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山市佛教寺院对联 【辽宁省鞍山市景胜概览】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东北与辽阳县毗邻,西与大洼县相连,南与大石桥市、庄河市、凤城县接壤。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89公里,东距煤铁之都本溪96公里,南距滨城大连308公里,西南距营口跋鱼圈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素称“钢都”。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全市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39.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45.6万人,是我国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半年以偏南风为主,冬半年以偏北风为主。夏季由于热带海洋气团的入侵,雨泽丰沛,气温较高,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气团,降水较少,气温较低。鞍山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城市中,具有“中、通、丰”的优势。即地理位置适中,以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域中是连接以大连为前沿,以营口、锦州、丹东为两翼,以沈阳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冲。交通便利,境内壁有长大铁路、海沟铁路、海岫铁路、哈大公路、沈大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线,并开通了鞍山至北京的始发列车。鞍山市自然资源丰富,市区周围铁矿储量逾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4;南部和东南部菱镁矿富集地带,约占世界储量的1/4;滑石矿是我国三大产地之一,储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区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拥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此外,农产品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等也相当丰富,这些优势为鞍山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合资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它的历史即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挤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群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于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鞍山市辽宁省第三座大城市,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蓝,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近几年,鞍山市坚持经营城市理念,以国际化促开放、促改革、促稳定、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百业兴旺,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一个现代化、综合化、多功能的大都市正在悄然崛起。 鞍山市旅游业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鞍山市拥有旅行社48家、星级宾馆21家,旅游接待定点单位60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固定资产50多亿元。鞍山市拥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33处。其中,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出生地保存如故。每年都接待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来鞍山观光旅游。2002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旅游者4.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528万人次。鞍山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融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温泉康复、冶炼历史和满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拥有“世界第一大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祖国钢铁之都”五大旅游品牌。每年吸引着500多万境内外的旅客前来观光、度假。玉佛山风景区走道批国家4A级旅游区,是鞍山近年新开发的融佛教文化和玉石文化的旅游精品。玉佛苑建筑恢宏,殿内的玉佛神奇瑰丽,举世无双。它是用重260.76号的七彩“玉石王”经过上百名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玉佛以其色彩斑斓、质地润泽明丽而荣膺“世界吉尼斯”之最。在它身上体现了许许多多的神奇巧合,堪属以稀世珍宝创造的人间奇迹。玉佛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旅游业共同的精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赏玉佛奇观”是每个来鞍山旅游客人的必选项目。一首《木鱼石的传说》曾经唱遍大江南北,这个美丽的故事就源于千山风景区。千山走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也是国家4A级景区,自古即有“东北明珠”之称,位列东北四大名山之首。它的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梨花遍谷,夏天重峦叠翠,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美景佳胜,终年纷呈,宛如一幅幅立体的妙笔丹青和无尽的天然画卷。千山以峰奇、石怪、庙古、林世茂和佛道两教共处一山为突出特点,有景点400余处。唐朝李世民、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和历代文人墨客都曾游历于此,并留正许多赞美诗文。特别是在众多的奇峰中,由整座形成天然弥勒大佛赋予了千山更加神秘的色彩,使其成为东北宗教活动圣地。鞍山温泉开发利用规模日益庞大,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四大理疗康复中心之一、国家3A级景区的汤岗子温泉。它历史悠久,环境幽雅,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末代皇帝溥仪所建造的古色古香的皇家浴室“龙宫温泉”,至今保存完好并可供旅游人洗浴,国内罕有。 ================================================================= 【鞍山市千山楹联】 〖鞍山市千山〗 鞍山千山,又称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位于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鞍山千山风景名胜区以花岗岩体剥蚀低山丘陵,群山层峦起伏,山峻崖峭,态状万千,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米。山上林木繁茂,有植物800多种和珍贵的黑鹤等鸟兽近百种。自隋唐以来千山成为佛道两教活动之地。目前尚存祖越、龙泉、中会、大安、香岩等寺观20座。古塔、古碑、题刻等名胜古迹多处,有“东北明珠”之称。千山全山共有999座山峰,因近千数,故名千山,繁荣时期曾有7寺、9宫、12观等建筑。千山千座山峰,峰峰奇特,处处景美,用笔墨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千山整个风景区按地形分为北、中、南、西四个游览区。明、清又相继兴建了不少佛道寺庙,其中著名的有佛教祖越寺,龙泉寺、大安寺、中会寺、香岩寺、称五大禅林。千山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凭山建庙,山庙一体,山中有寺,寺外环山。五大禅林中最大的是龙泉寺,座落在北沟中部丛林中。道教的无量观规模最大,清康熙六年建,观内有19幢建筑,周围有聚仙台、葛公塔、八步紧、一步登天、罗汉洞等景点。一步登天是一处陡壁,壁上安有铁环,游人手拉铁环,足登石壁,一跃而上,登上岩顶,到达“天上天”,因此叫“一步登天”。千山有许多形状怪异的石峰,向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的美誉。千山最高峰仙人台,有一长约30米,宽4米的石台,四周设有铁栏,游人凭栏远眺,可观赏千山全景,远处的钢都鞍山,也历历在目。千山胜景,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因此山上摩崖题刻、匾额楹联,不可胜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游此山。清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多次来游。 临山已谛金钟响; 入庙先闻玉炉香。 ——佚名题千山 一石一泉皆化育; 千华千顶孰雕锼。 ——佚名题千山 (南泉庵亦有此联。) 万壑松涛百丈澜; 千峰叠影一湖莲。 ——佚名题千山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 ——清·臧乃用题千山 (祖越寺亦有此联。作者将千山恢宏的胜景尽收联中,上联说雄伟的千山山脉与辽河为界,与华表山相连,山雾云气中积聚了多少年代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实在是关东的一大胜景。华表山,在辽宁省辽阳市东30公里。据说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因而得名。下联说千座峰峦拔地而起,宛若千万名大臣朝见天子时奉笏肃立,天南海北虽遥,四时风雨变幻却与之息息相连。“岚”,即山林中的雾气。“慈云”,即祥云。联语既切景构词描绘了千山的山形地貌及其灵秀气脉,又高瞻远瞩地作了自古及今、由近至远的联想和开拓,意境开阔,笔力沉雄。上下联内部的前两个句运用了当句对,更增添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 【千山山门楹联】 〖千山山门〗 站在千山正门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两根“千华宝杵”,它修建于1997年初至1998年10月峻工。由沈阳鲁美教授贺中令创意,“千华”是取其千年华夏之意,其文化久远,且是千年锦绣之说。“杵”是佛教的一种乐器,具有降妖伏魔、驱邪安邦意。故有降魔杵之说,千华宝杵具有镇山之意。底部直径为2米,两根相加为4米,象征一年四季。高为12米,象征12个月,两根相加24,象征中国农历24个节气。总重量为102吨,此杵为圆柱形,象征一年365天。底座为八柱形,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天飞地、水飞火、山、泽、雷飞风)。底座斜面刻有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来此挥毫、泼墨留下的诗篇。如康熙皇帝游千山的诗,清王尔烈游千山的诗等。宝杵雕刻为传统的华表之龙雕刻手法。分左、右两根。左为道教,以仙人台千山第一高峰为主体,五龙宫为代表的雕塑。另一根以世界奇观天成弥勒大佛为主雕,龙泉寺为代表的雕刻。上刻有奇松飞翠柏,尤如祥云朵朵,山脉、寺庙、尤如盘柱飞腾。优景佳境点缀其上,将千山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高度浓缩其上,好似两名武士守卫在千山正门。每当夜幕降临,彩灯照耀下,奇松翠柏,生意盎然,四周云雾缥缈,成为千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光前望,便为雄伟、壮丽的千山大门,顿觉心旷神怡。这是东北大型仿古山门,它建于1975年,高15米,宽30米,是由三扇抖拱牌楼蝉联而成的一座三层琉璃飞檐式大型山门。具有清代鹤脊牌楼攒尖式古建筑风格。正中是一金光耀眼的大字。匾额上书“千山”两个遒劲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亲笔题字。正中一副楹联(见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亲笔所题。它出自明代大诗人张鏊的《游祖越寺》一诗中的两句。走进山门,回头望一下山门,还有两副当代书法名家撰书的楹联(见下)。 南海八千路; 辽东第一山。 ——记功集句题千山山门[前内楹] (联意说:作者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遍访了名山大川,发现千山是辽东半岛上自然景观最秀美多姿,人文景观最丰富多彩的一座名山。) 云护钟灵气; 松留太古音。 ——原鞍山市宣传部副部长王廷风题千山山门[前外楹] (联意说:千山的古建筑群汇聚了天地间的灵异秀美之气,处于一片片的祥云缭绕之中。千山地域辽阔,就好象大海的波涛声响彻云霄,从太古时期一直在回响。) 千峰插云汉; 万壑起松风。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千山山门[后内楹] (联意说:千山峰峦众多,群峰拔地,直冲霄汉,幽壑深谷中,到处充满了松涛声。) 千峰留胜迹; 万代款游人。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沈延毅题千山山门[后外楹] (联意说:千山历史悠久,曾引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观赏,他们留下了许多诗词、游记、摩崖石刻,成为名胜古迹,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千山将以它秀丽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来客。) ---------------------------------------------------- 【千山小黄山山门楹联】 〖千山景观及小黄山〗 千山有景点300余处,按自然地形分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个景区。北部景点主要有无量观、龙泉寺、南泉庵、五佛顶和“小黄山”;中部景点主要有中会寺、五龙宫;西部主要景点有太和宫、斗姆宫;南部景点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仙人台为千山最高峰,海拔708米。