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三

  敢问路在何方

  午斋后,一人在西花园散步。尽管周末,天气没有前几天高温,来寺的人也并不多。边走边念着佛号,注意脚步的节奏,觉得这种环境加上出家人简直就是最佳搭配,特别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百年老樟,绿荫覆盖了北部的半岛,一二游客,坐在石凳上喝茶,孩子在池边喂鱼。不时,几只鲤鱼跳出水面,泛起一层涟漪,惊散了龟鳖鱼虾。大鼋,自从天气热起来后,躲在水底避暑,几乎看不到影子。

  走到放生池的北角,靠近假山的位置,一个小伙子跟了上来。

  “可以向您提个问题吗?”

  “可以,”口里回答。

  “你觉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你指的是什么人?”我反问

  “一般社会意义上的人”

  “寻找幸福,去除烦恼。”

  “我是苏大的学生,姓刘,今年研究生毕业,学的英文专业。最近为就业的事觉得很苦恼,甚至有前途渺茫的念头。”

  “哦,那过来坐坐吧!”

  坐在三笑堂的椅子上,他说出烦恼的原由。

  “我一直想从政,做一个清官,那样可以为百姓造福。同时,我自己今年快30了,父母也老了,我觉得也要为他们多考虑。可是,偏偏事与愿违,我被安排到南京一家高校教书,这与我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近来觉得自己很苦恼,觉得没有方向感。”

  “得与失,看似简单,可是人生几乎常常要面对。用不同的心去看待、应对,结果往往大不相同。

  做个清官,为民造福,理想固然崇高。可是,条件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心灰意冷,死路一条。记不清谁说过,不要做官,要做事。一个高校教师,能够传道授业,本身意义就非同寻常。现代的年轻大学生,在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生命方向等方面,大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如果你能够用自身的言行尽可能的帮助引导一些人,这份工作的价值就不寻常了。”

  其实,从因果循环的意义来讲,小刘也是高等教育的失败者。千军万马挤在一座桥上,最后大家都要摔死。可是,大家都希望奇迹出现,落在自己身上,就好比去买彩票,尽管知道概率微乎其微,可是还是得赌一把。

  人活着,干的事也是一样,就是要让自己感到光明快乐,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孩子、老死……

  我们的心闲不下来,否则会觉得寂寞无聊,所以要找些东西来转移痛苦。可是,好比晚期癌症病患者需要通过注射杜冷丁缓解疼痛一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然,和小刘这么说是不合适的。我告诉他,快乐的答案可以有多种,你可以再等机会。当然,在这之前,开心的投入到现在的工作中去,你会发现快乐。

  “你觉得出家生活幸福吗?”

  “是的”我回答。

  “比如说,经常看到大家带着烦恼来寺院,企求佛陀和僧团帮助解决。而我们,虽然也会有些烦恼,但知道那不过是习惯的流动而已。不去纵容它,也就不了了之。”

  小刘若有所悟,道谢起身告辞。我送他一本济群法师写的《生命的回归》,或许对他今后的生命有些启发。

  病 中 随 想

  俗话说:“有福的人害腿,没福的人害嘴。”

  很幸运,即使在病中,还可以被称做福人。

  幸福在哪里?

  儿时的一首歌中这样唱的:“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唱歌的那些岁月,我们真的很幸福。

  幸福在哪里?

  高中的时候看《简爱》,女主角对男主人公说:

  “哦,人不能仅仅只爱上帝。人可以在彼此的相爱中去感受上帝。”

  幸福在哪里?

  进入社会,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到处充满了希望与挑战。努力、努力,书桌上放着本《菜根谭》,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幸福在哪里?

  惯性似乎很大,一切好象有些紊乱,记不得谁说过:“你可以不上这班车,可千万别挡路中间。否则……。”

  音乐和啤酒中,我与我追逐的梦擦肩而过。

  幸福在哪里?

  江南初夏,一个古老的寺院,半靠在墙上,用一台现代笔记本敲出几个字送给你——在这里,就在这里。

  简 单 活

  今早很疲倦,迷糊中手机中传来短信的声音。7:15,这么早,会是谁呢?没准又是广告,不去管他。过了半天,打开一看,是条问候的消息,不过却搞不清对方是谁。

  “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曾落下的问候,这次一起补偿;未来的秋天,愿您心情荡漾;所有的关心凝聚于这条短信,祝夏日清凉,一切顺心!

