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百日念佛自知录(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十二期佛七(自正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

  本期为加行最末一周,加紧念佛,不给妄想留一刹那空隙。按般舟三昧经言: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并未限定一日念若干声,惟古来净宗大德,有以昼夜弥陀十万声为日课者,心窃慕之,故本期念佛,期以昼夜十万为标准。乃实行数日,往往念到七万,即力不能支,于是重发誓愿,夜三时即起念佛,及到下午九时休息,统计才够八万声。又发誓愿,夜二时即起床念佛,最后计数,仍仅九万声,不禁深自忏悔,业障太重,如此事持,倘不能及格,安能克期求证。就寝后,默念佛号,不到二时,即起念佛,下午九时以前,已满足十万之数,聊以自慰。莲池大师,对永明和尚自行录,昼夜弥陀十万声之评论,若限定昼夜念佛十万声,必系念四字宏名,不念南无两字,或者饮食便利默念数目,亦记算在内。否则睡眠时间太少,恐难持久云云。可见无论何事,言之匪艰,行之维艰,若非亲自实验一番,决不真知其中甘苦。净宗学人,谓予不信,请虚其心,平其气,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一字一句,出口入耳,捻珠记数,实行一日,方知此中况味也。

  复次般舟三昧道场,佛定九十日,故正式修行,即以此期为终。关期原定百日,故到农历二月初十日圆满出关。但以后十日,只检点经过,不复记录。故本期设为问答方式,以便统摄众义,较易说明,留为异日参考,并希就正有道,广结法缘。

  一、问:般舟三昧定义为何?

  答:般舟二字,系梵音,三昧为正定。此云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故名定意法。又名菩萨超众行。

  二、问:般舟三昧要旨为何?

  答:般舟要旨,为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其他六十四个勿念云云,皆明此旨。

  三、问:般舟三昧经,与小本阿弥陀经不同之点何在?

  答:二经不同之点有四:一、小本只言七日求证,般舟则以七日为一期,可继续至三月。二、小本只言一心不乱,般舟则言种种方便。三、小本只言执持名号,般舟则兼重观想。四、小本只言临终佛来接引,般舟则许现前见佛。

  四、问:若已修般舟三昧,则小本七日持名,还须修行否?

  答:佛为普被三根,特为拈出持名念佛一法,利钝咸收,大畅本怀。故一般人修行,应以阿弥陀经为圭臬,深信切愿力行念佛。若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须修般舟三昧,果能现前见佛,一生了办,临终则稳取金台,品位登高。二经相辅益彰,讵可偏废。

  五、问:自知录内般舟行法,用意何在?

  答:按善导大师,集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功德法门,所载般舟道场念佛三昧,只言有三昧,名定意法,学者常当守习持,不得复随余法,亦不须依时礼诵,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云云。其言简略,恐初行人,无法著手,故参酌经意,暂定行法,一为练习耳根听佛声;一为摄住意根作观想。盖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大势至菩萨圆通名言。但系指修行的成果,非下手的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一网就擒,故擒贼先擒王,先利用耳根,将号为心王的意根,刻刻观察,紧紧制服,其他诸根,不难俯首听命矣。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是也。此方人,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般舟行法,为制服耳意二根,特设种种方便,以资练习。若已纯熟,即不须用,经言如筏喻者,学者安可拘泥。

  六、问:般舟三昧,特为各人自修,抑为大众共修?

  答:按经文有自修及共修两种指示,经云:‘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此自修也。善导大师集记入般舟道场法云:‘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乃至于道场中,不得交头窃语’,此共修也。总之,般舟三昧,自修共修均可,但皆须依法修行:一食长斋,减除睡眠,一切净戒,坚守勿犯,方可感应道交,获睹弥陀相好也。

  七、问:自知录内,一再强调忏悔发愿其义安在?

  答:一切万法,唯心所造,亦唯心所具,吾人与佛,心性本同,后来迷悟悬隔者,皆由心为业障,若不忏悔宿业,息止贪等,则何由感通诸佛,故必须时时痛自发露忏悔,罪性本空,毕竟清净,方可与佛日近也。复次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况净土三资粮,愿为信行之枢纽,故发愿者,即发菩提心也。佛以大愿接引众生,我以大愿入佛知见,两愿相遇,如磁吸铁,三昧不难现前矣。

  八、问:弥陀以名号接引众生,故执持名号,即可往生,般舟为何兼重观想?

  答:持名观想二法门,不可偏废。经云:‘佛言:四众于此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其国?阿弥陀佛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由上来经文观之,持名专念,固属必要。若欲般舟三昧现前,则必须观想相好。此善导大师,所以特别集记观念功德法门欤!

  九、问:般舟意义既为诸佛现前,究须具何因缘?又见佛后作何思维?是否幻觉?

  答:见佛须具三种因缘:一佛力、二法力、三善根力。经云:‘佛言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佛如来’。可知般舟三昧,须具佛力法力及善根力,三者缺一不可也。行人见佛后,应作思维,如经所言:‘今此佛者,从何而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可知一切瑞应,悉由自心,不可思议。复应作如是思维:‘今此三界,唯此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见佛,我心作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上来经文,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圆融洞彻,非佛亲证,何由了知。总之心佛一如,见佛即是见心,知礼大师所谓‘应佛显,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足以尽之矣。是知行人只要一心,自能感通诸佛,一切境界,悉如台宗一境三谛,即空假中,不容拟议,吾人由此应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也。安可漫以虚妄幻觉等闲视之哉!

  十、问:汝闭关百日,专修般舟三昧,可谓勤矣,究竟见何境界,可否相告?

  答:境界是有,但未见佛。若仅以此相告必疑遵佛训敕,保守秘密。今试言所见境界,以资印正。

  余当课程将终,必行追顶念佛,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愈念愈切,愈持愈速,念到气尽力竭,戛然而止,此时前际已断,后际未生,中流不住,佛与圣众,概归消灭,唯见一片光明而已。此等境界,几乎身心内脱,世界外遗,清净本体,瞥尔显露,可惜电光石火,一闪即过,我见境界,如是而已。事后思维,方知吾人本自无量光明中来,将来还归无量光明中去,所以者何?实由本性光明,与佛同体,原无边际,任运不隔,弥陀现前,特因无始一念不觉,顿起无明,故不见耳。今以即心即佛而去念佛,念到能所两忘,心佛一如,真体乍露,复见光明。此境非自外得,全为自心显现,何足异耶?吾于此证得三个决定义:

  一、念佛决定可以见佛。

  二、有愿决定可以往生。

  三、往生决定不退一生成佛。

 
 
 
前五篇文章

百日念佛自知录(十)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十)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九)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八)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七)

 

后五篇文章

百日念佛自知录(十二)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一)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二)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三)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