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人类渴望诗意地栖居——读星云大师(佛教与花的因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人类渴望诗意地栖居——读星云大师(佛教与花的因缘)
  罗勤(四川师范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生)
  还未接触佛教时,我的印象中就固执地认为它一定是艰深难懂、虚无飘渺的,读罢星云大师的(佛教与花的因缘),我彷佛定进了一个花香四溢的佛学殿堂,在星云大师娓娓地叙述中,我了解到佛教与花有很深的渊源,诸佛菩萨、佛法、人类、譬喻、环境、诗偈、医药、艺术等等,莫不与花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人类如何能够;“诗意地栖居”,在佛与花难解的因缘里也能找到它的答案。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自由与和谐的状态,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享受自然给我们的恩赐—:蓝天、白云和绚烂的鲜花。在佛的世界里,摩耶夫人梦白象衔花入宫而生下佛陀,出生后,又步步皆生莲花:成道、说法时,常有诸天从空中散下缤纷的天花赞歌:供养时,有时候天人也会自身化成天花或天座来供养;涅盘时,天人更以曼陀罗等种种珍贵的鲜花来供养佛陀。在凡人的世界里,我们也用花来装点周围的环境。平常的日子,家里阳台上的月季、茉莉或书房里的几枝百合,都能让平静的小屋产生流动的美,让人的心情也如花般灿烂起来;而在经历困难或特殊的时刻,鲜花往往能带给我们生命的感悟,使人联想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而克服困难,继续勇往直前。
  近年来,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美学领域里受到关注,虽然作为一个新学科,它的内涵、性质等还有歧议,许多问题还尚待深入。但不可否认,生态美学与我们这里提出的“诗意地栖居”有著密切地联系。人与自然既共生共长,又相互牵制,人要依附自然,借助自然,才能得以生存,同时,人又要改造自然,开发自然,才能更好地发展。那么,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呢?星云大师在(佛教与花的因缘) 一文中的许多例证蕴藏了这个答案。佛陀出生时,步步生莲,佛法中有《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与二化”柏关的经书;诗偈中有“二化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二化偈”;佛寺中“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且有二化宫”、二化界”之称;禅法里以花悟道,所谓:“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叮以说,佛与花的因缘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把自然看作我们的亲属朋友,达到“物我同构”、一致中和”的境界,人与自然就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愿望。
  但是,随著工业化的进程,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人在向往与自然合一的同时,又渐渐地疏离了感性、个体性和受动性。人们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可以主宰世界,把自己看作宇宙的中心,认为“人定胜天”,于是恣意地、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过度地开发自然,最终尝到厂白然对人类的报复:沙漠化、温室效应、污染严重、人U爆炸等等,这些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不得不承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确实创造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但结果怎么样呢?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引向了困境。如何摆脱这样的闲境?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且看美国哲学家泰勒所说的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他认为,当人还作为自然物生活在自然中的时候,他既无快乐也无痛苦,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当人走出自然,发现了自然的时候,快乐和痛苦便一起来厂。而U人离开自然越远,人的快乐和痛苦越强烈·但是,快乐n,《相对的,痛苦是绝对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而且快乐只是伴随痛苦而来的,是痛苦的被遮蔽·因为离开了自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人为厂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返回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泰勒的这番话,打破了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面,以征服、改造自然为自己的全部目标。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像赫尔德说的,自然本是没有眼睛的,因为有厂人才有了眼睛,“自然通过人的眼睛去观看”:本来是没有头脑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头脑,自然“借助人的头脑去思考”;自然本来是无所谓的,因为有厂人借助人的双手才懂得了创造。寸见,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逐渐有了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而在东方,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以天合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在工业化门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传统的价值理念被严重颠覆,天人关系空前紧张,所以当务之急,我们非常有必要重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点。道家哲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老子提倡“复归于朴”、 “大道无为而自然”,庄子在〈齐物论)巾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完全消除了物我界限,达到了“物我合—” 、 “物我一体”。孔子在与他的弟广讨论各人的人生理想时,唯独对曾参的埋想表示赞同,那种人生理想正是“诗意地栖居”最恰当的写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深深蕴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国文人中也不乏行通过诗作表现自己渴望回归自然以;“诗意栖居”的人。比如陶渊明在(归园旧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饮酒)诗中,陶渊明还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一诗意栖居”的美好图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想告诉我们的“真意”,正是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的感受,难怪韦应物感叹道:“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表达了想弃官结庐,追迹渊明的念头。在(佛教与花的因缘)中,星云大师也举出了许多热爱大自然的文人墨客,如“以梅为妻”的林逋,“独爱莲”的周敦颐等,在佛教里还有不少以花为名的人,如佛陀时代著名的茉莉夫人,貌美如花的莲花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此外一些禅诗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通交融,复归人的本性,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星云大师的(佛教与花的因缘)用优美、灵动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道3;厂花与佛、法、人、境、诗等的关系,让人从中领悟到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真谛。像早云大师期待的那样,我们能够如二化一样尽情绽放,发挥生命的极致,为大地和世人洒卜灿烂美丽的光采!

 
 
 
前五篇文章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茅盾先生在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

僧诗之“蔬笋气”与“酸馅气”

陕西洋县佛教音乐

善缘喜结 好运巧逢——读《普门学报》随笔三则

尚留微命做诗僧

 

后五篇文章

镇海寺楹联牌匾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永安的寺庙和对联

雍和宫里的奥运故事

起信论妙心疏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