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观音之匾联探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音之匾联探索
  林明德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12 出版)页137-175
  --------------------------------------------------------------------------------
  一、前言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等觉菩萨。据说祂本已成佛,号为“过去正法明如来”,因悲悯众生之苦而倒驾慈航,以救拔众生;或有经典记载道祂是“西方三圣”之一,为阿弥陀佛的□侍(另一为大势至菩萨),位居补处苦萨,将于未来成佛。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随著佛教的传播其信仰也遍布亚洲与欧洲各地,( 尤其是中、日、韩及以密教盛行的西藏、蒙古地区 ),是佛教当中最为信徒徒所敬仰的神祇。观音菩萨的信仰传到中国后,因发生许多感应的传说,大家相信祂能随缘显示应身,示现妙用。不但可以化身男女,还可以一身显六身、七身、三十三身,甚至百身千身,随众生心愿而现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信徒心目中祂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化身,俗谚云:“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可见信仰观音菩萨的盛况和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信徒广布,本为佛教信仰的观音菩萨亦被道教祠庙列入奉祀的对象,甚至加入了许多神话传说,成为中国历史当中的人物。事实上,佛教自汉明帝(西元五八~七五年)传入中国后,就不断的进行所谓的格义工作,除了早期以道家学说类比相证,来作为教义在知识阶层的传播之外,在民间也由原来的儒释道对立状况而走向调和相应的历程。这种宗教的包融性与世俗化的倾向也反映在明末以降汉人移民台湾的宗教型态(包括信仰、祭祀、庙会活动……)之上。自马关条约(西元一八九五年)之后,日人为实行宗教同化之工作,一方面将日本佛教宗派输入台湾,如曹洞宗、日莲宗、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木边派、净土宗西山派、真言派……等 ( 注 1)。台湾佛教在日人的高
  138页
  压统治之下,其服装、仪轨,以及教义的解释宣扬等,无不配合著皇民化的政策。另一方面为加强对原无严密组织的台湾佛教之管理,将台湾原有祠庙内的僧侣、住持,逐步架空其权力,在各街庄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由街、庄长或当地士绅名流担任管理人,寺庙俨然成为日人藉以控驭殖民地人民的政教中心。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往往成为汉人追溯祖源,群众民族意识的所在地。
  在台湾,以观音信仰为主的佛寺,因承袭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凝聚汉民族文化意识的情况下,渗入了许多“唐山”过海的神祇。以台北“艋舺龙山寺”为例,除主祀的观世音菩萨以及陪祀的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十八罗汉、韦驮、伽蓝尊者等正统佛教寺院的神祇外,亦有代表儒家的紫阳夫子(即朱熹)、大魁夫子(即魁星爷),以及道教的神祇,如:文昌帝君、水仙尊王、城隍爷、福德正神、龙爷、妈祖、太阳星君、太阴娘娘、注生娘娘、池头夫人、太子爷、十二婆者、关圣帝君、三官大帝、华陀仙师等等。这样的信仰安排,除了反映民间信仰能够涵盖各种不同的信众外,对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往往呈现于寺庙的匾额与楹联当中。匾、联不仅在形式上提供了文学、艺术美的追索,在内容词义所释放出的讯息中,也往往涵盖了族群、信仰、民俗、职业、社会结构等人文相关领域的题材。因此透过记录、整理得以一窥民间文化的特质,更进一步使得文化资产的保存与发扬得以受到重视。基于上述的动机,本文拟就全台五百余座以观音信仰为主的寺庙中 ( 注 2),以年代久远且较具代表性的古迹四十处作为分析对象,将田野调查所登录之匾额、楹联内容、刻法、材质、书体,以及绘制的方位,辅以相关文献材料进行解读工作。除前言外,于第二节介绍观音造神的由来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流衍历程,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匾联文化意涵的基础。第三节为本文重心所在,共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介绍田调所记录四十间庙宇的分布状况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考察;第二层面拟将四十间庙宇的创建年代依先后排列进行系年工作,并加说明,以呈现匾、联与建筑物的年代相应关系。第三、四个层面则为匾、联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讨,先对匾额、楹联进行类型归纳研读,由词义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呈现匾、联的文化意涵。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匾、楹联的材质形态、文字结构、意象经营、书法雕艺等等分析探讨,以突显并领略观音信仰庙群的匾、联美感。第四
  139页
  节为结论,综合上述分析,希望唤起并重新正视长久以来一直为建筑及民俗学者所忽略的寺庙人文表征,并由此达到保存文化资产的作用与目的。
  二、观音菩萨造神历程探索
  观音菩萨,梵名“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意译为观自在、观世音、光世音、通称观世音。唐朝时因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其命名缘由,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称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在大乘佛教中,观音菩萨是大悲的显现,以拔除一切有情众生的苦难为愿,《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可见观世音菩萨早己成究竟觉,佛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但为了济度一切众生,所以倒驾慈航,示现菩萨之身。观世音菩萨虽以大悲救度为主,但在大悲背后,即是蕴含无限的大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宗明义的指出,观音证得空慧的过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由于无限的悲心与正智,加上无刹不应的示现,使之成为与娑婆世界众生最为相契的菩萨。
  观音信仰滥觞于印度,广传于中国、西藏、南洋、日本等地。因此,有关的史料也特别的多,例如:《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都载录了许多在印度、西域各地崇祀观音菩萨的情形。而西藏的观世音信仰尤其兴盛,世代的达赖喇嘛皆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在中国方面,自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时,其信仰就日益兴盛。姚秦鸠摩罗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信仰更是广为流传。《名僧传抄》、《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续高僧传》、《引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法苑珠林》、《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癸已类稿?观世音菩萨传略跋》、《太平广记》……等,
  140 页
  皆盛传其事迹。