  蛰居在屋子里,有人牵挂,自然有些感动。

  平凡的生活中,开心,也许就是一些简单的语言,简单的人和简单的事情。

  昨天清晨,早斋后,到西花园散步。隔着放生池,看见法师在鹅卵石上来回经行。走到东南角,和他相遇,问候之余,提出几个问题。

  “经常接触信众,有时他们会带着很多问题,费劲口舌说了半天。当时,或许还有点效果。可是,出了门,可能用不了多久,问题可能又来了。”

  “一般人就是这样,他们的心行就是习惯性的重复。所以,一种健康的心理需要反复培养与训练,不是一两天工夫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该多说的就要多说,该少说的就要少说,不该说的也就不说。你看藏地一些大德,开示信徒有时就干脆利落,快刀斩乱麻。让他先把某个咒子念上几万遍,或者磕上几万个大头。等到他实践的过程中,心中的妄想逐渐减轻,看问题自然明白了。没有定慧的工夫很难不陷入生命的洪流,要具备一种超然的智慧,才能卓然独立。当然,寺院营造一种学修氛围,可以给他们提供一方净化自我的处所。不过,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那您认为戒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呢?”

  “戒律,那当然很重要,它是修行人的前提和保障。律仪的生活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一个持戒的人对外在的需求很少,内心平和,这样就非常容易获得禅定。否则,整天胡思乱想,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

  是啊!学佛人的目标就是短除烦恼,怎么断?

  大家都知道烦恼是自找的,可是,大多时候明知死路一条,还免不了有侥幸心理,希望奇迹发生。

  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太多,我们得到的东西太少。我们实际需要的太少,而我们期待获得的太多。

  我们爱和别人比较,用外在的多寡鼓励或者不满那个虚伪的自我。我们爱和自己认真,把那个假我搞的神魂颠倒。我们有时耐不住寂寞,享受不了清福,还想用世俗的欲乐来麻痹自我,换取那刀刃刃上的快乐。

  我们不明了,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开心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就是解脱者的生活。

  如何过这种生活,首先要有颗简单的心。

  “我心似秋月,碧潭呈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子如是说。

  芬 陀 利 华

  净土宗,又名莲宗。据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男子还是女人,不从母亲的体内降生,而是从七宝池中的莲花中出世。这使我们想起幼时看过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小哪吒也是从莲花中来到世间,听起来好象有点神奇,不可思议。

  喜欢莲花,或许和自己选择净土法门有关。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些莲花的照片,突然动个念头,要找个地方看莲花。风花雪月,与古佛青灯的僧侣应该距离很远。和尚看花,在一般人眼中有点怪怪的,也许会被认为六根不净。记得上个世纪,那个颇有争议的和尚和几个友人在一个春天,来到游人如织的江南赏梅之时,也遭到不少眼光的冲击。

  师兄在无锡,早就邀请去看看,一直没抽出时间。那天,他电话中提到那里有个蠡园,是欣赏荷花的好去处,当即表示不日过去。

  周末,风很大,夹着细雨,有点清凉。暑天有这么好的日子,实属难得。汽车在太湖边的江南兰苑停下,师兄迎了上来。看上去,他依旧那么精神,虽然经常忙着接待。但并不象我,不堪重负,皮包骨头瘸腿僧。

  兰苑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小园林,里面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兰草上百种。人工挖掘的池塘里,点缀了一些睡莲,青黄赤白,竟相开放。竹林深处,几张石桌凳,坐在上面喝茶,仿佛有种隔世的滋味。师兄带着学生去看兰草,之前我来过几次,没有去。一个人坐在竹林下的池塘边看风景,夏蝉间歇地鸣叫,风不时带来一丝凉意,不经意间口里念起了大悲咒“南无喝那达逻多那夜耶……”

  游人不多,四周寂静,这种感受很久没有了,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寂寞。

  “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土宴中甚不宜。”祖师们说的很对,僧人大多喜欢山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广福寺是座小庙,距离兰苑步行约7、8分钟可达,沿途是片茂密的竹林。寺院规模不大,历史也不到百年,可是地理位置优越,紧挨太湖。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清修的僧侣来讲,不谛是个养道之所。近代高僧慈航、演培、茗山等人曾在此开坛弘法,化导一时。

