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燕子赋(乙)》 “一冬”、“独舂鸟”和“欲无常”试解 |
 
敦煌变文《燕子赋(乙)》 “一冬”、“独舂鸟”和“欲无常”试解 按: 提交于2008年8月21-24日于兰州举办的“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纪念周绍良先生仙逝三周年学术研讨会”。 1995年,子开博士论文完成,请周先生评审。先生勉励有加,坚固了后生小子尚左右彷徨的为学之心。故撰此文,为先生祭。 提要:敦煌写本伯二六五三号《燕子赋》(乙)乃一寓言故事,其产生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但其中也充满著中土、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方言俗语。本文对该写卷中的三个语辞作了新的训释:“一冬”指整个冬天,且暗含有每个冬天皆如此之义。“独舂鸟”即寒号鸟,印度有同一种鸟,不过称作“雪山鸟”或“寒苦鸟”;中土佛教徒认为“独舂鸟”乃破戒之僧尼所变。“欲无常”之“欲”,为佛教教义中之“贪欲”;佛教修行,要求屏除人间乃至天上种种欲望,方可最终解脱。 敦煌写本伯二六五三号《燕子赋》(乙)乃一寓言故事,其产生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薛克翘2003:145-146),但其中也充满著中土、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方言俗语,以及佛教语汇。前贤时达对此卷颇多创见,发明深义。然其中仍遗留有数处疑惑,今试作解,以就教于大方。 一冬 燕子语雀儿:“好得辄行非,问(闻)君向者语,元本未相知。一冬来居住,温暖养妻儿。计你合惭愧,却被怨辩之。” 雀儿共(语)燕子:“别后不须论。室是君家室,合理不虚然。一冬来修理,涴落悉皆然。计你合惭愧,却攥我见王身。凤凰住佛法,不拟煞伤人。忽然责情打,几许愧金身!” (项楚2006:上册,538、559)[①] 内中“一冬”,诸家(如项楚1990:411、427;张涌泉、黄征 1997,413、415;项楚2006,上册:538、559)并无训释,故此试作诂解。 按,“一”若干义项之中,除了指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数以外的零头(《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文选·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李善注:“十一者,谓通千百而计之,十分而得其一。” 唐韩愈《别知赋》:“惟知心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一部份(《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 高诱注:“一分。”)等之外,另有一与之相反的义项,谓全、满也。如:《礼记·杂记下》:“一国之人皆若狂,赐 (子贡 )未知其乐也。”一国,举国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条例》:“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巳。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玆遂生矣。’”一邦,全邦。唐王建《宫词》之六一:“内宴初秋入二更,殿前灯火一天明。”一天,满天。唐蒋防 《霍小玉传》:“一家惊喜,声闻于外。”一家,全家。晋葛洪 《抱朴子·道意》:“余亲见所识者数人,了不奉神明,一生不祈祭,身享遐年,名位巍巍,子孙蕃昌且富贵也。”《晋书·阮孚传》:“孚性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一生,一辈子。[②] 至于等同于此义的双音词,则有:1、一等。《祖堂集》卷一二“禾山和尚”:“又时把住僧云:‘去则住,住则死。快道!快道!是汝还具眼摩?如今一等是乱说。……’”(孙昌武等2007:555)敦煌写本《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开元二年中三月内,使荆州刺客张行昌诈作僧,取能和上头。大师灵质被害三刀,盛绩碑铭经磨两遍。又使门徒武平,一等磨却韶州大德铭,别造文报,镌向能禅师碑,立秀禅师为第六代,及传袈裟所由。”2、一面。花蕊夫人《宫词》:“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温庭筠《杨柳枝》词:“景阳楼伴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钟。”3、一时。《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四“滕庭俊”条:“主人至,觅庭俊不见,使人叫唤之。庭俊应曰:‘唯。’