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远风水塔 |
 
漫话清远风水塔 清远境内现存的宝塔,除连州城的慧光塔、英德市氵含氵光的舍利塔和市区飞来峡风景区内的普同塔、长天塔属宗教塔外,余皆为风水塔。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日趋合流,风水迷信大行其道,使塔逐渐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塔的建立,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据统计,我市尚存各类风水塔9座,分布在连州(1座)、阳山(1座)、英德(3座)、城区(2座)和清新(2座)等地。它们的兴建缘由、建筑特点、趣闻传说等,构成了我市历史文化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细细梳理起来,是耐人寻味的。 阳山文塔的兴建,据传旨在“凌水镇妖”。因为明代以来,阳山水患严重,县城屡遭浸淹。常言道:宝塔镇河妖。为了镇住兴风作浪的湟川河妖,保佑阳山风调雨顺而不受水患之扰,该县官民于崇祯元年(1628年)在县城东郊择址建塔,不料29年后毁于风暴,他们又于清雍正五年(1727)进行重建,时为九层砖塔。后该县官民觉得此塔的结构造型还不够坚固,又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进行改建,使塔成为现存的八角九层锥体式砖塔。足见用心之良苦矣!现存文塔高40余米,雄峙于阳山城东山麓,镇山凌水,气势傲然。 与外地一样,我市的风水塔亦以“兴文引禄”的建造目的为主流,旨在希冀保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典型的数清新回澜的鳌头塔(俗称飞水塔)和政江塔。鳌头塔因该塔第二门楣上石额刻有“独占鳌头”而得名。此塔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里人钟于田(永州通判)倡建,作为当地清远县城下关水口之捍辅,以振文风。事有巧合,此塔建成后的四年间,清远县就出了两个进士:一个是钟于田之子钟万禄,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另一个是王王介,万历十七年进士。因而人们都说此塔秀气钟祥,颇有灵气。钟于田之侄钟万春(举人,官至思恩府太守)有鳌头诗云:“倚廓楼成控越台,茏葱佳气郁谁开。星连峡口双洲见,塔柱天中万顷田。虚宇飞纱笼佛阁,碧梧栖凤起云台。枯株漫诧当年事,伏曰晖晖忽震雷。”政江塔则为清光绪年间清远知县何福海所倡建。何氏认为清远地处北江,山清水秀,前朝名贤辈出,科甲兴盛,然本朝以来文运稍逊,原因在于风水有缺。为兴文运,振文风,乃于光绪十七年(1891)倡建政江塔,使之与距此数里外的鳌头塔相对峙,并在对岸立文阁以控中道。凑巧的是此塔建成十三年后的最末一次科考,清远县破天荒地出了榜眼朱汝珍!该塔高35米,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二层塔门门额刻有“中流砥柱”四字,各层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相间叠涩出檐。塔刹犹有特色,由覆盆和九层相轮、葫芦等组成,外观酷似一座小九层楼。还有令人惊奇的是,在英德岩背那样的特穷山沟,竟然有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八角五层楼阁式砖石混筑的文笔塔,足见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观念流传之深广! 也有集“辟邪”和“兴文”于一体的寓有双重内涵的风水塔,英德大站的文峰塔即属此类型。该塔位于英德老城对河、北江东岸的河边台地上,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邑人邓允遂、李裕、吴应乾等人募建,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度为全市风水塔之最(48郾5米)。塔身各层以菱角牙砖和桃檐砖叠涩出腰檐及假平座,每层每面均辟有圭形门,其中有四个通往塔心的真门。该塔设计奇巧,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塔,都有正面之感。因塔屹立于河堤之上,四周空旷,更显得刚劲挺拔,给英城平添了几分风采。 建文塔与兴文风,并无必然因果。连州明清期间的几任知州听风水先生点拨,相继在城东莲花峰上建兴文塔以复振文风,结果呢,“风水”仍未扭转。明清两代,连州的文运依然衰落。到民国,一位县长又听风水先生建言:说连州像一条船,兴文塔是一竿篙,把船定牢了,船无法远航。于是这位县长便把兴文塔拆毁了。这故事听后令人哭笑不得。在今天看来,古人建塔“兴文”的举动,诚然愚昧幼稚。但塔一经建起来,还是有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作用的。从风景建设角度看,选址理想、设计奇巧的风水塔,常能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优势互补,相映生辉,达到融为一体的绝佳境界,确实有妙不可言的神奇作用。正因如此,后世之人总是津津有味欣赏和赞佩前人的择址眼光和建造艺术,而很少有人笑话前人的建塔动机,只有对那些建而复毁的无知行为才会投以嘲笑的目光。(罗耀辉) 来源:清远日报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