千山北部景区还新建了全周电影院、惊险世界宫、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观,架设了五佛顶、小黄山两条空中客运索道和森林火车。 在千山北部绣莲台景区,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弥勒大佛威严正坐山巅。大佛身高70 米、肩宽50米、头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观。 位置和地质构造 千山风景区,位于鞍山市东南25公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40°,东经123.4°,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有“东北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都有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千山一带,约在2.25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隆起为陆地,约在1.3亿年前中生代保罗纪和自主纪的燕山运动期间有千山花岗岩侵入,使千山山峰再度隆起,以后在地壳上升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由于节理发育和风化作用,造景奇特多样,使今日的千山既形成了“象山晴雪”那样的的峭壁险坡,又形成了“仙人台”那样的昂起岩头,在节理分割下,又风化出“太极石”那样的圆球巨石,形成今天大安寺前象火炬一样的佛手石和无量观西北卧虎峰下“一线天"的奇异甬道,以及登“天上天”必经之路的“夹扁石”(石缝)。环列的群峰和别有洞天的龙泉寺、祖越寺、中会寺山坳,又是冰川时期所形成的冰斗地形。 怪石天穿可媲岱岳; 奇松云锁不逊黄山。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刘艺撰书千山小黄山山门[门楹] (上联大意说:千山“天上天”景区内奇石林立,曲径通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可与东岳泰山下媲美。下联大意说:景区内的松树百态千姿,蜿蜒盘旋,云蒸雾绕,有如仙境,一点也不逊色于黄山。总意比拟说在千山景区,就可饱览我国两大名山[泰山、黄山]的特色。) ================================================================= 【祖越寺楹联】 〖祖越寺〗 祖越寺原名灵岩寺,位于千山北沟峰峦叠翠的北山坳谷中,始建于唐代,相传在建寺之时,恰逢佛祖经过此处并长住于此,为寺僧出谋划策,直至寺院方成始飘然而去,为了纪念佛祖,故起名祖越寺。殿宇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一道高10余米,长50余米的石墙,将坳谷闸住,形成石土垫平的庙基地,寺院共有7幢建筑,建筑面积394.9平方米,虽经多次修建,仍带有明代的建筑风格,显得庄重雄浑,古风淳厚。祖越寺有景点11处,即三台、八宝璃璃井、弥勒峰、独镇群岳、狮子峰、螺髻、无幢塔、炼魔石、一览亭、来鹤亭、鹁鸽崖。北面是雄伟的弥勒峰,两侧伸出小山脉骨,将祖越寺揽入胸前,形成弥勒捧古刹的巧妙构图。东面为亭阁、古塔、密松,西面为古松托起的悬崖,前面是亭塔相峙、古木参天、曲水潺流的壑谷,天作人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明现珠光天性觉; 随时变化现真身。 ——佚名题祖越寺观音殿 普济生灵同苦厄; 声沉铎响地魂惊。 ——佚名题祖越寺地藏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佚名题祖越寺弥勒殿 (龙泉寺法王殿弥勒神龛亦有此联。) 十二因缘,大树产自玄根,具眼堪晓; 五千教典,圆诠临终理窟,罕遇知音。 ——佚名题祖越寺 甘露流恩,四维上下灵空,总入一乘静域; 化诚拥法,无妨百千亿万,终依三教宗风。 ——佚名题祖越寺大雄宝殿 一寺可登天,险道纷陈,纳足容身通极顶; 重峰齐仰月,浓辉尽染,涂墙抹瓦拥层云。 ——刘郁青题祖越寺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 ——清·臧乃用题千山[祖越寺采用] ================================================================= 【龙泉寺楹联】 〖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的千山北沟东部,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户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徵,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据现存清朝重修碑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历代均加重修。现有大小建筑二十幢左右。主体建筑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平台分为三层。第一层有法王殿、齐堂、客堂;第二层为观音庙和东、西配殿;第三层为大雄宝殿。这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其余建筑,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弥勒殿、韦驮殿、毗庐殿、西阁、后殿、僧房等,则依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地分布在主体建筑群四周。据金人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记载,“壬辰大风雪。对面不辨牛马,抵暮稍霁。扶杖游龙泉谷。谷去寺三里而近。扪萝梯石,困于登陟,左抱右掩,松柏参天,殆非人世,但恨阴霾障蔽,不得穷幽极胜。泉上,破屋数像,残僧三、四,颇习禅定,相与坐于石壁下,少顷乃归。因留一绝句云:‘我来连日苦风霾,不见千峰剑戟排。要识玉山真面目,雪晴明月射苍崖。’即归,半途望南山西崦,松桧间,悬崖石宝,户牖如蜂房。问其僧,曰此休粮谷也……”由此可知,寺在金朝规模尚小,并已残破,寺僧不多。明朝以后开始兴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宗斌和尚建如来堂,隆庆五年(1571年)改建如来堂,又建后堂。万历九年(1581年)奉敕重修山门,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二十五年(1597年)建东庵。后几经增建、扩建,到清康熙年间,已形成现在的建筑布局,整个寺院依山势修建,前低后高,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丛林中。山门位于弥勒殿西下方,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面阔一间,券门,门楣上有砖雕缠枝花纹,拱门上有砖额,外面题刻“敕建龙泉”,里面刻“金轮永镇”,竖刻“万历三十八年四月吉旦立,奉敕重造。”向内过“法水常流”,经“三星石”右折为地第二道山门,依崖石筑,拱门,门洞东壁石崖上镌“龙泉洞天”四字,字体浑厚,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侍御胡公所题。法王殿位于韦驮殿前,据隆庆五年所建《龙泉寺后佛堂碑》记载,此殿建于明隆庆之前,名为“金刚殿”,康熙、乾隆等时代重修,改称“法王殿”。其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檐下有柱头、补间、转角重昂五铺作斗拱,梁枋施彩彩绘,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开南北二门,南门外上悬“法王殿”匾额。