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唐僧舍身求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僧舍身求法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成为全中国(甚至海外华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也正是由于这部《西游记》,使唐僧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个大慈大悲、懦弱无能、甚至善恶不分的糊涂和尚形象。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在看了《三打白骨精》之后,竟然吟出了“千刀当剐唐僧肉”的诗句而毛泽东仅仅纠正为:“唐僧是愚氓犹可训”-----唐僧是个还可以教育好的“愚氓”。实际上,历史上的唐僧玄奘是个伟大的人物。

  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河南偃师人。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于偃师缑氏镇附近的陈河村。基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文化思想的影响,玄奘早年即剃度为僧,后得名三藏法师。他是抱着佛学真的可以“普度众生”。使人们进入“极乐世界”的信仰进入佛门的,所以他决心谙习佛经,弘扬佛法,以求对芸芸众生有年济益。于是他走遍各地,长安、成都、荆州、扬州、相州,到处拜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但当时国内佛经宗派很多,对佛教经籍又未能很好的翻译和研讨,使得人们“莫知适从”。在这种情况下,玄奘“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天取经”。西天,指的天竺,即印度。

  当时到印度支是很不容易的。路途遥远,沿途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又差,还有强盗劫贼拦路。玄奘走到西域时,当地一位老人就劝告他说:“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魑魅热风,遇无免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况师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料量,勿轻性命。”但玄奘答道:“贫道为求大法,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就这样,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今新疆地区然后

  翻越葱岭到中亚境,再经阿富汗到达印度。在这长途跋涉中,玄奘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知道,玄奘

  是一个单身独往的,并不像《西游记》中写的那样,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等弟子的陪伴和保护。他一路上不仅辛苦劳顿,而且多次有生命的危险。《西游记》中所写的那种种磨难,可以看作是玄奘行进途中的实际困难的神话式的反映,从中可以想到玄奘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当时印度(包括今之巴基斯坦、孟加拉)从地域上说有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同时又分立着许多小国。到印度后,前3

  年,玄奘一直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各国游学,一边学经,一边学习当地的语言和印度的文字。他沿恒河流域跋涉,瞻仰了释迦牟尼诞生地左迦

  毗罗卫城礼拜了释迦牟尼苦修成道之处的菩提树,足迹遍及数十个国家,行程12000余里。公元631年10月,玄奘来到了摩揭托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可以说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规模宏大,僧员众多(据说经常住有一万多名),每天都开办许多专题讲座,讲经说法,学术空气极为浓厚。玄奘到这里来的时候,他的名声已经在印度各地传播开来,受到印度僧俗人众敬仰。所以他来到寺前时,寺僧200多名和施主1000

  多人,焚香持花隆重地欢迎他。到寺后,由于他的佛学造诣很高,因而得到最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享受这一待遇的全寺连他只有10人。那烂陀寺的住持是戒贤法师,为全印度著名的高僧,精通佛学,道法高深。由于他年高,早已停止讲经;但这时为玄奘虔诚的学习精神所感动,特地为玄奘开课讲经。玄奘就跟着他学习。同时来听讲的竟多达数千人。没有多长时间,由于玄奘对经义理解得深透,戒贤就委托他给信徒们讲授了。玄奘在该寺学习5年,对佛学经义深入掌握,并对印度的语言文字

  也能熟练地使用了。公元636年春,玄奘辞别戒贤法师,再次到印度各地游学。先到东印度,再到南印度,后又折向西印度,走遍数十个小国,历时5年,行程上万里。一路拜师求经,勤恳学习,最后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主持本寺的讲席。玄奘的名字,已经传遍印度各地。

  这时的印度各国中,曷利沙王国非常强盛,它成了辽阔的北印度及相连地区的众多的王国的盟主。王国的国王戒日王笃信佛教尤其信奉大乘派教义。他早已听到玄奘的名声,非常敬仰。于是他下令约集各国僧俗人众,在曲女城召开大会,论辩佛教经义,由玄奘为“论主”。玄奘在大会上读了他用梵文军写的长篇论文《破恶见论》。大会参加者上万人,经过18天的时间,没有人出来与玄奘辩难,可见玄奘此时佛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戒日王在大会上发布的一道命令中说道:“支那法师者(指玄奘).......为伏群邪,来游此国,显扬大法,汲引愚迷。”玄奘本是到印度去学经的,却反而被说成是去“显扬大法”-----传经的。一个外国僧人央佛教发源地受到这样的推崇,实为难得!

  玄奘取得了高度的佛学成就之后,印度高僧及国王们都诚恳地请他留在印度,主持佛寺讲经,愿给他以高度的礼遇。但玄奘心怀祖国,不忘故土,婉言辞谢,毅然东归。贞观十九年(645)他带着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他到长安之日,万人空巷,夹道欢迎,盛况空前。他往返行程数万里,距他西去时已整整18年了!

  玄奘归来后,即组织人力投入到对所带佛经的翻译工作中去。“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他是这样热诚而辛勤地对待自己的事业。这中间有几次皇帝请他出来做官,帮助治理国家,他都辞谢不出。

  玄奘是个伟大的翻译家,由于他梵文和汉语的水平都很高,执原经文而直接用汉语述说,出口成章,记录下来即为很好的译文。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这个译名用字,就是玄奘确定的。太宗皇帝曾为他所译的《瑜珈论》经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极赞玄奘译经的功德。玄奘上表对皇帝的序文表示感谢和赞美,太宗回书道:“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唐太宗不是一个不通文墨的人,他在玄奘面前表现得这样谦虚,足见他对玄奘的学识和文才的赞佩。玄奘就这样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佛经翻译工作,一直进行了19年,最后死在工作的进程之中,真是以身殉道了!他共译出佛经74部、1300多卷。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玄奘对佛教文化的引入,以及他的翻译在哲学、文学、逻辑学、语言学、音韵学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印度历史也有着极高的价值。他死时,皇帝(高宗)无限哀痛,几次叹道:“朕失国宝矣!”

  玄奘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为事业而艰苦卓绝地奋斗,最终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赞颂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这“舍身求法”的人中就包括玄奘。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极高的评价。玄奘以18年时间取经,以19年时间译经,把毕生精力以至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事业中去,真可以说是“舍身求法”了。他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人物,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后,曾专程回乡一行。这时父母早已亡故,家中无人,“唯有秭一人,适瀛州张氏,遣迎,相见悲喜。部姊父母坟陇所在,躬身扫谒。”

  近年来,已对玄奘故居进行了修建。古式建筑,庄重典雅。门前一碑,上书“玄奘故里”4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手迹。这里已成为人们游览瞻仰的胜地。

 
 
 
前五篇文章

唐僧取经是李世民派去的吗

唐僧:从历史人物到影视形象

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猴?——漫谈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燃灯古塔故事多

延恩寺赋

 

后五篇文章

王行满敬书圣教序

论寒山诗的俗与雅

曼殊诗的心性透视

孟浩然诗歌中的佛教情结

狮峰岩禅茶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