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上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法莲华经玄义 作者: 沙门灌顶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上)

  第二释通名者。经一字也。具存胡音。应云萨达磨分陀利修多罗。萨达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莲华。已如上释。修多罗。或云修单兰。或云修妬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译不同。或言无翻。或言有翻。释此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言无翻者。彼语多含此语单浅不可以单翻复应留本音。而言经者。开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间圣说为经。贤说子史。彼圣称经菩萨称论。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

  故称经也。既不可翻而含五义。一法本亦云出生。二云微发亦云显示。三云涌泉。四云绳墨。五云结鬘。今秖作五义不可翻。今于一中作三。三五十五义。一教本二行本三义本。今广释之。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说。以四悉檀因缘则有言说。世界悉檀。说则为教本为人。对治则为行本。第一义悉檀则为义本。所言教本者。金口所说一言为本。泒出无量言教。若通若别当时被物。闻即得道故。经言。一一修多罗。复有无量修多罗。以为眷属。若后人不解。菩萨以佛教为本。作通论别论。申通别经。令佛意不壅寻者得道。良由其论有本故也。诸外道等虽有所说。不与修多罗合。戏论无本不能得道。经是行本者。示人无诤法。导达通塞开明眼目。救治人病。如教修行则起通别诸行。从此至彼入清凉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

  故知经是行本。经是义本者。寻一句诠于一义。寻无量句诠无量义。或寻一句诠于无量义。寻无量句诠于一义。若通若别寻诠会入。故经是义本。束此三种为法门者。教本即是闻慧。行本即是思慧。义本是修慧。见真法本之义尚已多含。故不可翻也。或言出生例此可知。二含微发者。佛以四悉檀说。言辞巧妙次第诠量初中后善圆满具足。如大海水渐渐转深。闻教之者。初闻世界悉檀。次第领受。分别法相微有解生。渐渐增长明练通达。又遍读诸异论广知智者意。多闻强识以至成佛。就此即约教论微发。初闻为人。对治即能起行。始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无漏行。见道修道遂证无学。从小入大终于妙觉。是约行论微发。

  初闻第一义悉檀。展转增广入于闻思。煗顶世第一。次入见谛得真第一义。次入修道至无学。从小入大见似真中道。起自毫末终成合抱也。束此三发为法门者。依小乘即三种解脱发。依大乘初住中。有教发是般若。行发即如来藏。理发是实相微发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三含涌泉者。从譬为名也。佛以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若闻世界说一句。解无量句。月四月至岁。如风于空中自在无障碍。说初心解已如涌泉。何况后心何况如来。犹如石泉流润遍益也。若闻为人对治。起无量行恒沙佛法种种法门。一行无量行入善境界。登八正直道。若闻第一义理若虚空。虚空之法不可格量。遍一切处。是名义涌泉。束此为法门者。教泉是法无碍辩。行泉即辞无碍辩。义泉即义无碍辩。乐说通三处。涌泉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四含绳墨者。佛以四悉檀说。初闻世界裁爱见之邪教。不为邪风倒惑。得入正辙。即教绳墨也。若闻为人对治。远离非道。入好正济道品之路。即行绳墨也。若闻第一义裁爱见此岸。得至彼岸。不保生死亦不住无为。即义绳墨。束此为法门者。教裁邪即是正语。行裁邪即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义裁邪即正见正思惟等。绳墨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五含结鬘者。结教行理如结华鬘令不零落。世界悉檀结佛言教不零落。为人对治结众行不零落。第一义结义理不零落。束此为法门者。结教成口无失。结行即身无失。结义即意无失亦是三种共智能行。亦是三陀罗尼教不零落。是闻持陀罗尼。行不零落行陀罗尼。义不零落即总持陀罗尼。若作严身释者。即是约教名智能庄严。约行名福德庄严。约义即是所庄严。所庄严即是法身。为定慧庄严也。一切众生皆有法身。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若修学定慧庄严法身。则一切见敬也。旧云。经含五义。今则经含十五义。岂可单汉翻胡。名含之释如此(云云)。