殿内两侧塑有广目、增长、持国、多闻四大天王泥像,高约五米,中神台上前为弥勒像,后为韦驮像。最为奇特的是弥勒佛像坐南面北,人称“倒坐弥勒”。弥勒佛像为什么这样安置呢?据说,龙泉寺的“风水”是很好的,只是因为北面有一个山口,易跑“风水”。为了保住龙泉寺的好风水,便让弥勒佛面北而坐,永镇北门。韦驮殿位于法王殿后,建于清朝,殿为硬山式砖石结构,面阔一间,三层,上层为砖砌,殿内前为接引佛,高一米,檀香木雕刻而成。后为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均泥塑。中层为石砌龙王庙,高约二米,小拱门,其上嵌“龙响泉演梵”石额。内设石碑,人不能入。下层石砌,有一罅,龙泉水从此流出,味甘美。游人多支此烧香跪拜,品尝泉水。殿下石阶两旁,左用云厨,右有客堂各三间,客堂后有齐堂五间,均硬山式建筑,山上泉水从木槽流入齐堂,名曰“曲水冽橱”。大雄宝殿位于寺中心,始建于明隆庆年之前,明隆庆、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年代重修,其结构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次较大。梢间稍窄。檐下内外有柱头、转角、补间五铺作斗拱,正脊砖雕游龙五条,两头有大吻,两坡较大,斜脊有跑兽,殿内外梁枋均施彩绘,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殿内塑有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两边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另有阿难等尊者塑像。两侧有十八罗汉泥塑。殿内外悬挂王尔烈撰书的二副楹联(见下),书写流畅,其意颇深。殿下两旁有东西禅堂三间,为明朝所建,内设佛龛,门外分别悬有王尔烈题刻,东悬“具美”匾额,西挂楹联(见下)。毗庐殿位于大雄宝殿后山半坳弥勒峰下,殿始建于金朝。金人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写到游龙泉谷“泉上破屋数椽,残僧三、四,颇习禅定……”即指此地。在嘉靖年之前有罗汉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开始由宗斌和尚改创如来堂,隆庆五年(1571年)又新建后堂三间,齐室二间,门楼、院墙一时落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后佛堂,开拨殿宇五间,中为佛堂,堂东作禅室,堂西作香积,佛像三龛合一。现在的毗庐殿现殿为单檐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檐下单重昂斗拱。中为毗庐遮那佛泥塑,两旁十八罗汉石雕像,于1935年从纲户屯安宁寺移奉千山龙泉寺。罗汉雕工巧妙,石质精奇,叩之金声,而声互异。可惜罗汉石雕像在“文革”中被砸毁。殿东有泉眼,上有石板砌成石棚,龙泉水从此流下,殿西有齐堂三间。风阁凉亭,位于大雄宝殿东半山坡上。建在明朝东庵旧址上,清朝改名风阁凉亭。亭为四角,攒尖顶、亭基四面砌矮砖围墙,青砖铺地,有寺僧朝参功课,顶礼膜拜,磨成手膝之印迹。藏经阁位于风凉亭南下方,阁建于明朝,民国年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回廊,硬山式建筑。内藏万历十二年李太后所赐明版藏经678函,李太后同时送来铜铸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一并供在阁内,“文革”时藏经全部被焚,佛头被砸毁,1987年对藏经阁进行了维修。弥勒殿位于钟楼西南山峰顶上,建于清乾隆之前,硬山式建筑,面阔一间,拱门,北向,举架较矮,内塑弥勒佛,面北,又称“弥勒倒坐”。钟楼位于藏经阁南下方,法王殿东南,建于明朝,原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一间,二层,青砖到顶,内悬大铁钟一口。1976年改建成四柱重檐歇山式水泥结构。鼓楼位于法王殿西南,重楼歇山式,底层用青砖砌成,内抹白灰,梁枋施釉,鼓早已不存。其建筑结构仍保持明朝风格。西阁位于鼓楼西北上方山半坳。阁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五间民房。清朝辽阳名儒王尔烈曾在此读书,所以又称“王尔烈书房”。书房外悬有王尔烈题写的“琼岛灵舟”四字匾额(复制)。1974年扩建重修,东侧增建宝瓶式角门。寺中供奉泥、铁、铜、木、沙石等佛像共87尊。 龙泉至此现; 演梵万古传。 ——佚名题龙泉寺演梵处 一千峰里烟霞胜; 十六景中画图存。 ——王尔烈题龙泉寺 鉴穷三界无所悟; 至诚一念即法身。 ——佚名题龙泉寺毗卢殿 瓶松不厌窗前玩; 灯火独留阁上名。 ——王尔烈题龙泉寺西阁 看观音为何到坐? 因众生不肯回头。 ——佚名题龙泉寺观音殿 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空色相见五蕴光明。 ——丁鹤年题龙泉寺观音殿 山环水绕,无非我去; 苍松古柏,皆是如来。 ——佚名题龙泉寺毗卢殿 龙派泉声,吐流如漱; 洞明天朗,光照若琼。 ——修总题龙泉寺龙泉洞天 泉水到僧厨,香凝沆瀣; 松风来客榻,清挹蓬壶。 ——王尔烈题龙泉寺僧厨 泉水到僧厨,俗肠尽洗; 松风来客榻,诗思频催。 ——王尔烈再题龙泉寺僧厨 百万神兵,护彼一人得道; 三千世界,看他谁肯参禅。 ——冯子和题龙泉寺法王殿[门楹] 室狭如舟,莲窗四启峰围岸; 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 ——王尔烈再题龙泉寺西阁[王尔烈读书处] 云气岚光,幻作阴暗四时景; 松涛泉濑,飞来风雨半天声。 ——魏燮题龙泉寺 龙隐藏云,宝塔通明四十景; 泉流拥翠,香岩锦绣一千峰。 ——宋学义题龙泉寺 宝刹龙吟,翠柏独标千古秀; 晨钟狮吼,青松自领四时春。 ——王一民题龙泉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佚名题龙泉寺法王殿弥勒佛[佛龛楹] 不若者,当驱龙象狮都来作镇; 相当者,难遇松泉石互为呈奇。 ——王尔烈题龙泉寺东禅堂 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 景岂止十六,四时当作会心游。 ——王尔烈题龙泉寺西方三圣殿 (上联“真宰”,谓造物。) 抛刀一刻便开天,不事冷锅热灶; 振锡数声恒彻地,何烦暮鼓晨钟。 ——佚名题龙泉寺 小立快吟诗,喜经阁三楹,晨光东上; 高歌狂纵酒,看瓶峰一角,秋色西来。 ——缪润绂题龙泉寺 大悲山上开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 婆娑界内行六度、运六通,化道凡情。 ——佚名题龙泉寺 (中会寺观音殿亦有采用此联。) 长白发祥,叠嶂层峦,朝拱遥看千笏列; 龙泉擅胜,深庭幽壑,巡游曾引六飞来。 ——王尔烈题龙泉寺大雄宝殿 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 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王尔烈题龙泉寺大雄宝殿 发祥长白,千峰竞秀,游客攀登,咂舌弘扬: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呼云,绝顶何殊泰岳; 美尽关东,万壑峥嵘,骚人莅临,尽情俯瞰: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风光无异西湖。 ——刘广文题龙泉寺(32+32=64字) ---------------------------------------------------- 附录:【龙泉寺里王尔烈应对元空联】 〖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西铁门里。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王尔烈祖籍河南,朝末定居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今兰家乡风水沟村)。