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癸三结破。

  以是心体非在内出,非从外入,非一非多,非遍不遍之故。应知汝阿难所言,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其义不成。因心体既无所从来,何能随合?心既无定体,何能随有?故曰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辛六破转计中间分二。壬初破泛计分二、癸初泛计

  此当机复引佛昔日言教,以证今日之妄执。文殊师利,译云妙德。过去成佛名龙种净尊王佛,现在北方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名普现如来。今现菩萨身,于释尊座下居上首。等是等于观音势至,普贤弥勒,诸法身大士。法王是佛通称,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是诸大菩萨通称,以能承继佛位,绍隆佛种,掌法王权,持法王印,执法王令,行法王事;号令人天,如法化世,不久即登法王宝座,故名法王子。佛与诸法身大士,常谈实相法,实相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清净本体,义通四教。若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无相,无相即实相,是藏教义。若云:实相无相,无男女相,无长短方圆等相,而名实相,是通教义。若云:实相无相,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亦无菩提等相,超空有二边,凝然不动名为实相,是别教义。若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法头头,无非实相,是圆教义。本经显阴入处界,本如来藏,藏性即实相。无论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随拈一法,皆是实相,故曰诸法实相。阿难常闻佛为诸大菩萨,说此实相,以真心清净本然,离一切相,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或在中间。阿难不解佛意,故曰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因而凭一己妄心思惟,若心在内,不应内无所见;若心在外,身心应不相知,今内不见脏腑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故,在外非义。事实上身心相知,心未离身,可见心仍居身内,然反复推求,此心又不能见内之脏腑,然则当在根尘之中间,故妄计曰: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癸二泛破

  前科阿难因执心在内在外,二皆不成,故今言在中,而未言明,中何所指。故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迷则不言。今既言中,非无所在,究竟此中,是在外一处之中,还在一身之中?若在一身之中,则身之左边右边或前后上下皆不名中,若谓在身之正中,则同前所说,此心在内,应先见脏腑,今既不见,不应再言,心在身之中。或谓此中,是指外境一处之中,则究竟是有所表,抑无所表。若无所表,则等于无,成为戏论;若有所表,则无一定中间之相。何以故?如人以竹或旗插于一处,表为中间;但有人从东看时,此表在西,在南看时,表则成北。反之,在西看则东,北观成南,此表示中间之物体,既四方混淆不定,则汝心在此中间,亦应杂乱不定矣。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壬二破正计分二。癸初正计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在身内之中,亦非在外境一处之中。而是如佛昔日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此阿难正计识生于根尘之中。殊不知眼之浮尘根,属色法,为身根所摄,眼之胜义根,由色心二法所成。色谓山河大地,明暗通塞等尘境,心是向下所办之见性。见性无形,因尘而显,是色为眼缘,由尘发知。色不自知,因见方知,是眼为色缘,因根有相。此是眼色互为因缘,成第一重能所。眼对色时,不落分别,名为见性。若有分别;即是眼识。此眼识乃从眼色为缘而生,故眼色为能生,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

  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义通四教。若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所生之识,无常苦空无我,是藏教义。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能生所生,皆如幻不实,当体即空;本无能生所生,是通教义。若眼识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等缘具方生,而有十法界假名差别,是别教义。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能生所生,无非一真法界,清净本然,即空即假即中,是圆教义。今佛征心所在,正欲显此眼根之见性,即如来藏性;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正是圆教义。而阿难竟错认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

  初句佛按其情执,次三句先立二义,以便破之。佛意谓:汝阿难之心,若从根尘而生,则此根尘所生之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抑或不兼?若谓兼二,则尘是无知之物,根为有知之体,二者混合为一,能不杂乱?此物既非根之心体有知,则知与不知,敌对两立,识生其中,应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而堕于二边,云何为中?经文兼二不成,海公认为应改为不兼二成,如是望于上文,若兼二者,物体杂乱;望于下文,不兼二成,则非知不知。正以兼及不兼,而破阿难,执心在中。谓此识心,若不兼根尘二种而成,则既非同于根之知,亦非同于尘之不知,离却根尘,识心实无体性。则汝阿难,说心在中,究竟以何为相?以是兼及不兼,二皆不成之故,应知汝阿难所说,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辛七破转计无著分二。壬初转计

  此阿难引佛于般若会上所说,以证自己转计无著。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目连等四人,为声闻众中之上首,故曰大弟子。轮能运能载,如佛说法,能运载众生,从生死海,抵涅槃岸。又轮所经处,能摧碎荆棘瓦砾,如佛说法,能摧破众生惑业苦三,故曰法轮。佛于般若会上,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甚深般若。富楼那等三人,起而问难,故曰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华严经云:‘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须菩提等,皆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故其所说,等如佛说。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以下,正引佛昔日言教。昔日佛在般若会上,常说诸法空,如空华水月,镜像灯影;本无实体;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彻底虚妄,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此义亦通四教。若心无实体,内外境空,彻底虚妄,故无住无著,是藏教义。若心无实体,当下即空,空故无住无著,是通教义。若心即真如妙性,超空超有,故无住无著,是别教义。若云妙明真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无住无著,是圆教义。阿难昔日,虽闻佛与四大弟子,共谈般若。然又未解般若真空妙理。故今仅凭一己妄见,以为此推求分别之识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但前六番妄执皆为佛所破,今虽引佛言教,以证己执,犹不敢肯定其词,故曰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免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6)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5)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4)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3)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