  训者训常。今释其训。天魔外道不能改坏。名为教常。真正无杂无能踰过。名为行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名为理常。又训法者。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今直释训已含六义。况胡言重复而可单翻耶。二言有翻者。亦为五。一翻为经。经由为义。由圣人心口故。今亦随而释之。谓教由行由理由。一切修多罗。一切通别论。一切疏记等。皆由圣人心口是名教由。一切契理行。一切相似行。一切信行法行。皆由圣人心口。故以行为由。一切世间义。一切出世义。一切方便义。一切究竟义。皆由圣人心口。故以义为由。教由世界。行由为人对治。义由第一义悉檀。又言经者纬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贤圣文章成。又约行论经纬。慧行为经行行为纬。经纬合故八正文章成。又约理论经纬者。诠真为经诠俗为纬。经纬合故二谛文章成。二翻为契者。契缘契事契义。世界说是契缘。随宜说是契生善。随对治说是契破恶。是为契事。随第一义说。是契义。三翻法本者。即教行理本如前释(云云)。

  四翻线者。线贯持教。行理令不零落。严身等义如前释。又线能缝义。缝教使章句次第。堪可说法。如支佛不值十二部线。不能说法。世智辩聪亦不得经线。正语不成。又线能缝行。依经则行正。违经则行邪。又缝理者。理所不印。堕六十二邪。理所印者。会一究竟道也。五翻善语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教。世界悉檀说即善语教。为人对治即善行教。第一义说即善理教。是名修多罗有五种翻也。三和融有无者。昔佛法初度胡汉未明。言无翻者。乃是河西群学所传。晚人承用加以此代彼。今传译焕烂方言稍通。岂苟执无翻。犹以多含为解。若多含者。何局五耶。若有翻者。以何为正义。宁种种。翻那得多。若翻修多罗为经者。修多罗有九。谓通别修多罗藏等。何不见周正十二部中经部。三藏中有经藏耶。若翻为契法本等者。亦应改正十二部中有契部。法本部线部善语教部。三藏中应有线等藏。彼诸处皆不从此翻。何独通修多罗耶。释论云。般若尊重智能轻薄。何得用轻翻重。若尔即是无翻家证。夫实相尊重不可说。遂得作胡言而说。何不得作汉语而翻。若不可翻亦不可说。此即有翻家证旧云。涅盘含三德不可用灭度为翻。又梁武云。灭度小乘法。不可用翻大涅盘。此未必尔。经言。有涅盘大涅盘。亦应有灭度大灭度。

  此经云。如来灭度岂非大灭度。既以小灭度翻小涅盘。何得不以大灭度翻大涅盘。若谓灭度偏不含三德者。今作含释。灭者即解脱。解脱必有其人。人即法身。法身不直身。必有灵智。灵智即般若。又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但标灭度含三宛然。何得无翻耶。若执一言则彼彼相是非。不达佛意已如上说。今和融有无虚豁义趣。若言无翻名含五义。于一一义更含三义。弥见其美。若作有翻于一一翻。亦具三义。转益旨深。任彼有无何所乖诤。

  大经云。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如此通融于二家。无失而有理存焉。复次圆义无方处处通入。乃如上说。若正翻名。世谛不得混滥。今且据一名以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从古及今译胡为汉。皆题为经。若余翻是正。何不改作契线。若传译佥然。则经正明矣。若等是无翻。何不标微发涌泉等。今正用经。于多含义强。含三法本三微发三涌泉。诸绳墨结鬘等义。亦含契线善语教。训法训常等。无不摄在经一字中。余句亦如是。诸大小乘教。皆以经为通名故。不用余句也。四历法明经者。若以经为正翻。何法是经。旧用三种。一用声为经。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大品云。从善知识所闻也。二用色为经。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大品云从经卷中闻三用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心晓悟即法为经。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云云)。

  三尘为经。施于此土。耳识利者。能于声尘分别取悟。则声是其经于余非经。若意识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决。法是其经于余非经。眼识利者。文字诠量而得道理。色是其经于余非经。此方用三尘而已。余三识钝。鼻臭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噉文字宁别是非。若他土亦用六尘。亦偏用一尘。如净名曰。以一食施于一切。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此即偏用舌根所对为经。或有国土以天衣触身即得道。此偏用触为经。或见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为经。或寂灭无言观心得道。此偏用意为经。如众香土以香为佛事。此偏用香为经。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问根利故于尘是经。钝者尘则非经耶。答六尘是法界。体自是经。非根利取方乃是经。何者。

