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与阆中的淳风寺和淳风墓 |
 
李淳风与阆中的淳风寺和淳风墓 阆中风水文化研究所所长 李元斌 李淳风(602-670年),唐初杰的易学、天文、数学、历算、气象、道学家,官至太史令。他晚年辞官归隐阆中,定居于现柏垭镇淳风村仙鹤会,仙逝后安葬于圣泉岭唐茔里。 由于李淳风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地位及深远影响,全国各地竟有十数处淳风庙、淳风墓。 为了以翔实的史料、充分的事实证明李淳风在阆中淳风村的归宿,2005年8月,成立“李淳风研究所”后,在开展民间捐资复建淳风寺,修缮淳风墓的同时,对李淳风及其子李该、其孙李仙宗祖孙三代太史令的生平史实资料、生前遗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不但查阅了北京“国家历史档案馆”和阆中档案馆的相关资料,而且查阅了台北历史档案馆相关资料,这些史料,有力地佐证了李淳风隐居、仙逝、安葬于淳风村圣泉岭的事实。 本文以我们掌握的史料和考证的事实,对柏垭镇淳风村的淳风墓的真实性作以论证,仅供有心之人参考,以期有抛砖引玉之功。 一、李淳风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岐山镇),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取得了一系列光耀历史星空的成就。 1.他改进汉代落下闳发明的天文浑仪,加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便捷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唐以后所制浑仪都仿此结构,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亦仿此结构。 2.他受诏主持并与国学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颁行为全国教材,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对后世东方数学影响巨大深远。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一直沿用到近代。李约瑟博士称其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解”。 3.他25岁上书改进《戊寅元历》,唐太宗亲自主持专家评议,最终采纳了李淳风七条建议。 4.他编著《晋书·天文志》时,总结的慧星尾“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常背太阳的规律,比西方早九百多年。被李约瑟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对后世天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5.他集近40年对天文观测、推算的成果,编制了《麟德历》,而成为他在太史局工作的收山杰作,术者称其精密。 6.他在淳风村隐居期间,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李淳风不仅在科学实践中成就卓著,而在著书立说上也成就颇丰: (1)他25岁就著了天文观测和历算的《法象志》七卷; (2)他受诏编注了《晋书》、《隋书》、《五代史》等; (3)他著《文思博要》、《演齐民要术》等; (4)他与袁天罡合著《推背图》,预言了“天平天国”、“清兵入关”、“日本侵华”等历史事件,被誉为东方千古预言奇书; (5)他著《宅经》,而被尊为风水宗师; (6)他著《六壬阴阳经》,而被尊为六壬祖师; (7)他编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星象巨著《乙巳占》,被誉为中国古代星象百科全书,是一部古代气象学专著,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科学史价值。 (8)他著《金锁流珠引》、《太上赤文洞神三篆注》而成为道学经典名著,并成为唐代道家名人。 