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天大教授提案 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何悦递交提案,建议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提案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主要内容。为此,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公民教育始于法国。法国于1882年率先开设了“公民训导”课。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民教育”的思想,德国政府于1918年以宪法形式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此后,培养合格的公民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多种族的社会中建立统一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1966年,教育部成立了公民委员会,进而制定了公民课程纲要,大力推行公民教育。新加坡公民教育政策的首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及捍卫国家利益。此外,以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为主导思想,强调种族和谐和发扬“亚洲人”的传统价值观。在新加坡所有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及教科书中,均列明作为“新加坡人”的几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求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几句话可以看作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内容的纲领主线。
  新加坡中小学使用的《好公民》教材突出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人类。小学一年级讲“个人”,二年级讲“家庭”,三年级讲“学校”,四年级讲“邻居”,五年级讲“国家”,六年级讲“世界”。“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家庭”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关怀长辈,通过家庭聚会来珍惜和重视家庭的传统活动;为家人着想,能体谅父母和长辈的处境及辛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让父母担心;能尽自己的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等。整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向外扩展。
  新加坡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课程包括七个方面:(1)培养良好品德;(2)发扬个人潜力;(3)促进人际关系;(4)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5)发扬社区精神;(6)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7)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由于新加坡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多元化现代国家,在中小学公民教育中极力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坚固的教育方针,既具有东方式的重视道德教育的特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
  我国目前没有在中小学校开设公民教育课程。鉴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确立了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主要内容,我们建议,应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让中小学生接受公民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
  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社会层面上,培养国人的团结力、公共意识,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团体,都能做一个忠实而有效的分子;在人类普遍共有的良心上,发掘出一个公民的批判力和正义心,使他们具有自决自信的主张,分辩是非的能力。

 
 
 
前五篇文章

智慧法语

佛家养生百字诀

断树失果

理论与修行能够结合,佛教才会活起来——惠敏法师(下)

经声中的悉达多:基努•里维斯

 

后五篇文章

为母亲打扫心房

放下执着尘世的心

中药名歇后语

活鱼活龟做挂件被指虐待动物

中国各地佛寺为云南盈江、日本大地震灾区超度祈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