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宝寿禅寺和独超方禅师塔铭碑 |
 
太平山宝寿禅寺和独超方禅师塔铭碑 以前从萧山城关镇坐车至尖山,沿浦阳江西堤到於家,摆渡东岸,渡口有座旧亭,亭名“鹊竿亭”。据《萧山苎萝王氏宗谱》记载:明朝时,苎萝王氏十三世王均寿,行船经过这里,傍岸远眺太平山,此时喜鹊绕着桅竿叫个不亭,王氏心想:莫非叫我在这里定居!于是上岸察看地形,果然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便决定建宅发族。 现在可直接到达朱家塔,这座村庄别名“鹊竿村”,村北原有古塔一座,后圮,村内以朱氏聚居而名。朱家塔东南一座青葱的孤峰,峰下即王均寿后裔聚居地王家村,明嘉靖十七年进士、福建布政使王国祯故宅尚在。王国祯,字以宁,又字龙阜,史传为官“侃侃直言,不顺权贵;家居极龙泉之乐。”享年75岁,著有《梦醒山堂疏稿》4卷。王宅,俗称“西墙门”,背依龙山,面对王家河,外貌近视简陋,连门厅5开间3进,门厅为悬山单檐,后两进为走马楼式的悬山重檐,入宅须登十一阶台级。二进和三进之间设有天井,天井砌成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池水颇深,曾养大鼋,池上架石桥,桥之两侧各有石护栏。王国祯故宅今已破败,暂住着王国祯长房嫡裔。 从朱家塔到宝寿寺约2公里,踏着山径向东南方向行进,两旁青松、竹、杉夹道。在四棵连成一线的约有250年的古银杏掩映下,出现了一些低矮的建筑物,便是宝寿禅寺旧址。宝寿禅寺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优越,四周是重重叠叠的山,山上植被覆盖茂密,中间是一方空旷的盆地。山中水资源丰富,有井、泉、溪、池。溪名琵琶溪很是典雅。此外,尚有狮象守门、卧虎听琴、百鸟朝凤、金钗嵌玉诸景观,相传这些景名为明初军事家刘伯温所取。 宝寿禅寺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僧纯一国师创建,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赐额永丰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宝寿禅寺。此后一度衰落,清康熙年间,独超方禅师来此住持,“重修殿宇,复振宗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清军与太平军在朱家塔交战,宝寿禅寺毁于战火,之后,民间集资修复,改名大方庵。1958年,大方庵充作萧山林场太平山分场用屋,期间古迹或毁失。如今村民集资在原宝寿禅寺地基上,建造了数间平屋,恢复了宝寿禅寺,同时陆续寻回了一些失散的碑石和佛塔残件、佛座等。 最为珍贵的要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独超方禅师塔铭碑” 汉白玉碑,该碑依然矗立原地。碑高3.5米,宽1.25米,厚0.32米,重约数吨,上、下及两边浮雕游龙12条,碑额“独超法师塔铭”六个篆书,遗憾的是碑文已经难读,仅“刹四方,镇江座”“枯三年到天华山”“唐寅”等字句尚断续可认。此外,还有清代临济宗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世和尚圆寂之后的塔碑3方及墓塔石质构件。据村民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依山而筑的墓塔数量还在百余座以上,塔林内百步金阶不但规格高而且完整,以后兴办林场又经“文革”劫难,塔林被破坏殆尽。这些塔铭碑是宝寿禅寺塔林硕果仅存的实物,极为珍贵。 萧山没有古塔实体遗存,历史上萧山不乏古塔。如祗园寺(旧名崇化寺)大殿前有两座后梁(556年)岳阳王萧詧所建的实心楼阁式方塔,山门前两座吴越监军节度使渤海公吴延福建的圆塔。城厢镇南文笔峰顶,旧有文笔塔,“文笔拱秀”为其名胜,这座塔在明代以前就毁坏,今山顶塔基仍有塔砖残留。城厢镇西山,原先也有古塔,南宋陆游有诗“入港绿潮深蘸岸,披云白塔远招人”为证,塔旁原有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的净土寺,据旧志记载:“后山有塔,每夜令行者募油钱燃灯,至晓不灭,江海道途之人,望以为号。”塔起了指点迷津的作用,这座塔毁于明朝永乐年初。近年来,萧山境内陆续恢复或新建了不少佛塔,比较著名的有时称“萧山第一塔”的云岩山金刚塔、闻堰老虎洞山莲花寺千佛塔、义桥杨岐山三江塔及杨岐禅寺大金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