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的不同含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有著不同的含义。称名,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如归依三宝时,就称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但大乘与声闻乘不同,有十方佛,那就应简别地称“南无某某佛”了。佛弟子在礼佛时称佛名号,与礼敬诸佛,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有关,都是至诚恭敬、归投依靠于佛的心情,表现于身、口的行为。正如人们在急难的时候,就会想到父母是最关心与爱?自己的,情不自禁地会呼爹唤娘,这样精神有了寄托,苦痛也就多少减轻了。俗语说:“人急呼天”,也就是同样的意思。佛弟子在危难中称名念佛而得到感应道交的事例,在当时印度就已很普遍,后来随著佛教的发展,称名与念佛也就自然地融合为一了。

  念佛,在早期《阿含经》中就提到了。经中称念佛、念法、念僧为三随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合称“六念法门” (后出的《观无量寿佛经》也谈到“六念”),这是指系心思惟的念,重点是念佛。因佛具有无量功德,相好庄严,大慈大悲。于念佛时,与佛相应,得到佛力?佑,就能减少各种忧悲苦恼。念佛又是褝观,即念佛三昧,这是大小乘共修的。《大智度论》卷七载:“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有没有十方佛?念佛又有总别之分。

  总的来说,可分三种:

  1、称名念佛,口称佛名;

  2、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的相好功德;

  3、实相念佛,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

  《往生要集》则配对定、散、内相、无相而为四种:

  1、定业念佛,就是上述的观想念佛;

  2、散业念佛,就是上述的称名念佛;

  3、有相念佛,就是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相结合;

  4、无相念佛,就是上述的实相念。

  这里定散业念佛事属于有相,理属于无相。

  所以从整体来说,实为定、散与三种。念佛之理,虽通于定、散、事、理,但净土法门所劝的乃属于散业的称名,事的念佛。就别言说,是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此时于观佛中,摄观想与实相的二种念佛,因此称名念佛,简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的对称,因此念佛专取称名,是净土法门一家的洪范,于念声是一释而知之。今念佛的说法,虽通于诸佛,而一般习惯上都限于阿弥陀佛,这是中国佛教念佛法门的特点。因为据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有难行道、易行道”。二种念法,难行事倍功半,如陆路步行,费力而效果差。易行如水上乘船,事半功倍,省力而效果高。所以念佛初依《大乘宝月童子所问经》所说:“应当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次说称念“阿弥陀佛”等。再次说念十方诸大菩萨,称其名号。大乘经中,说有六方六佛、七佛、十方十佛等称名法门。可见在龙树时代(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称名法门已经普及,但称名范围较广,不同于中国的净土法门。

  中国净土宗初祖是东晋.慧远大师(334一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性空之学。东?.太元六年(381)入江西庐山集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同修净业,求生西方净土。但据考证,他倡导的是重于系心念佛,如慧远就曾于定中见阿弥陀佛,那是《般舟三昧经》阐示的法门。

  般舟,译作佛立,以行般舟三昧则诸佛现前。有三义:1、佛威力;2、三昧力;3、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现在其前,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此,故名立佛。﹍﹍三昧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九十日身常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名无休息。﹍﹍若唱弥陀即是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但《般舟三昧经》虽说生极乐世界,“当念我名”。但此经异译的三卷本,但说:“常念佛”。

  后出的《无量寿经》,也还是重在专念思维的。到《观无量寿佛经》,倡十六观,并说下品恶人,在临命终时,无法教他专念思维,如今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得往生。此说虽仅见于《观经》,但文是很明确的指出: “即平时作恶,临命终时,别无他法可想,唯有教他称名这是不得已的急救方便,关键在于恶人尚有善根,能在临终提起正念,否则就不能与佛相应,仗佛慈力接引往生。到北魏.昙鸾,依世亲所造《往生净土论》,著重于称名念佛。唐代.光明寺善导是中国净土实际创始人,莲宗二祖,他在《观经疏》中称:念一声佛,放一道光,决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再传法照、少康等祖,不但称名,而且五会念佛(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心情的安静和急切的意义。

  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声音略高一些。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二会是缓念,此时起不再太慢,稍快一些。第四会是“渐急念”,并带有急切之感。第五会转为“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迫感。这种“渐急念”。就是表达急切求佛救度的心情。这是依据《无量寿经》:“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建立的。)当时晋中连七岁儿童也来参加念佛,风行一时。印度净土法门传至我国,从《般舟三昧经》的定心念佛,到《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临命终时的称名念佛,以一心念佛为内因(自力),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外缘(佛力),自他结合,内外相应,三根普被,适应群机,流传至今,绵延不绝。

 
 
 
前五篇文章

莲池大师训文

净土修行法语——忏云法师集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三)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二)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一)

 

后五篇文章

佛说无量寿经

未证真如 应慎因缘

日落之歌

龙树菩萨论念佛三昧

佛教中理想的情感就是慈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