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7月11日双双陨落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7月11日,“国宝级”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于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当天,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于稍早凌晨四时也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98岁的北大教授季羡林被称作“国宝”,甚至季羡林研究都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季门弟子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走红和计划30卷的《季羡林全集》出版项目的启动,季羡林研究近日再度升温。事实上,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季羡林研究所早在2005年8月6日即已在京揭牌成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国内“季学”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季羡林学派”有了“正规军”,“季羡林研究”告别了零敲碎打、单打独斗的初始阶段。


本来面目 季羡林

   季羡林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无疑是现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可是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季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它的范畴何在,价值几多,学界和民间的意见并不统一,各种评价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存真
  
   在季羡林创作的上千万的文字里,影响最大的并非学术论文,而是他晚年的随笔《牛棚杂忆》。温总理读过这本书,在看望季羡林时表示,“真理和科学都要求真实。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牛棚杂忆》与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关系不大,但却与他的思想特征以及精神风貌密切相关。这本回忆是季羡林在80年代末期陆续写成,拖延至1998年才正式出版。文字还不如晚年那么松弛自然,却在幽默、玩笑之间直抒胸臆,坦诚、直接地回忆和记录了自己与那段历史的关系。
  
   季羡林表示,他希望自己的文字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写作过程中却无法避免怒从心头起,泪自眼中流,最终他一改再改,一退再退,才变成现在样子。书中大量涉及到的人物,季羡林为他者讳,除了一两个“对社会主义社会危害极大”的人以外,其他几乎没有提名。即便如此,季羡林还是“此心可质天日”地发誓说,他对谁都没有进行报复,尽管他在80年代以后也“升了官”,掌握了很大很大的权力。
  
   季羡林在为自选集所做的序言《做真实的自己》中说道:“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所以,我们从过去的几种《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全编》以及尚未出齐的《季羡林全集》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季羡林散文创作的路径。他从1929年读高中期间就开始写作,迄今已近80年。季先生的笔墨生涯横跨几个时代,不可避免地烙上各个时代独有的印记。这些特征,无论对于季本人还是对于中国文学,都富有重要意义。
  
  治学
  
   陈寅恪与钱钟书都因为博闻强记、精通多种外语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陈的学生,钱的同侪季羡林也具备了这些特征。他在德国留学多年,精通中、西、印文化,会12种语言,专长的梵文、吐火罗文都是极困难、罕有人懂的死语言。于是,这些东西就在他身上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季羡林曾经大略地概括了一生的治学成绩,“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的概括更为清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10个方面,不妨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前期和后期。季羡林前期的主要工作有:(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他在德国取得博士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他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尴尬局面;(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他后期的工作则包括:(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季羡林在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堪称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季羡林在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他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季羡林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季羡林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其中他早期几个方面的贡献是专业上的进展,很少有人能懂,也不可能对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产生影响,都是在季羡林年轻时完成。十年浩劫期间,季羡林奇迹般地完成了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此后,季羡林虽也完成了《糖史》等著作,但深度和创造性毕竟不如前期。不过季羡林在其他方面工作,包括组织、顾问、编纂丛书以及散文创作,都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无心插柳总以另一种方式为学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影响
  
   季羡林的为人、为学、为官都极有魅力,只有这样的杂家、通才才是中国文人讲求情趣之传统的继承者。季羡林晚年随笔最喜欢回忆他早年的师友和自身的学习与经历。这不仅是一位老人对中国学术黄金时期的追忆,也包含了他对当代学生求学路径的思考。
  
   季羡林在清华求学期间,曾经追随吴宓、叶公超学习东西诗歌比较和英文、梵文,选修过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季羡林积极创作,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并称“四剑客”。此外他还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他曾翻译过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清华的毕业论文则以《荷尔德林的早期诗歌》为题。
  
   我们从季羡林早期的求学路径中,完全看不出专攻印度学的端倪。正是广博的兴趣和扎实的训练,使得他能积极适应日后的专业学术研究,深深扎入那些枯燥、古怪的学问中去。事实上,国内训练有素的印度专家并不少,但极少有人能像季羡林那样被人捧至“大师”、“国宝”的地位,原因恐怕就因为不够广博,不求打通。
  
   季羡林被推举到目前的地位,一是因为他的学术路径有令人叹服的因素,二是因为他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他曾担任过北大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身兼无数职位。可是季羡林一辈子讲求存真,除去这些虚拟头衔,真正能够留下的还是他的千万文字。
  
   北大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某一次开学,有新生来校,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新生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看到季先生在附近。新生见季先生白发,苍老,衣着陈旧,推断必是老工友,于是招呼一下说,“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季先生说“好”,就给他看着。直到开学典礼,季先生上台讲话,新生才知道看错人了。
  
   时间总能还一个人以本来的面目。


穿越古今的旅行 任继愈

  任继愈原名任又之,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哲学家,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42年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1956年晋升为教授。

  任继愈在1964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期间,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联合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

  1987年至至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学术界的代表,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至今担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任继愈著作等身,专着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着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第一、二卷)、《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第一、二卷)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相关链接:

季羡林年谱
季羡林自传
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
季羡林先生——张光麟
温家宝为季羡林祝寿
季羡林专栏

穿越古今的旅行:哲学家任继愈
任继愈专栏


 
 
 
前五篇文章

海大研究生7年捐款近万元 自己穿破衫

可以开刀的医院

“幸福公式”

补平“社会化教育”这块短板

孝不孝由礼

 

后五篇文章

缅怀季羡林先生

两种不同救世主类型:“人子”与“天子”

温家宝赶往医院:准备在8月6日为季羡林祝贺生日

季羡林辞世 北大灵堂今起开放祭奠

最优秀的人是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