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理论与修行能够结合,佛教才会活起来——惠敏法师(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问】福严学僧:我在台湾看到许多法师的佛学理论基础很强,但是一些居士的佛学也很强。我想请问的是,既然连居士的佛学也都能这么精通,身为一个法师,应如何去看待法师与居士之间的分野?法师您穿上这身袈裟,能在出家的身份上坚持这么久,希望法师能给我们一些勉励。
  【答】这个问题提到了现在佛教界里,很多居土的佛法很强,这样的情况,形成出家、在家好像没有那么明显的分际。我想,大乘佛教有许多特殊的条件,如翻译的典籍很多、经典取得方便,且信众的水平普遍不低。不像南传、藏传佛教,出家众与在家众彼此间的界线比较清楚,出家众专心投入经典的研究、学习,在家众则专心护持佛教。汉传佛教,僧俗之间的界线好像就没有那么明显分野,或许以某个角度来看,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之一罢。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去注意,但我也会清楚我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我们出家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拘束、限制,在家人也有在家人的拘束、限制。我常在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出家,现在可能会很惨,即使有学佛,也不知道会沦落到什么地方去。连我现在已经出家了,但是如果没有一些善知识在旁边提醒,可能也就堕落了也说不定。我也常想,生平也做了不少错事,但出家这一件事是做对了。这件事令我今生无憾,可以在临命终时想到了都很得意。所以,要出家或在家,这要看个人的选择。


  在未来,每一个人要面对的挑战,都会很多且层出不穷。我最近常跟别人提到,这几年比较了解佛陀在涅槃前讲的「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句话。这话是佛陀向那些大阿罗汉弟子讲的。我们早晚课常常在念,但是好像也没真正体会它的意涵。我们常会误以为,阿罗汉应该已经是所作皆办了,没有什么需要再加强的了。但已是大阿罗汉的圣者,佛陀都还要训勉他们「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其实,不放逸心、警觉心很坚固,是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处。然而圣者还是跟我们凡夫一样,会碰到各种困境、会碰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苦,不过他们和凡夫不同,他们有智慧去抉择。
  同样的,我们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的苦,还会碰到其它种种的苦,譬如要判定某种学理、派别在三系中是属于哪一系的也是苦;出家人在家人界线不清也是苦;禅法要怎么去复兴也是苦;行政与进修、解与行如何并重等等,都是苦。不过这些苦比较起生死之苦,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想想看,我们将来会怎么死都不晓得,是会得癌症死、意外死还是怎么死都不知道,但你最后还是免不了要面对它。如果我们连生活中的一些困境都没办法处理,那么想要了生死根本是空口讲白话。所以,修行没有一劳永逸的,不是说一旦成就了,就什么都如意了。我想,所谓修行,就是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罢。但我不是圣人,或许这是错误的看法也说不定。不过我们看看佛陀的一生,在佛陀成佛以后,也不是从此就在温室中被保护起来,天下从此就太平了。他也是遇到各种不同的灾难,像祖国被灭亡、提婆达多破佛…等,如《大智度论》里,就提到了佛陀一生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参见大正25,pp.260c-261a)。

  【问】福严学僧:我想请问的是,惠敏法师您提到,瑜伽行派的禅法有很多典籍被保留下来,那么,我们能否单单根据这些文字记录,来开创另一个禅法或者复兴瑜伽行派?还是要到有禅法经验传承的地方象是去缅甸学习禅法,然后再回来依据这些瑜伽行派的文字记录去开创或去复兴?
  【答】有关瑜伽行派的复兴问题,我觉得这是不容易的。因为瑜伽学派的传承已经断了,一个中断的东西要把它复兴起来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有些经验可以相通,但需要摸索、小心分辨。我讲《瑜伽师地论》的机会比较多,我在翻阅它时常常会想,这本书里到底有什么珍贵的地方或哪一段话、哪一些道理,会令玄奘大师冒着生命的危险远赴西方去学习?我常常这么思索着。

  以上这四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果然一出手便知道是高手,真不愧是福严佛学院!(众笑…)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来表达我的看法及对诸位的钦佩。未来诸位如果看我堕落了,不要忘了哀愍摄受我。


 
 
 
前五篇文章

经声中的悉达多:基努•里维斯

《美好的晚年》——圣严法师

雍和宫:新年打鬼祈吉祥

吹笛的老人

无私才会快乐

 

后五篇文章

断树失果

佛家养生百字诀

智慧法语

天大教授提案 我国中小学开设公民教育课

为母亲打扫心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