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秀尼功德耀三朝
一个出家人,一世苦修,精通百经,聚徒弘法,令民众信仰,能开山辟寺,扬声留名,受到佛教界的认可重视,就为很不易了。若能得朝廷青睐,皇上注目,那当然算得上出类拔萃,一代佛门精英。可南北朝时,竟有个尼僧, 法名净秀的,三业俱佳,法道不群,不但赢得朝野敬奉,且畅行三个朝代, 多受皇家褒奖供奉,真可谓为佛门增辉,为佛史添彩,留芳千古了!
净秀(公元418--506年)俗姓梁, 安定乌氏人。祖上曾经在东晋王朝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小净秀算得上个闺门千金。她俗名思清,从小聪慧过人, 好学不倦,而且心地善良,每走一步路都瞻前顾后,小心谨慎,唯恐伤害了蝼蚁性命; 夜间点烛,纱笼相罩,怕飞蛾扑来被烫损了翅膀。
古时信奉佛、道的人家,凡有能力者,每年都要请僧人道士来家中讲经说道。思清的父母信佛,思清七岁那年,家里请来高僧开讲《大般涅槃经》, 小思清当时略通文墨,在一边一坐半晌,听得入迷, 连吃饭喝水都忘记了。听过后还缠住高僧问这问那,把不明白的经文经义都想弄个一清二楚,高僧看她对佛法饶有兴趣, 就喜爱地抚着她的头说:“这小施主,来日只怕要将身子舍入佛门呢!”
这日高僧讲到经书第四卷时,特别强调了经文里的几句话:“佛如是说: 从今日起,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施主)信施之时, 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小思清当时睁着一双稚气明澈的大眼,将这些话的每字每句都深深地刻在心上,并反复琢磨,知道一个善良的人是不可吃肉食的,因为吃肉食就以为着杀生,而杀害生灵就断了慈悲之念,就算不得善人了。
从此她暗暗发誓,一辈子都不再吃肉吃鱼!当父母看到她坐在饭桌边只夹菜蔬, 怕她营养不足,很是心疼,母亲就频频为她夹鸡块肉丝, 还将鱼汤舀进她的碗里。思清阻止母亲,并把已夹入碗中的肉块肉丝喂了猫狗,鱼汤也泼了出去。惹得父亲很不高兴,责问道:“这是怎么了? 饭菜不合口味,可以让厨下再做, 你怎能这样糟蹋天物?”
小思清说:“不是不合口味,也不是不惜天物,女儿只是想让父母明白,从此我是决不再吃这些东西的!爹娘你们想,佛说众生平等,不管是猪是鸡,就是一个小蠓虫儿,也是生命,也和人是一样的生死轮回一遭。我们害了吃了它们,这不是杀生害命吗?这太造孽了!太残忍了!……”父母听她如此说,因常听佛经,这番道理并不陌生,都哑口无言,无法再责备她,而且以后全家都慢慢减荤添素,吃起斋来。
几年以后,思清征得父母同意,在外国沙门普练那儿咨受五戒, 做了一名在家学佛的小居士。父母最初认为她是好奇,也许随着年令增长,青春萌动, 就对那寂寞枯躁的诵经生涯不再坚持,谁知小思清言出必行,对于所受五戒, 每一条都笃行不悖。她不食鱼肉,不伤生害命,也不穿锦衣绣服,不涂脂抹粉,不狂言炸语, 每日拜佛诵经,像模像样,一点不像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这样反倒使爹娘日渐为她担忧,唯恐她长大真的要出家去做尼姑,从此再也不敢请僧人道士到家来了。不料未等长大, 小思清十二岁上就提出要入寺为尼。这让爹娘非常伤心恼火,当然是拒不答应。思清就对父母苦苦恳求说:“爹娘也崇信佛祖,常常拜佛求神,以求庇护赐福。女儿若入佛门,早晚为全家诵经,祈祷平安福贵,有何不好?再者,女儿前世与佛有缘,自觉生来就是为了念经拜佛的,此生不入佛门,宁可早死!”
