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九、修者与修法(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九、修者与修法(一)

 

  在即生的所有圆满之事中,稳重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的圆满财富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换言之,也就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幸得如此殊胜圆满机缘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种。

  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非常有福报,这是世间任何一种福报都无法相比的。

  在座的修行人,现在能够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确实很有福报,因此应该稳重地住下来,不要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这样既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是一种圆满的福报。现在有些人,虽然已经具足了这种福报,心态却不太端正,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到处奔波,这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的行为。

  在世间获得转轮王、世间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难,但是能够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在寂静地方修持,这是千生累劫当中积累福报才能够获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这种福报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舍弃。

  上等修行人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

  上等修行人,已经对现世一切妙欲从根本上断除。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今生的贪欲是不是已经断除了?是不是能够专心致志地修法?是否已经获得了一种稳固的境界?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否广大?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你就是一个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正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

  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但是依靠他虔诚的信心,对上师传下来的窍诀可以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就好像盲人抓住了牛尾巴一样,唯一对上师本尊一心一意地恭敬祈祷。

  他认为:自己无始劫来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师的教言,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不应该舍弃。因此唯一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祈祷传承上师加持,并且对自己所听闻的有关菩提心等方面的教言精进修持,由此获得证相,这样一来,他对利益众生也根本不会心生厌倦。

  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下等修行人表面在静处修行,实际内心却经常往大城市里面跑。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即使住在寂静处,他的境界也比不上住在城市当中修行比较好的人。住在城市里的好修行人,日日夜夜都在思维中观、大圆满以及无常方面的教言,但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却每天思考着怎样获得名闻利养,这种行为,即使在世间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形象修行人。

  对上述三种修行人,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修行人?

  无论称为大行者或住山隐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见修行已达到最高的境界,并且利他事业也颇为广大,则堪称为上等修行人。

  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修行隐士,他们从来不愿意出来,经常住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论是隐士还是大修行者,他们相续中对大中观、大圆满都有很高的见解,而且对上师具有虔诚的信心,利益众生的事业也非常广大,哪怕只给众生写一封信,对他们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中等修行人必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正见,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

  三种修行人在行为上有很大差别,中等修行人就是按照《三主要道论》中所说那样,经常精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非常稳重地住在寂静处,将一切世间琐事全部抛之脑后,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必定会成功的。

  否则,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类住山修行人可谓与世间俗人是一丘之貉,他们醉生梦死般地沉湎于世间八法之中,实际上他们已为自己打开了恶趣的大门。关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在给雪山的大行者们的书信中讲述得十分精彩。

  世间人日日夜夜就是在世间八法中度过,如果修行人也是如此,那他已经给自己打开了趋往三恶趣的大门。

  藏地不管哪一个教派都特别重视萨迦班智达给雪域修行人的教言,这虽然是给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转的****并非只是为了楞伽山的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行持。

  此书中云:“雪山静处住有大行者,当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断除偏见颠倒邪执著,以极清净之心而谛听。”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听,但人格不好的人不会听的,因此你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断除偏见与执著,以极为清净的心专注谛听。

  堪为听受他的这封书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说,并非是那些持有偏见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应当展示给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这封信的法器并不是持有偏见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为对于上师指出的错误,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

  信中云:“离戏论见清净大力身,无散修行具清净窍诀,行为清净犹如碧绿鬃,即是雪山狮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狮子来比喻的。这类修行人,已经获得了中观、大圆满清净离一切戏论的见解,如同狮子谁也无法动摇一样,他的见解由其他任何见解都无法改变;他的修行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传承窍诀,无有一丝一毫的散乱;雪山狮子的绿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净善妙的行为。

  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净的见解、获得止观双运之等持稳固不动的修行以及不杂染世间八法等不清净之过患的行为者,就是像狮子一样的大修行人。

  我们应该看一看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是不是像雪山狮子一样?如果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你已经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样四处云游。

  下面从见解、修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宣说。

  之所以将他们比喻成狮子,因为这些修行者具有清净的正见而毫不畏惧实执的分别妄念,已获得了根除轮回的境界;

  这样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净的正见,已经获得了断除轮回的境界和把握。

  依靠清净的修行,身心获得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所引发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经获得者经久不衰,达到如此境界;

  他已经获得了身心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引发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这是从修行方面讲的,由于已经遣除了罪障,相续中修行慈悲心的缘故,一切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引发,如同堆积财物一样全部可以显现。

