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天台国清寺建筑概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国清寺建筑概说
  国清寺坐落在天台山南麓,北离天台县城3.5公里,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现存建筑基本上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时的规模.从建筑学角度看,国清寺无疑有它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就国清寺建筑的选址和总体的构思、功能要求、建筑布局、空间构图、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选址和总体构思
  寺院的选址一般都很精心,它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如环境、水源、交通和其它社会因素。国清寺也不例外,而“清、奇、古、幽”则基本上可以反映它的概貌。
  (一)五峰环抱,双涧萦流
  天台山脉蜿蜒至国清寺外围,有五峰耸歭,形成一道环形屏障。寺西灵芝峰海拔180米,登峰可遍览国清寺全景。寺前祥云峰,峰顶海拔301米,山中有历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国清寺干道右侧耸立着隋始建宋重建的古塔。寺后八桂峰,海拔344米,寺即布于八桂峰脚南向山坡上。寺西北面映霞峰,海拔462米,为五峰之最。东北方向为灵禽峰,海拔318米。
  五峰的山势位置与国清寺的关系十分协调、和谐。北面山峰高耸,山势陡峭,特别是西北方向的映霞峰,作为国清寺的天然屏障,抵御着冬季的寒风。险峻的八桂峰延伸到山脚处,生成一片长280米、宽170米的比较平缓的南向山坡。作为建寺的基地,此处朝阳开敞。在东南方向灵禽峰与祥云峰之间,有一条相当开阔的山谷,成为引风道。使国清寺在炎夏能得到东南风的吹拂。西南方向,即县城通向寺院的进口方向,有一片开阔地.开阔地前方有一小山,曰“木鱼”,为进入国清寺的第一道大门。
  国清寺址的优越,还在于寺院两侧有溪流相夹萦流.东溪发源于龙王堂,沿金地岭曲折径流三十余里,从灵禽峰与祥云峰间折向国清寺前.此水常年清澈见底.西溪溯于黄泥岗,水质混浊,沿八桂峰与映霞峰之间向南直泻,与东溪汇合于寺前丰于桥下。两溪一清一混,合流几十米,形成“双涧回澜”胜景,既是国清寺的生活水源。又是天然“护城河”。
  (二)七塔拱于前,石梁环其后
  寺与塔象是孪生的兄弟,但寺与塔的位置在总体上各有各的摆法.因清寺与国清寺塔的总体关系别开生面.极富节奏感。从天台城至国清寺一路行来;塔影忽隐忽现,直至步近国清寺前第一道大门木鱼山,塔的雄姿才全部扑入游人的眼帘。寺塔矗立于祥云峰西麓,寺前干道右侧的山坡上,塔身高59.6米。而一式七座相轮宝塔排列在寺塔的下方,好象在迎候远道而来的贵宾。寺塔和七佛塔一高一矮,一竖一横。竖的简洁挺拔,直耸云霄,红砖与蓝天相映;横的连绵起伏,绰约多姿。绿树与白石互衬,在体量、造形,线条、色彩上都形成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穿过七塔,至国清寺的第二道大门--“五峰胜景”亭。国清寺土黄色围墙在树荫里隐约可见。穿过一段依山傍水的卵石路,走过一座块石砌筑的单拱桥--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豁然横陈于前。此时,寺门在何处,还不得而知。从寺塔至山门不过250米,却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二、建筑布局与构造
  中国的佛寺一般分为三种:即禅寺、律寺与讲寺。国清寺属于佛教讲寺。
  其建筑群依功能分成四区,即佛事区、生活区、接待区与农事区。依主次分别摆布于四条轴线.三级空间中。依地势而在布局手法上高低错落。灵活变化。
  (一)大门朝东,不同寻常
  国清寺的大门不是正开,而是朝东侧开。这样做,有着多种道理。
  其一是中国传统的“风水”规定。国清寺的中轴线,正对八桂峰顶,与山脊一脉相承,这是一条“风水脉”。据《地理直指原真》载:寺院的开门之法“亦依《八宅周书》例。然坎、艮、震、巽、离、坤、兑七山可开正门,惟乾山一局、辰、巽、巳三向不可开正门,或从青龙首己位出入,或从白虎首已上开门”。国清寺大门的开法,正是“风水”对寺院开门规定的典型体现。
  其二是对创建者智者大师的怀念,在天台山山脉中,有一条从国清寺向东北方向沿伸至塔头的山谷、名金地岭,又称佛陇,相传国清寺建寺之前,智者大师院居金地岭巅的修禅寺讲经。佛陇在国清寺的东面,国清寺大门向东开即是为了迎着佛陇。
  国清寺照壁与大门的处理,作用不仅于此,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它在形式上虽然只是转了一个弯,多走了十几步步,但在感觉上就不同了,使寺院更具含蓄幽深之特色。
  (二)轴线分明,布局灵活