母亲拉住她哭着说:“清儿,父母非是不知你的心愿,可你年岁尚轻,到寺中无人照料,反倒给住持增加负担。爹娘一下失去爱女,也实实舍不得呀……”其实她心里还存有幻想,总盼着女儿岁长情开,再过几年,嫁得一个如意夫婿,过一世男欢女爱的正常生活。
小思清是个孝顺的女儿,见父母竭力反对,怕伤二老的心,就不再违拗,仍安心在家认认真真地做个居士。随着年纪和学问的日渐增长, 她不但能读通所有的经文,还习得一手好字。于是每天空闲时间,就恭楷抄写经卷, 抄成一部,就送往寺中,或让信奉者传阅。邻家的女友觉得她做这事很无聊, 有次嘲笑她说:“我描花花鲜,裁衣衣成,绣得丝缎彩裙,穿起来能引蜂蝶起舞! 可你每天抄那些难懂的经文,真是痴傻透了!”小思清却温和地笑着搬出抄好的一大摞经卷,对女友说:“天底下再没有比宣扬佛法, 教人近善远恶的事更有意义了。你裁衣做裙,只为自己,我做的是普渡众生的功德之事呀!”
在思清长到十六岁时,姿容清丽,温婉秀雅, 就有媒红上门提亲。父母背着她,为她相看张罗,一心想选个称心佳婿。思清知道后,心烦意躁,闭门三日不出,亦不进饮食,以示抗议。父母亲友都来解劝,思清隔窗宣布:此生决不嫁人!谁再相逼,她就悬梁自尽!由此梁家二老不敢再与她提婚姻之事了。可他们实在不忍心看着女儿小小年纪就入佛门,蹉跎了大好青春,就想尽法儿劝导她, 感化她。在邻家女儿出家时,父母故意让她去做伴娘。思清看到邻家姐姐被家人邻居们侍奉着,摆弄着,头插珠翠,身上穿了一层又一层的绸缎衣服, 大热天还将棉衣棉裤也穿在身上,虽然打扮得花枝招展,可真是活受罪! 还看到男家来娶亲的花轿上披红挂绿,跟着又抬了许多的礼品,一路又是鼓乐吹打又是放着鞭炮; 女方的嫁妆也多得装了十几只箱子柜子, 光被褥就有二十几床。思清觉得可笑和不可思议,更觉得这些俗礼烦琐死了!可怕死了!她在心里呐喊:我永远也不要出嫁!永远都离这些繁文褥节远远的,免得像木偶一样受人摆弄和拘束!
爹娘的良苦用心不但没起到作用, 反而收到了相反的效果。眼看她长到二十九岁还不回心转意,料想凡间再也留不住她,只好遂她愿望, 同意她出家为尼。于是思清谢过爹娘,竟自去到大名鼎鼎的青园寺,拜业首老尼僧为师,剃度为尼,获法名净秀。
当时有个擅于察颜观相的术士马先生,人称马神仙,传言他有先见之明, 预卜未来,十拿九准。有一次他到寺中瞻佛,无意中看到净秀尼时, 大惊失色地说:“你这尼师,来世必降生到兜率天宫,侍奉在弥勒佛前!”净秀听后心想,要如这老神仙所言,我的福缘非浅,今生要刻苦修行,积下德业,才不负来世佛果。
从此净秀极尽竭诚地拜佛诵经,同时勤修三业——身业、语业、意业。佛门所倡导的三业,身业就是行为,语业就是言语, 意业就是思想。三业也就包括了僧尼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此出《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三卷,原文说:“三业者,谓身业、语业、意业……若自性者,应唯一业,所谓语业,语即业故;若所依者,应一切业皆名身业,以三业皆依身故;若等起者, 应一切业皆名意业, 以三业皆是意等起故。”用现代的话来说, 修三业就是行动端正,不走邪道;说话诚恳,不扯谎欺骗,不两面三刀;思想清纯,不想入非非,不妄生杂念。
由理论上看,修行三业也并不是多复杂的事情,可要长时期乃至一生去实践, 去时时醒悟,事事约束自己,那可真不是一件易为的事了。正因为净秀能够终生修为三业,从不放松懈怠,从不丝毫违悖, 所以才得到僧俗人等一致的好评和敬佩,甚至感天动地,令神佛都助她成功。