  在佛教的观念中,佛、菩萨本无生死之迹与男女之相,为应众生需求而有各种不同的示现。见之中国南北朝时期及日本的观音造相,就多蓄有胡须,不纯然为女相。但在中国民间都以观音为女性,其原因不外两种:源于观音以慈悲应化,有柔慈爱语的母性特质;与民间传说其为马郎妇或妙庄王幼女有关。马郎妇故事见于《古今图书集成》卷七十九<神异典>,《太平广记》卷一○一亦载录诸家传说,意谓观音化为美艳女子,择善诵经者嫁之,独马氏子能,遂具礼往迎,然过门即死。有紫衣老僧谓众人云此乃观音化身,悯众障重而垂方便,具以示现女子而化众。此即后来马郎妇观音造像的由来。至于妙庄王幼女妙音故事原型初见于《文选?啸赋》李善注引《灵宝经》,本为道教徒所撰,后却成为佛教观音菩萨身世的蓝本。宋代普明禅师据闻受神的感召,著有《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即称观世音菩萨之前身为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元代赵孟□(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之妻管道升著有“观世音菩萨传略”亦从此说(但有人转引以为“妙音公主”,如《茶香室续钞》卷十七),元明以降,以说盛行于民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中有详尽的叙说,意指观音乃鹫岭孤竹国祇树园施劝长者第三子施善化身,来生于北阙国中,父妙庄王,母伯牙氏。父母因无子嗣,求祷于西岳香山寺,天帝以其父好杀,故夺嗣而与之女,长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妙善幼时聪达,便欲了人间事,誓不成姻,父怒禁于后园中,后妙善又舍入白雀寺为尼,其父乃遣五城兵马围寺焚之,以天神护之而免于难。父怒,囚之于冷宫,其母亦欲其成婚以摄国政,妙善不从而志愈坚,因失语泪父,父大怒而赐红罗以绞死。妙善魂游地府见众生受苦而生悲心,还魂后释迦佛陀指引至南海普陀岩修行,九载成正果位,并割手目以救父病,持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由此感得一家骨肉晋升天界,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此疑为“广大”之误)灵感观世音菩萨,为南海普陀岩之主。赐父妙庄王为善胜仙官,母伯牙氏为劝善菩萨,大姐妙清为大善文殊菩萨,次姐妙音为大善普贤菩萨。
  从故事中可以见出佛道思想合流的过程,首先是属于印度佛教当
  141页
  中的观音菩萨被置于中国成为一个王朝之公主(《汝州志》将妙庄王作楚庄王,又谓大悲菩萨为其父王所封,使观音成为中国历史当中的人物),又以道教的立场化观音为道教神祇,由玉帝分封,并以“一人成道,九祖升天”的观念落实民间信仰的基础。(其父的道教仙位与其母的佛教果位也呈现出佛道融合的事实)。这也正说明了观音信仰深植于民间,其形象从印度而走向中国化的造神历程。观音造像甚多,隋唐以降,由于密教的传来,其造像多为十一面、千手千眼、如意轮、不空□索、准胝等;也有依民间传说及感应而立像者如:哈唎、马郎妇、送子、白衣、持莲、鱼篮、水月、紫竹观音等。其中,观音送子之感应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台北市岁时记》曾记载:《观音佛祖得道日,各庙僧尼建观音会或大士坛,道场庄严,香醴甚盛。信女先日斋戒沐浴,至素所礼拜寺院,拈香、还愿。求生子女者,树长幡于神前,来岁果生小儿,称为观音囝,佛诸小儿项间,谓之攘崇,可佑平安。 ” ( 注 3) 此盖源于《法华经?普门品》:“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台湾民间俗称“观音妈”“佛祖妈”即突显了此一母性特质。
  依佛经记载,观音的道场本为印度南方海上的一个名叫普陀洛伽山的小岛,然而,之所以附会为中国浙江外海的普陀山,一方面源于地理环境类似,另一方面的因缘是:唐朝有位日本和尚,法名“慧谔”,在五台山取得一尊观音菩萨回日本供奉,途经普陀山附近为风浪所困,经请示后始知此尊观音与日本无缘,遂于普陀山上建筑一间“不肯去观音庵”,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也使普陀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他为五台、峨嵋、九华)
  观音菩萨是以慈悲救难的形象深植于信徒的心灵,随众生所需而示现于不同的地方、示以不同的面貌,使得与祂有关的民间传说、灵感事迹更是随处可见。因此台澎金马地区观音信仰的庙群蔚为大观,不是没有道理的。
  142页
  三、台澎金马地区观音庙群介绍及匾联探索
  ( 一 ) 分布状况
  本计划案的田调工作,属于观音信仰的庙群共计四十处(见附表一),以下就各庙宇的区域分布分别介绍 ( 注 4)。
  1. 宜兰地区:属于宜兰地区的三座观音庙宇, 皆与噶玛兰早期开发
  史息息相关。
  ?头城“开成寺”: 创建于嘉庆初年(一七九六~一八○六),
  俗称“吴沙祠堂”, 其进口处右侧立有“开兰吴沙公纪念碑”
  , 碑底下刻著「嘉庆元年丙申九月十六日公元一七九六吴沙公
  率众进头城迄今一百七十七年”纪念文。 大殿主祀观音,左殿
  是吴沙祠堂, 对联云:“三六社番族输诚堪钦智略,二百年前
  疆垦辟永沐恩波”, 可见当时开兰的盛况,而在第一站的头城
  建立“开成寺”也别具意义。
  ?罗东“慈德寺”:为开拓罗东有功的先贤林乌全等漳人, 于嘉
  庆元年(一七九六)所创建, 寺内除奉祀观音佛祖、大众爷、
  城隍等神祇外, 另有功德堂竖立著罗东开拓诸先烈之神位,现
  在庙貌是民国四十八年重建以后的情景。
  ?员山“慈惠寺”:创建于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 俗称“
  佛祖庙”。 寺内的观音神像坐姿高达十三尺,且保存有道光二
  十四年建庙之初所铸造的古钟,甚为珍贵。 唯庙已翻新,古意
  全失。2. 台北地区:共调查了八座历史较为悠久的观音庙宇, 包含艋舺
  及淡水的龙山寺(在清代建立的龙山寺全台共有五座, 除台北两
  座外, 其他分布于彰化鹿港、台南市、高雄凤山,都同出一源,
  分灵自福建晋江县安海镇的龙山寺)。 在早期大陆先民来台过程
  中, 不仅要冒著渡过“黑水沟”沉船的危险,而且台湾除少数往
  来频繁的贸易商港外, 大多仍属蛮烟瘴雨的地区,先民因水土不
  服而客死异乡者甚多, 因此闽南有句俗谚:“三在六亡一回头”
  , 意思是说十个人之中,三个定居台湾,一个回到故乡,六个客
  死异乡。 因此,宗教信仰往往成为先民面对生活风险、慰藉心灵
  的依托所在。 龙山寺在台分布的状况,也反映出了这种宗教信仰
  与移民族群之间的关系。
  143页
  ?艋舺“龙山寺”:创建于乾隆三年(一七三八), 艋舺地区的
  移民大多来自泉州属的晋江、 南安、惠安等三邑管下的“顶郊
  人”。 来台之前,他们多在晋江安海龙山寺求得观音菩萨的香
  火,紧置于身以求庇护。 相传龙山寺即因香火在黑夜中发光显
  灵而有建庙之议。 除主祀观音庇外,另配祀天上圣母、文昌帝
  君、关圣帝君等。 民国八年因部分栋梁已腐朽,当时住持福智
  和尚即募款延请泉州名匠王益顺修建; 民国三十四年二次大战
  , 正殿与右护龙遭盟机炸毁,但观世音菩萨却仍端坐无损,益
  坚人民信仰。 民国四十二年复建,成为今日规模。龙山寺除为
  三邑移民信仰中心, 并兼具同乡会馆功能,带动北部地区由沿
  海往内陆扩展。
  ?淡水“龙山寺”:创建于咸丰八年(一八五八), 与艋舺龙山
  寺同源分灵。 淡水龙山寺旁的清水街中段,为历史悠久的摊贩
  街, 早自一百多年前,随著龙山寺之兴建,摊贩市集便往寺庙
  四周空地聚集, 至今仍为当地的消费中心,情况与艋舺龙山寺
  一样,迥异一般隐于山林、清静自修的寺庙。 寺内古匾、联保
  存甚多,且皆完好无损。
  ?“宝藏严”: 位于台北市区公馆与福和桥头交界之右侧山坡,
  又称“宝藏寺”、“石壁潭寺”、“观音亭”, 创建于康熙四
  十一年(一七○二),寺中存有道光年间古联甚多。 曾任艋舺
  龙山寺住持的福智和尚,其遗骨亦藏于寺中。 “宝藏岩”除主
  祀观音外,另增祀文昌帝君、注生娘娘等道教神祇。
  ?“剑潭古寺”:位于台北市区内, 创建于康熙年间(一六六二
  ~一七二二), 原称“观音寺”,后因剑潭之名而改称“剑潭
  古寺”,现寺内古物保存甚多,包括同治年间的对联一幅。
  ?八里“凌云古刹”:创建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 系福建人
  由八里岔开辟至此, 在观音山筑“凌云禅寺”,俗称“内岩寺
  ”,香火鼎盛。 光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八),土匪据寺
  以为巢穴, 刘铭传派兵剿平,并焚庙宇,后来地方人士于原址
  重建,改称“凌云古刹”。
  ?八里“西龙岩寺”:创建于嘉庆十年(一八○五), 背山面河
  ,可远眺八里与淡水。 原庙朴实低矮,因空间有限,遂于庙旁
  兴建两层式的新庙, 刻工多出于大陆师傅之手,三川殿门神不
  同于一
  144页
  般寺庙的彩绘,而是雕刻生动立体门神与七彩仙女,颇具特色。
  ?五股“西云寺”: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创建, 其建筑仿