王尔烈深受其父(王缙,深州学正)影响,从小就喜爱读书和研习书法。1753年(乾隆十八年)王尔烈在辽阳城参加童试,考中辽阳州拔贡生(即秀才)。1765年(乾隆三十年)在奉天省城参加乡试,考中181名举人。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官任顺天府平谷县教谕,国子监教习。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开辛卯恩科黄轩榜,王尔烈中二甲一名进士,职授翰林院编修。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王尔烈任四库全书处纂修官及三通馆纂修。1781年,王尔烈出任陕西道监察御使。1788年,奉调回京任京师顺天府府丞。1796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官至通政司副使。1799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在盛京(今沈阳)掌教沈阳书院。1801年(嘉庆六年)王尔烈病逝于辽阳,葬于辽阳县兰家乡风水沟南山坡上。 近视千山五百出;(王尔烈) 远观九州十八川。(元空) ——元空应对王尔烈 (技巧联:上联“千山=五百出,山+山=出”;下联“九州=十八川,州-川=川”。)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元空) 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元空 (这年冬天里一天,千山落了场大雪。龙泉寺的小沙弥们,把雪打扫完,便邀王尔烈来堆雪人玩。堆的是个南海观世音菩萨。偏巧,元空站在一边,便对王尔烈和小沙弥们说道:“我就此出一联,你们能否答上?”说着,他出了上联,道:“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这联的意思是:观音是雪堆的,太阳一照,它便溶化了,以为是回到了南海。众小沙弥,虽然也与法师元空学习到不少知识,但是毕竟有限,想了半天没有答上,只好摇头。元空看看王尔烈,意思让他来答。王尔烈明白,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那云朵有各种各样形状,有的竟像罗汉,而且越看越像,越想越像。于是,他稍一思索,出口答道:“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雪叶似茶,泡红小童面颊两片;(元空) 霜花如梅,映白长老胡须三髯。(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元空 (元空见小沙弥扫雪,虽然天冷,脸蛋却现出红晕,于是说道:“雪叶似茶,泡红小 童面颊两片。”王尔烈回身一看,见元空法师站在霜地,胸前飘着三髯白须,于是答道:“霜花如梅,映白长老胡须三髯。”) 松声柏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元空)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元空 (元空见没有难住王尔烈,便动了心思。正这时,寺院里传来了和尚的击磬声。于是,他灵机一动,说道:“松声柏声钟磬声,声声自在。”王尔烈看了一下龙泉寺周围的山光水色,又想到佛家的信仰,遂答道:“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小沙弥一听,都欢呼起来。其中一位,对元空法师说道:“师父,王尔烈有如此才华,何不让他为龙泉寺题写些楹联,也好壮壮寺名。”元空亦有此意,遂备案,铺纸,研墨。王尔烈看了,见推辞不得,便挥毫写将起来。其间,有志龙泉寺外无限壮景,有书龙泉寺内浩瀚雄风,有斋厨茶堂茗品惠赞的楹联[见上《龙泉寺楹联》王尔烈撰题龙泉寺部分]。) 虾兵蟹净龟元帅,通通铁甲;(元空) 鳅短蟮长鲶嘴大,串串无鳞。(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元空 (……元空先是一楞,后笑着说:“好,你如此小的年纪,即能对出如此好的对联,这样,到我的禅房一坐。”落座后,先是闲谈一阵,元空有意再考考王尔烈,因为他刚才对的下联可能是碰巧的。所以,又出一上联“虾兵蟹将龟元帅,通通铁甲。”让王尔烈对下联,王尔烈沉思后答道:“鳅短蟮长鲶嘴大,串串无鳞。”元空一听大悦。认为王尔烈是可造之才,所以,在元空的指点下之下,王尔烈在龙泉寺西阁读书。7年后(1753年)25岁的王尔烈考取乡试拔贡,27年后(1773年)考取二甲一名……) 弟子南柯答联,少寂寥,感云笙瑟瑟; 长老西阁问梦,多蹊跷,闻月琴铮铮。 ——王尔烈龙泉寺内梦醒后搪塞元空长老 (……元空一听王尔烈说是和联,便是满腹高兴,说道:“我知道你善诗能联,能否说给老衲听听?”王尔烈本来是胡乱说的,思想上毫无准备。这会儿,听了元空法师这样一问,不觉有些着急。然而,他马上又想到,越是着急,越是表现出受窘的样子,越是容易露馅,现在应该马上答出才是。于是,他面对师父的发问,想到自己梦中所见,镇定了片刻后,略加思索,说道:“这副联,也算不得高雅之作,又是梦中所成,免不了胡言乱语。现在,既然师父想听,弟子也只好从命了,还望指教。”随即,他便吟出这副联来: 弟子南柯答联,少寂寥,感云笙瑟瑟; 长老西阁问梦,多蹊跷,闻月琴铮铮。 元空听了,笑道:“纯粹是临时拼凑,待我揭出你的短来。”王尔烈也不答话,忙去泡茶。元空道:“不必了,方才用过。现在我告诉你一件事,明日咱俩去木鱼庵,拜会禅师释玄子。请你准备一下,也好共同云游。”说罢,元空走了……) ========================================================================== 【中会寺楹联】 〖中会寺〗 中会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的五老峰山坡上,因为北有龙泉、祖越,南有大安飞香岩,而安居于中心位置是千山诸高僧开会、议事、讲经说法的道场,故名中会寺。又因其四周壑谷中梨树很多,五月漫山遍谷,一片雪白,香气四溢,故又名香雪寺。中会寺始建于汉,后经唐、宋、元、明各代修建,现占地面积527平方米,殿宇依山临洞,高低错落,与四周山峰浑然一体,不仅布局十分精巧,而且建筑工艺亦十分优美。中会寺建筑集明代歇山式和清代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身,许多建筑别具一格,堪称山中一绝,倍受游人钟爱。中会寺山门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此山门是千山为数不多的排楼式建筑,在横额上写着“中会古刹”四个字,这也是中会一景,两侧山门上有“林部”、“哩汔”、“祗垣”和“觉场”等,这些都是佛教用语,是指中会寺是僧人们练功和休息的精舍美室。“尚礼松”如一位中诚的哨兵守卫在山门前,又有如彬彬有礼的门童在欢迎人们的到来,它已经在这里有400年的日日夜夜。中会寺的建筑,明显有新旧之分,新的建筑为毗卢殿,是中会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历经三年修建,在1999年全部峻工,6月1日铜佛开光,大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为仿宋建筑,高16米,属三层飞檐斗拱雕建筑风格,里面供奉着亚洲第一千佛,其头高2米,身高3米,莲花座7米,总高度12米,重13.6吨,内为铜塑,外部18K金铂包裹。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而佛有三身,为法身、报身和应身佛,法身“为普一切处”,也就是说无处不在之意,因毗卢遮那佛身座有一千尊佛,故又称“千佛绕毗卢”和“千佛殿”,大殿两侧壁画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涅槃的过程,释迦牟尼佛原名为乔达摩希达多,是加比罗卫国的王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在他母亲40岁那年,由于摩耶皇后睡午觉,梦到一头白象驮着一个婴几钻入腹中,从此怀孕,而且到娘家路过公园蓝毗尼公园,由于无忧花生的美丽,摩耶皇后伸出右手,从右肋生下乔达摩希达多,而他铡出生时就能口能言能步行,当时是走了七步,朵朵莲花,他口中称“天上地下为我独尊”。