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中的茶 茶与书法的联系由来已久,历代书迹中有着茶事,历代茶事中有着书家。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纵观历史,茶的作用在发展变化,包括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等,还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和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特别是魏晋以来,诸如“以茶代酒”、“陆纳杖侄”等佳话的出现及茶与佛教结合而逐渐显现出朴素、廉洁、宁静、淡泊等一系列象征意义。因此,茶艺的精神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中国书法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性与此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 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如《古籀汇编》中收有的三个古玺文字。应该是先秦时的书迹,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宋人熊蕃称:“自小龙团出而龙风遂为次矣。”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以来,佳品则更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