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光长老:《道德经》的和谐思想 |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中国杭州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而形成的《普陀山宣言》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理念,可谓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老子《道德经》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慈俭不争、上善若水、抱朴少私等和谐智慧,对人性的提升、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佛道两教皆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道德经》的和谐思想体现在慈悲为怀、智慧为本、修身为基三个层面,与佛教的和谐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能够契理、契机地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不揣浅陋,拟围饶慈悲为怀、智慧为本、修身为基三个方面来蠡测《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并略陈与佛教的共通之处,尚祈方家赐正。 一、慈悲为怀 慈悲为万善之基、众德之藏。《大智度论》明确指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因此,佛教大力提倡慈悲为怀的精神。慈是施予众生喜乐,悲是拔除众生的苦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性常慈愍一切众生,于诸有趣专念不舍”等等关于慈悲的开示在佛典里随处可见。慈悲俨然成为佛教的代名词。慈悲可分为三种: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众生缘的慈悲基于分别心,因而有亲疏之别,不具平等观念。法缘的慈悲基于诸法缘生的理念,因而具平等观,不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无缘的慈悲基于诸法性空的理念,因而是不住相而行慈悲,是三轮体空的慈悲。佛教慈悲平等、自他不二的教义弘扬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的协作和交往,有利于培养以大局为重的观念,有助于突破我执法执,进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荣辱与共、相互依存的世界,有益于人心的向善、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祥和。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慈悲心,那么和谐社会与我们又近了一步。 慈悲的精神在《道德经》里也随处可见。老子在第67章里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第31章接着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倡的齐同慈爱、和光同尘的精神与佛教的慈悲精神有颇多不谋而合之处,均是开启和谐宝库的一把钥匙,均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二、智慧为本 《华严经》云:“佛是世间大智海,放净光明无不遍;广大信解悉从生,如是严髻能明入。”佛教无疑是般若智慧的海洋。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说法真实不虚。在卷帙浩翰的佛经里,我们可以纳受到无上智慧的甘露法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性本净,为妄念数,盖履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平常心是道”等等教理不啻阳光雨露,让世人干涸的心田得到智慧的普润,让生命享有圆满丰盈的果报。“譬如霈泽清炎暑,普灭众生烦恼热。”。佛教的智慧可以舒解身心失调的困扰,化解个人的心理危机,从而减轻痛苦、平衡身心、和谐心灵、安顿精神。 换言之,泛智慧之舟,才能达至和谐的彼岸。《道德经》也是满载智慧的舟船。老子在第22章里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第33章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清静为天下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教诲也是充满睿智和远见,与佛教的般若智慧有颇为明显的交集之处,对创造事事无碍、圆融和谐的人生也颇有裨益。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也可以说,智慧之本能立,则和谐之林生生不息。 三、修身为基 《华严经》云:“生老病死忧悲苦,逼迫世间无暂歇。”苦空无常的人生要得到和谐,就要坐言起行。佛教重视修身养性,重视戒律因果,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等基本教理含有深刻的和谐内涵和人文意义,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修养依归,对于提升个人道德、净化世道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更要像神秀禅师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进行自身修养,以实现与自身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对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第54章里他指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对于人而言,德是主体生命的伦理选择。老子把“尊道而贵德”作为修身和立身处世的基础,然后才由此推衍到家、乡、邦、天下。他的这种修德模式与佛教的修心养性、普济群伦的精神有相通默契之处,都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实践性。 四、结语 “佛于无量久远劫,已竭世间忧恼海,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只有慈悲与智慧的光辉才能驱散生命的迷雾,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使我们了生脱死,得大安乐、得大和谐。希望我们精进不懈,与时俱进,做一个智者、善者、行者,共同期待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 圣人之道,历久而弥新,经世而常存。举办论坛,弘扬圣道,人天同赞。冀望人人对圣贤之道上下求索,解行并进,从而创造和谐圆满的人生,共同缔造祥和安乐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