由于他出生这些奇特的事,他的父亲净饭王派星象学家看相,当时星相学家就说乔达摩悉达多将来会出家,净饭王知道儿子会出家,非常舍不得,于是在他少年时就大兴后宫,修了春、夏、秋、冬四个宫,希望能留住儿子的心,但在乔达摩悉达多16岁那年,有机会出宫,看见人有生老病死,这八种苦,于是他想将来成为国王也免不了这些苦难,于是准备出家,但是父亲不同意,在他19岁那年,尊父命与邻国的公子摩耶陀罗为妻,后生一子罗喉罗,但是在29岁那年,乔达摩悉达多还是离抛妻弃子离开宫廷荣华富贵进行苦行,经过6年苦行之后,在35岁得到正觉,传法45年,讲经300余次,在80岁时涅槃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墙上还有泥塑浮雕二十四诸天神在为佛祖送行,而在毗卢遮那佛另一侧则是佛祖传法过程中的许多故事,比如持剑剌佛、火化莲池等故事。转过大殿,可以看见比较古老的建筑。道先看到的是天地楼,它是千山的唯一一座庑殿式庙宇建筑,砖木结构,面积21平方米,东西各有小门楼一座,颇具小巧美精之特点,居高临远,美不胜收。天地灵敏对面是一棵三百年的古柏,此树有淡淡的香气,也被称为香柏树,在树后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它是观音三十中法身之一,相传她有二十五只手和二十五只眼睛,每只手和每只眼睛都有40种法力,故称为千手千眼。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它们分别骑着狮子和大象,代表着智慧和真理。殿两侧还有十八罗汉,整个观音殿内也都是铜佛为主。绕过观音殿为中会寺正殿祗园法界,这里是高僧讲经的精室美舍,中央供奉着佛祖释迦如来,整个殿庙重建于明万历八年,面积10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原为透龙映脊上二龙用铁铸成,为千山中绝无仅有之奇观,殿内供奉的三世佛,中为释迦如来,右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左为阿弥陀佛;东为韦驮、西为伽蓝菩萨。位于五老峰南坡上有一白色砖塔,高2米,四棱形呈白色,远看如瓶,故名为净瓶峰,塔基甚小,仅能容五六人并肩而立,足下万丈深崖,令人毛骨悚然。从西向东望去,大殿斜脊呈八字形,两边跑兽排列有序,大尾直竖,形成尖状,远处净瓶峰上白色的宝塔与大殿斜脊前后相叠,高低错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又称斜脊宝塔。中会寺自然风光也十分美丽,寺内有犀牛望月,寺西有“观音倒坐”、“海螺峰”、“宝剑剌鱼”等景观,被誉为中会十二景,它们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惹人留连忘返。 大慈大悲观音愿; 救苦救难菩萨心。 ——佚名题中会寺观音殿[门楹] 为涤尘襟寻宝刹; 愿新庙貌焕灵光。 ——佚名题中会寺山门[门楹] 花雨同禅机悉活; 松风与鹤梦俱清。 ——佚名题中会寺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迷途知返人。 ——佚名题中会寺 中立不倚,地脉独钟千嶂秀; 会心非远,天机全悟五宗禅。 ——李廷秀题中会寺 (鹤顶格嵌寺名。) 竹影松涛,悟得来罔非这个; 水流山峙,参透处总属幽然。 ——佚名题中会寺 中峰顶圆妙孤高,从不许商量第二; 会机原光明透彻,是什么弥满大千。 ——佚名题中会寺 (鹤顶格嵌寺名。) 大悲山上开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 娑婆界内行六度、运六通,化道凡情。 ——佚名题中会寺观音殿 ================================================================= 【大安寺楹联】 〖大安寺〗 大安寺是千山最古的庙宇,位于千山东南沟,始建于唐代,明代初具规模,原建筑在嘉庆年间失火烧毁,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前开阔宽敞,左右悬崖陡峭,近有“石洞藏云”等十六景观。从寺内现存的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碑文中可以看出,中会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灾害,多次重修。山门为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面阔一间,大脊雕二龙戏珠,两端有大吻。石券门楣上横刻“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字。山门两旁是石砌断崖,门外两旁有石狮一对,是民国24年(1935年)方丈童灵所立。韦驮殿在山门的北上方,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有回廊。殿内奉泥塑弥勒、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正殿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脊砖雕图案,斜脊砖雕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七铺作三重昂斗拱。回廊为六棱石柱,底部是鼓形柱石。殿内奉泥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等。正殿外两旁各修配房三间,东侧是禅堂,两侧是客堂。钟楼是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楼内有明代嘉靖九年所铸铁钟一口。罗汉洞长约20米,宽约3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洞,后经人工稍加修整而成。洞里面有一道用石头砌的墙,将洞内分为两部分,北洞内奉观音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南洞内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南洞上有石额一块,上题“佛光普照”四个字。石塔在大安寺山门南约50米处,塔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石结构,高约15米。寺西有通明、金刚二山,雄拔耸峭,状若屏障。 常记大师悲念切; 勿忘世上苦人多。 ——佚名题大安寺正殿[门楹] (大安寺除正殿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外,其余都较完整地保持着清代单檐硬山式的建筑风格。来到了庄严的寺门前,门的两侧题写着让人深思的楹联(见上),让人摸不到头脑,再一看啊!原来这里是妙湛大和尚纪念堂,进入庙门,便来到了宽阔的庭院之中,看到了 一个白色的覆钵式建筑分三层,上面是汉白玉,中间为雪花石,下面是花岗岩所建,白色素雅之塔,是妙湛大和尚舍利塔。“妙湛大和尚”是位受人敬仰的大和尚口巴!大和尚原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曾创寺办学,修建正定、正义、正念飞正行等楼舍,复修佛教养院。大和尚生于1910年11月12日,于辽宁丹东,40岁出家,42岁在北京拈花寺受戒,为修三藏佛学,后在扬州高灵寺修行佛法,最后落成一代巨德。1957年,十年动乱期间,老和尚为保护南普陀寺免受劫难作出巨大贡献。