  由于行为清净而于诸佛菩萨前无有可被指责的过失,成了令他们心生欢喜的对境。

  由于他的行为非常清净,上师和诸佛菩萨根本不会指责他,这样一来,一切功德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上。

  好似狮子美丽的绿鬃一样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显露出来,

  狮子的绿鬃根本找不到一丝杂质,可以毫无畏惧地显露在世人面前,同样,这样的修行人,见解、修行、行为不论哪方面,都可以无所畏惧地在世人前显露。

  就像法王如意宝,已经具足了圆满的地道功德,不论哪一方面都让人非常敬仰。不过有些人见解倒可以,行为上非常不如法,很难让人接受;有些行为上还可以,每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就像声闻罗汉一样,而在见解方面却怀疑重重,更别说大圆满、大中观的见解了;有些修行还不错,其他方面却很难令人满意。所谓的见、修、行各方面全部圆满的修行人,在末法时代确实很难找到。

  称为具有狮子般无所畏惧境界的伟大修行者。

  在座的一些人,虽然没有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境界,但对大圆满、大中观已经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时经常修持善法,行为也算如理如法,这样也是非常不错的。

  信中云:“身披饶益无量众生铠,骑二资马挥舞精进鞭,以智慧刃摧毁烦恼敌,奔赴沙场勇士大行者。”

  这里将大修行人比喻成一个沙场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种,他身上披着饶益众生的铠甲,骑着二种资粮的骏马,手中挥舞着精进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毁烦恼的怨敌。

  意思是说,为了成办众生的利益,毫无怯懦之心实修广大的福慧资粮,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将烦恼的怨敌斩尽杀绝,这样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场勇士般的大行者。

  这样的大修行人,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无我的智慧,而且对成办众生的利益无比的精进。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关键是证悟无我的智慧有没有?不过,你们现在已经学了一些中观法门,相似的无我智慧应该具足吧!然后经常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这也算是大修行人。

  应该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紧,讲到下等修行人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所有的条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云:“具有无垢三学之宝藏,于众发放财施无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脱道,以四摄利有情大行者。”

  这是第三种上等修行人,他已经具足了戒律、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对众生经常用财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无畏布施,依靠灌顶传法等法布施令所有众生趋入解脱道,并且以四摄利益有情。

  所谓的四摄,就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众生需要财物时,就通过布施度化。需要通过语言度化的,就宣说爱语。度化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利他心,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语言每个人都会说,但相续中有没有一个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后都会摄受弟子,你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利他心?到底是为了利益他们才摄受的,还是有一些目的才摄受的?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对别人的供养,没必要依靠财物进行回报,只要念经回向就可以了。并且说:以财物回报的话,已经成了买卖品,这样不合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别人供养比较多,上师也会多给一些加持品。汉地有些大居士说:“某某活佛经常给我什么什么。”其实这都是不太如法的,应该以念经、修法进行回向。因此,最关键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为一定要与众生相应,否则想利益众生也很困难。

  也就是说,以三学成熟自相续后,通过四摄的方式成熟他相续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三种上等大修行人可堪为殊胜的宝藏,所谓的三种上等修行人的第一类,见修行清净;第二类依靠清净的见修行而积累广大的二资粮,摧毁烦恼的敌众;第三类积累二资并以智慧铲除一切烦恼,以三学成熟相续,同时无偏利益其他众生。

  在自相续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利益他众,这是最伟大的。

  上述三种修行人的顺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础上圆满后后的。

  应当明确的是,这三种修行人,按顺序,后者较前者功德高超。

  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师修于顶上依信心,热泪盈眶而祈祷,即已获解脱道大行者。”

  中等修行人一共有四类。虽然没有精通如海般的教言,但以虔诚的信心经常祈祷上师,这是获得解脱道的第一类中等修行人。

  这一点应该做得来,有些人可能比较愚笨,闻思、背诵都不行,但你经常将上师观在头顶上,通过四种明观或者虔诚的信心进行祈祷,这一点应该做到。

  虽然不是通达浩瀚无边之经论的智者,但是能够经常将上师观于头顶上,而依靠不为外缘所转、坚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这无疑是已获得解脱道之人,也就是第一类中等修行者。

  不过,想要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难,但是每天坚持修习上师瑜伽,这就是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以无缘见离束缚,然珍宝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无有怯懦心,饶益他众宝珠大行者。”

  第二类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以无缘见解远离一切束缚,对于真正的空性见、无二见还未证悟,但他的相续中菩提心无处不在,只要对众生有利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怯懦。