  闽南建造模式, 除正殿外,另有左右护龙,日据时代,香火鼎
  盛, 与当时的基隆“灵泉寺”、苗栗“法云寺”、台南“开元
  寺”并称为台湾四大佛教圣地。 连雅堂《台湾通史?宗教志》
  曾记载:“西云岩寺在八里岔堡观音山之麓, 曰狮头岩,乾隆
  三十三年胡林献地建寺,一曰大士观。”
  ?板桥“接云寺”:创建于咸丰六年(一八五六), 在日据时代
  曾为板桥、 中和、永和、土城等原称十三庄地区的信仰中心。
  除主祀观音外,亦从祀山神、关公、统境公等神祇。 五十多年
  前,每逢中元普渡之后,皆举办抢孤活动,盛况为全台之冠。
  3. 桃园地区:共调查了四座观音寺庙,其中两座位于大溪镇, 其余
  位于观音乡、龟山乡,皆是久负盛名之庙宇。
  ?大溪“莲座山观音寺”:创建于嘉庆三年(一七九八), 百余
  年来一直是桃、竹、苗三地的信仰中心, 这三地的客家人士,
  常从此寺恭迎观音佛祖的“香旗”回家供奉, 而于每年农历二
  月十九日观音圣诞前, 由客属各乡镇、村里组团至该寺进香,
  同时将“香旗”迎回本寺“谒祖”(或称过炉), 随著信徒增
  多, 该寺也设有“观音会”的组织,这种类似神明会的社团,
  除扮演凝聚社群的角色外, 同时也举办济助活动,发挥社会服
  务的功能。
  ?大溪“斋明寺”:创建于道光三十年(一八五○), 滨临大汉
  溪畔, 往 昔商船可由淡水溯源抵达于此,随著河道淤塞
  ,繁荣已不复现。 昔日的“崁津归帆”与寺后萃灵塔的“灵塔
  斜阳”同为大溪八景。 “斋明寺”本名为“福份宫”,同治十
  二年(一八七三)改称“斋明堂”, 民国二十六年易名“斋明
  寺”。
  ?观音“甘泉寺”:咸丰十年(一八六○)创建, 本名“石观音
  寺”,因为寺里供奉著一尊古朴的石观音。 石观音充满了灵异
  传奇, 为咸丰八年(一八五八),于滂沱大雨中所发现的天然
  石像, 其感应事迹轰动北台湾,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该地因
  此改名石观音乡(今观音乡), 后当地贡生邀集乡民募捐,共
  同启建“福龙山寺”安置此神像。 至于“甘泉”之名,亦因石
  像所指示, 在寺旁挖出一口水井,其水甘美,能治百病,故改
  名“甘泉
  145页
  寺”, 由寺宇梁柱所题对联:“观望福龙山庙貌翻新呈瑞彩,
  音彰甘泉寺神灵依旧现祥光”、 “福地现金身拯救苍生起苦海
  , 龙山留玉迹慈悲济世涌甘泉”、“甘露宏施石证观音安海口
  , 泉流不息地钟灵气福龙山”,以“观、音”“福、龙”“甘
  、泉”为联首,直接传达了寺名沿革的过程。
  ?龟山“寿山岩观音寺”:创建于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 为
  龟山乡最古老的寺庙和信仰中心。 该寺的建庙过程极负传奇,
  原由于福建水师提督兼台湾总镇府总兵把岳忒氏哈当阿(蒙古
  人), 奉命南下绥靖盗患,乘舆经过庵前,轿辕舆杆忽折断,
  出而见一草庵内置观音, 于是许以平乱凯旋后,必建新庙答报
  。 后果戡平盗乱,因此召集地方耆绅兴工建庙,由哈当阿亲题
  “慈帆广济”匾(嘉庆二年, 一七九八)悬于正殿,并正式命
  名为“寿山岩”。4.新竹地区:新竹地区公告的古迹中,只有“金山寺”属于观音信仰
  的寺庙。 “金山寺”创建于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它是郑、
  陈、苏三姓先民在金山面设隘开垦时, 为求平安,于是以小庵供
  奉观音与释迦佛, 当时称为“香莲庵”,后因右侧有清泉环绕,
  遂改名“灵泉寺”, 光绪十五年(一八九○)重修时,因庙所处
  为金山面,复更名为“金山寺”。 目前寺里陪祀著其他道教神祇
  ,已非纯正佛教信仰。5.彰化地区:共调查了六座历史悠久且负盛名的观音庙宇,其中“鹿
  港龙山寺”为国家公告一级古迹, 另“虎山岩”及“开化寺”也
  为公告三级古迹。
  ?鹿港“龙山寺”:创建于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为台湾现
  存五座龙山寺,以及所调查的四十座观音庙宇中,唯一评定为一
  级古迹者。其庙宇采北宋宫殿式建筑,巍峨精雕,加上古朴幽静
  的肃穆气氛,有“台湾紫禁城”(俗称“皇帝殿”)的美誉。寺
  内古物保持良好,匾、联亦多为道光、咸丰年间所立。民国六十
  三年承汉宝德教授之建议,以“国宝”地位而进行复古整修工作
  。鹿港“龙山寺”不仅在历史、宗教、学术、观光方面,皆有其
  权威性意义与价值,对于古都鹿港的发展与维护,也具有相当的
  影响与效益。
  ?花坛“虎山岩”:创建于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因山岩形似
  146页
  卧虎踞而得名。岩旁有亭曰“听竹”,每当春夏之交,清风徐来
  ,竹影参差,为昔日彰化区邑中八景之“虎岩听竹”。亭上有对
  对联曰:“佛塔风霜古,禅房花木深”,颇具禅意。台湾民间传
  说,嘉庆君游台湾时,驾临中部,曾在此借宿一夜,为该寺凭添
  一段佳话。
  ?社头“清水岩寺”:创建于乾隆十年(一七四五),为一信仰兼
  休憩赏景的场所,其“清水春光”景色,亦列于昔日邑中八景之
  一。正殿除祀奉南海观音、释迦牟尼佛外,两旁尚祀有清水祖师
  、五谷王。正殿悬有“慈云广被”、“南海慈航”两块乾隆、道
  光年间古匾,为寺中珍宝。
  ?大村“慈云寺”:于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创建,原为广东移民
  群聚以及信仰的中心,但由于受到闽籍移民的同化,成了“福佬
  客”,客家习俗和语言已渐被淡忘。因年久失修,“慈云寺”外
  貌看来缺乏庄严肃穆气息,除梁柱尚存古貌外,壁堵、门面及神
  坛祭物皆为日据时代所留下,即使匾、联上面的日皇年号已被涂
  抹,依稀可见该寺受日本神社影响的痕迹。
  ?“昙化佛堂”:创建于首光三十年(一八五○),位于彰化市区
  。佛堂内有一尊来自日本的释迦卧佛和唐朝古铜观音像,另在两
  旁护龙有“功德林”“报劬祠”,内祀信徒所托付的亲属祠牌。
  该佛堂带有斋教色彩,除奉祀佛教神祇外,亦宣扬儒教思想。
  ?“开化寺”:位于彰化市区,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时,知县
  谈经正倡建,当时为开发彰化市之政治、经济、文化,故名为“
  开化寺”。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街民捐资重修。该寺原为三
  殿之规模、日据时因拓路拆去前殿,现以墙门充用,庭院内仍可
  看到拆卸散置的石柱。6.云林地区:主要宗教特色为道教与民间信仰,因此纯正的佛教庙宇
  并不多见,历史较久者为斗六“真一堂”与北港“碧水寺”。
  ?斗六“真一堂”:于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创建,属于斋教先
  天派,为一四合院式建筑,斋教约在清初传入台湾,其特色是主
  张三教合一,谓众生皆为无生母的儿女,降生大地而沉迷于红尘
  之中,老母慈悲下凡,欲收原子回乡,传说斋教的开山祖师罗清
  147 页
  (一四四二~一五二七,明中叶人)即为无生老母化身。斋教外
  貌似佛、内持近儒、科仪似道。日据时代蔚为台湾佛教主流。“
  真一堂”对联:“真籍字本无了意尽包五千卷,一理诸法俱备离
  言超越八万门”,即包融了三教的特色。
  ?北港“(北坛)碧水寺”:创建于嘉庆五年(一八○○),俗称
  “北坛观音”,因为在过去的笨港城,隔著笨港溪有两座专门提
  供停棺之用的观音庙宇遥遥相望:一是北门(北坛)的“碧水寺
  ”,一是南门(南坛)的“水月庵”。“碧水寺”正殿供奉观音
  菩萨,并配祀福德正神及大众爷,该寺主要用途为超荐亡魂,不
  像其他的观音庙宇著重消灾祈福的现世功用。
  7.嘉义地区:嘉义的宗教信仰与云林相近,主要仍为道教及一般民间
  信仰。故历史较久远的观音寺庙也仅有四座。
  ?新港“(南坛)水月庵”:创建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
  较上述云林北港“(北坛)碧水寺”早了九年。“水月庵”本称
  “南坛”,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由褒封承德郎例授州同衔陈
  浚哲重修,改称“水月庵”。庵前有秀才陈子面敬题的“祝南坛
  重修告竣”石碑。正面对联刻文有“不必文章称大士,唯无钟鼓
  亦观音”,后殿奉祀孔子画像,木雕讲桌上有乾隆五十六年(一
  七九一)的石香炉,弥足珍贵。
  ?番路“半天岩紫云寺”:创建于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因
  其地远望山岩,高接云天,故名“半天”,又因山间之云彩常现
  紫色,往往绕寺不散,又名为“紫云寺”。番路乡为过去内山住
  民往嘉义易货必经之路,“紫云寺”位居其中,可说是与整个番
  路乡的开发过程息息相关。寺外碑文不但记录三百年来所发生的
  事件,同时附近旧有地名与重要人物也可从中窥知一二。
  ?竹崎“清华山德源禅寺”:于乾隆五年(一七五○)由一位女居