1995年,老和尚在12月19日南普陀寺安祥圆寂,临终之时,曾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言,就是正殿大门上题写的对联,而且,老和尚炼出五色舍利,因为大和尚是辽宁丹东人,而且与大安寺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生前愿望把他的五色舍利存放于大安寺中,游人所见到的白色覆钵式建筑舍利塔是妙湛大和尚的,后人又说到:塔在寺中,寺在大自然之中,老和尚留在人们心中。看了妙湛大和尚舍利塔,仿佛大师的话就响在耳旁。几步之间,便可走进了正殿,整个的建筑辉煌飞雄伟、壮观。) 循蜚因提,德超十亿; 钜灵泰壹,功赞三才。 ——张英麟题大安寺 (上联“循蜚因提”,古谓开天纪,“循蜚”为第七纪,“因提”为第八纪。“钜灵泰壹”,即为“钜灵”、“太乙”二天神。“张英麟”,见《鞍山市道教宫观对联》主题之《洪谷庵楹联》联释附录:dispbbs.asp?boardID=112&ID=45727 ) 随处化身,慈悲济物类; 寻声救苦,善念达人间。 ——福珠隆阿题大安寺 紫气东来,锁住白云开阆苑; 黄峰北拱,环连绿水胜蓬莱。 ——马建禄题大安寺 原宽地峻洞藏云,吞尽千山奇气; 寺壮峰高楼接日,全收万里彩图。 ——刘郁青题大安寺 带励控三韩,奇气东蹯,尚说英雄立马; 沧桑消一局,层台西瞰,会邀仙客弹棋。 ——缪润绂题大安寺 (“三韩”,指东汉时期,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分为三韩,即西边的马韩,东边的辰韩,南边的弁韩三国。三韩中以马韩最大,有50多个部落,辰韩、弁韩各12个部落,各部落总合有50多万户。马韩的月支部西长称辰王,名义上是三韩的太君长。“英雄立马”,指李世民曾于此驻跸。) 直破天荒,看磅礴振衣,得路几人探险上; 快宜呼酒,对洪蒙排闼,连山奔马作潮来。 ——缪润绂题大安寺 (上联说:山峰出人意料地陡峭,直插天际,须要振奋精神,抖擞衣服,想那荒芜而雄旷的群山,又有几人能找到道路,越上险阻而攀上峰顶!下联说:心情愉快时应该招呼备酒痛饮,推开寺中小门透过山中迷漫的云雾,看那紧紧相连的山峰象狂奔的野马,又象汹涌起伏的潮水由远处而来。) ================================================================= 【香岩寺楹联】 〖香岩寺〗 香岩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南沟西部。寺周群山环抱,花草极盛,每当春夏之际,满山花开,香气浓郁,香岩寺因此得名。据寺内碑文记载和建筑风格可以证明,香岩寺始建于辽代,当时规模较大,由于火灾或水灾等原因废弃。到了明代正德年间重新修建,后经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光绪十年(1884年)相继扩建,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前殿(法王殿)是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前后有回廊。大脊雕二龙戏珠,两边有大吻,斜脊砖雕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七铺作斗拱承载梁架,有龙凤燕尾木雕,均施彩绘。在门和窗上木雕犀牛望月、三阳开泰、鹊雀登枝等吉祥图案。殿内奉汉白玉石雕观世音菩萨。殿前有石狮一对。殿前东、西两侧各修配房五间。后殿(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脊上有砖雕,斜脊上有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五铺作斗拱、额枋之间嵌龙凤燕尾木雕。殿内奉石雕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外东西两侧各修三间配房,东为禅堂,西为客堂。院内有一颗古松,距今三四百年,人称九爪盘龙松。山门位于前殿东斋堂南,三间,硬山式建筑。门外有石狮一对。香岩寺东面的半山腰是北塔,北塔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结构,高约20余米。须弥座每面雕有乐舞俑及花纹,基座上面是转角,补间四铺作斗拱承载塔身。塔的六个角雕仿木莲花柱,檐下有柱头,补间砖雕四铺作斗拱。塔身南、北二面有佛龛,龛内有坐佛。龛的上面雕有宝盖,两侧雕有胁侍和飞天,塔顶为宝瓶式,北塔为金代建筑。南塔位于香岩寺东南山顶上,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塔,高约20米。两层须弥座,一层砖雕弹琵琶乐舞俑,二层砖雕莲珠,上有转角,补间四铺作斗拱,六角均有砖雕力士。塔身南面有佛龛,内有坐佛。龛上有砖雕宝盖,两侧砖雕胁侍和飞天。雪庵塔位于香岩寺西南半山腰,是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塔是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高约3米。仙人台位于香岩寺东约1公里处,是千山第一高峰,海拔700余米。仙人台的西、南、北三面是峭壁深涧,东面较缓。峰顶下有一平台,台上古松成林。过平台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坐落峭壁之上,向东倾斜,状似鹅头,是仙人台的顶峰,约有3平方米面积,上面石雕南极八仙像,中间石刻棋盘,周围石雕莲花柱和拦板。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下棋,故称仙人台。 庙貌与干华媲美; 佛日随国运增辉。 ——佚名题香岩寺东门 山光月影含妙谛; 松涛泉韵演禅机。 ——佚名题香岩寺天王殿 松影半庭,香萦佛面; 梵声满寺,岩锁云根。 ——周国忠题香岩寺 满院松荫,岩涵塔影; 数声梵唱,香染僧衣。 ——周国忠再题香岩寺 香花供养,狮峰象岭分左右; 岩石星奇,龙潭虎穴列东西。 ——佚名题香岩寺 (此联以鹤顶格嵌寺名。) 香花含露,柳浪烟波,这里即是佛国; 岩石流霞,松涛泉韵,何处更觅西天。 ——佚名题香岩寺山门[门楹] (此鹤顶格嵌寺名。上联说:香岩寺周边鲜花含露怒放,香气四溢,在绿树的映衬下分外骄艳,犹如开满鲜花的佛国圣境。下联说:香岩寺周围的岩石在夕阳的霞光中流光溢彩和着松涛、泉水的韵律,甚是美妙动听,还要到何处去寻找佛教中理想的西天乐土呢?) 顿觉洞天法界,其动非色,其静非空; 凡夫进入佛乘,所修为因,所证为果。 ——佚名题香岩寺 金身重建,塑古物千年,再振钟鼓惊客梦; 故乡远离,献丹心一片,常存正气护禅林。 ——佚名题香岩寺地藏殿 ================================================================= 【南泉庵楹联】 〖南泉庵〗 南泉庵位于千山北部南泉谷内,始建于唐代,但到明代时已倒塌。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庙远不知路,峰回忽到门”之势。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20间,建筑面积523.6平方米。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间、佛像1龛;清嘉庆五年(1800年)农历九月重修南泉庵。同时道士王一贯在千山沟创建朝阳宫,立汉白玉碑2通。 道德处世; 勤敏家风。 ——佚名题南泉庵山门[门楹] 一石一泉皆化育; 千华千顶孰雕锼。 ——佚名题南泉庵 鞭策风云,护持戒律; 轮驰雷电,驱逐妖魔。 ——丁鹤年题南泉庵 (此联今悬于无量观三官殿。见《鞍山市道教宫观对联》之《无量观楹联》栏:dispbbs.asp?boardid=112&id=45727 ) 手持金鞭,法眼神威驱妖孽; 身披铠甲,忠心赤胆护玄门。 ——佚名题南泉庵韦驮殿 法相三尊,画卦兴医明道妙; 神灵万古,观天察地古人伦。 ——佚名题南泉庵 千朵雪莲,红裳翠盖,花雾飘香,隐南泉雅境; 万株松柏,杏雨梨英,柳烟飞絮,藏北麓幽庵。 ——王贵祥题南泉庵 ================================================================= 【千山大佛景区楹联】 〖千山大佛景区〗 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把人们深深的吸引,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那种并不十分熟悉的佛教故事和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难以忘怀。