  寺院距万浪桥约半里路,桥建在太湖上,正对着三山岛,水天一色。人站在延伸至湖中的栈桥的尽头,很容易找到一种感觉,一种无法回头的感受。浪与风夹裹在一起,打在身上和脸上。令我想起空海大师的一句名言“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做风;不要阻止雨,应将此身化做雨。”丰子恺先生也说过,“躲避风雨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风雨中去。”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何尝不是如此,直面烦恼,解决烦恼,放下小我个人的得失,成就无我的大道。

  据说,范蠡在辅佐越王战胜夫差后,舍弃优厚的权位。带着美女西施泛舟蠡湖,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财源滚滚。他为人厚道,乐善好施,不吝惜钱财,所以生意越来越好。在他死后,后人甚至将他奉为财神,尊称陶朱公,也是对他善于理财的承认。财富从布施中得,早年中国百姓基本上能够接纳这一观点。

  今天的蠡湖有120余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二,湖中种植了许多荷花,色彩不一。宛如《弥陀经》上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一池盛开的荷叶,谁能想到它们竟会成长于鄙湿的淤泥中。修行同样如此,菩萨的万德庄严之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在浊恶的世间、于救度烦恼的众生中成就。

  菩萨就是五浊恶世的种莲人,就是要将三毒的火焰化为清净的红莲。

  朋友,为了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边 缘

  这几天,教学部主任和监学忙的不亦乐乎。老生毕业,新生入学,住房、分配都要逐一落实。同学们也没闲着,二年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继续读书也好,进入外寮发心也罢,似乎都需要调整一下。

  听说,现在大学毕业就面临失业,所以多数学生很早就忙着跑人才市场,递简历、找工作就业。而佛学院的学生就没有后顾之忧,毕竟,即便不能再深造,而僧人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早几年还有句笑话,“干部下岗,职工分流,唯有和尚供不应求。”

  “天下丛林饭似山,随缘处处任君餐。”很少听说和尚饿死的,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个懒和尚。象我一样,连饭也做不好的懒和尚。佛门广大,不舍一人。高僧大德很多,粥饭僧更是不少。古往今来,为了吃饭进入僧团的当不在少数。历史上,为了逃避赋税混入丛林的枚不胜举。的确,佛门养活了不少人,在民众中形成了慈悲的形像。可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衰落的种子,使得自身主体性不明。伪僧、劣僧的泛滥,应验了释迦的预言。

  据说,释迦临终前,波旬来到他的面前,欢喜雀跃地说:“你终于走了,这个世界就为我控制了。”佛陀回答:“佛法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谁也无法更改。”

  波旬沮丧地说:“那我就在你的末法时期,让我的弟子穿你的衣,吃你的饭,破坏你的僧团。”佛陀无语,两行热泪顺着脸颊往下流。无可奈何,这个世界就是魔罗的世界,有限、欲望充斥的空间。

  佛教在中国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思想,他只能在潜移默化中甚至适应迎合中影响社会。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中称禅师为大地边缘人物。那么,佛门扮演边缘的团体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我们还要为自身存在努力与证明。我们要与……相适应,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要……。

  家师以前曾开玩笑地说过,政府是耍猴子的,我们就是演员,互即互入。有的时候,我们好比一个大户人家的小老婆,急着怀孕生个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个女人,一个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呵呵!

  绝大多数时候,先认清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重要。佛陀是伟大的,三宝是崇高的,但并不能编织为花环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做为装饰。毕竟,他是他,你是你,各人吃饭各人饱,这个道理很容易懂,至于做到多少,就要大打折扣了。僧人有他的本位,不要越位,也不必错位,套用一句行业术语“是法住法位。”

  般若会上,大智舍利弗向佛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很关键,不是对付外在的一切,只要解决自己的这颗心,也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了。

  七月十五话魔罗

  转眼间,大半年过去,僧团安居的日子即将结束。依照律制丛林的仪规,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寺院一方面要举行解夏自咨仪式,同时还要兴建盂兰盆会。在这一天里诵经,籍着全体僧众三月精进修行的力量,超度各方檀越的历代先亡。

  佛法传到中国,具体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将这一天称为中元节,有的干脆称为鬼节。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把节日渲染的栩栩如生。更有甚者,称七月为鬼月。这和佛教有没有必然联系,不好说。可是,要说一点干系没有,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过去中国人存在一种观念,人死了就会变成鬼,不同的是善鬼与恶鬼等等的差别而已。魔鬼,一般指那些凶神恶煞的厉鬼,这是多数人都惧怕的。可是,你根本都无法见到,更多的是自己造出的幻想来吓唬吓唬自己罢了。

  抛开外在的魔鬼不说,让我们听听佛陀对于魔的一则介绍,或许可以为彼此打开一扇了解认识魔的大门。

  一位名叫三弥离提的比丘白佛言:“世尊!所谓魔者,云何名魔?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魔。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

  魔在哪里?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简单的说,就在我们六根触对六尘境界的刹那,可能一不留神,它就进来,你或许还以为那是朋友呢?

