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昨日,记者在浙江科技馆西边的一个展览区看到,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的350余张名录镶满了十几面墙。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钱学森,两弹元勋中,浙江的这4名科学家和江苏籍的另外4名科学家,占据11人团队中的大半壁江山。
浙江在线12月05日讯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昨日,记者在浙江科技馆西边的一个展览区看到,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的350余张名录镶满了十几面墙。这350余名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元素“浙江”――他们是浙江籍的,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院士;其中80%是浙江本土人。
我们转了身,来到省一级重点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的院士墙上展示了47位院士的风采: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浙江没有一所中学,能像杭高这样培养出这么多科技精英。
在浙江很多重点高中的校史陈列馆里,都有这么一面院士墙。这些年,由浙江送评推选出来的院士不多,但浙江籍院士却遍布天下,占全国五分之一多,为什么?
浙籍院士占全国1/5
今年2月,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骄傲地向网民汇报,到去年为止,浙江有30名两院院士,在最近的5年多时间新增了10名院士,这是非常可喜的,这都是全职在浙江工作的院士;另外兼职院士有150多位,浙江籍的两院院士达到200多人,占全国1/5多。
“这个数据表明,浙江籍院士数量和江苏并列,居全国最多省份,‘江浙一带出才子’,反映的就是江浙这一带出的科学家比较多。”蒋泰维笑答。
2008年,《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依据两院院士的出生地、毕业院校与申报单位所在地区等各方面的信息,首次在国内发布了中国各省市院士排行榜。从这份榜单上显示:
从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出生地区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出生的有220人,占当时全国院士总人数的近12%,位居全国第3。
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钱学森,两弹元勋中,浙江的这4名科学家和江苏籍的另外4名科学家,占据11人团队中的大半壁江山。
浙江籍的院士为何多
浙江籍院士数量多,也体现了浙江基础教育的优势,尤其是老底子的浙江教育更早更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这是一种真正注重人本的培养理念。
老底子基础教育,培养兴趣杭二中原校长、功勋教师徐承楠
整个浙江省教育界在基础性教育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先列。“基础性”是浙江学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根基。
事实证明,浙江的这种教育思路是先进的,根据各地大学的反馈情况来看,高分高能,浙江学子成为公认的后劲足、潜力大的人才,从浙江走出去的人才在全国各界都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杭二中就开始把教育的重点从单纯的应试考大学,转向了关注学生在走出中学校门后,如何寻得进一步发展的素质教育上。1997年,杭州二中的高三毕业生升入一本高校的升学率达到了80%,此时,学校开始把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了人本化的基础性教育上。在二中,学生不仅学课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这个阶段为整个人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现行敲门砖式教育,出不了院士
宁波效实中学原校长王家祥
从1912年建校以来,宁波效实中学已经走出了14名两院院士。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正常,杭二中、杭高也培养出了很多院士啊!
这跟学校历史悠久有关,因为早先教育不普及,有声望、办学实力强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好学生都集中在一起,肯定会出人才啊!
我也是效实中学的毕业生,后来还担任了9年多时间的校长职务。效实中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院士,在中学阶段的成绩不一定非常优秀,中学阶段的知识很浅,靠这点知识要“攀”上院士,不可能。
对于目前的教育环境,我不是很满意,急功近利的东西太多。就说竞赛获奖的学生吧,很多都出国了,毕业后从事科研的太少,都转行了,你就不能期待从他们中间选出院士。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信,高中生除了学习,还要有其他的东西,这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利。效实中学每个星期比有些学校少上不止半天课,短期看,补课时间少了会影响几分分数,但对学生终生幸福有利。
敲门砖式的教育,是出不了院士的。学生除了要有兴趣,从小要有抱负,对科学要有追求。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从事科学研究,就要有献身精神,如果耐不住寂寞,就成不了气候。
新闻追踪
钱氏家族的“浙江现象”
“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就说明了近代钱氏家族出了多少人才。
有消息说,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这个消息是否确切,还有待于求证,但钱王后裔在当代这个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才华,令世人瞩目。
钱氏家族厉害,出了那么多名人,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可谓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氏家族为啥这么厉害?这跟钱家人重视教育有关。
钱江初是国家海洋二所的研究员,是嵊州山口村人,虽然不是院士,名气也不是很大,但他的一些教育经历,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门道。
听钱江初说,他们村有五六百户人家,基本上都姓钱。“早在1901年,村里就办了小学堂,所有的小孩上学,全部免费。”钱江初说,钱氏家族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村里实行‘学田制’,专门划出300亩田,这些田里的收入,全部作为给孩子上学的经费。”
不过很可惜,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小学堂,前两年停办了。“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小孩子都到城里上学了。但不管怎么样,钱氏家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一项传统,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