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清明文化精义 |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祭念先人的传统,数千年传承不绝,清明节是体现这一传统的重要节日形式。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当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清明节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纪念,而是感念故去祖亲的恩德,这是最能激励后人的事情。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它独特的地方,除了节庆内容有特色,还有两点与他节不同:一是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重合,二是与另一节日“寒食”合一,这自然有一个历史生演过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其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朗气清,草木披绿,适宜户外活动,故伴随扫墓而有踏青、郊游、文体活动,还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节在追念祖亲的肃穆氛围中增添了欢乐吉庆的成分。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祭念先人的传统,数千年传承不绝,而清明节是体现这一传统的重要节日形式。在近现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冲击下,它被淡化乃至被遗忘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主流社会认识到传统节日对于培育民族感情的重要性,试图改变青年中热衷过洋节而疏离传统的风尚,于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有了明确的阐释。国务院宣布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像春节一样列为公众假期。这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向民族文化回归的一大进步。但是仅有法规是不够的,清明节被淡化为时已久,重建它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一个过程。时代改变了,节日不可能完全复旧,如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我们遗忘得太久,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没有解决好,造成许多地方存在过节放假只是吃喝玩乐而缺乏文化内涵的现象。但是,民众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努力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只是自觉的程度还不够高,普及的程度还不够广。 清明节的主题是慎终追远,而慎终追远的精义在哪里?是血缘的延续?还是亲情的追寻?这是需要研究的。祭祖的仪式必须有,如果只注重形式,便会忽略实质,而且有些形式无法复旧。中国人多地少,提倡和推广火葬,墓地越来越少,许多人家无墓可扫。再者,封山育林,保护树木,防火很重要,因此不宜在野外烧纸钱、折柳枝,这些旧习俗也得改一改。现在普遍建骨灰堂和石碑陵园,全家在清明节去那里擦洗墓碑,献花上供,默哀致敬,渐成风气。不止于此,中国人除了清明祭祀亲祖,还祭祀共同的人文始祖。还有,各地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要在清明节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英灵,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总之,慎终追远的范围扩大了,早已不限于家族血缘,而成为一种全民族纪念先贤先烈的社会活动,清明节的意义由此而提升了。 祭祖的心态应该如何?孔子弟子子张认为,应“祭思敬,丧思哀”。要有真情实感,不是走过场,也不是乞求祖亲之灵保佑。《礼记·郊特牲》说:“郊之祭也,大报本返始也。”报答祖恩,不忘根本,这是祭祀者内在情义的表达,不应有功利性的计较。《礼记·祭统》说得更明白:“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祭祀不是一种外在强迫的行为,也不是为求福报而做,而是发自内心的要向祖亲表达情意的行为,不如此不能安心。这实际上就是感恩。中国自古就讲感恩戴德,别人的恩德不仅不能忘却,还应加倍报答,民俗谓“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荀子讲:“先祖者,类之本也。”祖宗造就了家族,父母给予了生命,如此大恩大德,人们更不应忘记,要以一生相报,清明祭祀不过是感恩的形式之一,情意有所寄托而已。扩大而言,先辈贤达创下了基业,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们,师友同仁扶助了我们,如此深恩广德,不可须臾而淡忘,终生相报也是报不尽的。佛教也提倡知恩报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群体、家庭和他人是无法独自生存和发展的。感恩和报恩正是基于社会真实的一种自觉,并非额外要做的事。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必备的品德,有了感恩,心中才有爱,心才是热的;有了感恩,人才能互相尊重,才能关怀社会和自然。有些人自我膨胀,自我中心,不知感恩,徒有怨恚,总觉得社会欠他的,父母欠他的,别人欠他的,时时牢骚,处处埋怨。这是一种扭曲孤闭的心态,如不调整,快乐将离他而去,错误将随他而来。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它把小我变成大我,使自己的生命放大,与社会的生命连成一体,在共同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使人间变得美好。一个处于自我烦恼中的人,一旦学会感恩,他的生活态度会发生重大变化,懂得了惜福,意识到他人的助缘,因而也会敬业乐群,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当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清明节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纪念,而是感念故去祖亲的恩德,这是最能激励后人的事情。为此,要写好国史、族史和家史,把家谱编写工作普遍开展起来,使今人和后代了解先祖的创业奋斗历史,产生尊祖敬宗、认祖归宗之情,以便追本溯源、返本开新,铭记祖德、再造辉煌。清明节期间,社会要组织更多的活动,纪念民族的圣贤伟人、功臣烈士;家庭要有回忆先辈生平事迹的活动,使青少年知所由来、不忘根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感恩的内容不可或缺。 美国有感恩节,是基督教的节日。1621年秋,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移居美国后获得第一次丰收,普利茅斯总督布雷德福邀请附近的印第安人共庆丰收,之后形成民俗,并成为美国法定的公假日。按照基督教教义,人间的吉庆、快乐和幸福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要感恩和惜福。这种宗教的福报观有助于培养人们感恩社会的心理,抑制西方个人中心主义的泛滥。中国历史上没有感恩节,它固有的上帝观也与基督教的上帝观不同,前者的上帝是至上神(众神之长),后者的上帝是绝对唯一神。东西方信仰文化不同,重视感恩却是相同的。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感恩文化,它的感恩对象比较实有,更贴近生活。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