  士行水姑娘所创建,本名为“清华山观音亭”,光绪三十二年(
  一九○六)因受大地震波及,殿宇倒塌而荒废。民国二年,有位
  义敏和尚云游至此,极力筹建殿宇,并更名为“德源禅寺”。民
  国五十二年,寺宇栋柱又倾圮,直至民国五十八年才大兴土木,
  建“大雄宝殿”及寮舍,后又成立禅学院,培植禅学人才。
  ?民雄“大士爷庙”:原创建于嘉庆二年(一七九七),民前五年
  148页
  (一九○六)因七级大地震而倾毁,民国十二年重建,将民雄当
  地香火鼎盛的“庆城宫”、“开漳圣王庙”、“开台圣王庙”,
  连同原来的“大士爷庙”,四座庙宇主神合祀于现址的“大士爷
  庙”。当时日人不准以其原名“大士爷庙”复建,乡民不得已遂
  用“慈济寺”名称。民国七十四年董事会通过正名之议,才回复
  原名。由于揉合道教及民间信仰神祇,所以匾、联也较无法反映
  观音信仰的特色。8.台南地区:调查的观音庙宇共有七处,皆在市区之内,仅次于台北
  。台南为台湾第一古城,与台北皆为早期移民群聚的中心。其观音
  信仰除佛教外,亦融入了斋教的色彩。
  ?“龙山寺”:于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建庙,为全台
  五座龙山寺中,唯一不列入公告古迹,因为在民国十六年开拓街
  道时曾经迁建;而且现址限于四周环境,寺殿营建不多,格局及
  空间有限,也较少引人注意。不过寺内古物仍多,以乾隆五十年
  (一七九○)古匾“慈德配天”最具特色。
  ?“法华寺”:创建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与“开元寺”
  并列为台南市两大古刹。“法华寺”旧为“梦蝶园”,“梦蝶园
  ”的起源可上溯明永历年间(一六四七~一六六一)郑成功的参
  军李茂春来台,不愿作官,时人尊称李菩萨。其好友咨议参军陈
  永华,替他的草庐命为“梦蝶园”,并撰<梦蝶园记>。李氏死
  后该园改为“准提庵”。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台湾知府蒋
  毓英建佛寺于园左。“法华寺”为日据时代台南诗社活动之所,
  故其匾、联皆留有当时文人唱和之踪影。
  ?“大观音亭”:创建年代约为明永历年间(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与“兴济宫”相连,由“兴济宫”侧门即可通“大观音亭”
  。正殿悬有同治元年(一八六二)知台府事稯洪毓琛所立“大观
  在上”古匾一方,神案上则有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的龙饰香炉
  。
  ?“慈荫亭”:俗称佛祖庙,创建于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庙之建筑为单进单间,类似土地庙,前门有匾曰“慈航广济”,
  为道光甲申年(一八二四)所立,另有“小西天”匾,其词取自
  观音为西方极乐世界之补处菩萨,显然以小西天喻此胜境。此庙
  149 页
  之右侧原嵌有石碑,然已成为民宅厨房内壁,甚为可惜。
  ?“广慈庵”:创建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在佛教,专住
  女流者谓之“庵”。“广慈庵”起初规模甚小,后因诸罗县知事
  张珺元得病,祈求佛祖而痊愈,于是献金增建寺宇。道光二十六
  年(一八四六)曾经重修,民国五十一年因庙宇倾塌,再度修缮
  。门侧有对联:“广结众缘灯果涂香花水乐,慈修三昧忍勤智慧
  戒施禅”,以庙名为联首,是一般寺庙楹联所常见的形制。
  ?“德化堂”:创建于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原为斋教龙华派
  之“菜堂”,该派由山东即墨人氏罗因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一
  四七八)所创,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传入府城,曾建立“化
  善”、“德化”、“德善”三堂。“德化堂”创建之初,福州府
  长乐县龙华派等菜堂,每三年必派巡教来台视察,直至光绪二十
  一年(一八九五),台湾割予日本,此习才断。初建时全堂有三
  进,左右各有厢房。日据时期,日人为拓建道路而拆毁前堂,仅
  留下今所见之中、后堂。
  ?“择贤堂”:亦为斋教系统,但与“德化堂”派别不同,而与云
  林斗六“真一堂”同属于斋教先天派。先天派为江西人黄九祖于
  康熙年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所成立,而于咸丰十一年(一
  八六一)传入台湾。“择贤堂”创建于光绪五年(一八七九),
  现所见规模为民国十七年由普通民房改建而成,堂里古物缺乏,
  外貌类似一般民间道坛。9.高雄地区:调查的观音庙宇共有两处,为久负盛名的凤山“龙山寺
  ”与内门“紫竹寺”。
  ?内门“紫竹寺”:兴建于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嘉庆十九年
  (一八一四)、光绪九年(一八八三)、民国十七年及民国五十
  七年历经五次重修。“紫竹寺”的观音原为福建德化县五谷溪郭
  氏家族的保护神,随著移民来台而奉迎安座于内门。后来不但成
  为内门乡的信仰中心,也是南北香客的圣境。寺内有“紫竹生春
  ”匾,系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水师提督吴必达所赠。由
  于民国五十七年寺庙整修时,将庙中之楹联皆予损毁,因此现所
  见之楹联为该寺管理人兼副主任委员游赞芳先生所题撰。
  ?凤山“龙山寺”:为公告二级古迹,建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
  150页
  五),其建筑最大的特色为前殿(山川门)不像一般庙宇的三门
  横列,而为凹入门,亦即左右龙虎门突出中央正门。寺内保存有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南云东照”与乾隆三十八年(一七
  七三)“墨名儒行”两块古匾。“龙山寺”自同治年间(一八六
  二~一八七四)重修后,主要殿宇皆未曾大修,显得古色苍苍。10. 台东地区:台湾东部的开发大概比西部晚一百年,直至光绪元年
  (一八七五),清廷才在台东设立卑南厅。而东部最古老的庙宇
  ,当推“海山寺”。于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由南路理番同知
  袁闻柝开辟台东时所创建,主祀观音。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
  )整修,规模扩大许多。民国四十年大地震,庙宇全毁,于第二
  年募资重建。除了寺内正殿三尊大佛为日据时期所留下,其余古
  物皆已无存。11. 澎湖地区: 历史最悠久的观音庙宇为昔日妈宫城外的“观音亭”
  ,于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由当时澎湖左营游击薛奎所倡建
  ,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曾重修,中法战争(一八八五)时
  ,庙内的十八罗汉、钟鼓等古物皆为法军劫掠一空。现庙中所见
  楹联多为民国十六年整修时所立,然其中仍有乾隆二十九年(一
  七六四)的古联:“祥云霭霭来南海,甘露湛湛润炎方”,为调
  查观音信仰的楹联当中,年代最早者。民国三十六年,海边公园
  兴建,将内海风光包括在内,统称“西瀛胜景”,而以“观音亭
  ”前为胜景中心。
  12. 金门地区:金城“灵济寺”位于后浦东门,俗名“观音亭”,主
  祀观音大士,并配祀弥勒佛、韦驮护法及十八罗汉。初建于宋末
  ,元至正年间(一三四一~一三六七),沿海寺宇遭废而毁。明
  初重建,永乐年间(一四○三~一四二四),释笑堂法师由太武
  岩移驻该寺。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毁于火,现所见规模为里
  人林俊元等于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捐赀重修。寺内
  古匾甚多,年代最早的是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的“慈航普渡
  ”,对联则以嘉庆四年(一七九九)撰刻的“那处现如来浯岛江
  中观慧眼,谁家登彼岸金山座上显婆心”为最早。民国六十三年
  寺庙增建殿后楼阁,六十七年增建钟鼓二楼。
  151页
  (二)、创建年代系年
  此部分的基础资料,大致以各庙庙志为主,再配合其他相关文献,如林衡道教授编著《台湾古迹全集》,或各县市志及各地文化中心所出版之古迹调查资料,如宜兰文化中心《兰阳史迹文物图鉴》等,加上田野调查,相互对照。因各庙志多有伪造创建年代以突显本庙历史的情况,不过,我们仍以文献所载史料为依据,在文献不足下,才暂时引录庙志。下面即以创建年代先后,将四十间观音庙宇重新排列,若为公告古迹则于下面注明等级,以窥其大概。
