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华严经要解(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二兜率偈赞品。即金刚幢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表此位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自无倾动。故以金刚幢赞显也。(此品与回向品初卷共一卷)

  三十回向品。正说十向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一救生离相者。大悲广济。大智无著也。二不坏回向者。于三宝等。得不坏信也。三等一切佛者。学三世佛所修回向也。四至一切处者。悲愿事行。称周法界也。五无尽功德藏者。缘无尽境。成无尽功。得无尽果也。六随顺坚固者。善行常随坚固平等法性。则一切善根悉坚固也。七等顺众生者。以平等心。随物饶益也。八真如相者。体真行慈。无有作相也。九无著无缚解脱者。不于见著。不为相缚。作用自在也。十法界无量者。称性起用。超过诸量也。此回向法。以大愿力。融会智悲生死涅槃。成一法界真自在法。作后二位果德之基。融前三位成十地行。故继此说十地法。(此品计十一卷)

  十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十地法门。即第六会他化天说一品。他化天。乃欲界之顶。依此说十地者。表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自化也。盖前为三贤。犹为自利。此为十圣。纯是利他。故无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为体。所谓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前四位虽不离此体。但蕴积之功未全。不得名地。此则通初彻末。功行已全。即前四位融为一法。故名诸佛智地。自此至十一地。更无别法。论云。此十地法。通初彻末。为一际法门。此诸菩萨。皆当会云集之众。金刚藏为上首。承佛神力。为众说十地名已。不解其义。示诸佛智地法。不轻授也。时解脱月。与众菩萨。殷勤三请。然后乃说。故曰请法主伴。此众。初三十七位同名为藏。独后一位名解脱月者。表此位依金刚智。蕴积前法。加以三十七道品。助令充实广大具足。名藏。至获满果。名解脱月也。经于诸地多云。菩萨住此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深心敬事供养。此乃功依地满。智以愿圆。能于佛境互参遍彻。故得见如是多佛。承事供养。刚藏身中现出智佛者。经至法云地。说此地菩萨种种无量神通智力。大众皆疑。于是金刚藏菩萨。入一切佛国体性三昧。时会皆见自身。在刚藏身中。又见其中菩提树师子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诸相庄严。说不能尽。论云。一切佛国体性。即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即法性中觉体。智通王即法性中妙智也。人人本具。唯不自加行显发耳。愚谓行人。苟自显发。不独不疑十地菩萨神通智力。足知华严所诠一切佛德。皆吾性之常分也。刹尘同名等者。刚藏菩萨说十地已。十方各十佛刹尘菩萨。同名金刚藏。从金刚幢所。来为作证。表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体无动也。(此品计六卷)

  十一地者。即等觉位也。超出十地。名十一地。即第七会三禅天说一品。以初禅离忧。二禅灭苦。三禅惟是法悦妙乐。依此说十一地者。表进修功成。迥超诸苦。常享法乐也。其品名佛华。其文未来。谓之佛华者。初登佛地。果行未满故也。盖华对果言。故继此说佛果行也。(此品梵文未来)

  约五位至此。答前所问者。十住。答菩萨智海也。十行。菩萨行海也。十向。菩萨誓愿海也。十地。菩萨地海也。十一地。菩萨出离海也。所谓菩萨波罗蜜。菩萨神通。菩萨乘。菩萨助道等海。皆备于此。次自十定。至寿量。不思议。普贤行。十一品。答佛寿量海。佛变化海。佛解脱海。而所答尽矣。后法界品。圆彰重谕五位因果。则三十七答。亦依前圆彰重谕也。