  现在有些医生非常精进,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根本不休息,如果他们相续中能发个菩提心的话,那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虽然未如理获得正见,可是相续中却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并具有饶益他众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像广泛利他的摩尼宝一样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类中等修行人。

  饶益他众的时候确实应该有一种雄心壮志,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想到利益一切老母有情。

  信中云:“虽未如理修持胜乘法,然而四种灌顶誓言花,恒时敬如顶饰般守护,即速解脱三有大行者。”

  这是第三类中等修行人,他们虽然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持殊胜大乘法,但对灌顶的誓言鲜花却能恭敬有加,如同顶严装饰般精心守护,从来不会随便扔在地上践踏。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得过灌顶之后,经常把誓言抛之脑后,一点儿都不在乎,更不要说守护了。但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他对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丝毫也修不来,但对灌顶的誓言却能精心守护,对上师也非常尊重。

  一般顶饰都是放在很高的地方,不会随意践踏的。法王如意宝说:“所有誓言中,对上师的誓言最重要。”一位黄教格西的教言说: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得过灌顶之后,守护身口语三门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修持的法门虽然数不胜数,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扰乱上师的心和守护上师的誓言。”《三戒论》中也说:“尤其前译大圆满,根本誓师身语意。”

  我们对传承上师一定要重视,否则,想生起如理如法的功德很困难。确实,为什么有宁玛巴、噶当派、格鲁派等这么多教派呢?其实每一个教派都是在传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融入自相续时,究竟是通过哪个渠道来的?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虽说未能如理地修持胜乘密宗的生圆次第等法门,但是,当得受了宝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种灌顶时,却能认真严谨、如理如法地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与戒律,这样的人称为速得解脱道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类中等修行者。

  他虽然任何法都不会修持,但对于誓言和戒律却能够如同护持眼目一般谨慎守护。

  下面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无成办他利慈爱心,然而听闻无垢教言后,谨小慎微取舍业因果,即断恶趣险门大行者。”

  就像小乘行者那样,他虽然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在上师前听闻教言之后,能够守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不违犯因果,这样也已经断除了趋往恶趣之门。

  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后虽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弃恶从善,如理取舍善恶者即是断绝恶趣之门的伟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现在缅甸、泰国也有这类修行人。

  这四类修行人当中的第一类重视恭敬心与信解心之人与最后一类以虔诚的信心如理取舍业果的修行者分别是中士道与小士道者,他们只是很好地修炼自心,却未能具备菩提心。

  中士道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下士道是从三恶趣当中获得解脱。

  中间的两类修行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说具备了这一基础,但却未真正进入密宗。后者称为得受入密的灌顶的两类中等大修行人。

  对于什么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你们应该牢牢记住。有些人说:“我什么法都修不来……”这样的话,好好地守护誓言或者好好地守护自己的菩提心,也可以称为中等修行人。

  下面是对中等修行人作的一个总结。

  信中云:“如是彼等称入佛门者,具有证悟之士当了知。”意思是说,第一类与最后一类中等修行人步入了总的佛门,中间的两类修行人已进入了大乘道之门。

  信中云:“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为令他众生起定解受。”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对哪一法门有信解,就相应入于哪一道中,并且为令他众生起定解而应机施教,劝说他们接受。

  自己不管修行哪一个宗派,当自相续生起了一定定解时,应该为了令其他众生生起同等定解,也应将他们安置在这一解脱道中,比如你对因果法生起了定解,就劝导其他人也行持因果之法;如果你对大圆满法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对其他人宣说这一法要。

  下等修行人

  信中云:“不断殊胜教言之戏论,自心专注迷茫寂止中,愚痴黑暗反复而增上,即如旱獭入睡大行者。”

  在这里,对上中下三种修行人都用了“大行者”这个词,但在上等和中等修行人中,“大行者”是一种赞叹的意思,而这里则表现了一种讽刺的语气。

  本来对教言中的戏论怀疑应该断除,但下等修行人根本不精进断除增益、怀疑,反而将自心安住在一种迷茫的寂止当中,这不是真正的修法。如此修行下去只会使自己的愚痴黑暗反复增上,对于获得断证功德没有丝毫利益。