在净秀三业修持阶段,有一天傍晚她和两个女尼一同坐禅诵经,忽然耳畔传来一阵莫名其妙的牛吼声,似惊雷滚过,似地裂山崩, 吓得两个女尼冷汗淋淋,浑身瑟瑟发抖。可净秀却容颜不改,坐着巍然不动。过一会儿夜幕降临, 净秀回自己精舍去拿香烛,拿了香烛转回大殿,刚一踏上殿阶, 就听半空中传来天人之语:“净秀禅师回殿, 众尼快快让开路径!”吓得集中在殿中的尼僧们慌忙闪避不迭。
另一次净秀同众家师姐妹们一同坐禅,有个尼僧困顿昏睡,打起了鼾声。那尼僧在睡眠中,见有个天神将头从墙壁上伸进来道:“你醒醒!再要打鼾,惊扰净秀大师悟禅,就把你逐出殿去!”那尼僧打个激灵被吓醒, 从此坐禅时再也不敢昏睡了。”
类似这样的异兆在青园寺屡有发生,使寺中尼僧互相传闻,都对净秀日渐崇拜。净秀有个心愿, 想请晖法师来寺开讲《十诵律》。那时业首老禅师年事已高,诸法事都交由净秀筹办。但净秀只有铜钱千文,精打细算也远不够用。她苦思无计,愁得夜不能寐,辗转将到天亮,困极了才合上眼,就见来了一群乌鸦、喜鹊、麻雀等飞禽,唧唧喳喳地对她说:“净秀大师莫愁莫急, 我们一定帮助你把讲律的事办成!”净秀天明起床, 心中将信将疑之时,就见有七十多个施主一起涌进寺院, 争先恐后地布施舍,上供奉,不多时功德箱中就积银百两之多。就这样,聘请晖法师讲《十诵律》的事很快就办成了。
过了数月,净秀看到寺中尼僧偷懒耍滑,还有的不守清规, 就又筹资请法颖禅师来寺再次开讲《十诵律》。开坛这天,云轻日暖,风淡花香, 连澡盆里的水都透出馥郁芬芳的气息。可惜寺中尼僧们怪净秀多事,怨律规太严,背地串通,要办净秀难堪,都不肯来听讲,弄得坛下只有净秀一人,场面十分尴尬。
净秀拘谨地起身拜问禅师:“现在殿中只有法师和小尼两人,是否犯了男女独身相处的戒规呢?”
法颖大和尚答道:“律法在心,佛讲众生无相。观世音初来中土, 时男时女,只为弘法方便。我讲你听,勿做性别之想, 与戒规无碍。”净秀这才放下心来。法颖大师开坛直讲半日,净秀端坐恭聆,连眼皮都不曾眨一下。后来业首住持晓知此事, 对净秀越发地信赖有加了。可净秀想到寺中师姐妹们与自己相抗,心中非常不安,独处暗室,自我检省道:“洪徽未远,灵绪稍聩,要是不严以律己,怎能带动其它尼僧同登苦海彼岸?……”她就找出自身不足, 当众宣布,自请处罚,并每日早晚在佛前忏悔请罪。她的诚心感动了全寺尼僧, 大家都跟着反省检查,从此各自退思补过,寺园风气很快便整肃一新。
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律范清高的外国沙门求那跋摩来到京都, 净秀再次赶到那里拜受具足戒。以后她更加严于律已,整饬寺风,同时精勤修持,攻研禅默。因她修为弘法,声名远播,在当时佛教界名号日高,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八月间,南昌公主和黄修仪大发善心施给净秀宜知地一块, 供她建造精舍,作为另开道场的清修场所。净秀怀着一颗光大佛门的雄心,请人规划设计,并亲自参于了精舍的建造活动。当时净秀身穿麻衣,口吃藜藿, 不避艰辛,和工匠们一起挖泥搬砖,制造佛龛,刻塑佛像,日以继夜, 累得骨瘦如柴,脸上却总是笑容不断,从没有显露出一点疲劳的样子。不久精舍建成, 净秀和十多个自愿追随的尼僧一同搬入新寺,日夜修习禅定,功德与日俱进。
三年之后,宋明帝又敕赐净秀修禅精舍一座,取名为禅林寺。净秀又在寺中修建了经台,同时还亲手抄写了好多经书,在寺中积累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资料。在当时经书缺少的情况下,这一举动无疑在佛教史上造就了无量的功德。相传经台造成不久,就出现了婆伽罗龙王兄弟亲来祝贺的奇迹。
