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了中医的五藏和意象思维的关系。民国时期,恽铁樵先生曾经说过,《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不是解剖学上的“五脏”,而是气化的五藏。中医的“藏”,是指内藏的系统,而“脏”是血肉的五脏。中医所讲的五藏,都有内藏和外象的一个关系。所以恽铁樵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是四时的五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比如春天主生发,肝胆也是主生发。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藏象”二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内藏外象”。“藏”与“象”,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内外相应、内外同构。“藏象”是一个表述内象的“象系统”。“藏”与“脏”虽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维的方法,“脏”反映的是具象思维的方法。从《黄帝内经》的思维方法看,应当写成“藏”。因为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心运动系统、肝运动系统、脾运动系统、肺运动系统、肾运动系统。但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本书中统一使用“五脏”。
中医学家恽铁樵的书里有一个例子,是讲水肿病的。西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静脉的血回流出现了障碍,或者是管壁的渗透机能太强。西医还认为,患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最容易罹患水肿病,但是中医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中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肾湿土太过,阳气不足,即身体内水太多了,而阳气的气化功能又不够,就会造成水肿。气化功能为什么会弱?是因为寒邪凝聚的力量太强。而气化的功能太弱,就会伤肾气,出现水肿。
所以,对同样的病,中医和西医在分析或治疗当中,都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观念不同所导致的。
中医不是按照解剖的模式去看待生命的,而是认为五脏内藏在内,然后它自然会表现出来,即“象”,五脏都有象,一根手指上都有五脏。比如皮毛,肺主皮毛,所以手指上的皮毛问题都是跟肺气相关的,如果肺气好,皮毛就滋润;皮毛里面有肉,肉由脾所主,假如手指不饱满,肉出现一些问题,说明脾有问题;肉里边有血,如果是手指冰凉的象,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出了问题;还有筋,肝主筋,筋表现的是肝的功能;手指里有骨头,肾主骨,所以从骨头可以看出肾脏的象。这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中医的意象思维。这个意象思维的总原则就是“从气相求”,是从气的层面去看待身体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