而馆宇并麻和二人,一时不见。乃坐厕屋下,傍有大苍蝇、秃扫帚而已。”(出《玄怪录》)《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不计诸州兼县镇,共惊牢狱一时空。”等。(江蓝生、曹广顺1997:409、410) 《燕子赋(乙)》中“一冬”之“一”,与上举“一生”、“一家”、“一天”、“一邦”、“一国”之“一”,以及“一时”、“一面”和“一等”等一样,皆指全部。“一冬”就是整个冬天。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唐贯休《禅月集》卷十二《夜对雪寄杜使君》诗:“片片含天意,纷纷势莫拘。洒于诸瑞后,忧恐一冬无。鹤禁声偏密,风焦片益粗。”《虚堂和尚语录》卷二载,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虚堂智愚(1185~1269)与学僧回答时,僧有云:“学人一冬在外奔波,还有过也无?”师云:“秤椎落井。”(T.47, p. 1000c)“一冬在外奔波”,谓整个冬天都在行脚也。该词今天尚在我国西部某些方言地区流传,如川西北一带:“那盆花一冬都放在天井里,怎么会不冻烂嘛!”“”《四川方言词典》(王文虎、张一舟、 周家筠1987)《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等,并无著录。 从《燕子赋(乙)》所描写的燕子与雀儿相争的缘由来看,“一冬”也当指整个冬天。1、该赋起首处:“燕子实难及,能语复喽罗。一生心快捷,禽里更无过。居在堂梁上,衔泥来作窠。追朋伴亲侣,滥鸟不相过。秋冬石窟隐,春夏在人间。二月来投藂,八月却归山。口衔长命草,余事且闲闲。经冬若不死,今岁重回还。游飏云中戏,宛转在空飞。还来归旧室,各自本窠依。藂中逢一鸟,称名自雀儿。……” (项楚2006:上册,538)可见,燕子虽则春天衔泥在堂梁之上作好了窠,到了秋冬、即八月之后,须飞至石窟、“却归山”,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即二月时,如果“经过若不死”的话,方始“重回还”、“来投藂”、“还来归旧室,各自本窠依”。也就是说,燕子仅仅“春夏在人间”,其他时间,其作于堂梁之上的窠都被雀儿占据著。2、雀儿语燕子曰:“麦熟我先食,禾熟在前尝。寒来及暑往,何曾别帝乡?” (项楚2006:上册,540)这是表明自己整个冬天都居住于窠中。3、燕子向雀儿自我夸赞云:“莫怪经冬隐,只为乐山家。久住人增(憎)贱,希来见喜欢。为此经冬隐,不是怕饥寒。幽岩实快乐,山野打盘珊。” (项楚2006:上册,540) 承认自己一到冬天即隐入山野。4、雀儿向凤凰分辨之语“燕子时来往,从坐不经冬” (项楚2006:上册,554),亦谓燕子从来都不在窠里过冬。“从坐”从“坐”,即住、居住也。 当然,“一冬”亦可指一个冬天。《论衡》卷七:“人之生,其犹水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释乎?”使用这个含义时,或与“半春”、“二春”连用,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国有大德,名阇耶鞠多,善闲三藏。法师遂住一冬半春,就听经部毗婆沙。”(T.50, p. 232c)《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六年》:“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或与“一夏”、“两夏”连用,如《高僧法显传》:“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法到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T.51, p. 866b)《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五《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语录》:“只如老僧行脚时,不拣丛林有供养、无供养处,只要看他眼目稍似根性、有些些器量,方欲过一夏或一冬。”《论衡》卷十五:“夫一旸一雨,犹一昼一夜也。其遭若尧汤之水旱,犹一冬一夏也。如或欲以人事祭祀,复塞其变,冬求为夏、夜求为昼也,何以效之?”《虚堂和尚语录》卷八:“虽然,孤舟共渡,尚有夙因。两夏一冬,可无攀感。”(T.47,p. 1048a)或重复用“一冬”,如《石霜楚圆禅师语录》:“冬节日上堂。云:‘一冬复一冬,一日复一日。五湖参禅人,佳景休拈出。’喝一喝,下座。”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冬天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冬天,且暗含每个冬天皆如此的之义,如《玉山樵人集》第七百七十七册《登南神光寺塔院》诗:“四叙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而一个冬天更注重的是某一个特定的冬天,如《唐甫里先生文集》卷三《江墅言怀》:“…大春虽苦学,叔夜本多慵。