  国清寺建筑共有四条轴线,中间为主轴线线,西面一轴线,东面二轴线。全寺主要建筑30余座殿、堂、楼、室,分别置于四条轴线上。每条轴线上,又有一系列横向轴线。
  主要建筑如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前设一横向轴线,东为观日楼、西为祖堂;雨花殿前设一条横向轴线,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弥勒殿为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五开间,五架梁构架,明间4.52米,次间3.7米,稍间3.14米,通面宽19米,通进深11.34米。
  雨花殿为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构架形式与弥勒殿相仿。平面五开间。面宽19.66米,进深11.86米,抬梁歇山顶,作有彩画。
  大雄宝殿是因清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全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为长方形平面七开间,通面宽30.67米,通深19.71米,总建筑面积797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22.65米.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下檐为单昂斗拱,出挑2.25米;上檐为单翘重昂斗拱,出挑2.62米。顶棚为方形藻井,其中金步明间和次间的顶棚高2.3米。顶棚四周二层斗拱,下层为一斗三升斗拱、上层为五重翘斗拱。这样设计,更突出了主空间的气氛。
  钟、鼓楼位于弥勒殿与雨花殿之间的横轴线上,分列东西两侧。两楼的平面都是正方形、边长6米,构架相仿,均是四根金柱直通顶盖,周边八根檐柱支豕下檐。底层除拱形进门外。四周围以石砌砖墙,二层通透,重檐歇山顶。建筑总高11.7米。
  西轴线为次要建筑。有藏经阁、讲经堂、罗汉堂、三圣殿及安养堂、讲经堂前一横向轴线,东为三贤殿,西为栖霞殿;三圣殿前一横向轴线,东为延寿堂,西为塔碑楼。
  东面二条轴线则为接宾、生活方面的建筑,东一轴线上布置有迎塔楼、方丈楼、斋堂、田房寮;东二轴线上布置修竹轩,禅堂及客堂等。
  从以上建筑的结构、布局看,轴线的主次安排明确。在各条轴线上的建筑功能清楚,但在具体布局上却又自由灵活。
  全寺建筑布局虽在原则上受轴线制约。但全寺建筑平面随地形而高低起伏,每条纵曲线上的建筑物由前至后逐步长高。尽端则以一座主要建筑物作为收尾。
  横轴线上的布局,除随地势有高低外,在建筑物体量、构架、形式上也形同而实异。
  (三)联系经络--廊
  全寺30余幢建筑计12620平方米,分别由50多个大小不同、形式不一、格调各异的院子组合而成。而这些院子又用各式各样的廊厅、穿堂联系成一个整体。全寺不同形式的廊。总长度达1887米,交通面积3595平方米,占全寺总建筑面积的28.5%。归纳起来,全寺廊的形式有:
  ①桃檐廊,如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等。 ②连檐柱廊,如禅堂,祖堂的外廊。 ③重檐柱廊,如观音殿、罗汉堂的前廊。 ④双层柱廊。如法堂、方丈楼、迎塔楼前廊。 ⑤连檐双层房单层柱廊。如观月楼前廊。 ⑥骑马廊,如大悲楼东廊,返照楼前廊。 ⑦挑楼骑马廊,如方丈楼与修竹轩的后廊。 ⑧挑檐廊,如观音殿、罗汉堂后廊。
  以上八类均为外廊,从平面形式上还有回廊以及穿堂,过厅等过渡交通联系的形式。
  三、空间构图的特点
  (一)空间的构成
  建筑、柱廊、围墙以及踏级等,均可构成空间,人进入建筑--包括室外庭院,所体验到的不同感受--亲切的、庄严的、轻松的、舒畅的,就是靠不同空间的构成而产生的。
  不同的建筑需要不同的空间气氛。寺院殿堂部分需要肃穆有神秘感的空间,僧居部分需要宁静有居住气氛的空间,接待部分需要明亮亲切的空间。
  一个院子围以实墙,是空间的封闭,便与相邻的空间截然分开。寺院中的僧居部分多为封闭空间。如静观堂是封闭式空间,而与之紧邻的妙法堂则为噪杂空间。静观堂内清静、幽雅、不受妙法堂鼓、钹、诵唱的干扰,加上屋面形式的高低错落,空间组合上大小、明暗的搭配,使之内部居住气氛十分浓厚。
  墙上开以漏窗,门洞等是对相邻空间的渗透,如三圣殿与安养堂以半开敞的漏室围墙相隔,两个空间彼此渗透。在围墙的敞开部分,设以水池,使两个空间之间视线相通,而又不能走通。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似一个大空洞,在具体处理上却又似两个空间,这是建筑模糊性的一种处理手法。
  在空间四周围以半敞廊,是空间感觉上的扩大,如雨花殿至大雄宝殿之间,四周围以半开敞柱廊,使主空间更感扩大,也增加了空间气氛的热烈感。
  如在空间之间隔之全开敞廊,即为空间的延伸。如弥勒殿至大雄宝殿之间,虽然在中间隔了一个雨花殿分为两个空间,而实际上由于雨花殿两侧的空廊,使这两个空间通连成一个大空间。
  (二)时间、距离与空间
