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 |
 
纪念雪峰义存祖师圆寂1100周年暨禅宗思想学术研讨会记录之一 “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天宁的唱念盖三江!”这首响亮的民间谚语中点出了近代中国以参禅闻名天下的两座寺院——金山寺和高旻寺。当时金山寺和高旻寺作为参禅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受到天下释子的亲睐。其实,当时除了金山寺和高旻寺之外,南方还有一所以参禅著称于世的著名寺院——雪峰寺,成为天下禅和子们云集之地。今年的 峰义存禅师,俗姓曾,泉州南安县人。唐长庆二年(822年)生于一个世代奉佛的家庭,9岁就要求出家,未蒙双亲准许;12岁随父亲到莆田玉涧寺朝拜,于是留在寺里,礼寺中以持律闻名于世的庆玄律师为师,17岁剃度,法号义存,期间一直随律师精研戒律,为他日后的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4岁时,正逢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会昌法难”——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废佛活动,义存禅师不得不束发改换儒服隐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参谒宏照禅师,服侍左右。32岁,开始参访诸方的禅宗诸大善知识,“三到投子,九上洞山”,孜孜以求。后来与岩头全豁,钦山文邃结伴,止于湖南武陵,投在德山宣鉴禅师门下,德山禅师当年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 德山禅师禅风峻烈,“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宋高僧传》),与同时在北方的临济义玄大师的禅风形成了令人谈虎色变的“德山棒,临济喝”,成为禅宗最著名的接引学人的方式之一,为当时的禅宗注入了不可思议的生机与活力。义存禅师在德山门下前后仅仅经历四年左右,却对他一生影响深远,后来与岩山同时离开德山到达澧州(治所澧阳,今湖南澧县)鳌山镇时,受岩山禅师的点拨而大彻大悟。咸通十一年(870年),在他49岁时,到达福州之西二百里处象骨峰居住,义存禅师发现当地“环控四邑,峭拔万仞,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半山之上未冬而雪,盛夏而寒”(《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在为其起名字时,“或谓樵者得象骨于峰巅,或谓是山顶四时皆有积雪”(《雪峰义存禅师语录(真觉禅师语录)》),于是起名叫雪峰山,在上面建立道场,接引徒众。经过当时的观察使韦岫,尤其是闽王王审知等人的大力支持,让雪峰山上寺宇遍布,天下学人纷纷云集,一时法门大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宋高僧传·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可谓集一时之盛。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义存禅师八十六岁,是夜,右胁而卧,安然示寂,世寿八十七岁,僧腊五十九。其度化僧俗四众弟子无数,《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卷十九记载有得法弟子共五十六人,其弟子玄沙师备等五人曾受闽王赐紫衣袈裟,身后的弟子中产生了禅宗五宗中两大宗派的开山祖师——文偃是云门宗创始人,其三传弟子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其再传弟子泉州招庆寺僧静、筠编的《祖堂集》,为禅宗最早的灯录。 义存禅师一生的经历中,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和“鳌山成道”的经历,最让人值得钦佩。据记载说,义存禅师性格敦厚,远没有比小他十余岁的曹山本寂、云居道膺二禅师机敏,后面二位都是洞山禅师的得力弟子,见道均早于雪峰;也远不及比他小六岁的同门挚友岩头全豁敏捷。在寻求开悟之路上,看到同来的师兄弟们一个个比自己早开悟、见道,自己却毫无消息,那种苦闷估计是少有的。义存禅师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往来各间,寻师问道,曾三次登上投子山参大同禅师(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怀宁(安徽潜山)人,姓刘,得法于翠微无学禅师,后归隐投子山,法席大盛),九次去洞山参访良价禅师,因缘也不顺,始终不能悟入,就在投子与洞山间往来求法,一路上也许是孤身而走,行脚路途是否也是苦闷莫名呢?后来在洞山良价禅师的指导下去参德山宣鉴禅师,终于有所悟入,这就是禅宗祖师中上被后人当作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传为佳话的“三登投子,九上洞山”的公案。 