直使貂裘弊,犹堪过一冬。” 燕子每到冬天即离巢南飞,直到第二年春天方始回还,故《燕子赋(乙)》中的“一冬”,理应谓每年冬天、而不是仅指与雀儿打官司的那一个冬天也。 独舂鸟 雀儿语燕子:“……功夫何处得,野语诳乡闾。头似独舂鸟,身如大礻盖(漆衤盖)形,缘身豆汁染,脚手似针钉。恒常事臭大(皂袋),迳欲漫胡瓶。抚国知何道,闰我永年名。”(项楚2006:上册:539) “独舂鸟”,学界引《方言》卷八以释之:“鳱旦,周魏齐宋楚之间谓之定甲,或谓之独春,自关而东谓之城旦,或谓之倒悬,或谓之鳱旦,自关而西、秦陇之内谓之鳱旦。”郭璞注:“鸟似鸡,五色,冬无毛,赤裸,昼夜呜。好自低仰。言其辛苦有似于罪谪者。好自悬于树也。”(项楚1990:417-418注[四五];2006:上册,546-547注[四五])“独舂”,后亦加鸟旁,如《龙龛手镜》:“独/鸟,或作;鸀,正:音独,鸀舂/鸟鸟也。”(张涌泉、黄征 1997:418注[三三]) “独舂”之别名“鳱旦”,《诗经》作“盍旦”。《礼记·坊记》:“《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 郑玄注:“盍旦,夜鸣求旦之鸟也。”或作“曷旦”。《礼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郑玄注:“曷旦,求旦鸟也。”《经典释文》卷十一《礼记音义》:“曷旦 本亦作鹖,同。苦割反。曷旦,鸟名。”[③]清赵翼《途遇大雪》诗:“如曷旦鸟寒自号,比纥干雀冻不语。”又作“鳱鴠”,《淮南子·时则》:“﹝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鳱鴠不鸣。”高诱注:“鳱鴠,山鸟。是月阴盛,故不鸣也。”《文选·枚乘<七发>》:“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或作“鹖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释名﹞引郭璞曰:“鹖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叫,故曰寒号,曰鹖旦。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独舂之名。”[④]另有“侃旦”、“渴旦”诸名。因其冬天毛褪而常昼夜叫唤,故民间有“寒号鸟”、“寒号虫”之称。又因叫声如舂,故又被呼为“独舂”。三国吴沈莹《临海异物志》:“独舂鸟声似舂声,声多者五谷伤,声少者五谷熟。” 独舂鸟之粪便,名“五灵脂”,“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此名或产生于汉代阴阳五行说盛行之时。中医用之,称可治疗心腹冷气、女子血闭等诸症。[⑤] 既然此鸟早在《诗经》中即已载录,则本属中土禽类无疑矣。 虽然,佛典中也有“雪山鸟”。《长阿含经》卷一,第一经:“菩萨生时,其声清彻,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犹如雪山鸟,饮华汁而鸣。其彼二足尊,声清彻亦然。’”(T.1,p. 6a)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梵音深远,如雪山鸟,其声清妙。”(T.24,p. 109a)该鸟一名“寒苦鸟”。在印度有传说曰,雪山鸟素不筑巢,白昼日暖尚可支撑,至夜间则受冻欲死,思量第二天天明之后,赶紧作巢,雌鸟呜曰:“寒苦逼身,夜明造巢。”雄鸟对曰:“今天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知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人称此偈为“无常偈”。然至天明,又忘记昨夜之誓愿,虚度岁月如故。故印度人多以此鸟比喻世人之善忘。[⑥]“雪山鸟”与“独舂鸟”,当为同一种鸟。 或许因为“独春鸟”与“雪山鸟”本为一种鸟吧,中国佛经[⑦]中亦出现了它的身影。《佛说善恶因果经》:“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T.85,p. 1382b)“寒鸮虫”,即“寒号虫”也。中土佛教徒认为,女性出家人若犯戒条,有可能在命终之后,转生为寒号鸟。唐朝道世(?~683)《毗尼讨要》卷中:“第四受忏者,为说罪恶果报云:大(德姊)既是佛弟子,依佛出家,行佛净戒。今故毁破,何名人也?佛制禁戒,宁死不犯,令衣钵随身,长衣说净。今违圣教,名破戒人,心无惭耻,受人信施。若受佗食,即是洋铜灌口。著他施衣,便是热铁鍱。若死入地狱,饥吞热铁丸,渴饮沸铜汁,无量岁中受诸苦恼。后生为虫,常在厕中,以食不净故。或生寒鸮无毛鸟中,或生在裸国,常无衣服,以离三衣宿故,受苦如是。大(德姊)今可发大惭愧,自向佛僧求哀忏悔。”五代吴越国景曹《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十五则认为,生为寒号鸟,乃因破戒衣:“破戒衣食等者,谓贩卖犯长,是破戒衣。