  人在一定的空间中,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活动着,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延伸,运用不同的手法、可以构成给人以不同感受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整个活动路线上又互相贯通,是随时间与距离变化的空间变异与流通。
  国清寺四条纵向轴线,能够沿轴线方向贯通的就是中轴线,这是全寺宗教活动的最主要部分。沿着这条轴线一路前进,随着地形、踏级、墙垣、建筑及柱廓等的不同组合,又可构成如下几个空间:
  从大门至弥勒殿前第一段石级,为长25米、宽6米的引道,引道两侧以两堵1.6米高围墙相隔,墙后是两个竹园。这是来寺院朝拜者进人大门后的第一个空间(简称中一空间)。因两堵围墙相夹,使朝拜者目不旁视,视线朝前引向弥勒殿,空间方向为纵向。引道两侧围墙高度与人的视线相平,这就使空间感觉产生了维妙的效果。两旁竹林空间可见而不可及,使引道与竹林两个空间既隔又联。
  从中一空间上1.5米高石级至弥勒殿,为中轴线上第二空间。纵深5米,宽34米,空间方向横,左通“鱼乐国”,右达和尚生活区。两侧围墙高耸,是全寺院的第二道屏障。
  弥勒殿与雨花殿之间为中三空间,纵深27米,宽36米,空间方向横。由于雨花殿两侧各留出8米的空档取以空廊,使雨花殿前后空间--即弥勒殿至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上及两侧的建筑都沟通了。这一横向空间相应衬托了横轴线上钟鼓楼的地位。站在第二空间中轴线上,穿过雨花殿的大门,大雄宝殿的下部已在视线可及范围。因此这一横向空间的设置只会增加空间的变化和节奏感,不会影响“向前’的趋向。
  出雨花殿迎面为一道二米余高的挡土坎,构成中四空间。这是大雄宝殿前主空间的过渡空间,形扁宽,纵深6米,宽36米。此时视线由于挡土坎的遮挡,可视及大雄宝殿上半部,这是烘托全寺最主要建筑--大雄宝殿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从中四空间上十二级踏步,即达大雄宝殿前的主空间,深与宽均36米,设有横向轴线。这一空间是全寺最主要的空间,大殿的整个建筑物全在视野范围之内,从空间边缘看大雄宝殿,水平视角52度,高度角30度,属完满欣赏大殿全景阴良好视线。
  (三)借景
  在整个国清寺的各个空间,都可“借”环抱国清寺的五蜂胜景。在灵芝蜂顶灵芝亭可鸟瞰国清寺全景,而在国清寺的各个院落里也可抬头见这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灵芝亭。迎塔楼位于东一轴线的最后部,地勢最高,站在迎塔楼走廊上,挺拔的隋塔上半身姿影历历在望。隋梅园中,隋梅的上半身俯卧于围墙上,探身于月桂寮空间内。使月桂寮借到隋梅之景。在弥勒殿前右侧,西轴线最前面,布置了一个“鱼乐园”,以圆形放生池为主,周围环以花木。西侧高台上建一清心亭,北面紧邻的是安养堂,西望灵芝峰,前对祥云峰,园中之景又借了两峰之景,清心亭居高临下,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四、艺术特色
  国清寺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风水与传说的融合,独特的建筑布局,庄重朴实的艺术手法,明快的空间变化和过渡空间等方面。
  国清寺建筑的选址是风水与传说融合的产物,国清寺的选址,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风水所说的选择方法.其所处地形五峰环抱,双涧回流,是风水中的最佳地形,即风水家们所谓的“四灵”式地形;从建筑来看,国清寺山门外的七佛塔,在风水中象征着七星之象,丰干桥是风水所说的水口关锁,而殿堂的布置亦是风水干预的结果。
  另一方面,国清寺建筑的选址也受传说的影响.据《天台山方外志》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于陈太建七年(575)初入天台山,先于佛陇修禅,遇一老僧云: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大师云:现在草舍尚且困难,何论此事。老僧又云:今非其时,待三国统一后,当有贵人必造此寺,寺若成,国必清.果然,在智者大师死后的第二年,即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就命司马王弘与智者大师的弟子章安灌顶,在“皇太子基”营建寺院。寺成,初名天台,隋大业元年(605)改为国清寺,同时,国清寺的其它殿堂和景观,如雨花殿、伽兰殿、锡杖泉等,几乎都有美丽迷人的传说。更增添了国清寺的无限魅力和佛教所宣扬的神秘性。
  国清寺的建筑布局,从结构章法看,其起自山门外的七佛塔与寒拾亭,与其它寺院比较,天台山石梁方广寺为虚起,宁波天童寺起自山门,而杭州灵院寺则起自“咫尺西天”照壁。自七佛塔至山门,国清寺采用的承接手法,是溪流承接。而其它寺院的承接方法,宁波天童寺、杭州灵隐寺等用的是林木承接,天台真觉寺、宁波阿育王寺等用的是甬道承接。
