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26-1)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26-1)
丁十、神足无碍愿(九)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l消释 好,这个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他的整个行动力就靠这个「足」,他的「神足」通是一个什么相貌呢? 「于一念顷」的时间,「能」够「超」越「百千亿」亿的「诸佛国」土,在一念顷。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他的功德,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你看经典上说:目犍连尊者是所有阿罗汉里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听佛说法,他就感觉说:哎呀,我上次坐在前面听佛陀的声音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这次来晚了在后面听,声音还是这样子呢?到底佛陀的音声能够有多远呢?他要测试佛的音声,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飞一直飞,飞到最后竟然飞离了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飞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后来,那个地方是一个诸佛庄严的佛国土,这些菩萨看到目犍连尊者说:哎哟,怎么来了一只小虫?(哈)佛陀说:你不要轻视他,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大弟子,他要测试佛的音声而跑到这个地方来。 结果目犍连尊者一心一意的在听佛陀的音声,结果他飞离娑婆世界以后,他回不来了。这个时候他方的诸佛就跟他说:你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仰仗佛力,这个时候才飞回来。 所以一个大阿罗汉的神足通是一个大三千世界。在极乐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顷」「超」越「百千亿」亿的「诸佛国」土,这个跟阿罗汉一对比就知道了,这个菩萨的神足通不可思议。 神足通这句话其实是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到达的意思,第二个是转变的意思,我们叫如意足。这个「到达」就是我们经文所说的神足通,这个神足通有粗细的差别: 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浅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他是用这个身体直接飞过去的,就像那个鸟「如鸟飞虚空,无有障碍」; 初地以上的菩萨的神足通是精细的神足通,叫做「此没彼出,一念即至」,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飞,你在这个地方直接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现出来,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于一念顷」,他不用靠身体飞,这个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达的作用。 第二个「转变」,转变就是可以把物质作转变,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小的变成大的,把一变成多、把多变成一。在初地之前的变化,最多不能够超过七天,你看阿罗汉能够把石头变成黄金,但是七天之后又自动变回来,因为他没有那个道力来改变物质的本质; 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把石头变成黄金以后,这个黄金就永远是黄金,它不会再变回来,它永久的改变。所以这个神足通有到达跟转变,也各有粗细的差别。 这个神足通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在古德说:在极乐世界的人民这个神足通产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供佛用的。我们都知道福德的产生要心境的相应,你有布施的心,你必须找上一个殊胜的田。 我们上次讲过:你供养一百个持五戒的,比不上一个修十善的;你供养一百个修十善的,比不上一个初禅;乃至比不上二禅、三禅、初果、二果,乃至于比不上佛陀。 我们在修福报的时候你的田很重要,末法时代为什么我们很难修习很大很大的福报?就是你找不到一个殊胜的田。你看阿那律尊者,大家都知道他叫无贫尊者,他出家以后,他那个钵很特别,你看那些贫穷人家把那些麤劣的饮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只要进入到他的钵,入此钵成甘露味。 他吃不完,他把钵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分给他师兄弟的时候,拿出来的时候又变成麤劣的饮食,因为他是福德所招感的。因为阿那律尊者他以前是一个农夫,他经常去田里面耕种,山上住着一个辟支佛,这个辟支佛七天下来托钵一次,后来有一次下来托钵的时候空钵而回,这个农夫看到这个辟支佛一个修行者很可怜,他七天才吃一顿饭,这次又空钵了,他就把他的便当施舍给这个辟支佛。 隔那么以后,他就天上人间,永远不遭受贫穷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一个辟支佛。所以我们今天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的确是能够快速的积集福德资粮,那这个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了,它可以把你的愿望转成实际的行动,而不是在心中观想而已。 丁十一、他心悉知愿(八)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l 好,这是五种神通的第四个,他心通。我们看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他「不」能够「见」,这个「见」就是不能够通达,他不能够通达「他」人的「心」识,他不能通达他人内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够「知」道「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这个《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说:菩萨见其行、而闻其声,而亦当知其心智。为什么呢?说菩萨到了十方国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看到很多众生的形状,也能够辨别他所讲话的音声(大25,264c),为什么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应机说法故。 因为你在说法之前要先观察他心中的希望,这个说法本身不是说你要讲什么法,而是对方要听什么,这个契机很重要。我曾经遇到一位居士,他跟我讲一件事(呵──),他说有一次有一个某甲法师跟他说:某某居士啊,你看你布施修得不错、持戒也不错,但是你这个脾气这么糟糕,就把发脾气的过失一一的指责他。 他听了以后非常反弹、非常不高兴。后来他用同样问题去问某乙法师,某乙法师就赞叹他的功德:你看你布施学得不错、持戒也学得不错啊,如果你的脾气能够改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那这个居士听了大欢喜,然后就慢慢的改他的脾气。 我在想一件事情就是说,一个人要改变,诸位你永远要记住一句话,诸位如果以后弘法的话,「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么样?使令他改变,而这个时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诸位要记住:不是你让他改变,你是创造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让他自己改变。 而这个地方四悉檀的「欢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师说:没有欢喜义,后面的灭恶、生善、入理都不能够成就。所以菩萨的「他心智」是干什么呢?是要观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愿望,才能够应机说法,是这个意思。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