残宿恶触,是破戒食。若破戒衣,先受地狱正报,后从地狱出,别受(死)[无]毛虫鸟之身。无毛虫即蚯蚓之徒,无毛鸟即寒号鸟是也。身既无毛,日中不出,夜里方出,作忍寒声等,广如俗书中说之。若破戒食,从地狱出,别受蜣螂虫及啖粪鬼等。”这种观念,盖主张流行于唐五代吧。 《广弘明集》卷二十九萧子云《玄圃园讲赋》:“鸟则杉鸡、绣质、木客、锦章、戴胜、吐绶、鸀[舂鸟]、驱香、壁龟、紫鳖、鸊[(虒-儿+几)*鸟]、鸳鸯。”[⑧]《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九《广弘明集音下卷》:“独[鸟舂] 上同禄反,下朿钟反。考声。鸟名也。郑注《礼记》云:‘求旦之鸟也。’《方言》:‘周魏宋楚之间谓之独舂,或谓之定甲。’一名[旱*鸟],音渴。鴠音旦。郭注云:‘似雉,五色。冬无毛,赤裸,昼夜鸣也。’集作[独/鸟][舂/鸟],俗撰字也。”(T.54, p. 923c)玄应所注,并无佛典背景,全是源于中土说法也。 至于《燕子赋(乙)》中雀儿谓燕子“头似独舂鸟”者,或詈其乃犯戒僧尼所变吧。 欲无常 雀儿语燕子:“……自从能识别,慈母实心平。恒思十善业,觉悟欲无常。饥恒餐五榖,不煞一众生。怜君是远客,为此不相争。” (项楚2006:上册,540) “觉悟欲无常”句,或认为“无常”乃佛教教义(项楚1990:422注[七一];2006:552注[七一]),或疑“常”字当作“恒”(张涌泉、黄征 1997:419注[四八])。至于“欲”字,诸家无解。 按,此“欲”的含义有两种可能:一为副词。以前的辞书罗列“欲”的非实词性义项时,多仅有“将要”一义[⑨]。然此辞实有“已经”、“似”、“假如”、“正”等义,或作语助词,无义(王锳1986:298-301;1991:470;2001:217-219;2005:371-374。项楚1991:13注[五]等。蒋礼鸿1994:382;1997:520-521。江蓝生、曹广顺1997:422。)[⑩]。然此诸多义项,并不惬合于此处,因“欲无常”与“十善业”对举,“欲”亦当为实词。如此一来,“欲”即只能作实词矣。 考“欲”作名词时,可指贪欲。《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欲,贪欲也。”《史记·赵世家》:“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而佛教亦有此术语,意译于梵语 chanda或rajas,指欲望、希企。依佛典所言,欲虽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然总可别为善、恶、无记(无法归属于善或恶)三性,此三性涵盖一切法。恶欲中之希欲他人财物者,称为“贪”;贪欲为“三毒”(贪、嗔、痴)之一,而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为根本烦恼之首。佛教修行,首先即须祛除此三毒。当然,佛法的最终目的,要当销融一切欲望。 佛门中提醒世人注意“欲无常”。《中本起经》卷上《现变品》:“佛告众人:‘且自观身。观他何为?色欲无常,合会有离,如泡如沫。愚者恋著,殃祸由生。身为苦器,众生皆然。’”(T.4, p. 149c) 《大法鼓经》卷上,灯光如来对地自在国王说:“汝此长子,有六万婇女,端正姝好,璎珞庄严,状如天女。弃之如唾,知欲无常,危脆不坚,我当出家。” T. 9, p. 294b)是皆谓色欲无常。其实,不只色欲,色、声、香、味、触五欲亦属无常。《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T.9,p. 619b)不只五欲,人间诸欲并为无常。《出曜经》卷四《欲品》:“人间欲无常,内欲缚是常。此灭不受有,余趣不受生。人间欲无常者,欲是无常,为衰耗法,变易不停,不可恃怙。人间欲者,不久停住,或亡或失,或为人所夺,是故非常,不可久保。内欲深固,与神相染,心为祸首,殃及身口。是故说曰,内欲缚是常。或为豪强伺命所害,如是欲者,难制难禁,不可以己力留住,不更趣诸有,亦不愿生世后世。是故说曰,世欲久存世,唯贤能觉知。”(T.4, p. 629b)《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五十九经,世尊说偈:“于大聚会中,毁訾欲无常。自没于爱欲,如牛溺深泥。我观彼会中,诸优婆塞等,多闻明解法,奉持于净戒。汝见彼乐法,而说欲无常。如何自恣欲,不断于贪爱?何故乐世间,畜妻子眷属?” (T.2, p. 157b)再进一步,包括人道在内的所有六道中的欲望,都需断灭。《中阿含经》卷四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经::“若有欲相应与喜乐俱,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所以者何?欲者,无常、苦、磨灭法。彼知欲无常已,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讥。”