大佛景区群山翠影,殿宇楼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弥勒千佛殿,叠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正是依照佛经中所记功“弥勒真弥载,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却不识。”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现于世人,在庄严中体会出弥勒的慈容之心。龙华法堂,座落在大佛广场之中,是弥勒在华林园龙华树悟道成佛向仙人讲道传法、三次渡化近三百亿的弘法宝地。广场南端,一座宝塔直指云天,这就是释迦如来舍利法堂及舍利宝塔所在地。舍利是佛家之至宝,见佛舍利如见其佛,拜佛舍利如拜其佛陀真身。法堂中珍藏六粒释迦如来佛真身舍利,这不但是衡世佛宝,而且更是有缘才得一见的禅瑞圣物。颗颗晶莹,坚如金刚,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佛祖,留其舍利,不只是显露佛法神奇,而是教化世人,佛言不虚,佛法永驻,以其舍利,示世人佛法之妙道。到大佛寺,必需经来迎门,此门何谓“来迎门”?诸方佛国、净土,来迎门为出入的门户,千山弥勒道场也是诸方佛国净土应显在这个世界的一块净土,来迎门就是展示弥勒博大襟怀迎接人们前往大佛显化真身的对地的入口。进来迎门,沿途山峰秀丽,景色怡人,串行于石径之上,上下于山路之中,峭石与人为友,归于自然,隐于林中石径之上。绕峰而行,凌峰行在山脊的背上,展眼望去,千山弥勒大佛降临面前。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人们的到来。弥勒殿可称得上是佛教寺院殿堂的一绝,“弥勒宝殿,殿无弥勒,其意何为,法身无粗,殿内怎寻”,没有弥勒的弥勒宝殿在全国仅只此一处,如果向殿中东窗远处望去,还要看您的缘份如何,能否第一个不需别人的介绍就能一眼看得弥勒的法缘真身,那您就是一个佛前的有缘人了。一个窗,一尊佛,窗容佛,佛入窗,设计之所在,匠心独运。千山弥勒大佛,高70米,肩宽40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五官清晰,四肢俱全。大佛基手五指分开,自然地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压在腿上。大佛座东面西,依山而坐,端坐于一朵莲花山之中,胸前还隐约挂有佛珠,身上有天然山洞形成的佛脐,形象逼真,神态可掬,栩栩如生,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朝山拜佛; 心诚则灵。 ——佚名题千山大佛景区来迎门 千峰掩古寺; 万壑卫山门。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右侧门[内门楹] 塔影屏日影; 钟声掩松声。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左侧门[内门楹] 入得此地为道场; 出去何处是禅林。 横额:圣地净土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右侧门[外门楹] 清风迎客寻古刹; 明月送影入山门。 横额:佛林福地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左侧门[外门楹] 阿逸多入灭转弥勒; 龙华树彻悟成佛陀。 ——佚名题千山大佛景区龙华门 (“阿逸多”,据佛典载,阿逸多[即弥勒菩萨]入灭后,在佛历4000岁[人间56亿7000万年]成为未来世界的佛祖;联语说但其要在龙华树下完成此大愿。) 广怀悲乘,十万菩萨渡迷客; 倒驾慈航,百亿弥勒示世间。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后楹] 弥勒天成,今世道场弘万壑; 释迦授记,未来佛祖现千华。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前外楹] 瑜伽师地,性转入识成四智; 现观庄严,明离两边化三身。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大佛寺弥勒殿 (上联说弥勒以其极高的悟性已转变具有四智[成所作智、大圆境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的大悟大彻之人。下联说庙貌庄严,弥勒为度化世人常以三种化身现于人间,护国佑民。) 造化钟灵,此处青山成弥勒; 生民向善,十方信士献心香。 ——佚名题大佛寺弥勒殿 (上联说风景秀丽且汇聚了天地之灵气的一座山峰,经亿万上的冰川漂沥和大自然的作用力形成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弥勒佛。下联说采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怀着一颗颗虔诚、向善的心情,纷纷前来烧香膜拜弥勒佛。) 百劫而还,问世人可知解脱; 千山在抱,惟弥勒有此襟怀。 ——韩兆沛题大佛景区龙华三会 (上联说经过了众多痛苦和磨难的世人,是否可以从中得以启迪。下联说能把千朵莲花山拥在怀中的,只有弥勒这样的胸怀。) 千 华重光,我梦名山山梦我; 法 轮常转,心如明月月如心。 ——佚名题千山大佛景区来迎门 (上联说千朵莲花的佛光犹如[浙江省]雪逗寺的佛光一样让我魂牵梦萦。下联说佛家的思想就像法 轮一样不停地转动,来启迪人们心静如月。) 佛为山,山为佛,真身现弥勒; 山仍佛,佛乃山,法相成道场。 ——佚名题大佛寺山门[前内楹] 四大本无情,随循环桃红柳绿,翻新世界; 天王原有道,护国土拥邪辅正,镇定乾坤。 ——铁名题大佛寺弥勒殿 (上联说自然景观的变迁,四大本无,随境循环,桃红柳绿,翻新世界。下联说四大天王各有自己的本领保护佛国的土地,摧毁邪恶,伸张正义,护侍佛的的戒律。) ================================================================= 【东山玉佛阁楹联】 〖东山玉佛阁〗 玉佛苑坐落在鞍山市东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以玉佛阁为主体的玉佛苑是由三洞式山门、玉带桥、荷花池、花果岛等组成。玉佛阁恢宏古朴,气势夺人。坐落于玉佛阁内的玉佛是由1960年7月22日发现于“岫玉”之乡岫岩县的玉石王(高高7.95米,宽6.88米,厚4.10米,总重为260.76吨)精琢而成的,色彩斑斓,光泽瑰丽。其正面,是一尊高5.6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背面的主体画图是渡海观世音。观音发鬓优美洒脱,身穿天衣,右手持柳枝,左手拿净瓶,一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救世形态。其背影为远山近水,其中亭台楼阁为普陀山缩影。这尊玉佛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世界奇观,已于1997年11月被正式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雕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引人人胜、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故事,令海内外游客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法雨洒人间,慧海金轮参妙谛; 祥云开宝殿,青莲玉树现如来。 ——冯九毅题东山玉佛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