因此,明代杨维贞指出:“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 由于李淳风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唐初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重用和拔擢。 他在朝廷48年,先后任: 秦王府记室参军、太史局将仕郎、承务部、太常博士、太史承、太史令、皇帝秘阁郎中。 辞官隐居阆中仙逝后,李治又颁“追复沼”,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综上所述,李淳风不愧为世界级的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 二、李淳风隐居阆中的缘由 《唐甲库·李该传》载: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李淳风持唐高宗签发的“头子”和“驿券”从长安出发前住隆州(今阆中)。 年界66岁的李淳风在阆中无亲无故,又无公务关系,艰难跋涉近两千里,到阆中来干什么呢? 据《唐甲库·李该传》载:李淳风到阆中主要是想拜访袁天罡并审议《乙巳占》。 袁天罡长李淳风12岁,成都人,精天文、数术、相学,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风水、相学和道学大师,曾与李淳风的父亲李播交好。李淳风入太史局后,向李世民举荐袁天罡入太史局,置掌地理风水事务,官火令。 据《新唐书·袁天罡传》载:袁天罡奉诏从青城山去长安途径利州(今广元),武则天的父亲时为利州太守,请袁天罡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罡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罡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主矣。” 袁天罡入太史局后,与李淳风既是工作中的搭档,又是生活中的密友。《古今图书集成》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曰,观测天文,谓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到阆中,果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岭之小蟠龙山之右侧鞍邻。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其为锯山垭。至今,袁天罡在阆中破王气的风水遗迹锯山垭仍清晰可见。 袁天罡来阆中破王气期间,发现了阆中得天独厚的风水形胜之地,大喜过望,回朝复命后,第二年(61岁)就辞官只身归隐阆中,在阆中城外蟠山的台地建筑觇星台,继续进行星象、风水研究。 袁天罡隐居阆中后,促使将阆中城从汉城迁址唐城,并完全按风水理念规划建设的阆中古城,阆中古城从古至今,被誉为中国风水古城的典范,袁天罡功不可没。 袁天罡隐居阆中期间,李淳风受命为李治和武则天勘选陵地,李淳风又通过李治下诏把袁天罡召回长安,共同勘定了乾陵,并留下了为乾陵点穴时,李淳风金针插袁天罡金钱的千古风水传奇。袁天罡与李淳风勘定乾陵后,又回到了阆中。后来,袁天罡移居天罡院(现天宫院)并在观稼山选定自己人生归宿的墓穴,在75岁时,仙逝于“天罡院”,安葬于观稼山,现存有天罡墓遗迹。 李淳风来到阆中,得知袁天罡已仙逝两年,他祭拜了袁天罡,又踏访了袁天罡留下足迹的地方,他也被阆中美妙的自然风水和深厚的易学、道学、天文学底蕴所打动,决定孝仿袁天罡隐居在青山绿水间。他先后在袁天罡居住过的天罡院及附近的天林寺留住过。后来他选择了与天罡院一山之隔的龙洞沟仙鹤会(现淳风村)定居下来,继续其星象、气象观测、学术研究和写作,并在此地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三、李淳风与“仙鹤会风水地”的情结 李淳风隐居的龙洞沟仙鹤会,是一处风水理念上的吉祥宝地,这与李淳风一生崇尚和研究星象、风水、道学分不开。其宅居背靠峻拔的龟龙山,面朝浑雄的圣泉岭,两座山酷似一对展翅翔舞的仙鹤相向而飞,所以叫“仙鹤会”。道家历来尊仙鹤为第一圣洁灵鸟,所以道家重鹤轻凤。李淳风选择仙鹤会隐居,是其重原因,他在仙鹤会隐居三年,完成了他人生的精彩绝唱,也留下了他与仙鹤会的深深情结。 