  札嘎仁波切以讽刺的口吻说:这样的“大修行人”,就如同入于睡眠的旱獭一样。

  本来,作为一名合格的修行人,首先必须通过闻思断除增益怀疑,如果在未以闻思断除增益的情况下盲修瞎练,

  依止善知识以后,本来应该通过闻思修行断除自相续的增益,但你却没有断除修行中的歧途、盲点,只是一味地盲修瞎练。

  或者这一修法的次序前后紊乱,

  或者将修法的前后次序颠倒,原本应该先修加行,之后再修大圆满正行,但他没有按次第进行,没获得灌顶之前就开始翻阅密宗法本;加行都没有修,就直接修持明点或者本来清净。

  或者数量残缺不全,

  本来应该是五十万加行,但连数量都无法达到要求,更不要说质量圆满了。

  或者误解意思,是非颠倒,

  既没有智慧也未做过闻思修行,唯一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将教言的含义颠倒理解。

  本来合理的认为非理,本来非理的反而认为合理,

  这种人非常多,本来因果的道理非常合理,他却认为不合理;本来外道的修法很不如法,他反而认为非常殊胜。

  没有断除增益的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真正修行。

  如此根本无法正确无误循序渐进地修持教言,鉴于这种原因而要求弟子必须具备诚实正直、具有智慧、寻求实义三种法相。

  很多窍诀书都要求弟子需要具足这三种法相,否则,修法也很难成功。因此,每个听法者都应该观察自己是否具足这三种法相——诚实正直、具有智慧、寻求实义。

  其中诚实正直也就是所谓的秉性善良;

  修行人首先人格应该善良,不狡猾,这是第一个条件。

  具有智慧是指通过广闻博思丰富相续;

  具有智慧,也就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广闻博学,这是第二个条件。

  寻求实义是指对于修持正法饶有兴趣。

  不管修什么法都应该有兴趣,但有些人对修法根本没兴趣,对世间的散乱放逸特别有精神,藏族有种说法:面对修法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人也迷迷糊糊;面对世间法时天已经亮了,人也精神百倍。

  这一点,通过平时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谈论佛法的时候兴致勃勃,非常感兴趣,但一说到世间的贪嗔痴就一言不发了;但有些人一讲到修法方面的问题,心里就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不太高兴,一讲到世间琐事,精神头马上就来了。

  此处所着重强调的是三种法相中的具有智慧,即是说必须以闻思遣除满腹狐疑。

  这里已经讲了,一定要断除盲修瞎练,无有闻思的修行没有任何实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已经再三讲了这个问题,大家务必需要注意。

  有些修行人口中说:“我不懂得闻思,只管苦苦地坐在山洞里就是了。”进而以冷嘲热讽的口气说:“进行闻思的那些人的人生完全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中虚度的。”

  有些人自己一个人坐在山洞里,不仅他自己不闻思,而且对精进闻思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唯一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而已。”

  自己对任何法理都一无所知,只能呆在山洞里,却自以为是地称为很了不起的实修者,

  有些比较重视实修的佛教团体,他们认为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了,但法王如意宝说:“如果没有断除增益,只是坐在一个地方修持一种法,能不能成功也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他对于所要修持的法要没有丝毫的闻思智慧,连道的次第、本体、数量、定义等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

  这些人自认为只要修一个法就可以了,但每个修法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修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了每个波罗蜜多的次第、本体、数量、定义,可是对他来说,对于这些问题全部懵懵懂懂,根本不想潜心研究,只是盲目地修持。

  已经步入了疑团重重的愚痴黑暗中,居然还自称为了不起的实修者,想必再没有比这更为惭愧的事了。

  他相续中怀疑重重,邪知邪见非常严重,完全笼罩在一片愚痴黑暗当中,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实修者。

  学院也有个别人对闻思根本不重视,然后说:“我念了多少多少咒语,修了什么什么法……”之后想到大城市里去弘法利生,可是没想到,在途中就遇到了一些“恶狗”,自己的身体、戒律已经被咬得面目全非了……

  闻思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闻思,想要真正的修行还是很困难的。

  这些自不量力之辈就像山上的旱獭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里一直在洞中沉睡一样,心里什么也不忆念,如此只能使愚痴的黑暗越来越深厚,作者萨迦班智达在致大修行者的信函中以谴责的口吻称这些修行人是像沉睡洞中的旱獭一样的大修行人。

  像旱獭一样的修行人,不管藏地还是汉地都非常多,我曾经问一些修行人:“你现在修什么法?”他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执著。”但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说了:所谓的修行,有些只是盲然的、明然的一种状态,有些是落在了阿赖耶上,根本不是真正认识心的本性的修法。