  再来看看佛陀对比丘的告诫:“有六魔钩。云何為六?眼味著色,是則魔钩;耳味著声,是則魔钩;鼻味著香,是則魔钩;舌味著味,是則魔钩;身味著触,是則魔钩;意味著法,是則魔钩。若沙門、婆罗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罗門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佛陀的比喻十分形象,魔罗的魔爪握住六条锁链随时潜伏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伺机勒住我们的喉咙。只要你对六尘产生一点贪爱,你的脖子上就会挂上一条铁链。你可别沾沾自喜,以为得到一条挺不错的项链。这些小鬼把链子套在你脖子上之后,你就麻烦大了。一开始,你会觉得身体负重、行路吃力。接下来,呼吸困难窒息身亡。

  如何摆脱魔爪,获得自在,下面有段佛与魔罗的对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一天,魔波旬打扮成一个蓬头垢面的放牛人,寻找走失的牛来到世尊前问:“瞿昙!見我牛不?”

  世尊作是念:此是恶魔,欲來乱我。即告魔言:‘恶魔!何处有牛?何用牛为?’

  魔作是念:沙门瞿昙知我是魔。而白佛言:‘瞿昙!眼触入处,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所乘。’

  复问:‘瞿昙!欲何所之?’

  佛告恶魔:‘汝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彼无眼触入处,无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尔時,天魔波旬即说偈言:

  ‘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一切悉属我,瞿昙何所之?’

  尔時,世尊说偈答言:

  ‘若言有我者,彼說我則非;是故知波旬,即自堕负处。’

  魔复说偈言:

  ‘若说言知道,安隐向涅槃;汝自独遊往,何烦教他为?’

  世尊复说偈答言:

  ‘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为彼平等說,真实永无余;

  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

  魔复说偈言:

  ‘有石似段肉,饿鸟来欲食;彼作软美想,欲以补饥虚,

  竟不得其味,折嘴而腾虛。我今犹如鸟,瞿昙如石生,

  不入愧而去,犹鸟陵虛逝,內心怀愁毒,即彼沒不现。’

  带着怨恨离开佛陀的魔罗,他会甘心饿着肚子吗?或许,你我将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挂水与学佛

  人的身体其实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个毛病。对于世间人来说,谁都不愿意有病。早几年还流行一句话,“有什么都别有病。”生病的滋味每个人都经历过,希望生病的人确是很难找的。

  我们仔细想想,观察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找不到一个身心没有疾病、完全健康的人。对此,一些人感到失望,觉得忧伤。另一有些人可能熟视无睹,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只要我现在没病就可以了。可是,内心里依然会滑过一丝不安的情绪,但很快会被其他的想法观念和行为代替填补。

  有些人,可能认为佛应该没有和我们相同的问题。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他的一生中,依然遭受过各种疾病,诸如背痛、头痛等等……

  记得佛陀曾说过,人身是五蕴的假合,老病死又是人间的真相,生命是无法拒绝病苦的,就象你不可能让你的心不想任何事情一样。

  有些学佛人对于生病的态度,会让世间觉得很滑稽。比如,有的时候应该吃药治疗,他偏偏不吃药,而认为是所谓的业障现前。等到无药可救离开人间的时候,周围的人又认为这是业力使然,早点解脱也好。我不否认,有些病的确有宿世的因缘,非服用药物可以解决。可是,我也绝对不能接受,不吃药只要忏悔就能解决一切的疾病。否则,佛陀为什么还要弟子们到城里给他抓药呢?