  1. 明永历年间(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台南“大观音”(一六四七~一六六一,属三级古迹)。2. 清康熙年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
  ?嘉义“半天岩紫云寺”(一六八二,属三级古迹)。
  ?台南“法华寺”(一六八四,属三级古迹)。
  ?台南“广慈庵”(一六九二)。
  ?澎湖“观音亭”(一六九六,属三级古迹)。
  ?台北“宝藏岩”(一七○二)。
  ?台南“慈荫亭”(一七一七)。
  ?台北“剑潭古寺”(一六六二~一七二二)。3. 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
  ?彰化“开化寺”(一七二四,属三级古迹)。
  ?高雄内门“紫竹寺”(一七三三)。
  ?台南“龙山寺”(一七二三~一七三五)。4. 乾隆年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
  ?台北艋舺“龙山寺”(一七三八,属二级古迹)。
  ?台北“凌云古刹”(一七三九)。
  ?嘉义竹崎“德源禅寺”(一七四○)。
  ?彰化“清水岩寺”(一七四五)。
  ?彰化“虎山岩)(一七四七,属三级古迹)。
  ?高雄凤山“龙山寺”(一七六五,属二级古迹)。
  ?台北“西云寺”(一七六八,属三级古迹)。
  ?新竹“金山寺”(一七八五,属三级古迹)。
  152页
  (9) 彰化鹿港“龙山寺”(一七八六),属一级古迹)。
  (10) 嘉义新港“水月庵”(一七九一)。
  (11) 桃园“寿山岩观音寺”(一七九五,属三级古迹。5. 嘉庆年间(一七九六~一八二○):
  ?宜兰罗东“慈德寺”(一七九六)。
  ?嘉义“大士爷庙”(一七九七,属三级古迹)。
  ?桃园“莲座山观音寺”(一七九八,属三级古迹)。
  ?云林北港“碧水寺”(一八○○)。
  ?北县八里“西龙岩寺”(一八○五)。
  ?宜兰头城“开成寺”(一七九六~一八○六)。6. 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
  ?彰化“慈云寺”(一八二一)。
  ?台南“德化堂”(一八三四,属三级古迹)。
  ?宜兰员山“慈惠寺”(一八四四)。
  ?彰化“昙花佛堂”(一八五○)。
  ?桃园大溪“斋明寺”(一八五○,属三级古迹)。
  ?金门金城“灵济寺”(一八二一~一八五○)。7. 咸丰年间(一八五一~一八六一):
  ?台北板桥“接云寺”(一八五六)。
  ?台北淡水“龙山寺”(一八五八,属三级古迹)。
  ?桃园观音“甘泉寺”(一八六○)。8. 同治年间(一八六二~一八七四):
  ?台东“海山寺”(一八七四)。
  ?云林斗六“真一堂”(一八七四)。
  9. 光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八):
  ?台南“择贤堂”(一八七九,属三级古迹)。
  从庙宇的创建系年,可以看出,有些庙宇创建年代虽早,但不在公告古迹之列,如:台南“广慈庵”[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台北“宝藏岩”[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台南“慈荫亭”[康熙十六年(一七一七)]等等。因建筑物本身维护不佳或遭受人为以及不可抗拒之自然灾害,致使建筑物后来多予以改建翻新,因此无法列入,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寺庙就没有古文物的存在。换句话
  153页
  说,庙宇建筑虽新,但古文物保存甚佳的亦为数不少,以台北“宝藏岩”为例,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的古联就有五幅,即:“宝筏渡迷津共登彼岸,藏经开觉路并悟法天”、“□注拳山一指消千劫,神观圣水孤航渡万民”、“石罊映澄潭圆光百面,拳头持法界妙手空光”、“握个拳头欲拯诸般若,面兹石辟常观自在身”、“众法岂无边灵山圣水,佛门灵妙悟皓月清潭”。一般而言,对联的保存较匾额更为不易,每随寺庙的改建,原附著于石(木)柱上的对联就有可能弃置任凭荒废,因此,以维持古物的立场,未必被列级古迹者即有较古之文物,如嘉义“半天岩紫云寺”,创建于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为内政部公告之三级古迹,由于民国三十年一场大地震,寺庙夷为平地,虽于民国三十九年重建,但寺中古物多已不存,较有历史价值的匾联也付之阙如。因此本计划案除了正视那些列级古迹的文物保存情形外,更重视的是突显那些未在公告之列,而古匾、联保存甚为完整的庙宇,透过这样的调查登录,使文化资产的内容得以文献的面貌呈现出来,以为殷鉴,也希望这些“门面”不会因寺庙改建而遭受破坏。透过寺庙创建年代的系年,配合匾、联年代的系年,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各庙群的人文现象与文化意涵。
  ( 三 ) 匾联文化的探索
  本节分析观音庙群的匾联文化,大致采时代系年与内容解读两个方向进行,首先就匾额,对联的时代性而言,古物的价值在于作为史料,它能从中提供怎样的历史讯息与意义;固然愈古之文物,其史料价值未必愈高,但在过去文献记录不甚发达的时代,古文物往往能够提供建构时代较前的历史片段:包括政治、社会史等方面。尤其就台湾庙群的匾联文化来说,常可从其撰铸的历史当中,解读出当时移民社会的族群分布状态、信仰祭祀以及社区发展情形。解读的层面即是意义内容方面的分析,这是本文第二个探讨的方向,透过年代与内容的经纬交织,整理归纳出匾联的人文特色与内涵。
  1. 匾额部分
  ?古匾保存情形
  在观音信仰庙群的匾额调查中, 以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
  二)台南“广慈庵”的匾额“广慈院”为最早,其次为乾隆十八
  154 页
  年(一七五三)金门“灵济寺”的匾额“慈航普渡”。 关于匾
  额铸成年代先后, 详见附表二“观音信仰之祠庙匾额系年”,
  若以各庙的创建年代先后, 依次的来介绍各庙匾额的保存情形
  (每间庙宇暂以民国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为主,于匾额内容下注
  明其中西年代),更可清楚的见出各观音庙宇的匾额现象与特色
  。?台南“大观音亭”:创建于日永历年间(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为本次调查观音庙群中,创建年代最早者,且亦列入内政部公告三
  级古迹,其中属于民国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情形如下:
  a. 咸丰年间:“善慈灵应”(咸丰年间, 一八五一~一八六一)。
  b. 同治年间:“大观在上”(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莲座春
  风”(同治三年, 一八六四)、“莫不尊亲”(同治七年,一
  八六八)、“观音佛祖”(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c. 光绪年间:“佛力婆心”(光绪四年, 一八七八)、“慈云暗
  覆”(光绪六年,一八八○)。
  d. 宣统年间:“慈航并济”(宣统三年, 一九一一)、“佛光普
  照”(宣统三年,一九一一)。
  以上共计古匾九方,且较集中于同治之后,其创建年代虽为明末
  ,但明末清初的匾皆未曾出现,反而不如其他庙宇存有更早的古匾
  。?嘉义“半天岩紫云寺”:创建于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虽为
  内政部公告之三级古迹,但皆无任何古匾保存,原因在于民国三十
  年一场大地震,使原寺夷为平地,古物多已不存。现存匾额以民国
  三十九年“半天揽胜”与民国四十六年“诗境禅心”较具特色。?台南“法华寺”:创建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为公告三级
  古迹,其古匾如下:
  a. 同治年间:“配义与道”(同治元年,一八六二)。
  b. 光绪年间:“法护靖氛”(光绪年间, 一八七五~一九○八)。
  155页
  c. 民国: “圆通教主(民国二十三年)、“大慈宏济”(民国二
  十九年)。
  法华寺的古匾不多,仅此三方,且“配义与道”一方辞义,显然
  较偏向于儒家祠庙,在观音庙宇内显得有些突兀。?台南“广慈庵”:创建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不在公告古
  迹之列, 却出现调查当中最早的古匾,其情形如下:
  a. 康熙年间:“广慈院”(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
  b. 道光年间:“慧明普照”(道光年间, 一八二一~一八五○)
  。