有一天,净秀在禅林寺率尼众进行七日供养。供养期间,净秀每日单膝着地,虔诚礼忏,同时收摄心念,高度集中思维,物我两忘,几臻化境。蓦然间,她眼前飘然而来了两个印度高僧,依长相装束,净秀读经典时记得, 他们一个是弥佉罗,一个是毗佉罗。两人都穿着枣红色的袈裟,显得鲜丽而庄重。他们向净秀致礼后又飘然而去, 袈裟翩翩,在风中婆娑飞舞,给净秀留下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可她当时有点不明所以,猜不透高僧有何来意,后来想了好久,才似有所悟。于是她将寺中众尼的服装也改成枣红色, 熟透了的桑椹一般浓烈深艳,不但显眼美观,大方稳重, 而且推进了我国历史上尼服制度的改革。从此使尼僧们灰服土袍的陈旧形象大为改观。
为了深入学习佛法,广泛弘扬佛法,净秀还大胆在寺院行使开放构通的律规,曾请来阿○达池五百罗汉、罽宾国五百罗汉,以及京邑名僧大德, 在禅林寺举办庞大的二日盛会。盛会期间,开坛讲经,禅机锋辨,作偈演法,热闹隆重异常,吸引善男信女数千人前来观瞻敬奉。盛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一个小尼僧看到有个印度僧人在寺院周遭游转,就上前施礼询问:“法师从何而来? 有何法事?”印度僧人答道:“我从罽宾国来,到此已有经年,一来瞻仰寺林风彩,二来为净秀法师护法。”说罢从宋林门出去,刚走十几步之遥,就飘然不知所向了。
净秀在刘宋泰始年间,因寺院兴盛,常做大规模的法事, 致使她在当时佛教界的名头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凸显。即便到了刘宋国灭,萧齐国建, 齐国的文惠帝、竟陵文宣王都对她非常推崇,一年四季,不断供施。一个尼僧, 能受到最高层统治阶级的尊重,古来稀少,真称得上是身价百倍了。
不久南齐又灭,萧梁建国。梁武帝更是个崇尚佛法的皇帝,他对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见多识广、佛法精到的名尼净秀更是优礼有加。他极想见净秀一面,但又国事忙碌脱不开身。天监三年(公元504年),他派人去接净秀,但此时净秀已年过八十,体衰力竭,走不动路了,梁武帝就下令命人特殊照顾,准她乘轿子上殿,予以接见。
梁武帝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净秀尼师忽然感到心里闷乱,无法进食, 病卧禅床。六月十九日的夜晚,彭城寺的惠全法师做了个梦,梦里他神游兜率天宫,但见宫殿巍峨,梁柱高擎,满殿金壁辉煌。殿中端坐弥勒菩萨,两边排列着数百名金刚菩萨, 个个慈悲庄严。其中有一人即是净秀尼师。当时惠全法师心情激动地去拜见净秀,恳求道:“将来贫僧也希望能够往生妙地, 到时不知你可能来接我吗?”净秀点头应允道:“大法师是僧中丈夫,弘通经教,来世理应脱生佛国,我一定会去迎接于你。”一梦醒来,惠全听说净秀老尼正在生病, 就慌忙赶去探望,并对净秀讲了梦中情景。净秀听了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捱至七月十三日,净秀恍惚之中,看见佛殿西面幡盖隐隐, 宝车羁停; 同时听见半空中传来仙乐阵阵;满寺尼僧都闻见异香扑鼻,看到仙鹤在头顶盘旋,鸾凤在枝头和鸣,无数五颜六色叫不出名儿的鸟雀齐聚殿脊欢唱跳跃,似是有什么喜事降临。净秀自知不久于婆娑,就招来知交僧话别,嘱托后事。到了七月二十七日,净秀体力不支,蒙胧中听到空中有仙使招唤说:“净秀尼师,你归天重生的时刻到了!”净秀用力坐起身来,神态安详地对环守在身边的弟子们说:“仙使要迎我去兜率天宫了,咱们就此别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