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信佛 |
 
岳飞(一一○三年至一一四二年),是南宋抗金名将。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字鹏举,出身农家。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战功赫赫。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年)被诬下狱,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一四二年一月二十七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尽管岳飞一生短暂,但他与佛教之情缘却很深长。今就史料之见,作一岳飞信佛之叙述。 据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卷一○《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云: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这篇题记共八十一个字,抒发了岳飞「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的抗金抱负和「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爱国宗旨。这篇讨金檄文是在当时国破家亡,金兀术大军攻到江南的情况下题就的,充分表现了岳飞对抗金正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和昂扬奋发的爱国热忱。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这篇讨金题记是题刻在宜兴金沙禅寺的僧壁上,「得勒金石」。同时,题记中又明确写道:「陪僧僚,谒金仙」,换句话说,是岳飞在军务繁忙中抽出时间去佛寺礼佛的,众所周知,宋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年)正月壬子下诏令曰:「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事见《宋史》卷《徽宗纪》。所以,岳飞在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陪僧僚,谒金仙」,去对佛的礼拜。其抗金抱负感情的抒发显然与佛教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久,即绍兴元年,岳飞又在祁门东松寺作题记一篇,流露出他对远离尘世、清净寡欲的山林古剎怀有深厚的感情,亦即对佛教的崇尚之心。据《金佗粹编》卷一九《家集》云: 余自江阴军提兵起发,前赴饶郡,与张招讨会合。崎岖山路,殆及千里,过祈门西约一舍东,当途有庵一所。问其僧,曰「东松」。遂邀后军王团练并幕属随嬉焉。观其基址,乃凿山开地,创立廊庑,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景潇洒,实为可爱。所限不能款曲,进程遄速。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 这篇《东松寺题记》,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该寺院周边葱郁成荫的自然景观,流露了作者向往自然的心情,同时又明确希望「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解甲归田,隐居于此,听禅赋闲的心愿。这说明了佛教思想在岳飞的脑海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尽管在他率部前往江西上饶的行军途中,他仍然渴望参拜僧寺,礼佛敬佛。 岳飞与江南名剎、江州庐山东林禅寺高僧慧海来往密切、切磋佛理,从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佛教的认识。据《宋会要?道释》一之七云: (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神武后军统制、充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岳飞言:「臣驻军江州,请到禅师惠(慧)海住持江州庐山东林禅寺,本僧禅学精通,戒行孤洁,欲望特与一佛心禅师师号。」从之。 岳飞与东林禅寺高僧慧海的关系看来并非一般,否则他断不会向高宗赵构提出赐于慧海「佛心禅师」之师号。这是岳飞对慧海禅师的敬崇,也是对佛的敬崇。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绍兴六年四月乙巳>条云: 诏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丁母忧,已择日降制起复。缘见措置进兵渡江,不可等待,令岳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边事,不得辞免。先是,飞母庆国太夫人姚氏卒于军,飞不俟报,乃解官而去。上闻之,诏飞起复,遣东头供奉官邓琮持告抚谕,赐银帛千匹两,令官属将佐、本路监司、本州岛守臣日下敦请治事。翌日降制,已而琮见飞于庐山寺,飞欲以衰服谢恩。琮不报。飞再辞,上不许,诏飞速往措置调发,毋得少失机会。飞奉诏归屯。 显然,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江州时,岳飞不但与东林禅寺住持慧海关系密切,而且他还十分留恋那里的佛寺。营葬岳母姚氏时,岳飞即住在东林寺里,高宗下诏起复,并遣臣官邓琮前来传诏,「琮见飞于庐山寺」,其寺很可能是东林寺。 又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八<绍兴七年八月五日>条云: 岳飞赴行在。初,岳飞解兵往江州庐山,持余服也。累召敦促不肯起,朝延札下宣抚司参议官李若虚、统制王贵同去敦请飞依旧管制,如违,若虚等并行军法。若虚等既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飞坚执不肯去。若虚曰:「是欲反耶!此非美事。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且宣抚乃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宣抚,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宣抚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宣抚,宣抚心岂不愧?」凡六日,飞乃受诏赴行在。 可见,绍兴七年因淮西军易帅事件,岳飞十分气愤地向高宗辞职离开军队后,其隐居之地在佛寺庐山东林禅寺,所以高宗命李若虚、王贵等「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 绍兴十年(一一四○年),岳飞率岳家军离开江州后,他还特地赋诗寄赠东林禅寺住持、高僧慧海。据《金佗粹编》卷一九<寄浮图慧海>云: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这是岳飞孙岳珂所编《金佗粹编》所列岳飞七篇诗文之一,是研究岳飞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从这首诗文内容考察,似乎说明如下几个问题。首先,「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杀敌报国,仍是岳飞当时主要的任务。其次,「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表自己功成隐退、与古寺禅师为伴,在宁静安详中安度晚年的心愿。再次,「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岳飞嘱咐东林寺高僧慧海修缮好禅寺,以待将来自己功成名就后再来此共论佛理。可以说,岳飞归隐山林,皈依佛门的思想由来已久。至绍兴十年,他离开江州时与佛教的关系已经无法割断了。 关于岳飞上述心愿,在他向高宗所上的一篇奏文中也可以得到说明。据《金佗续编》卷一《高宗皇帝宸翰摭遗》卷一<绍兴七年>条云: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天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如此看来,岳飞隐退信佛思想早已有之。一旦杀敌报国宏愿遭到高宗、权臣的压制,难以实现时,岳飞上述思想就表现得较为迫切。 岳飞信佛并不奇怪。实际上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探讨,这乃是儒、佛、道互补人生模式的再现罢了。宋代释、道盛行,岳飞不过借此独善其身、寻求在清净恬淡的「归休」中慰籍内心而已。而当时中国的佛禅也是以清净和谐为其核心的。北宋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颇多。如欧阳修、苏轼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理学家程颐的高徒,如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等「程门四先生」,在程颐死后,均「晚年嗜佛,流而为禅。」事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性情心意等名义>。即使跟随程颐二十年而被程颐称为「我死不失其正」的尹炖,后来也不免转而学禅。司马光的门人刘安世、晁说之,晚年都笃信佛教,刘世安甚至认为其师诋佛为非。事见《宋元学案》卷二○<元城学案>卷二二<景迂学案>。苏轼在晚年「杜门烧香,深念五十九年之非。」事见《苏东坡集》附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同时苏轼还「学寿禅师放生,以证善果。」事见︽宋艳︾卷一二<丛杂>引<善诱文>。即使王安石,在他的晚年,因为政治上遭受挫折,退居江宁,终于皈依佛教,变成了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北宋这些士大夫与岳飞相去甚近,他们晚年信仰佛教,对岳飞不无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岳飞信佛是佛教文化对一位军事家灵魂的成功铸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