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寺之佛缘 |
 
金仙寺之佛缘 董大华 水声和佛音 金仙寺倚石壁而建,壁立千仞,赤色丹岩,悬岩古树虬枝,盘根错节,翠秀葳蕤,增添了寺的神秘。水从石罅潺潺流淌,千古不绝,在岩壁脚汇聚成滢滢水潭。 这泓泉水,其质甘冽,纤尘不染,犹经过过滤与萃取般,清彻透明,如佛心纯而无二,饮者清爽,沁人心脾。其色碧蓝,如翡翠般晶莹剔透,更胜过蓝天之湛。其个性则为含蓄、矜持、收敛。其流声悠扬悦耳,四季变换,如奏有律,回响寺院。如果说,“蛙声十里出山谷”是这金仙山山谷的一种深邃旷寥空灵之意境,“鸟鸣山更幽”是这寺庙鸣而逾寂的一种清幽,“十万蝉声当雨滴”是这入境者一种心静若止的淡定羽化;那么,这从千仞丹岩悬壁隙罅间溢出泉水的清脆叮咚,应和禅音的天籁齐鸣,则是不绝于耳的绝妙的让人遗忘前生、此际、来世的我佛在心的天国梵音! 这泉水出自岩之核,是大自然心灵之汁液。上善若水,这大慈大善韬晦柔顺的水,也因佛陀而彻悟着,灵性如眸。充溢寺庙,与佛结缘,便成为寺庙之血脉。也就如经过观世音净瓶,变成圣水,荡涤着寺庙,带着佛光渗润出家归隐者。居士们日日畅饮,可谓洗身涤肺,再加佛心的荡涤,身心都洁了。当然也洗礼着香客和朝拜者。 一方净土涓一冽甘泉,一冽甘泉育一方佛心。 阿弥陀佛! 山中静守者 金仙山磐石,矗立在金仙山巅。在金仙寺的另一侧,巨石和寺庙遥相呼应,相视成趣,石与寺携手点缀了翠绿如黛的金仙山。 这石是大山静谧的瞭望者,寂静于苍穹下独立的沧桑者。点石成金是人们妄加给它的臆断,它的存在无须金银的粉饰和铅华的着装。 这石和山本来就是孪生,无石便无山,混顿之初盘古开天,上帝造物伊始便是同一胎体产生,石与山一样是永垂不朽的。 这石之自然形态,远非刻石而论之,石刻石像尽管姿态万千,光滑玲珑,但都是人工凿雕,印有人的悲欢喜怒衰乐情仇,抑或多了富贵的俗气,却也多了人之折腾和附加,而这巨石则不然。 这石毋须化石便本也是石,它缄默于时间及风雨的洗礼,随缘于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谓佛心永恒。 清静心看世界。世纪的风雨改变不了它永不张扬的静默、安宁、清心和菩萨心肠。千万年来它不在乎人们的目光,不在乎人们对它的态度。它只静寂于山野的四季变化,静寂于星空的阴晴圆缺,静寂于天上的云卷云舒,它只与时间结伴,只与惮寺结缘,任由轻语的风去描述花开花落的轮回变迁。 石耸立山巅,寺站在山级而背靠山壁,山承载着寺与石。静默瞭望,不必费心去设防,不必绞尽脑汁去大布心机,默契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最高境界,也是它们的共同契约,它们相互参悟,它们是天底下自然的修行者。 俗界苍生敬仰和羡慕这磐石的心性,有多少滚烫的躯壳依附在它清爽的肤背上,去叩拜它淡泊的操守和宁静的心扉,去感受它平静的苍老、玉树临风般的高雅,去丈量它纵然天崩地裂也不会生出幻想和虚妄的定力,去吸收它随天行命的养份! 从不自居于高深莫测的玄机,平凡平常平静平衡,是金仙山磐石的一种心态一种胸怀一种心境一种境界,谁去寻着或拥有谁就出世入界! 磐石者,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永恒的静默孕育,三昧静心,更是不朽的沉思者。 禅语“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金仙山磐石者,有佛的涵养,也然。 磐石之于山,好比人之进山修行,有人问吾磐石之名,吾曰,磐石本无心取名,无名则无利。 佛陀说,一花一世界;吾道,一石一如来。 来源: 宜宾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