  好象有点跑题,不好意思。最近几天,高温又来了,有些人的体温也在上升,安也是其中的一员。病因很简单,空调房间时间太长引发慢性咽炎。到医院,医生提出的方法——挂水,驱除炎症。

  学佛和挂水消炎倒是也有类似之处。我们对于世间的盲目无知,所以引发错误的行为,当然,痛苦和烦恼也就接踵而至。一天,我们遭遇到佛法,我们希望籍此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和遭遇。接下来,就开始了治疗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佛。首先,我们需要给自己注入一些正确的观念,也就是正见。我们并不缺乏,只不过由于病菌的强大,他很久未能显现罢了。但是,我们要说,从一种观念或者知识转化为为生命的一部分是至关重要的,这点实际决定你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还仅仅是个佛教的同情者。如果,正见的知识能够将你内心本具的觉性逐渐调动起来,那不仅可以克服现有的病菌——烦恼,而且可以形成一套有效的烦恼干预机制,令你可以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各种病毒。

  可是,不幸的是,更多的情况下。由于我们没有把法纳于心,或者说我们自身的机制还不健全。所以,我们就会反复的发炎,然后我们再去挂水。一而再,再而三,轮回难道不是其最好的注脚吗?

  幼苗由于扎根于土壤,所以会成长为参天大树。雄鹰依托于蓝天,因此可以展翅翱翔。同样,信仰一定要扎根于三宝,才不会迷失方向。

  遁入空门今四年

  清晨,阳台乘凉,盘算着今天是七月初十,突然记起是自己出家纪念日。

  四年前的今天,在恩师的摄受下,我披上僧服。没有彼此的了解,也不需要互相考察,一切似乎都是因缘所至,水到渠成。五分钟之内,在外表上完成了从俗人到僧人的过渡。

  穿上僧服的那一刻,感觉那身衣服简直就是天衣。这点感受,或许出嫁的新娘在穿上婚纱的时候才能够理解。

  送我上山的两位昔日同参居士,在落发后自然改变了对我的称呼。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很晚才休息。三点半,出家的寺院早板就打响了。起床,晓石尽管不情愿,可还是爬了起来。嘴里嘟囔着:“成峰师,这辈子都这样了。”

  说不清是伤感还是嘱咐,尽管有些感触,可急着上殿,只是回答:“过去还要早,二点半。”

  早斋后,晓石和家东要回去。向我辞行,我提出送到山门。他们说不必,我坚持走了下去。大家在一起许多年,一下子分开。尽管彼此都很欢喜,可我还是隐约感到他们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一种很淡的伤感,或许那就是凡人的情执吧。

  家东临走前送了我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据说是特意为我写的。家东出过家,虽然时间不长,可是对三宝和道场的感情却无法割舍。见到别人出家,更能勾起自己那段难忘的岁月。

  下山的时候,晓石叮嘱不要记挂家里,兄弟们会经常去看望老人。有困难只管讲,都是哥们,自己人,千万别客气。我无言应对,知道说什么也是多余。

  他们回到了城市,回到了红尘,为了生命中的宿缘,了结一些算不清的旧帐。只是偶尔,也会来山里小住,缓解旅途中的困顿。可是,山里的简单与寂寞,却让他们一再走开。

  选择在山里剃度,和自己的古怪性格有关。记得剃度前拜访一位熟悉的老居士,他给了几个建议。

  第一,选择一个好师傅,要么在归元,要么请位有些知名度的大德。不过,当我提出家师的上下后,他认为倒也合适,老人一生清修,淡泊名利,口碑好,是个老修行。

  第二,他说既然想好出家,就要坚持下来,否则就是生了儿子也会被人看不起的。对于这点,我对他的观点略有不同,僧团来去自由,来者不据,去者不留,不可勉强。否则,过多的寄生虫更会导致身体的疾病。没隔多久,和回车师两个傻迷还幻想教内需要成立一个还俗僧人再就业培训中心,让那些无心过丛林生活却宥于无一技之长的僧人,有个地方学到谋生的技能,不为了衣食而念栈,最大程度上净化僧团。今天看来,那只是一厢情愿的诉求而已。

  第三,他关照出家后要相信因果,别象有些人贪图现在一点点名闻利养,与修行解脱不可同日而比。就算做不到因地用功,果报摆在面前也要有所警惕。可怜、可悲的是还有人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真是可怜悯者。

  老居士长期从事教内事务,与各类僧人交往过密,对于僧团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他的一翻忠告,如今回头看看,的确是经验之谈,受益颇深。最记得告辞时,他引用赵州和尚一段开示点拨我。“汝若住丛林,三五年不说一语,佛菩萨也奈何你不得。如若不然,截取老僧项上人头。”

