉,生果实已身终谢,

  菩提心树恒生果,不仅不尽而增衍。

  菩提心非其余之善业所能比拟,犹如芭蕉树产生果实后,自身亦枯竭谢尽,而菩提心之宝树,恒时不断孳生果实,而且增衍繁盛不衰。《宝积经》云:“文殊菩萨!各式各样之果树,缘取四大种──地、水、火、风而增衍果实。文殊菩萨!如是根本善业亦须守护菩提心,而且回向一切智,则增衍繁盛菩提果。”

  第四:保母喻说从罪恶异熟果中得救护

  若作罪恶极恐怖,然依勇士得除畏,

  依何迅速令解脱,畏罪之人何不依?

  即使破害三宝等极大之罪恶不可容忍,然而依于勇士保母后,可从极大畏怖之敌人中解脱。依何能从短暂之异熟恶业中解脱?是为“菩提心”。诸畏罪之人,为何不依止?理应依止。

  《无尽慧菩萨请问经》云:“善男子!譬如依于勇士保护者,不畏惧一切敌人。如是发菩提心,依于清净勇士保护者之菩萨,即可不畏惧一切邪恶之敌人。”

  第五:譬劫火说摧破根本恶业

  菩提心如劫尽火,剎那能毁诸重罪。

  劫火具焰烈性,第一禅定以下之器世同皆燃烧殆尽,菩提心于剎那之间决定燃烧五无间诸大罪恶,乃是根本性之摧毁。《华严经》云:“如劫火烧毁一切恶业。”善天论师主张:“无生法忍中一剎那,所拥有之恶业不可得,决定烧燃。”与前面之讲法并不重复。前述者为映夺──压制之意,此处指根本摧毁之意。

  若谓:于初发菩提心中有两种功德(断除恶业、摧毁恶业体性),于理是否相违?云:不相违;若发心愈殊胜?则获得圣位之功德次第愈殊胜。

  第六:引经宣说其它功德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之功德无可限量,此乃具有智慧之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所开示者。《华严经》云:“源生福城镇之商主娜登之子—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面前请示发菩提心乃至菩萨学处之修习次第,……复至南印度海边,弥勒菩萨之大日如来宫殿中心,现见如海之眷属众宣说法要,善财童子顶礼后,慈氏指示其眷属(以下录自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

  汝等观善财,智慧心清净,为求菩提行,而来至我所,

  善来圆满慈,善来清净悲,善来寂灭眼,修行无懈怠,

  善来清净意,……

  尔时善财童子说:“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随所修学疾得具足一切佛法?……。”弥勒菩萨答云:“善男子!……已为诸佛共所护念,已为焉善友共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能长一切众生白净善法。……菩提心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善男子!菩提心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

  己二、殊胜利益,有三:

  庚一、利益分类,

  庚二、性质之差别,

  庚三、利益之差别。

  庚一、利益分类

  总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发愿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华严经》云:“任何有情发愿无上菩提心已甚稀有,而行无上菩提者更为稀少。”此谓“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庚二、性质之差别

  应知分别说,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譬如欲至某处,欲许为利他获得佛果之思惟,为“愿菩提心”。如其正行—住于将获得佛果之道,欲成办佛道,为“行菩提心”。如是,善巧者应知有二种差别,依如是知二实义之差别。

  庚三、利益之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生福德。

  愿菩提心住于生死轮回时,能生广大果,《华严经》云:“善男子!譬如宝金刚杵,即使折断亦具金饰庄严殊胜,映夺一切圣者,且亦不舍宝金刚杵之名,善男子!如是发一切智之心,即如珍宝金刚杵,虽远离精进,亦如金饰之庄严,映夺声闻、缘觉之功德,而不舍菩萨之名,亦遮反轮回之一切贫困。”云何能比拟“行菩提心”所缘生无间之功德?愿菩提心则不可能如是。

  何时为度尽,无边有情众,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无量等虚空。

  从何时发愿菩提心?无量有情众生受到业及烦恼之缠缚,为令彼从轮回牢狱中解脱,即使轮回不空亦不舍弃利他心故。将领受清净行菩提心;自此开始,于不失行善菩提心之势力,即使昏睡或昏醉等放逸之时,福德力亦将永续不断,以诸多福德行相等同虚空而生。

  戊二、成立利乐合理,有二

  己一、教证合理性,

  己二、正理合理。

  以教证和正理证明应合理。

  己一、教证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趣入菩萨行能生诸多福德,为合理。《妙臂菩萨请问经》云:“世尊曰:‘信乐小乘之有情,转趣大乘。我若为利乐无量无边之众生,身着精进之铠甲,关照无量无边有情之利益与安乐,根本善业亦将无穷尽,是故,我岂能放逸?即使放逸时──熟睡,昼夜此心剎那变化,亦当会增广繁衍及至圆满菩提心。’”

  己二、正理合理,有二:

  庚一、思惟之特别殊胜,

  庚二、加行之特别殊胜。

  庚一、思惟之特别殊胜,有二:

  辛一、可缘取思惟广大行相,

  辛二、宣说比世俗更为殊胜。

  辛一、可缘取思惟广大行相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即得无量福。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少数具慈悲心之有情,对于头痛之疾,仅思惟以药物治愈,固然具有利益,若转成不可计量之福德,唯有运用“亲善女”之故事作譬喻。观照所缘之一切众生相,各具无量苦,想要遮除之。欲想成办此诸众生,亦具有无量功德,其产生之无量福德,又何须说!

