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经典(九) |
 
《大乘起信论》经典(九) 原典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1),色之与心(2),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3),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注释 (1)五阴:梵文Pancaskandha,又译五蕴、五众,分别指色蕴(物质现象界)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精神现象界)。这是佛教指称构成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五种要素。早期小乘佛教,认为人为五蕴和合而成,所以人本身虚妄不实,这就是我空之理,不过他们相信五蕴等元素是真实存在的。後来大乘佛教,进一步认为五蕴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由此进一步形成法空之理。《起信论》认为推求五蕴之理,即观察分析世俗的现象世界,也是入真如门的下手处。可见,《起信论》并不否认对现象作经验的分析,而是要以此为起步,超越它,达到无念的境界。 (2)色、心:色,这裹指五阴中的色蕴,即物质世界;心,指受、想、行、识等四蕴,即精神世界。 (3)无念:在此指真如净心本无妄念,也可理解为超越经验的指向,表明有一种智慧的观察和体认,可以了知「心」本「无念」的境界。一旦「知心无念」,即对主客对待的认知二元化的精神境界的超越,就可以随顺进入真如门。另「无念」,《金》本作「无起」。 译文 2对治邪执 所谓「对治邪执」,是指有针对性地克服一切违反佛教教义的谬误见解,就是要知道,一切谬误见解都是依於「我见」而产生。如果远离我见,就不会产生谬误见解。 这种我见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呢?一是人我见,二是法我见。 关於「人我见」(凡夫之错误观念) 所谓「人我见」,就初学佛法的凡夫而言,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一是听佛经上说:如来的法身本体,毕竟寂灭清净,就像虚空一样。由於不了解(佛经这样说)是为了破除人们对「有」的执著,误以为「虚空」是如来的本性。 怎样纠正这种谬误见解呢? 应了知虚空之相也是虚妄之法,其体本无,并非实有,只是相对色法才说有此虚空,虚空也是可见之相,能使众生之心有生有灭。因为一切色法,本来就是一心之所显现,并不是实际有什么心外之相,如果没有「心外之色」,那么也就没有虚空的形相。所以说,一切境界,都是由於一心妄起分别而有的:如果心远离妄动,那么一切境界也随之而灭。只有一妙明真心的存在,遍满一切法界,这就是所说的「如来法身」 ,广大圆满的本觉性智,是究竟之义,并不像虚空那样的形相。 二是听佛经说:世间上的一切现象,如梦幻泡影,没有自性,乃至涅盘与真如的法性,也是毕竟空无的,它们从来就是自性本空,远离一切色相。由於不了解这是为了破除以一切法为实有的执著,便误认为真如涅盘的法性乃是空无。 怎样克服这种谬误见解呢? 这就应当明了真如法身自体是不空的,它具足无边无量,清净无漏的功德。 三是听佛经中说: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具足一切功德之法。可是不了解这是为了破除「恶取空」的执著而说的,就误以为如来藏本身即有色法与心法等种种自性差别的相状。 怎样纠正这种错误见解呢? 这就应当了知,说如来藏无增无减,是就真如体大这三思义而说的。又说它具足种种不同功德之法,是就心的生灭活动具有杂染、会示现种种差别相而说的。 四是听佛经中说:一切世间生死流转的污染之法,都是依「如来藏」而有,一切染净之法,都以真如为体。由於不了解佛经此说的真义,就误认为如来藏自身本体也具有一切世间生死流转等法。 怎样纠正这种错误呢? 这就应当知道,如来藏从本已来就只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一切清净功德,这些清净功德与真如不离、不断、不异。因为超过恒河沙数等的烦恼污染之法,只是由於妄念而生起,没有自性,从无始已来不曾与如来藏相应过。如果说如来藏自体即有虚妄之法,而又说它能使对真如的证悟者永远消除虚妄,这就自相矛盾了。 五是听佛经上说:依止如来藏故有众生的生死流转的现象:依止如来藏故有诸佛的证得涅盘。由於不了解此说的真意,就误认为众生生死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误以为众生的生死有其开端,则又认为如来所证得的涅盘也有其终尽之时,回转来再作众生。 怎样纠正这种错误见解? 应当明白,如来藏是没有开始的时间的,因此,依真如而起的无明也没有开始的时间。如果说三界之外会再有众生开始出生的话,那就是外道经典的说法。而且如来藏也没有时间,所以诸佛所证得的涅盘,也与此相应,没有终了的时间。 原典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1),若离於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2);二者法我见(3)。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4)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云何对治? 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5),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6),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7)。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於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三具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盘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盘之性唯是其空。 云何对治? 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8)自相差别。 云何对治? 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9)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盘。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盘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後际,诸佛所得涅盘,与之相应,则无後际故。 注释 (1)我见:梵文Satkayadarsana,亦译身见,包括人我、法我两种,是指以「我」为真实存在的一种错误观念。 (2)人我见:亦称人我执、我执,指把由五蕴假合而成的人身,执为实有的一种观念。 (3)法我见:亦称法我执、法执,指把现象世界的一切无常、无自性的事物,执著为恒常实有的一种观念。 (4)「以」,《石》本作「以其」。 (5)体无不实:依法藏解释:「明此虚空是妄非真。」即释此义为无自性、无实体。 (6)可见相:指虚空相对於色法而有,但本身仍是可见相。 (7)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此明色、空乃相对待而有,均属生灭门中妄染而有。空有对待而有,本觉真如乃超越二者对待,非空非有,不可名言。此是对治顽空之病。另,「外」字,《金》本无。 (8)「法」,《金》本作「性」 。 (9)「过」,《资》、《碛》、《普》、《南》、《径》、《清》本均作「过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