  在修法过程中,应该按照上师的教言窍诀来修,如果没有任何窍诀,只是说“我要坐禅”,但真正坐的什么禅呢?按照禅宗的教言修持也非常殊胜,但现在真正禅宗的传承也很难得到,这些人只是执著在阿赖耶上,虽然有时感觉很舒服,但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有些人说:“我坐禅的时候可以两三天当中不吃不喝。”但你可能还没有旱獭厉害,旱獭在冬天四、五个月当中一直睡眠都是可以的。

  显宗、密宗任何一个法都应该按照上师的窍诀来修,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分别念修的话,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很大意义。

  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里极为多见。

  在藏地汉地、国内国外,很多人都说要坐禅,尤其汉地特别严重,很多人都说:“只是自己看了看书。”这样的修行肯定不行。尤其刚入佛教的人,一来就要坐禅,这样坐禅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念一点儿观音心咒比较好。

  闻思修行勿脱离

  如果说,必须要通过闻思遣除疑惑,那么佛陀的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在尚未以闻思遣除所有怀疑之前不修法的话,那一生中进行闻法也未断除疑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修法呢?

  有些人说:“佛陀的经典如此繁多,如何广闻博学呢?而且相续中的怀疑也如是多,如果全部断除的话,今生不是没有修法的机会了吗?到底怎么办呢?”

  因此,干脆舍弃闻思盲目地修持苦行算了。

  他们认为:既然如此,不如还是赶快修行吧!现在持这种观念的人特别多。

  有这种想法的修行人实在不乏其数。

  这种人学院也有,现在有人连堪布的课也不听,你们听不听对上师来讲也无所谓,但上师讲的都是诸佛菩萨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如果连这一点都不重视,那你到底重视的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不听课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相续中早就断除了一切增益怀疑,但这种人在学院当中不听课的暂时没发现;另一种就是非常愚笨的人,这种人相续中没有正法的智慧,非常容易生起邪见。听课还是很重要的,对你们既没损失又可以获得很多利益。

  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念头,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自己未通达佛法的奥义,另一方面未依止高僧大德的上师来根除疑义的过患而造成的。

  造成上述想法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根本没有通达佛法真正的奥义,并不是说一定要你精通八万四千法门,但是闻思越深入,对你的修行也会越有帮助。另一个原因是,没有依止过善知识,相续中的许多疑惑与过患根本没有断除。

  想真修实证的人如果未曾听闻佛法,那么要断除罪恶的过患、获得善妙的功德是不可能的。

  虽然想要断除过患,但对于断除过患的方法、断除过患的意义和目的根本不懂,由于没有闻过法,所做的一切都很盲目。

  如经中云:“以闻了达诸正法,以闻断除诸恶业,以闻舍弃非义法,以闻获得胜涅槃。”

  除了行为特别恶劣的人以外,一般闻法越多,行为也肯定会越如法。

  “涅槃”一般是获得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修行使一切分别念得以圆寂。

  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

  如果能够广闻博学,成就也会很容易,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就。

  如果广闻博学的话,那么就会通晓断除烦恼等罪业过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种权巧方便,对佛法的深义也会获得广大全面的定解,从而懂得所有的经典都是教言。

  闻法越来越多,断除烦恼的方便也会越来越多,比如生烦恼的时候,用这种方法不能对治,就用另一个方法对治,如果烦恼再次产生又应该如何对治……

  广闻博学真的很重要,如果能在十几年中精进闻思、广泛学习各种经论教典,那你对佛法的奥义一定会产生非常坚定的定解。如果没有这样,只是读一个《金刚经》、《楞严经》,可能让你当法师也是很困难的。

  如果依靠这种深信不疑的定解而修行,那么决定会具有非同寻常的一股力量。

  广闻博学的修行人,在对治烦恼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力量,但不具备闻思的这些人,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会马上舍弃佛法,开始完全随顺世间人了。

  显宗的论典中也说:“圆满菩提利根者易证,钝根之人难以证悟也。”

  这里的利根者是指广闻博学者。已经通过广闻博学获得一定定解后,即使几百、几千个外道来到你面前,你的定解也不会被他人所夺,这样的修行很容易成功。

  宗喀巴大师在介绍《菩提道次第论》的特性时说道:“证悟一切佛法互不违,所有经论悉皆成教言,容易证得佛陀之密意,深重罪行险隘亦能救。”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09 孙真人救龙子传方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四问 因何知无有胜佛者?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五问 可长久践行佛法吗?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六问 人死旧身不随神识再生後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九、修者与修法(二)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三问 有无超过佛的人呢?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08 寿禅师赎鳞虫得度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二问 实际有佛吗?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一问 未证涅槃者能知湼盘之乐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八、 弃离恶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