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籍马来西亚姑娘在中国的公益实践 |
 
在目前的国际NGO领域,金桥和那些已经进入中国几十年,拥有庞大运作系统和雄厚资金量的大型国际NGO比起来,还是非常年轻和默默无闻的。但是,从张虹琳的设想来看,金桥为中国的NGO领域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只是时间的问题。 和比尔·盖茨捐出全部身家投入公益事业相比,一个30岁的美籍马来西亚姑娘放弃了美国薪水丰厚的工作,卖掉了在美国的股票、房子、汽车,带着多年的储蓄,数十年的管理经验和智慧,只身来到中国,只为了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故事,也许还是没那么的让中国人震动,但记者相信,在若干年后,这个姑娘肯定会凭着自己的执着和智慧,给中国的公益领域带来新的气象。 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一直以为张虹琳是中国人。直到换名片的时候,她用还算流利的中文和我说,对不起我的中文还不太好时,才知道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美籍马来西亚人。 从2005年底,张虹琳卖掉了在美国的一切,到清华大学学中文。人们对这个长着一副中国面孔的姑娘就不是那么地“宽容”。他们都认为张虹琳是中国人,应该理所应当地说中文,怎么中国话还说的那么不地道呢? 对于这种误会,张虹琳也很无奈。还好,这样善意的误会并没有妨碍她很好地了解中国,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待一年的她,被中国人平和的气质,喜悦和乐观的精神所感染——中国人的这种状态和她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于是她有了新的决定,要长远地待在中国,并成立一个NGO,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曾经是管理男性工程师的小女生 眼前的张虹琳穿着优雅,长发披肩,女性魅力尽显。以前的她可不是这样的,身着工程师的工作服,一身中性的装扮。 在美国,张虹琳16岁读大学,拥有土木工程学和心理学两个学士学位,20岁时成为了UPS全球总部的一名实习生,那时的张虹琳还没有毕业。她是公司里面惟一的一名实习运营工程师。张虹琳的才华迅速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肯定,公司为她交了上大学的费用,并送她去学习,获得MBA学位。得益于心理学学士的学位,张虹琳成为了一名管理者,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工程师并不愿意去做管理的工作。就这样,在UPS,“一个年轻的小女生,管理着一群男性工程师”。 “我是非常幸运的。”对于这段经历,张虹琳用幸运来概括。很快,张虹琳接手了一个10亿美金的项目,负责为UPS的总部大楼设计一套系统,以便及时地知道大楼的哪个部门出现问题,从而迅速纠正。“全球联邦快递的包裹必须经过那个大楼,如果某个部门出了问题,会影响整个大楼的工作,那是个很大的项目。”为了开发这个项目,张虹琳耗费了6年的时间。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肯塔基洲,国际红十字会招聘全职志愿者。张虹琳毅然辞掉了工作,因为她发现,在UPS6年位高权重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有车有房有工作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当时,张虹琳的父母都居住在马来西亚,直到姐姐打电话过来,她才知道父亲做了心脏手术。张虹琳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竟然让自己和父母的交流那么少。 相反,做全职志愿者给了张虹琳不同的感受,张虹琳认识到,当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协同工作时,展现出人性的可爱,能够消除所有的隔阂。“为红十字会‘卡特里娜’飓风赈灾做志愿者的经历,帮助我打破了很多原有的深层次的偏见和文化隔膜,这些偏见是以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 在中国把“墙”建起来 2006年,张虹琳变卖了所有家产,来到了中国,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在这里,张虹琳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中国与在美国从教科书上所了解到的中国完全不同。“在德州和肯州,人们对中国有偏见,认为中国和北朝鲜的情况一样。”在做了三、四个月的记者工作后,张虹琳做了个重要的决定:通过一个变革性的方式,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变革性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有影响力的世界领袖和精英人群来中国做志愿者,来更好的认识中国。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断地增长,张虹琳开始为存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偏见感到不安。