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慈善思想 |
 
儒家是春秋未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孔子继承了周公等人的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提倡仁义礼治,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他主张爱惜民力,节约社会财富,轻徭薄赋,实行仁政和贤人政治,以治国安民。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不同的派别。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吸取道、法、阴阳等其他学派的部分观点,对儒家的学说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完善。 处在封建社会的春秋未期,当时列国战乱纷纷,民不聊生,孔子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来实现“惠而不费”的目的。其意思是:民之所利各有不同,靠山者,利在禽兽;靠水者,利在鱼盐;中原大地,利在五谷。为政者听凭人民营取自然之利,不加干涉,就是爱民惠民。生产发展了,百姓受到恩惠,而政府又不耗费财用。这就是“惠而不费”。 孔子崇尚节约,他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节俭就会少犯错误。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一个人奢侈就不谦逊,太俭又固陋。虽然奢、俭都不好,但还是宁可俭也不能奢。孔子在世时,他十分赞美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意思是:禹王吃的饮食极其菲薄,而将精美的食品祭祀鬼神;穿的衣服极其粗劣,而祭祀时穿的衣服却很讲究;住的王宫极其卑陋,而将建宫殿的钱用在水利工程上。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节约开支,爱护人民。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商人,很富有,也很仁义。他在经商途中,看到在他国沦为奴仆的鲁国老乡,总是自愿掏钱把他们赎回来。当时,按照鲁国的规定,凡是在他国赎回鲁国奴仆的人,可以从国库中报销赎金。但子贡认为自己是心甘情愿做善事,家里也不缺钱,就执意不要国家为他支付赎金。 孔子知道后,并没有表扬子贡的“仁义”行为,而是说:因为有子贡这样的先例,以后赎回奴仆的人也不好意思到国库领取赎金。照这样下去,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愿意为鲁国赎回奴仆了。 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有一次奋不顾身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家人无以为谢,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牛送给子路作为回报。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做了一件善事,为何要接受如此重的回报呢?对此,孔子却大加赞赏。说:好,好,好,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恐怕会有更多的人施以援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