咸通六年(865年),义存四十四岁,与岩头一同辞别德山禅师下山,走至澧州(治所澧阳,今湖南澧县)鳌山镇时,发生了一件对雪峰义存禅师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据《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卷上说: 后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做什么?”师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个七村里土地,佗(他,下同)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尔佗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稳在。”头曰:“尔若实如此,据尔所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尔证明,不是处与尔划却。”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师曰)“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佗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喝曰:“尔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佗后如何即是?”头曰:“佗后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XC法师与净良长老 这段记录要是按照白话文来解读出来,是非常有趣的一幕,其中幽默层出,却又将祖师一时证悟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首先义存和他的同学岩头禅师一起走到鳌山镇时,大雪封了他们往前的路,不得不留下来。留下来后,义存禅师是很认真的人,每天照样坐禅不断,可奇怪的是他的这位同参看来像个懒汉一样,每天只顾着睡觉,却从不怎么坐禅,这让禅师非常不高兴,就把自己的这位“懒惰”同参叫醒了后告诉他:我一生从来没有占到过便宜,就是同你岩头一起行脚吧,不论走到哪里都还要被你拖累。今天在这里碰到你,你却又只顾自己睡觉。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这位同参是有点埋怨的。岩头禅师却有他自己的说道:“你就是一天唠叨吃啊睡的,自己每天坐在床上像个田间地头的土地神。难道还指望自己将来像个妖魔鬼怪一样的,来迷惑人家男男女女不成?”听到这位同参这么讲,义存禅师就用手指点着自己的胸口把自己的不安处给讲了出来:“我这里(心)还没有安稳呢,不敢自己欺瞒自己。”没想到岩头禅师更妙了,他听到这话反而把他奚落了一顿:“我还以为你将来会有多么了不起?会在孤崖峰顶上结茅为庵,以用来弘扬佛法大教呢,却也原来是个这样的饭桶。”义存禅师真是样样认真的人,只好老老实实给岩头禅师说:“真的,我实实在在还没有安稳。”岩头禅师就说:“倘若确实如你讲的那样,就请根据你现在的见地一桩一桩的讲出来,让我听听,对的地方让我为你印证印证,不对的地方也好让你断了这个疑问。”义存禅师向岩头禅师举以前见盐官、洞山、德山问答机缘,被岩头一一给以破斥,使义存心中所有情见执著,一切思维推理、妄想葛藤一时顿断。到此,义存禅师才终于大彻大悟,识得本地风光。这就是义存禅师开悟过程,被后人叫做“鳌山成道”。 想来如果没有德山禅师的棒喝助道和他这位同行的最后指点,义存禅师的开悟之路不知要到何时!每每读到这样的公案时,总是让人生出很多感慨:没有善知识在旁边的指引,修证之路确实是险象环生,危险异常啊。而一位具德和对这些都很明白的善知识的出世,却又是多么不容易,真让人有“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之叹! 雪峰义存禅师彻悟后,晚年回到了他最初跟随宏照禅师参禅的地方,后来又到不远处的雪峰山,创立了后来名震天下的雪峰寺。而由于义存禅师早年精研戒律的缘故,在道场中,非常重视戒律和禅法的结合,这个在禅师留下来的《雪峰清规》中有非常清晰的体现,从而保证了大众参禅根基稳固,步步而上,据说当年雪峰寺住众人数之多,出现的人才之盛被传为一段佳话。国内著名的济群法师早年在雪峰寺住过,他曾经在《禅者的生活——初入佛门》中深情的记录下来了一段话,其中可以看出后代人对那时候的向往之情:“据说当年义存祖师在世时,住众达几千人,曾经有一次坐香,一犍槌敲下去,开悟了几十人。” 一路上,雪峰禅师的行谊都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倍感亲切和振奋。师父说:“一晃就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上次来雪峰寺还是在八几年,后来做了(广化寺)方丈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也许祖师道场的加持,让师父看到了我们的责任,一次他曾经深情地对同学说:“你们要好好努力,我们这么多人,其中只要出一个像太虚大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一样的人物那可不得了,中国佛教就有希望了。”想起祖师们的成就和我们的责任,千年之遥,似乎在一瞬间有了连线。
知识链接: · 雪峰义存禅思想:无事无心被利钝 2008-11-30 · 雪峰义存禅师的明心见性 2008-11-30 · 雪峰芳规传后人 2008-12-02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