  c. 咸丰年间:“慈云流荫”(咸丰三年,一八五三)。
  d. 光绪年间:“广布在慈”(光绪二年, 一八七六)、“慈航普
  渡”(光绪十年,一八八四)。
  其中“广慈院”匾额为康熙三十一年所立,与创建年代相同,为
  调查所见最早之古匾。?澎湖“观音亭”:创建于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为公告三级
  古迹,其古匾如下:
  a. 道光年间:“如是观”(道光三年, 一八二三)、“薄海蒙庥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
  b. 光绪年间:“大慈悲”(光绪十二年, 一八八六)、“慈航普
  济”(光绪十六年,一八九○)。
  c. 民国: “应复如是”(民国十六年)、“慈悲通慧”(民国二
  十六年)。
  其中“如是观”、“应复如是”皆取自佛典经句。?台北“宝藏岩”:创建于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但寺中仅有
  两方民国三十八年之前的匾额,分别为:“宝藏岩”(民国十年)
  、“注生殿”(民国二十二年)。一般而言,古匾的保存较古联来
  得容易,但宝藏岩则相反,道光年间的古联甚多,而古匾只存日据
  时代的两方。?台南“慈荫亭”:创建于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其古匾皆为
  道光年间所留,共有四方,即“小西天”(道光三年,一八二三)
  、“慈航广济”(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幻空色相”(道光十
  八年,一八三八)、“慈航慧海”(道光二十
  156页
  年,一八四○)。寺庙本身格局虽小,但拥有此四方古匾与一幅道
  光年间古联,也弥足珍贵。?台北“剑潭古寺”:创建于康熙年间(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寺
  中无任何古匾。?彰化“开化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创建,为公告三级古迹,
  其古匾如下:
  a.乾隆年间:“宝殿圆通”(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
  b.道光年间:“慈心保赤”(道光年间, 一八二一~一八五○)
  、“圣德”(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
  c.同治年间:“现大慈悲”(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d.光绪年间:“慈航普渡”(光绪十一年, 一八八五)、“开船
  渡化”(光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八)、“渡世慈航”(光
  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八)。
  其中,“开船渡化”饶富兴味,一方面将“开化”之寺名嵌入匾
  额之中(这在楹联较为常见,匾额反而较少),另一方面以“船”
  喻观音慈航,济渡众生于涅槃彼岸,与另一方“渡世慈航”匾相得
  益彰。(10)高雄内门“紫竹寺”:创建于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仅存干
  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紫竹生春”匾一方。(11)台南“龙山寺”:于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创建,其
  古匾如下:
  a.乾隆年间:“慈德配天”(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
  b.道光年间:“东海慈航”(道光九年, 一八三九)、“龙山
  寺”(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
  c.民国:“西竹妙力”(民国十八年)。
  共计古匾四方,是龙山寺系列的庙宇中,数量较少者。(12)台北艋舺“龙山寺”:创建于乾隆三年(一七三八),为公告二
  级古迹,其古匾如下:
  a.嘉庆年间:“水德扬灵”(嘉庆二十二年, 一八一七)、“
  万古精忠”(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佛法皈依”(嘉
  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
  b.咸丰年间:“情殷桑梓”(咸丰八年,一八五八)。
  c.同治年间:“泛舟利济”(同治五年, 一八六六)、“救援
  饥溺”(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柔顺利贞”(同治十年,
  一八七一)、“累世庄严”(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慧
  眼婆心”(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
  d.民国:“光明净域”(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
  共有古匾十方,其中五方属于同治年间。由于艋舺龙山寺为地
  方信仰中心,不仅主祀观音,并涵盖了从唐山过海的许多道教神
  只;在匾额的反映上,亦多采多姿,如:“水德扬灵”、“万古
  精忠”等。(13)台北“凌云古刹”,创建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只有民国二
  十四年“慈航普济”属于较早之匾,其余为新造。(14)嘉义竹崎“德源禅寺”:乾隆五年(一七四○)创建,无任何古
  匾存在。(15)彰化“清水严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创建,其古匾如下:
  a.乾隆年间:“南海慈航”(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
  b.道光年间:“慈云广被”(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
  c.光绪年间:“清水春光”(光绪十年,一八八四)。
  “清水岩寺”虽不在公告古迹行列,却有乾隆二十三年的古匾,
  堪称镇寺之宝。(16)彰化“虎山岩”:创建于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为公告三级
  古迹,寺中匾额多无标明年代,无从推断是否为古匾。(17)高雄凤山“龙山寺”: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创建,为公
  告二级古迹,其古匾如下:
  a. 乾隆年间:“南云东照”(乾隆二十五年, 一七六○)、“
  墨名儒行”(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
  b. 光绪年间:“大大慈悲”(光绪七年, 一八八一)、“无无
  明尽”(光绪七年,一八八一)、“般阿兰若”(光绪八年,一八
  八二)、“慈悲广大”(光绪三十年,一九○四)。
  共有古匾六方,集中在乾隆、光绪年间,保存情形尚佳。(18)台北“西云寺”:创建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为公告三
  级古迹,其匾只有民国五十八、五十九年间所立,虽列为公
  158页
  告迹,但古物保存不多。(19)新竹“金山寺”: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创建,为公告三级古
  迹,所存之匾只有民国十三年“法雨宝施”与民国二十八年“顺
  天应民”两方较早,其余皆为新立。(20)彰化鹿港“龙山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创建,为观音
  庙群中唯一公告的一级古迹,其古匾如下:
  a.道光年间:“法雨如来”(道光十年,一八三○)。
  b.咸丰年间“普济群生”(咸丰八年,一八五八)。 “慈灵显
  应”,( 咸丰八年,一八五八 )。
  c.民国:“法海慈帆”(民国二十七年, 一九三八)、“慈帆
  普济”(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
  共有古匾五方。虽为公告一级古迹,但古匾仅比台南“龙山寺
  ”(未公告)多出一方,且集中于道光之后,未见清初匾额。(21)嘉义新港“水月庵”:创建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其古
  匾如下:
  a.光绪年间:“慈云普济”(光绪十一年, 一八八五)、“得
