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月摇动经桶 那一世转山 |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经幡 ——当经幡挂起来的时候,也就是福运在升腾的时候…… 初到西藏的人,会首先感到映入眼帘的是高高飘扬在山坡、河边、树林以及房屋顶上五彩缤纷、规格各异的经幡。 经幡,又称玛尼旗,随处可见的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经幡“五彩缤纷”,其颜色都有固定的含意。一般认为蓝幡是天空的象征,白幡是白云的象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绿幡是绿水的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也不能改变。另外,最常见的星火无字幡下有镶边的主幡。主幡颜色如同其它经幡一样有五色,镶边的颜色也是五色,但与主幡颜色绝不相同。这种星火无字幡常常挂在民居房顶,实际上就成了住在这所房子里的家庭的特殊象征。主幡的颜色代表了这个家庭中最受尊敬的长者的生辰年号,或铁或土或木或火或水,铁年用白色,土年用黄色,木年用绿色,火年用红色,水年用蓝色。而主幡镶边的颜色也不能随意搭配,而必须符合藏历中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的相生原理:主幡用蓝,镶边用白;主幡用绿,镶边用蓝;主幡用白,镶边用黄;主幡用红,镶边用绿:主幡用黄,镶边用红。 我喜欢经幡,不仅因为这经幡在阳光下与蓝天齐飞共舞,为高原增加了美丽、壮观;更因为她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传说。据说这经幡是由古印度女子身穿的纱丽演变过来的:在古印度,女子们都穿着薄薄的纱丽裙衫,丈夫远离家门时,妻子扯下身上的一块衣角挂在门口或树上为其送行。天长日久,布的颜色退了,年复一年布丝被风吹走了,吹到哪里去了呢?据说吹到丈夫的身边了。噢,在没有电话、电报,通讯不方便的远古时代,布丝带去的是妻子的思念,丈夫看着这似乎被泪水冲洗掉了颜色的纱丽,就会想起远方的妻子;就会听到妻子用身心唱出的呼唤之歌,一会说:我靠近你,即使你身在远方;就会说:在我的心中深印着你,我的娇娘。然后丈夫就会扎好头巾,毅然回家。随着佛教的兴旺,这纱丽变成了一块块薄薄的纱布,并染上了颜色,印上了经文和神像,成了今日的经幡。 玛尼堆 凡是到过西藏或藏区的朋友们,一定会在当地的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乃至天葬场附近,看到过一座座以石块垒置成的朴素祭坛——玛尼堆,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把它丢向石堆。天长日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并且愈垒愈高。 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拜物教——苯教。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派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三世纪以后,摩崖石刻之风日渐衰微,而玛尼石刻则几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成为西藏高原古往今来流传最广,风格品相众多,表现内容和材质手法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 藏传佛教法器——转经桶 转经桶,亦称嘛呢转经轮,在西藏是很有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之一,经桶内装有一卷完整的经文,外部刻有六字真言等其他宗教符号。有祈福保平安的意义;也是为了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朗诵经文来祈福:据说顺时针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书诵读了一遍,是一种省心省力省时的好办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手中摇着的;二是固定在寺庙里的架子上,藏传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摇转。大致就是转动经桶等于朗诵佛经,求得消除罪孽日后超度的意义。 “转动经轮的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音,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音,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拨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 于是想早日超度、功德圆满的虔诚教徒们不论烈日当空,还是风雪弥漫,都一丝不苟地转动经桶,虔诚地祈祷着。” 转经筒是藏族群众最常见的宗教礼仪之一,也是积功修德的有效途径。经筒有大小几种,大的如巨桶,直径1米左右,高约2米,多安置在寺庙神殿周围的长廊通道上,人们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推动旋转;小的经筒则可拿在手里,直径不足10厘米,高仅10厘米,用手摇动;再小一点的挂在脖子上,还有的放在桌子上,样式很多,但都多为手工制作,可能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祈祷,更为灵验吧;藏区还可见到利用水力或风力推动的经筒,更方便了群众的念经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