  从殿堂的布局看,中国古代殿堂的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而国清寺却独出心裁,在整个建筑组群中,安排了四条纵轴线.即中轴线、西轴线、东一轴线及东二轴线,造成了不对称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在其它的佛教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再从主要殿堂的布局看,一般说寺院的主要殿堂,如大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藏经殿、方丈楼等,均置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在中轴线上,大多寺院或以法堂,或以方丈楼、或以戒坛、或以藏经殿等,为末端。国清寺则不然,其中轴线上的殿堂布局,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而以大雄宝殿为末端,并将应置于中轴线上的法堂与藏经阁置于西轴线,方丈楼置于东一轴线。这一切就构成了国清寺独特的建筑布局。
  国清寺建筑的艺术手法融宫式建筑与民居建筑于一炉,如中轴线上的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均按宫式建筑营建,歇山顶,木构架,配以斗拱、彩画,既显豪华又具有威严庄重的气势,而两侧三条轴线上的建筑全采用一般建筑的营建手法,如三圣殿为硬山两坡顶,配以马头墙,同时装饰有少量的斗拱,雀替及抱头梁上作浮雕等,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民居风格。又如国清寺山门,既有宫式建筑的特点,又有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宫式建筑与民居建筑的统一体,山门外形简单,比例恰切,与“隋代古刹”照壁浑成一体。山门造型优异,在3.9×1.56米长方形平面上立柱支三架承歇山屋顶,在檐桁下出挑了两垂花柱,在垂花柱与四攒斗拱间悬挂“国清讲寺”匾额,大门侧墙呈八字形,门檐两侧垂花柱,如挂落、如彩灯,气氛热烈,整个大门低矮,高宽比例亦仿民居尺度,这些处理手法,让人感到端庄而朴实,热烈而亲切。
  此外,国清寺建筑中用以联系各个大小院落的“廊”,也是浙江民居建造中通常采用的处理手法。
  国清寺建筑的空间变化是明快的。如以中轴线为例,就可看出,中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有高低起伏的节奏,有抑扬顿挫的旋律。在整条中轴线上,如果把进入大门前的空旷地,也称为一个空间的话,那么沿中轴线一路行来,在空间效果上,就有扬--抑--扬--抑--扬的节奏。第一空间的“抑”是为突出弥勒殿空间的“扬”。而雨花殿后空间的“抑”更增强了大雄宝股主空间的“扬”。
  作为国清寺建筑主要空间的联系,还有一个过渡空间,过渡空间的处理手法有五种:
  第一种形式为通道,如第一空间从妙法堂至聚贤堂。空间尺度低矮狭小。是一种经“抑”到“扬”的处理手法。
  第二种形式为过厅,如第一空间至方丈楼,过厅明亮开敞,这是方丈楼使用功能上的需要。而至三圣殿的过厅。则较曲折,在过厅上布置有传为王羲之书的独笔“鹅”字石碑等,可供人们过渡时逗留瞻仰,也增加了第二空间的隐蔽性。
  第三种形式为折而暗的廊,如从妙法堂至静观堂,使静观堂更幽更静。属于这一处理形式的,还有三圣殿前院至后院。
  第四种形式为两个空间完全用实墙或高围墙相隔,其间只通一实门,关了门是完全相隔的两个空间,开了门则豁然到了另一天地,如罗汉堂至西竺洞天,妙法堂至虎啸堂,方丈楼至修竹轩。
  第五种形式是以曲折的踏步过渡。如方丈楼至迎塔楼等。
  不管那种形式的过渡空间,在效果上均增强了从一个空间进人另一个空间的清新感。把次要空间与主要空间相联相套在一起,更增加了国清寺建筑群的曲折离奇和深幽莫测。
  国清寺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座大型佛教建筑群,李白曾有“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普照寺》)之誉。它的选址,总体构思、平面布局。空间变化、艺术特色及许多独特的处理手法,对现在和将来的建筑艺术,均有借鉴意义。

 
 
 
前五篇文章

清代汉传佛教建筑赏析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北魏时期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八

东魏和北齐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九

 

后五篇文章

蓝毗尼简史

法源寺志(2)

法源寺志(1)

一个古寺庙建筑群

书法中的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