  大自在”(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莲开法界”(光绪二
  十九年,一九○三)。
  b.民国:“神威显赫”(民国七年,一九一八)。 合计古匾四
  方。(22)桃园“寿山岩观音寺”:创建于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为公
  告三级古迹,其古匾如下:
  a.嘉庆年间:“慈帆广济”(嘉庆二年, 一七九七)、“慧日光被
  ”(嘉庆三年,一七九八)。
  b.道光年间:“慈航济佑”(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
  c.同治年间:“佛法无边”(同治三年, 一八六四)、“慈帆
  远被”(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合计古匾五方,寿山岩观音寺平时香客盈门,此五方古匾不仅
  是镇山之宝,更是信仰历史的见证,深化了民众的崇赖。(23)宜兰罗东“慈德寺”,于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创建,寺内只
  159页
  有民国十八年“泽被群生”、“恩威共济”两方为年代较早之匾。(24)嘉义“大士爷庙”:创建于嘉庆二年(一七九七),为公告三级
  古迹,庙中最早的古匾为嘉庆皇帝●封的“庆诚宫”,但庆诚宫
  原祀妈祖,因地震倾圮而寄奉于大士爷庙。严格来说,应不属于
  大士爷庙的古文物。另有民国二十一年“悟来大道”、二十六年
  “色相宗禅”,是目前较早的匾额。(25)桃园“莲座山观音寺”:创建于嘉庆三年(一七九八)为公告三
  级古迹,寺内古匾如下:
  a. 嘉庆年间:“莲座山”(嘉庆三年, 一七九八)、“空谷传
  声”(嘉庆五年,一八○○)。
  b. 光绪年间:“法雨宏施”(光绪三十年,一九○四)。
  c. 民国:“慈云普荫”民国十八年, 一九二九)、“慧眼高昭
  ”(民国十八年, 一九二九)、“甘露慈云”(民国十九年
  , 一九三○)、“慈帆普渡”(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
  。
  合计古匾七方,其中嘉庆五年的“空谷传声”匾意境颇高,以菩
  萨的“观众善之音声”为前提,寓以音声的传达而待菩萨慈悲救
  拔之意。(26)云林北港“碧水寺”:创建于嘉庆五年(一八○○),寺中之匾
  皆为近年所立,如:“慈航普济”、“慈泽庶黎”等。
  (27)台北八里“西龙岩寺”:创建于嘉庆十年(一八○五),寺中唯
  一古匾为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所立的“神灵广大”。(28)宜兰头城“开成寺”:创建于嘉庆初年(一七九六~一○八六)
  ,时代虽早,但无任何古匾存在。(29)彰化“慈云寺”:创建于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寺中仅存日据
  时代之古匾三方,即民国十六年的“慈云寺”、民国二十四年的
  “普济群生”、民国二十八年“慈悲赋性”。(30)台南“德化堂”: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创建,为公告三级古
  迹,其创建年代虽迟至道光年间,但寺中古匾保存甚多:
  a. 道光年间:“慈云”“法雨”(道光七年, 一八二七)、“
  德化”(道光十八年, 一八三八)、“佛光普照”(道光
  160页
  二十年,一八四○)、“德善”(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
  、“宝满丹鼎”(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慈航
  慧济”(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
  b.同治年间:“惠普群生”(同治五年,一八六六)。
  c.光绪年间:“法雨宏施”(光绪十六年, 一八九○)、“德
  泽普化”(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
  以上古匾九方,属于道光年间的就有六方,其庙建于道光,能保
  存为数不少的道光古匾,殊为不易。(31)宜兰员山“慈惠寺”:建寺于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无古
  匾。(32)彰化“昙花佛堂”: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创建,其古匾如下
  :
  a. 道光年间:“昙花佛堂”(道光三十年,一八五○)。
  b.咸丰年间:“智慧光明”(咸丰四年,一八五四)。
  c.同治年间:“普济群生”(同治八年,一八六九)。
  d.民国:“宏法利生”(民国六年,一九一七)。
  合计古匾四方,其中“昙花佛堂”一匾与建庙同时,显然是建
  庙时撰刻安置的。(33)桃园大溪“斋明寺”:创建于道光三十年(一八五○)为公告三
  级古迹,其古匾皆为民国所立,如:“法雨均沾”(民国元年)
  、“慈光普照”(民国四年)、“慈云广被”(民国四年)。较
  之同属公告三级古迹“莲座山观音寺”,其匾额较量、年代以及
  匾词内容皆逊色不少。(34)金门金城“灵济寺”:创建于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
  ,其古匾数量相当可观:
  a.乾隆年间:“慈航普渡”(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
  b.嘉庆年间:“灵威”(嘉庆四年,一七九九)。
  c.道光年间:“慈云广被”(道光四年, 一八二四)、“显应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慈光普照”(道光十五年,一
  八三五)、“灵光不昧”(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慈竹
  荫浓”(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灵慈显济”(道光二十
  九年,一八四九)。
  161页
  d.咸丰年间:“慧照”(咸丰二年,一八五二)。
  e.同治年间:“南方月朗”(同治三年,一八六四)。
  f.光绪年间:“慈悲灵感”(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
  合计古匾十一方。金门地区的古迹大多保持良好,类似“灵济
  寺”的古庙相当多,虽未列入公告古迹,但古老的匾联数量皆不
  少。在当前,这些古迹、古物不仅突显了金门人文与历史价值,
  也为观光据点注入活力。(35)台北板桥“接云寺”:创建于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其古匾如
  下:
  a.咸丰年间:“接云寺”(咸丰七年,一八五七)。
  b.同治年间:“除一切苦”(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
  c.光绪年间:“普陀在是”(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
  d.民国:“慈悲救世”(民国四年, 一九一五)、“恩遍婆娑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
  合计古匾五方,其中咸丰年间所立“接云寺”与建寺同时铸刻
  安置。(36)台北淡水“龙山寺”:创建于咸丰八年(一八五八),为公告三
  级古迹,其古匾如下:
  a. 咸丰年间:“安平宝筏”(咸丰八年, 一八五八)、“龙山
  寺”(咸丰八年,一八五八)。
  b. 光绪年间:“慈光普照”(光绪五年, 一八七九)、“南海
  朝宗”(光绪七年, 一八八一)、“慈航普度”(光绪十二
  年,一八八六)。
  合计古匾五方。 与建庙同时的门匾“龙山寺”及大殿“安
  平宝筏”两方能保存至今,殊为不易。(37)桃园观音“甘泉寺”:创建于咸丰十年(一八六○),此次田调
  适逢“甘泉寺”第四度整建(自七十九年迄今尚未完成),匾、
  联皆已收藏,据管理员表示,匾额均是民国四十七年修建后所立
  ,只有一方前清木匾“慈悲广布”,为同治年间所立(其年代撰
  为同治庚子,但同治年间未曾出现庚子之干支,疑其刻字错误或
  乃伪造之匾)。(38)台东“海山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创建,无任何古
  162页
  匾。
  (39)云林斗六“真一堂”:创建于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仅有一
  方同治年间(一八六二~一八七四)的古匾“法雨宏施”。(40)台南“择贤堂”:创建于光绪五年(一八七九),由于曾于民国
  十七年改建,古物多已不存,未见古匾与古联。