  知道这句话千金不换的,可惜,做的不够。昨天,见个偈子,颇能代表目前心情。“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自杀与自我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点吃惊,也许会漠然。仔细想想,你的亲戚朋友乃至周围的熟人,当然还有你本人,在生命的洪流中,难道没想到过这件事。或许,那只是短暂的几分甚至几秒钟。那一刻的感受,可能至今你还难以忘怀,那种生命本质上的痛苦给你带去的煎熬、烦躁、无奈和绝望。

  如果有过亲人自杀的经历,那对于活着的人来讲,一旦涉及相同的话题,简直就是让痛苦重演,不堪回首。

  有人说:“从凡夫的角度来看,出生与死亡是平等的,任何人也无法回避。”

  可是,人类更加关注降生,为了庆贺生,我们欢呼雀跃、我们眉飞色舞、我们……

  对于死亡,我们会本能的拒绝、抗议,尽管我们了知谁免不了,但我们还是要想尽方法延缓死神的脚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活在一念之间。但千万个人千万个念头,所以世间不免也就千变万化起来。

  那天喝茶,听烨珂介绍,经过分析,自杀的人群从决定实施行为到结束只有2秒多一点。当然,在这之前,也一定酝酿了许久。可是,想到一瞬间,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走到了终点。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较高的死亡原因之一。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富裕的国家还是贫困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以此来解决生命的困惑。

  中国为全球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为全球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死亡,至少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中国人有句话“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当世间的一切对于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当你已经不再留念世俗的一切的瞬间,当你没有信心抵抗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之时,当你觉得已经走到生命最美丽的那个镜头的当下。这时,这句话就会成为你行动的指南。

  自杀的原因千奇百怪,报复别人、否认自己。根本上来讲,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或者抓住些什么确是毋庸质疑的。这也很正常,人活者就是想握住些东东。

  金刚会上,那些发菩提心的众生问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时?佛的回答可能会让我们这些心浮意躁的人目瞪口呆。“善男子善女人,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不应住色生心、生心、不应住香生心、不应住味生心、不应住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在普通人看来,这简直不让人活了。凡人的心理特征就是住,住在根尘交会产生的六识中。什么都不许住,那如何才好。一旦,手中一张牌都没有了,我们会绝望。此时,没有想到绝处逢生,更不敢想象无中生有。

  那么怎么办,我们就会让他们抓住点东西,让他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告诉他们“你可以不必死,你还有许多活路可走。”

  剑客与盗贼

  早年听过相声大师马三立讲的一个段子——《逗你玩》,小偷骗孩子自己叫逗你玩,把他家中值钱的东西都拿走,而母亲在屋里却一无所知。问孩子和谁在说话,孩子总回答是逗你玩,母亲也就没当回事情。

  “逗你玩”本领的确很高明,他会给孩子表演节目,孩子看的入神后,逐渐对他产生好感。紧接着,骗子就开始动手显出原形来。

  所以说,骗子并不是从外表上就可以一下子分辨出来。同样,有点伎俩的盗贼来到你面前也会用些方法诱惑你。“先以欲钩牵,后令入圈套”的方便,他们操作起来没准比你还要熟练,灵活。他们的招术不少,而且功夫也不弱,十八般武艺也略知一二。没有经过训练的,一般和他们过上几招,鲜有不败下阵来。

  有位禅宗大德开示学人:“汝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放光动地。”六祖大师也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虽然,自性中一分不少一分不多。可是,现实中,佛却是佛,我还是我。为何?说出来别吓着你,你家的宝贝被人偷光了。

  五大毒头通过六条通道长驱直入,让你欢喜让你忧,今日开心明日愁。把你家中的宝贝——各种善心所,慈悲心、惭愧心、出离心,统统卷走一概不留。

  此时,你需要亮出慧剑,高举过头,用它的寒光照见五蕴皆空、四大非有,方能度尽一切苦厄。

  不要忧郁、不要彷徨,别管来者何人,以何种身份出现,只要掠你宝藏、动你正念,只管给他一下,毫不手软,决不留情。动作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务必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记起克勤禅师的一首偈子:“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当然,别忘了,剑虽无情人有情!

-----------------------------------------------------------------------------------------------------

更多成峰法师佛教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四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五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六

成峰法师:想到了剃度师

成峰法师:庐山夜语

 

后五篇文章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二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一

文殊菩萨的故事 29.常住三昧—金光照师

文殊菩萨的故事 64..文殊化身—戒阇黎

文殊菩萨的故事 63.文殊化身—戒阇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