(T.1, p. 701c) 《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第一一二二经载,佛告难提,当次第教人断除人间诸种欲望、天上胜妙五欲、有身胜天五欲,最后达到涅槃: 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彼若有顾恋父母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用顾恋为?”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若言顾念,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志愿天上五欲。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T.2,p. 298a-b) 当然,揆诸情理,《燕子赋(乙)》中雀儿自称“觉悟欲无常”者,所悟解其无常的当是畜生道之诸欲,与人间修行者所应除灭、所应觉悟其无常的六道诸欲,当有所区别也。 参考文献 项楚 1990 《敦煌变文选注》,成都:巴蜀书社。 —— 1991 《王梵志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6 《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张涌泉、黄征 1997 《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孙昌武 2007 [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田芳男点校《祖堂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江蓝生、曹广顺 1997 《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文虎、张一舟、 周家筠 1987 《四川方言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全五卷,北京:中华书局。 王锳 1986 《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 1991 《诗词曲语辞集释》,北京:语文出版社。 —— 2001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 蒋礼鸿 1994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__ 1997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附注 [①]按,本文所引敦煌变文文字,一从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 [②] 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④]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下册,第2642-2648页。 [⑤] 同注④。 [⑥]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寒苦鸟”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寒苦鸟”条,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6月第5版。 [⑦]有关印度佛经与中国佛经的界定,请参考张子开《敦煌写本S.136、417、622号“佛经”初探》一文,载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1997年2期,第93-96页。 [⑧] 宋《碛砂藏》本。 [⑨] 《汉语大词典》“欲”字条:“10.将要。《后汉书·赵孝王良传》:‘汝与伯升志操不同,今家欲危亡,而反共谋如是!’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第6卷,第1442页) [⑩] “欲”字作“正”讲时,尚有一用例,诸家并未及。即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中之“欲”,或阙而不论(《唐诗鉴赏辞典》,周汝昌撰“清明”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1119-1120页),或释为“几乎”、“快要”、“尚未”或“想要”(《关于杜牧<清明>诗鉴赏的一点商榷》,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然此“欲”字,恰当释为“正”。参考张子开《“路上行人欲断魂”再考——也谈对杜牧〈清明〉诗的阐释》,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5期,总第134期,第8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