  辛二、宣说比世俗更为殊胜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欲天或诸仙?梵天宁有此?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无论父母或诸亲友们,有谁类此菩萨行而实有利益心?绝无仅有!天神或仙人乃至梵天等,具有此功德否?应不具有。大乘经《庄严经论》云:“尽如菩萨利乐众生之思惟,安住世间以异熟一切众生,如是,菩提心不住于贤善父母、师长、儿子、朋友等。”此诸众生,于宿世类似菩提心自利之行,于梦境中尚且不生,更何况利他之正行岂能产生?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益心,能生诚稀有!

  因此,若其它有情不生自利之心,则如何具有利益众生之心?愿生此殊胜妙宝之心──无上稀有吉祥之心。

  庚二、加行之特别殊胜,有二:

  辛一、所缘广大加行,

  辛二、宣说余他无殊胜利益。

  辛一、所缘广大加行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诸众生喜乐之因,乃于遮除有情之痛苦,令其获得甘霖普降之清凉,此犹如无价宝之心,具有何福德?如何衡量?《勇施请问经》云:“何谓菩提心功德?傥若彼具实有体,将遍满于虚空界,较之虚空愈增广。”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思惟众生之利益,较之供养诸佛世尊愈为殊胜。《三昧王经》云:“充满无边俱胝剎,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大士(是有相供养),不及慈心数一分(菩提心无相供养)。”精勤成办一切众生尽无余之安乐,较之供佛更殊胜,何须说!

  辛二、宣说余他无殊胜利益

  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愈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彼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何得似此友,岂有似此福。

  虽乐许舍弃痛苦之心,然而却有现前不善业──痛苦之因;虽欲求安乐,却因不知于善巧之愚昧性,断除善业──犹如摧毁敌魔似的摧毁自己之安乐。对诸无安乐且具诸多痛苦之众生,愿以大慈心满足一切安乐,以大悲心断除一切痛苦,以大智慧遮除一切愚痴──无法了知苦乐之因,如此与菩提行相似之贤善何处生?如菩提行利益之亲友何处寻?类此产生菩萨行之福德何处觅?

  戊三、赞颂真实发心之利益,有五:

  己一、绝对利益

  己二、最上施主,

  己三、殊胜福田,

  己四、不为痛苦煎熬,

  己五、宣说理应顶礼皈依。

  己一、绝对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云何利益之报偿?即为利益之报偿而作事谓“酬报”,此尚应赞扬,况“无作”(译注:“无作”指不为报酬而行善之利他行为,即作利他而心无所住)且贤善妙行之菩萨,何须说!

  己二、最上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对于少数有情(即一般布施),以短暂之时间(偶而性)──如每年、每月一次,仅备麤劣之食物作布施,此布施行为既不虔诚──具有侮辱性,且布施的食物仅能裹腹半天,诸此行为尚能称为善业;因而劝请士夫菩萨加行,对于无量无边有情,恒常不间断地以无上如来实体之安乐,心作意于殊胜利益而圆满一切有情愿望。所谓“恒常”──《入行论注释》诸家诠释为:“尽与无尽等同虚空之有情众。”智作慧论师谓:“时间。”善天论师谓:“殊胜实体之加行。”加行以虔诚之态度作布施,又何须说!

  己三、殊胜福田

  若人生恶心,博施诸佛子,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任何有情对于犹如菩萨之施主,若产生怨恶心,则起恶心者尽将尽所有剎那之心念次数,堕于地狱如同上述劫数之长久。《世尊寂静决定神变经》云:“文殊师利菩萨!瞋恨和侮辱菩萨心念次数,将尽其劫数住于地狱。”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增

  设若任一有情对菩萨极具清净心,异熟果将此恶心之果报增衍。《决定不决定趣入手印经》云:“文殊师利菩萨!善观察,傥若挑剔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之眼睛,再仔细思惟,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慈悲心对此一切众生,将愿生彼诸眼晴。文殊菩萨!若任一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大乘,虔诚地发菩萨心之见解,较之前述福德愈为广垠。”

  己四、不为痛苦煎熬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在菩萨道之过程经验中,虽承受少分之伤害与极大痛苦,然而菩萨不产生瞋恨等罪恶心,而且缘彼之力再次增广善业。《般若集论》云:“虽诸多伤害行相不堪忍受,彼诸菩萨终无悔意,若忍辱力极其坚固,无数信乐成就最胜菩提心。”

  己五、宣说理应顶礼皈依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谁令怨敌乐,归敬彼乐源?

  《宝积经》云:“喻如国家之帝王,拥有具王相王子,现见王子诞生时,摄集诸侯与人民,如是刚发菩提心,于此具法王子相,天、人、世间皆顶礼,极其虔诚共爱戴。”任何产生菩提心之正法宝,吾将顶礼。菩萨因任何严重伤害行为,且其有损于意乐之故,而愿一切众生拥有安乐、住于安乐,吾将皈依此菩萨。或谓:此说法相互矛盾?云:不相违,他人怨恶菩萨之仇敌者产生恶果,转他逆缘而成逆增上缘,且自己应用于行者菩提心之砥砺(表面是伤害),却为长时间相互提携之密意。譬如法王运用慈悲力调伏五夜叉,即为求长久之安乐。以何扫除二障之黑暗?于不现见菩提千道光芒之黑暗中,扫除愚痴羣众之断、常二边见之心眼,此极希有也。

 
 
 
前五篇文章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二章 忏悔罪恶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三章 受持菩提心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四章 不放逸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五章 护正知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

 

后五篇文章

明性法师: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前言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第三十六课 入寺须知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第三十五课 宗派(三)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第三十四课 宗派(二)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第三十三课 宗派(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