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象圣地缙云寺 作者:演相 缙云山,位于北碚嘉陵江畔,距重庆市区30多公里(渝合高速自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素有“小峨嵋”之称,为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该风景区面积约5600万平方米,有森林1400万平方米。 缙云山主峰海拔约919米,从北到南有朝日、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和夕照9峰,皆根据峰形或峰上景物、风光而命名。 狮子摩霄汉,香炉篆太空。 朝阳迎旭日,猿啸乱松风。 夕照三千界,莲花七窍通。 玉尖如宝塔,更有聚云峰。 “缙”:红色的云霞如红色丝带一样环绕于山。 其中以狮子峰最为雄伟壮丽,从顶峰“太虚台”俯视山下,北碚风光尽收眼底。如在清晨观日出而遇云海,峰后无边云海中偶有七色光环,可与峨嵋山“佛光”媲美。峰顶1盘石上有2个形如脚印的石凹,长0.3余米,深0.03米多,相传是道家真武祖师立在山头一跃而至南岸涂山留下的足迹。 冯时行有诗云: 借问禅林景如何,半天楼殿冠嵯峨。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 在缙云山聚云峰麓。423年慈应禅师开山创建。自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建寺以来,至今已有1570多年的历史。北周武帝(561-566)灭法时,庙宇及佛像被毁。年久无僧,有毒蛇蟄人。 唐高祖李渊(618年)曾亲笔题名“禅真宫”。唐贞观元年(785-804年),浙江幽谷净满禅师入蜀,按其师无见睹禅师指示,“逢缙则上,遇云则住”,进山重建缙云寺。因寺侧有相思岩,娟秀奇丽,攀其巅者徘徊不愿归,故847年(唐大中元年)宣宗赐额“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之故。874年(乾符元年)宏济和尚又进行重建。971年(宋开宝四年),慧懽禅师主持重修后,于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将宋太宗御诵梵经240函,迎至寺中供养。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敕改为“崇胜寺”,封慧懽禅师为慈印大师。 又在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蒙军主将汪德臣攻钓鱼城受伤,在缙云寺医治无效,于6月21日死于寺中。明永乐五年(1407年)敕谕“缙云胜景”。1443年(明正统八年),永灯和尚大兴修建,是时,正殿廊廓不下数十间,主持僧众多达百余人。1462年(天顺六年)英宗皇帝敕赐“崇教寺”。1574年(万历二年),神宗敕赐为“迦叶道场”,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皇帝下令改为“缙云寺”,在寺前建立石牌坊。增添了古刹幽深、雄伟的气派。明末战乱,缙云寺遭受兵燹,尽成灰烬。1660年(清顺治16年)贵州和尚自然法师,来此结茅幽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破空和尚修建大雄宝殿、经楼和佛像。1724年(雍正二年)明贤和尚修建天王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补修天王殿。道光年间,智福和尚修建客堂。 寺内大雄宝殿上塑有迦叶古佛,高约2米。两旁站立的一男一女,男的叫帝释,代表欲界法相;女的叫梵王,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佛教艺术塑像。其外有一匾额,上书“昙花蔼瑞”。 在缙云寺侧的香炉峰下,纵横百米,深山一壁,光滑峻峭,气派壮观。岩下古木森森,幽簧成林,岩崖底部,多处刻有宋代摩岩石刻,形状如塔,塔下凿有石窟,系埋葬僧人骨灰之地。其上刻有“相思岩”三个大字。岩巅高处有一巨石,远远望去,像是一个人在沉思,有人说这就是相思岩的来历。民国《北碚志》称:“山有相思岩,娟秀美丽,攀其巅者,徘徊不忍去”。宋时状元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1100-1163年),当年在寺中读书时,常留连于相思岩,后被贬谪重回缙云山,作有《春题相思寺》 1930年秋,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的太虚大师“游化人川”(太虚俗名吕淦森,学名沛林,法名唯心,1889-1947年),得知四川刘湘有“选派汉人入藏”之意,乃建议成立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教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学,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渝州(今重庆)军、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遂选定缙云寺作校址,推选刘文辉为名誉院长、太虚为院长、何北衡为院护,共同组成汉藏教理院董事会。该院办学2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老师有法尊、印顺、观空、遍能、满智、福善、虞愚、陈健民等。当年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罗汉寺的方丈大果法师、新加坡的演培法师、竺霞法师等均是太虚法师的学生。 太虚大师有诗云: 汉经融藏典,教理即叩关。 佛地无馀障,人天任往还。 太虚台:建于狮子峰顶,方形石台,四方各有圆拱门,内嵌太虚台碑,台正面嵌有“太虚台”三字。台顶为平台,四周砌有石栏,游人可登台观山望景。此台系1938年太虚任汉藏教理院院长时,师生为纪念他的50寿辰而建。 寺中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碑记。寺外有太虚法师和正果法师塔各一座,上有赵朴初和邓颖超的亲笔题字。 汉藏教理院年刊,由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编辑出版,1934年3月1日创刊,发行第一期,上海佛学书局印刷。1944年10月,出版《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一期,由私立北泉图书馆人文印刷所印刷。 汉藏教理院编译处,1937年成立,初名翻译处。由代院长法尊主持翻译。次年编撰汉藏合璧教科书,改名编译处。计编译脱稿地书籍47种,刻印10馀种供作青海、西藏、丽江等地的民众学校和边疆政治学校藏文课本。并出版发行太虚的《佛学概论》、法尊的《现在西藏》和大勇的《菩提道略论》等14种汉文佛书。 海潮音,初名《觉社丛书》,1917年太虚在上海创办。1919年改名《海潮音》月刊,1939年迁来缙云寺。从20卷1期起至23卷6期止,在北碚出刊42期,于1942年7月迁重庆罗汉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