“我觉得如果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和平有序的世界,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方式把中国介绍给所有的人。但是并不仅仅限于媒体,历史课本,或者是商业谈判。如果我可以建立一个由使命驱使的平台,引导国际领袖的同情感、仁慈之心,就能激励和平的缔造者。” 张虹琳对放弃过去的一切并不遗憾,因为“如果失败了,还可以回去原来那个社会,我还很年轻,钱还可以赚,钱只是钱,机会和经验会更好,比赚钱更好。现在做的事情不能停下来,也不想停下来。” 2007年,张虹琳创办了金桥,用了几个月的奔洌?诿拦?⒉幔?晌?拦??钏拔窬?01(c)(3)向下(拥有免税资格)的公共慈善机构。而在北京的金桥则成为了一个办事处。现在,为了北京金桥的合法身份,张虹琳又在为工商注册而奔忙。“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就不要做。”张虹琳很固执。 当张虹琳开始为国内的NGO引进志愿者的时候,她才发现,中国的NGO与美国的NGO不同,“大部分的NGO没有法律保障,没想到他们在中国的生存这样艰难。”而且对于大多数NGO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接收志愿者,接收志愿者会影响机构的工作。“他们会说,这些志愿者不懂中文,为什么还要来中国做志愿者?” “最初的时候,我是想给墙上的画润色,但是后来发现墙都没有建起来。所以现在金桥并不着急开展工作,而是打造今后的工作平台。”张虹琳说。 静悄悄地度过2008年 张虹琳的2008年是在疑问中度过:如何帮助中国NGO,如何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影响,空缺是什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出现的困难是什么,我们从哪里做起?在这一年,张虹琳调查研究了北京的100多家NGO的,研读了大量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虹琳认识了很多“有趣”的NGO人。他们在中国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奉献,他们面临着艰难的处境,却仍然坚持了10多年。张虹琳想帮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社会认知,合法保障,得到外部资源,强化自身能力建设,这样社会上更多的资源都可以进入”。而只有这些NGO能够发展起来,这面墙能够竖立起来,张虹琳才有机会在上面作画。 “过去在UPS的工作需要我在幕后打造平台,解决问题,”张虹琳将去年的工作和在UPS时的工作情况做对比,“2008年的时间都在静悄悄的工作,因为作为一名训练多年的工程师,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在没有打好基础之前,匆忙发起大规模的行动。” 现在张虹琳将金桥定位在“降低慈善事业参与难度”的角色上。她很清楚,想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并不容易解决,而且张虹琳知道,不可能凭借她个人的力量去解决。“但我想,如果能让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拥有财富和权利的人去倾听内心的感召,他们也会奋起而战。而他们有办法带来改变。” 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需要帮助的机构得不到帮助 王琛,是张虹琳的在中国的一个朋友的朋友。王琛现在是金桥的战略发展总监,张虹琳的得利助手。 王琛很佩服张虹琳:“她自己感觉做什么都很轻松,心态很好。”王琛说,但实际上,她做出的牺牲很大,另外,她所要在中国推动的事情确实很难,每天都会有人问她,你到底在做什么,你不需要赚钱吗?“她却认为很简单,我就是要做这件事情。” “和以前在UPS的时候没有区别啊,只是以前赚钱,现在不赚钱而已。现在的生活和我在美国上学的生活差不多。”张虹琳笑着说。张虹琳现在租住在双井。 具体而言,2009年金桥的工作是设计高影响力的志愿者项目,连接有意义的公益项目与外部资源,组织高水平的公益活动,开展社会公益领域研究和调研,衡量非效益表现和影响力,推广最佳业务模式和工具,提供慈善活动相关信息。并通过打造专业化和健全的管理模式,制定绩效衡量指标,组织专业化活动,跨部门合作和交换的方式帮助公益组织拓展知名度。 “我们的评估体系并不是去衡量NGO好不好,而是看哪里需要帮助。在国际上有很多评估,但是只是想看好不好,我们的评估体系是看哪里需要帮助。”张虹琳强调。 这个自信满满的工程师也有苦恼,因为“钱真的不多了。”但问题是,现在资助性的基金会或者是企业,只愿意资助直接为服务人群服务的机构,而不是金桥这种为NGO服务的机构。“如果只这样,我们的资源就被消耗完了。但我们做的工作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需要帮助的机构就得不到帮助。”张虹琳说。王琛也坦言,生活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金桥如果一直这样,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