1、李淳风生前宅居在“仙鹤”颈部,逝后的“淳风寺”亦建在此地,构成了一幅道家梦寐所求的“仙人骑鹤”美妙图景。这大约是他把人生的归宿定格于此的重要因素。 2、李淳风隐居仙鹤会后,在“仙鹤”头的丹顶处建了观星台,继续着天文观测与研究,并在此地修定完善了《乙巳占》。 3、李淳风在圣泉岭下找到了一处观风、测风的理想地方,设置了“三脚鸡风动标”,通过在这里对风的观察和测量,他完成了《乙巳占》第十卷“风角”的写作,并将风定为“动叶风”、“鸣条风”、“摇枝风”、“坠叶风”、“折小枝风”、“折大枝风”、“折木风”、“拔根风”等八个级别,完成了他成为世界级古代科学家的人生飞跃。 4、李淳风在居宅左方的青龙岗设“六壬坛”,在这里发展、完善了易经数术三绝之一的“六壬术”,并写成《六壬阴阳经》。 5、李淳风生前逝后在仙鹤会留下了众多与李淳风相关的遗迹和名称: (1)淳风寺遗址; 现复建有“太极殿”。 (2)观星台遗址; 距淳风寺约100米。 (3)风动标遗址; 距淳风寺约500米。 (4)六壬坛遗址; 距淳风寺约300米。 (5)八卦井遗址; 距淳风寺约200米。 (6)淳风墓遗址; 距淳风寺约600米。 (7)唐茔里; 距淳风寺约600米。 (8)淳风乡遗址; 距淳风寺约200米,李淳风之子李该建好淳风寺后,报奏朝廷,在淳风寺所在地设,1512年淳风乡迁至现柏垭场,1925年改名为柏垭乡(现柏垭镇)。同时由于李淳风没有后代及亲属在这里,为了守护好淳风寺,李该又报奏高宗皇帝,将两户与李淳风交好的村民赐为李姓,专事守护淳风寺,并给淳风寺查拨200亩田地、500亩山林,此庙产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土改时期。 (9)淳风村; 淳风乡设立后,仙鹤会改名为“淳风村”,1300多年来沿袭至今。 (10)淳风街遗址; 与淳风寺紧邻。淳风乡建制后,在淳风寺紧邻的台地上建起了一条长约200米的集市街,名为淳风街,现被毁。 (11)仙鹤塘遗址。 距淳风寺约200米。因仙鹤长年聚居于此而得名。 (12)菩提树遗存; 菩提树原产于印度,传说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从此菩提树成为对洁之树,唐初玄奘从印度带回树种。李该来仙鹤会建淳风寺时,从长安带来菩提树苗栽种风寺“太极殿”前,至今此地仍有菩提树。 这些遗迹和名称,充分证明和体现了李淳风与仙鹤会的不解情结,也是我们研究李淳风晚年在仙鹤会的活动和逝后归藏圣泉岭的有力佐证。 四、李淳风墓解惑 唐咸亨元年(670年)丙戌月甲寅日,李淳风在仙鹤会走完他辉煌的人生历程,享年六十九岁,安葬于他自己勘定的墓地——圣泉岭“仙鹤”肢膀腋窝处的一块台地上,从此,这里有了“淳风墓”的称谓。 由于李淳风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声誉,后来出现了众多淳风庙、淳风墓以作祭祀。就在距淳风村数里之遥的天宫院村还有一处淳风墓,由此以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究竟哪座淳风墓才是李淳风的真墓?经过我们的考证和研究认为:阆中市柏垭镇淳风村的淳风墓应当是李淳风的安息之所,其主要依据是: 1、“唐茔里”作证。 淳风村的淳风墓在圣泉岭的一块台地上,自从有了“淳风墓”,乡民便将这块台地称“唐茔里”,把墓地称“仙古坟”。“唐茔里”明确表示是唐墓(坟)地;“仙古坟”暗示是古仙道之人的坟,而非平常乡民之坟。至今,村民土地的地名登记仍沿用“唐茔里”。 2、形胜风水作证。 淳风墓所处的圣泉岭酷似“仙人座坛”,而且整体上有三层台地,“三”在易学、道学中具有“生万物”的吉祥意义,所以中国历来特别睛睐“三台山”;同时,圣泉岭在大三台基础上还有六层小台地,累计成“九”,九是易经的最大吉数,非圣贤、帝王不可滥用。李淳风生前居住在“仙鹤”颈上,构成了“仙人骑鹤”的图景。他将墓穴勘定在同一轴线上的另一只“仙鹤”肢膀的腋窝处,使生后永远安息在“仙鹤”的怀抱中,尽得“仙鹤”的关爱与呵护,又寓意随“仙鹤”飞升仙界。同时,将墓隐藏于“仙鹤”肢膀下,也完愿了他道家“崇隐”的心理追求。李淳风没有理由放弃这块满足人生理想与追求的风水形胜之地。 3、史料作证。 《唐甲库·李该传》载:李淳风仙逝后第8年,唐仪凤三年(678年),其子李该(在任太史令)前来祭坟,会同当地官衙和百姓,在李淳风生前居住地修建了壮观的淳风寺(三重大殿),与墓地相距仅600余米。 