  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此色。能诠一切法。如黑墨色。一画诠一。二画诠二。三画诠三。竖一画则诠王。足右画则诠丑。足左画则诠田。出上诠由。出下诠申。如是回转诠不可尽。或一字诠无量法无量字共诠一法。无量字诠无量法。一字诠一法。于一黑墨小小回转。诠量大异。左回诠恶右回诠善。上点诠无漏下点诠有漏。杀活与夺毁誉苦乐。皆在墨中。更无一法出此墨外。略而言之。黑墨诠无量教无量行无量理。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黑墨从初一点至无量点。从点至字从字至句。从句至偈。从偈至卷。从卷至部。又从点一字句中。初立小行后着大行。又从点字中初见浅理后到深理。是名黑色教行义三种微发又从黑色涌出点。出字句偈不可穷尽。涌出诸行无尽。涌出义无尽。是名黑色具三涌泉。又约黑色裁教行义邪。又约黑色结教行义鬘。

  又以严身。又色是由。由色故缚有六道生死。由色故脱有四种圣人。又色训法。法色故能成教行理。又色是常。色教不可破。色行不可改。色理不可动。又色不可翻。色义多含故。又色可翻名色为经。故见色经时知色爱见。知色因缘生法。知色即空即假即中。色即法界。总含诸法。法界文字文字即空。无点无字无句无偈。句偈文字毕竟不可得。是名知字非字非字亦字。墨色是经。为法本者若于墨字生瞋。断他寿命。若于墨字起爱而作盗YIN。乃至于墨起痴。而生邪见。当知。墨字是四趣本。若于墨字生慈生舍。乃至生正见者。当知。墨字是人天本。若知墨字是果报无记。无记是苦谛。于报色生染即是集谛。知字因缘所成苦空无我是道谛。既知字非字不生字倒。诸烦恼灭即灭谛。知字四谛。知字四谛能生煗顶。若向若果贤圣解脱。当知。墨字是声闻本。若于字不了名无明。于字起爱恚是诸行。分别字好丑是识。识于字名名色。字涉于眼名六入。字尘对根名为触。纳领染着即是受。缠绵不舍是爱。竭力推求是取。取则成业名为有。有能牵果是名生老病死。苦轮不息。是则十二因缘本。若能知字非字。无明即灭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无明灭则老死灭。当知。此字是辟支佛本。若知字即空非灭。已空字性本空。空中无爱恚。乃至无邪正。字不可得。知字者谁。云何众生妄生取舍起慈悲誓愿行六度。济众生入如实际。亦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此字是菩萨本。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无二边倒名净。净则无业名我。我则无苦名乐。无苦则无生死名常。

  何以故。字是俗谛。非字是真谛。非字非非字是一实谛。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是名境本。若知墨字从纸笔。心手和合而成。一一字推不得一字。一一点推亦不得字。则无所不得心手即不得能。无能无所知能所谁。是一切智本。字虽非字非字而字。从心故有点。从点有字。从字有句从句有偈。从偈有行从行有卷。从卷有帙从帙有部。从部有藏从藏有种种分别。是道种智本。虽非字非非字。而双照字非字。是为一切种智本。雪山为八字舍所爱身。是为行本。我解一句乃至半句。得见佛性入大涅盘。即是位本。我得三菩提。皆由闻经及称善哉。字即乘本。若忘失句逗还令通利。与其三昧及陀罗尼。即感应本。依文学通即神通本。依字故得语即说法本。说字教他即眷属本。勤学此字禄在其中。即利益本。如此解字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如此学问岂不大哉。

  当知。黑字是诸法本。青黄赤白亦复如是。非字非非字。双照字非字。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见非不可见。何所简择何所不简择。何所摄何所不摄。何所弃何所不弃。是则俱是。非则悉非。能于黑色通达一切。非于一切非通达一切。是通达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若于黑色不如是解。则不知字与非字。黄白赤青有对无对。皆不能知。若于黑色通达。知余色亦如是。此即法华经意。以色为经也。声尘亦如是。或一声诠一法(云云)。耳根利者。即解声爱见因缘。即空即假即中。知唇舌牙齿皆不可得。声即非声。非声亦声。非声非非声。声为教行义本种种等义。皆如上说。即是通达声经。香味触等亦复如是。文云。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此意也。外入皆经。周遍法界者。内入亦如是。内外入亦如是。经云。非内观得解脱。亦不离内观(云云)。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七(下一)

净土探微-后记

净土探微-第十章(四)

净土探微-第十章(三)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下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九(上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九(上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