  透过上述的介绍,保存古匾最多的为金门金城“灵济寺”十一方,其次为台北艋舺“龙山寺”十方。在龙山寺系列中,艋舺“龙山寺”古匾最多(其次为高雄凤山“龙山寺”的六方,彰化鹿港“龙山寺”的五方,台北淡水“龙山寺”的五方,及台南“龙山寺”的四方),艋舺“龙山寺”列为公告二级古迹,在众多古匾的辉映下,允为台北第一古刹。而创建年代最早(明永历年间)的台南“大观音亭”,亦有九方古匾,台南“德化堂”虽晚至道光年间才建成,但亦保存了九方古匾,二者同为公告三级古迹。
  保存古匾七方的有桃园“莲座山观音寺”,六方的澎湖“观音亭”,两者亦同为公告三级古迹。可以看出,保存古匾数量多者,大多已列入公告古迹之列,古匾的存在的确增添几许人文气象;有些庙宇虽在公告古迹之列,却无任何古匾保存,如台北“西云寺”(三级祠庙)、嘉义半天岩“紫云寺”(三级祠庙)、“择贤堂”(三级祠庙)。或仅有二方古匾,如新竹“金山寺”(三级祠庙)等,虽然建筑物本身列为古迹,但缺乏古文物衬托,史迹特色难免逊色一些。
  在未公告之列的古迹,有些古文物保存甚为良好,如:金门“灵济寺”古匾十一方、台北板桥“接云寺”古匾五方、彰化“清水岩寺”古匾三方(包括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古匾“南海慈航”)当中有一特殊现象是,所有观音信仰祠庙中的匾额,年代最早的三方皆出现于未公告的古迹里,依次为“广慈院”匾(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悬挂于台南“广慈庵”)、“慈航普渡”匾(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悬挂于金门“灵济寺”)、“南海慈航”匾(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悬挂于彰化“清水岩寺”)。这些未被公告之古迹,较少引人注意,连带祠庙内的古匾、联也随之存而不见,透过此次的田调登录,一方面藉以唤起人们对于文资产的重视,另一方面透过这些匾联的系年以及匾词的解读,也使得各寺庙得以传递出其特殊的人文现象。
  163页
  ?匾词内容分类:观音庙群的匾词,经过归纳,大致可分为下列几
  项:
  ?以寺名或殿名为匾词者:此类近似现代的门牌作用,如年代最早
  的“广慈院”,即是台南“广慈庵”的标志,其他尚有“海山寺
  ”、“龙山寺”、“宝藏岩”、“慈云寺”、“虎山岩”、“真
  一堂”、“观音亭”、“水月庵”、“紫云寺”、“注生殿”、
  “大雄宝殿”、“地藏王殿”、“圆通宝殿”、“观音殿”等,
  大抵规模较大的观音寺院,常会陪祀其他佛教或道教神祇,如“
  艋舺龙山寺”即包融了儒、释、道三教的神祇或圣贤人物,反映
  在匾额内容上,也因不同的神祇而有不同的标示内容。一般说来
  ,这种具有标示作用的匾词,其文学意境普遍不高。
  ?以菩萨形象为匾额者:在民众的心目中,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
  ,其手持甘露、端坐莲台,以杨枝净水遍洒三千,如慈母般呵护
  红尘中的子女,以此形象为匾词内容者,如:“大慈悲”、“善
  慈灵应”、“南海慈航”、“慈德配天”、“佛慈广大”、“法
  雨如来”、“现大慈悲”、“慧眼慈心”、“佛力婆心”、“慈
  光普照”、“莲开法界”、“慈悲赋性”、“法雨宝施”、“慈
  悲广大”、“莲座春风”、“慈悲通慧”、“甘露慈云”、“西
  竹妙力”、“紫竹生春”等,表面皆带有颂赞观音慈悲之意味,
  不过也反映了另一种诉求,即企求菩萨的广被济度。
  ?以菩萨行愿为匾词者:观音菩萨的行愿即在于倒驾慈航,救拔众
  生于苦厄危难之中,使众生皆能离苦得乐,以此为匾词内容者,
  为数颇多,如:“普济群生”、“慈航济佑”、“能施无畏”、
  “惠普群生”、“除一切苦”、“慧日光被”、“宏法利生”、
  “顺天应民”、“法雨超生”、“德弥九洲”、“慈云普荫”、
  “法雨均沾”、“南云东照”、“德泽普化”、“薄海蒙庥”、
  “仁恩广被”、“宝筏渡众”、“彼岸同登”等。可见观音菩萨
  救苦救难的悲愿深植于众生心灵,其实这是一种期待菩萨慈悲广
  被的心理投射。
  ?以佛典经偈为匾词著,如:“应复如是”、“无无明尽”两方取
  自《般若般罗蜜多心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无
  无明,亦无无明尽。”因观音菩萨修行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164 页
  而证空慧,故引用《心经》文字。制成匾词,颇见自然;“如是
  观”一方,则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偈语:“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亦是强调菩萨虽观
  万法而不著于相,故能得自在无碍之空慧;“翠竹黄花”一方则
  出自禅宗语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
  意颇高。
  ?以修证境界为匾词者:此部分唯未明引佛典经偈,但亦以菩萨修
  证内容及其悟入之境为匾词意涵,如:“真入菩提”、“晏坐般
  若”、“诗境禅心”、“色相宗禅”、“参禅悟道”、“幻空色
  相”、“大观在上”、“得大自在”、“功在法华”等。就词义
  而言,以佛典经偈或修证境界为匾词者,其意境显然较具特色。
  相对的,上述以菩萨行愿为匾词者,如:“仁恩广被”、“惠普
  群生”、“德泽普化”等,也常见于一般道教或民间信仰神祇的
  祠庙匾额中,无法代表观音信仰匾词的特色。因此,唯有以观音
  所修法门,及其所反映的佛教文化,融于词境的构思上,这样的
  匾词,才能显示连绵不尽的空灵之境。
  除上述之外,其他另有以地缘环境为撰词内容,如“半天揽胜”(嘉义“半天岩紫云寺”)、“清水春光”(彰化“清水岩寺”);亦有以古人诗撰词,如:“空谷传声”(桃园大溪“莲座山观音亭”)取黄庭坚:“别后寄诗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之诗句,以菩萨闻众生音声而予以济度解厄,如空谷之闻跫音,能令众生起欢喜心,自然天成。这些都反映出匾词不仅在志谢隆恩或宣扬教义上,有其社教功能,尤其在文学构词上的运用,也可领略出各个匾词其意境之高低,对于庙群人文特色的探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匾额的艺术之美与文学特色
  难四十座观音庙群,属于民国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共有一百二十五方。以刻法而言,阳刻(含线刻)有七十五方,阴刻五十方。以材质来说,木材蔚为大宗,共有一百二十二方,占所有古匾的百分之九十七。石材只有三方(其中二方在桃园“莲座山观音寺”,一方在彰化“昙花佛堂”)。若以字体而论,楷书共占六十九方,行书占四十六方,草书有六方,隶书三方,最少的为篆书一方。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匾额的制作用意在于颂赞箴铭,
  165页
  就古匾而言,多为三块横木并接而成,因此枘刻木端以入凿者,是最为省时省工之方式,若以石材行之,恐较不易。且石材较重,悬于梁上亦无法负荷。字体以楷书的数量最多,以其符合于稳而工整原则,尤其以匾额常作为贺物纪念的性质而言,楷书在应对的场合中也显得特别的庄重。在刻工上,阳刻比阴刻的数量为多,与楹联的阴刻胜于阳刻恰好成对比(楹联的艺术之美详述于下节)。以匾额与楹联悬挂的位置来看,楹联居于下方,不仅易受自然风化侵蚀,同时人为的触摸破坏也往往可见,因此阴刻比阳刻较能减少字体的直接受损(凸出的字体较易脱落)。匾额悬于上方,人为破坏的因素较少,而阳刻将字体凸出,居于下方的信众仰视,在袅袅环绕的烟雾中,其浑厚的立体感觉更容易突显出来。
  在匾词的文学特色上,词意的归纳分类已见上述。在形制上,一至五言皆可,并无定式,唯以四言为常格。一言者在观音庙宇中并不曾见(台南“天坛”有著名的“一”字匾即是),二言者如金门“灵济寺”:“慧照”(咸丰二年,一八五二)、“灵威”(嘉庆四年,一七九九)、“显应”(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等。然而在平仄的要求上并不合正格(二言之匾词原则应按“仄起平收”或“平开仄合”为准),其他如常见的“慈云”、“法雨”(

 
 
 
前五篇文章

唐代深受佛教影响的诗人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1)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2)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3)

冲邈上人翠微山居诗研究

 

后五篇文章

试论中国小说跟佛教的“龙王”传说在华人社会中的相互影响

弥勒菩萨与韦驮菩萨

爱说故事的洋和尚

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

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