李淳风仙逝后第36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其孙李仙宗(在任太史令)携家眷前来祭祖,将皇帝签发的“敕牒文”(皇帝告示)刻于碑上,告诫当地官衙和乡民要悉心呵护淳风寺和淳风墓。 4、淳风墓的葬式作证。 唐代以凿地穴为入葬形式,李淳风墓,在台地边沿向里凿穴,石砌封顶成平地状,据传说李淳风曾遗嘱“不垒坟,不竖碑”,因此,淳风村的淳风墓一直无坟无碑,非常隐秘。 5、淳风墓出土文物作证。 2006年9月,因成都风水师曹武林先生捐款3万元,建议对墓门严重破损的淳风墓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市文管所、风水研究的指导下,对淳风墓及紧邻并列的李淳风夫人墓和李淳风弟子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清理,然后进行了保全掩护修缮。 在对墓葬的清理过程中出土了遗骨、唐代钱币“开元通宝”、铜镜和剪刀。 根据遗骨分析:三座墓确系二男一女,印证了传说的“中为李淳风墓,右为李淳风夫人墓,左为李淳风弟子墓。” 根据三座墓的形制和紧邻(墓壁相距约80厘米)并列状态分析,三座墓为同时一次性修造。其中淳风墓的后壁(人工石板)上,较另两座墓多了两位男女侍从深浮雕,也许是对其夫人和弟子侍奉情形的写照。 6、乡民千年护圣墓作证。 淳风墓在圣泉岭存在1300多年来,乡民非常严格地维护着它的圣洁性,在淳风墓所处的整块山面上,不允许任何人入葬。因此,至今无其他墓地杂存,实为一大奇事,若不是乡民对先贤圣哲的衷心崇拜,绝不会有奇观如此。 7、历代朝拜者立言作证。 淳风村的淳风寺和淳风墓,引来了历代尊崇者的朝拜祭祀,有的题字立言,而成为研究的佐证。 唐晚期(884年),朝廷风水国师杨筠松,在黄巢之乱时,带着宫中风水地理书籍《玉函秘术》入蜀,步阆州观桓侯祠,入淳风寺叩首灵位、扫墓,作《悟赋》字二百余存寺内(现不存)。 明晚期(约1635年)玄空风水大师蒋大鸿游历大江南北……尤观北道保宁淳风寺墓、天宫院之形峦,排盘解读,示其例案,始得其旨,题:“仙鹤颈上竖灵牌,圣泉岭下埋道骨”存于淳风寺。 清晚期沈竹礻乃(1875年)仿先辈之行……径直洛阳白马寺、白居易墓、简州长松寺、保宁淳风寺,酷游四方名寺、名墓、名宅二百余处。在淳风寺题:“东岭淳风助帝业,西山天罡扶龙威”。 香港“六壬李淳风仙师伏英馆”法师、澳门“六壬仙道坛”主持林月霞,2007年7月、10月两度带弟子到淳风寺寻根拜祖,并捐款6万元雕塑李淳风像,并出资复建淳风寺“六壬坛”。 2005年8月,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古建筑、皇陵风水研究专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领导小组成员王其享教授考察淳风寺和淳风墓,对淳风墓的真实性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他考察了全国多处李淳风祭祀场所,象淳风村这样遗迹重多,有史可考,可信度高的当属全国仅有。他认为,墓后壁的浮雕属唐代形制,随即向时任市长魏顺泽建议保护并发掘考证淳风墓,经专家确认后,可申报“国保”文物。 2007年11月,王教授鉴于我市领导十分重视淳风寺风水文化景区的复建工作,再次通过电话建议阆中尽快搞好淳风墓的发掘考证、鉴定工作。一旦确定,及时申报“国保”文物。 遗憾的是淳风寺、墓在仙鹤会1300多年里,官方和民间的大量活动及记载都随淳风寺的毁坏而淹没于历史之中。甚幸的是淳风寺毁坏仅30多年,有关李淳风的遗迹还清晰可见。许多老人仍可如数家珍般指认遗址、遗迹,叙述曾经的状态。 综上所述,李淳风远来阆中,隐居于阆中,安葬于阆中,与阆中结下不解的生死情缘,是与他的人生追求、学术研究方向、交友处世态度、阆中仙鹤会的风水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仙鹤会的淳风寺、淳风墓等众多与李淳风相关的遗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崇拜他而随意杜撰的。今天,我们以历史的、文化的、客观的态度重新发掘、研究、考证它,恢复它,是对李淳风人生辉煌历史的再现,也是对李淳风所处盛唐辉煌历史的再现,以纪念先哲、激励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