  夫说五位之法。始于忉利。终于三禅。诸天延佛。始于置座。终于敷座者。以住于佛住。亦未离乎住。故十住之法。于地居之天。忉利说之。其座则安置。而未至于化也。行行皆真。超然绝俗。故十行之法。于空居之天。夜摩说之。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也。真则自利。非所以利他。化则依空。非所以入有。必须回真入俗。运智行悲。使上可超乎欲境。下可同乎万物。故十回向法。于五天之中。兜率说之。其座则敷而布之。不止于能置能化而已。自是蕴功成实。广博如地。妙用发越。不依渐次。故十地之法。越化乐。而于他化天说之。过此则入等觉位。迥超诸苦。常享法乐。故十一地法。越二禅。而于三禅天说。其表法言意。一字不虚。五位功圆。佛果现前等者。论科此为等觉地。以住行向地。位分贤圣。行有浅深。其功未圆。其觉未等。虽曰登地。是菩萨果。非佛果也。兼前四法。进入此位。乃圆乃等。而佛果可得矣。继此说佛果位也。

  佛果行者。妙觉位也。自十信初因。历五位法。修治惑习。习尽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即第八会普光殿说。有十一品。乃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如来寿量。菩萨住处。不思议法。十身相海。随好功德。普贤行。如来出现品。是也。清凉谓前六品。明等觉因圆。后五品。明妙觉果满。十信因行。与此果行。皆依普光殿说者。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未尝离于本智也。此则因果不移。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后不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实华严大旨也。

  初十定品。示生佛共有根本智体。为寂用之源。唯果佛能尽其妙。德用无涯。寄圆显十耳。一普光大定。二妙光大定。三遍往佛国大定。四清净深心大定。五知过去庄严藏大定。六智光明藏大定。七了一切佛庄严大定。八众生差别身大定。九法界自在大定。十无碍轮大定。谓十定者。古今诸佛寂用自在遍周之大体。所以参融五位。成一法体。无始无终。不迁不动。一多纯杂。同别自在。故佛将说十定之名。先于普光殿入刹那际三昧。明此定体。全即普光智体。无复古今延促始终迁动之相。皆顿圆于一弹指顷。故云刹那际三昧。得是三昧者。皆可与毗卢同行。寂用自在矣。此即生佛共有本智之体。寂用之源也。此品佛自说十定名。令普贤说十定用。明佛为根本智体。普贤为差别智用。二者相资。乃能寂用自在也。此众有一百位。前三十位同名为慧。后七十各异名者。论以三十表三解脱。七十表七觉行。谓此位菩萨。依三解脱慧。而行七觉行。觉利群生。其慧则同。其行则异。然三空七觉。为进修初行。而施于果位者。此圣人俯己同物之行也。故此品云。摩尼珠王。能随所求。与物同色。而不失自珠之德。喻得果宝王。随机利生。俯同群物。而不失自果之德也。(此品计四卷)

  次十通品。示从定起用。十种智通。一他心通。二天眼通。三宿命。四知未来。五天耳。六往一切刹。七善别言辞。八无数色身。九达一切法。十入一切灭尽三昧。此即开六通成十通也。天眼。天耳。神足。漏尽。各分二。他心。宿命。不分也。天眼即二四。二约现在。四约未来也。天耳即五七。五约善闻。七约善别也。神足即六八。六约力用。八约现身也。漏尽即九十。九约智中漏尽。十约定中漏尽也。此皆以无障碍大智为体。非小圣所及也。此继十定品。明从定起用。故有此十种智通也。

  次十忍品。示方便摄化。随行法忍。果行至此满矣。以通成忍。果行满终等者。论云。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后。以通成忍。前即随位进修之伏忍。此即随行利生之法忍。果行至此。为普贤行满。纯是妙觉如来。而不舍菩萨方便。故曰果行满终。妙觉菩萨行。法忍者。经云。菩萨有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如空等十忍。谓以通事利生。实非同异。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违无杂。又如日光影现一切。在油非油。在水非水。于川不漂。于井不没。不异一体。而有彼此。不随于物。而有远近。菩萨于无二法中。分别二相。善巧通达。随行法忍。皆如是也。此前后数品。无菩萨号。乃取经意补之。(此品与前十通品共一卷)

 
 
 
前五篇文章

华严经要解(4)

华严经要解(3)

华严经要解(2)

华严经要解(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后五篇文章

华严经要解(6)

华严经要解(7)

华严经要解(8)

楞严经通议卷一之一(憨山大师)

楞严经通议卷一之二(憨山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